李 響
(沈陽體育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遼寧 沈陽 110102)
高校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為社會各條戰(zhàn)線輸送著大量的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有責任、有擔當的人才,同時,也聚集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為社會的發(fā)展作出巨大的貢獻。能否把優(yōu)秀大學生通過選拔和培養(yǎng),把他們吸收到黨組織中來,為黨和國家的發(fā)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也是高校思政工作和黨建工作的重點。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學生黨課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堅定理想信念,理解和把握黨的理論、性質、宗旨等方面提供了不同渠道,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依托,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平臺作用,將會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切實有效。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高校黨建工作的不斷深化,針對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高校的黨建工作也在不斷的開拓新的渠道,以收到好的效果。其中主要包括如下渠道:
1.1 高校黨校
高校黨校教育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載體和主要陣地。高校黨校通過黨課對學生黨員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黨的相關理論知識的介紹,是的對學生黨員及積極分子進行思想建設的“主陣地”和“主渠道”。
1.2 主題活動
緊跟時事,定期進行黨員活動,特別是在一些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通過組織學生及學生黨員參與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更好的理解黨的性質、宗旨及路線方針政策等,進而加強學生黨員隊伍的組織建設,有較強的互動性和主動性。
1.3 實踐基地
通過組織學生到不同的實踐基地的參觀、考察,更加直觀的對黨的政策、對社會主義建設有所理解,從而堅定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
1.4 網絡平臺
通過網絡技術,搭建專門的網絡平臺,成為黨性教育新的主要陣地,它增強了黨校教育內容簡介的時效性、針對性、實踐性和理論性,同時也打破了時間、空間和師資等因素對黨校教育培訓活動及信息傳播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進行自主學習。
2.1 學生黨課教學內容及手段程式化,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目前,高校學生黨課教學多以講授方式為主,通過專題式的講座進行。教學內容主要以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性質、綱領、宗旨、組織原則、指導思想、黨員權利及義務,發(fā)展黨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等幾個方面展開。缺乏系統(tǒng)性和鮮活性。往往給學生的感覺是空洞、言之無物的理論說教,不能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由于黨課受課時和時間的限制,教師很難在相對短暫的時間內為學生較為清晰地梳理出黨的理論體系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發(fā)展的脈絡,不利于學生對理論的學習和理解。
2.2 主題活動和實踐基地的考察,雖可給學生黨員直接參與到組織生活中,但卻存在著活動流于形式,形式大于內容的現象,另外,部分活動也存在著經費問題,使活動的效果與目的不一致的現象。
2.3 網絡信息平臺的建立,雖作為黨課主渠道的主要補充渠道,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但是平臺信息的理解和把握直接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關,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其對黨的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的影響。目前在學生黨建工作中理論的學習多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來完成,這也會使學習效果受到很大的影響。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公共基礎必修課,是對大學生系統(tǒng)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也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四門課程從理論基礎、實質內容、民族時代性及行為規(guī)范性等方面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面、系統(tǒng)的把握。課程的內容設置既有較為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又有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成果鑒定的學習,也有國史、國情、黨史、黨情的學習。然而高校的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來雖都隸屬黨校黨委,但由于分管部門不同,所以工作多是相對獨立展開。但是近年來,國家歷次高校黨建工作會議都高度關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高校的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互融合更加密切。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黨建渠道的新拓展,可以充分的發(fā)揮其基礎平臺作用,彌補高校學生黨建渠道中呈現出的不足。
3.1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平臺,有利于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理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稱為“兩課”即理論課和德育課。從課程的設置上,即循序漸進地向學生系統(tǒng)的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使學生可以較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每門課程有充足的學時作為保障,因此,彌補了黨校課程因時間緊,內客多浮于表面的“填鴨式”教學的不足,也為黨校教學內容的深入奠定基礎。
3.2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平臺,有利于端正大學生入黨動機。近年來,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對為什么入黨、入黨后做什么缺乏理性的認識與思考,因此,帶有一定的盲從性、功利性。這種現象的扭轉僅通過學生在黨校所進行的教育是不夠的,必須從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入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既有對理論問題的闡釋,又有“典型”“榜樣”的示范,以“鮮活”的事例讓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高校思政政治理論課是積大學對入黨進行理性思考,端正入黨動機的重要平臺。
3.3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平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師資來看,思政課的授課教師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及思政專業(yè)的相關研究人員,有著相當的學科基礎,因此可以較為準確和專業(yè)的向學生解釋在理論問題上的困惑。通過與學生的討論和交流,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有利于學生對理論問題的理解和把握。特別是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注重課程實效性的改革,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轉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來豐富教學內容,特別注重對時事熱點問題的理論剖析,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知識、經濟、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趨向多元互動的時代背景下,長久以來,形成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而治之的工作思路,已經束縛各自的發(fā)展。轉變思路,以互通共融為前提,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平臺作用,不僅是高校學生黨建渠道的新的拓展,還會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更加切實有效。
[1]赫崇飛.論高校學生黨課教學改革[J].黨史文苑,2009(12):76-79.
[2]李春華,李媛媛.高校黨校建設和創(chuàng)新的思路與舉措[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4).
[3]鄭鵬.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