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蘭
(莆田華僑中學,福建 莆田 351111)
仁愛英語教材的六冊書總共有66個Topic,將《英語課堂標準》的24項話題和11項功能完整的融入整套教材之中。其中,Section A為對話的簡單形式,Section B為對話的比較復(fù)雜形式。這兩個項目都是以聽說為主導(dǎo),對信息的input和 output都要通過對話來完成,對話的完成就不可避免課堂的提問。課堂提問設(shè)計的好與壞,將成為教師課堂教學成敗與否的關(guān)鍵。
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效、出色的問題能引導(dǎo)學生去探索,有助于增長知識,獲得智慧,開拓視野,養(yǎng)成善于思考,勤于動腦的良好習慣。這就對教師課堂教學提問藝術(shù)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存在著某種誤區(qū);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兀自大發(fā)高論,采取“填鴨式”、“滿堂灌”的老教法,自己講得口干舌燥,忽略了講臺下的眾多小腦袋的反應(yīng)。偶爾一堂沒有任何提問的課也許沒什么,但是如果經(jīng)常如此,學生注意力便會因此而分散。因此,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在講臺上擺正師生間關(guān)系,教與學兩者的有機結(jié)合,做到教中有學、學中有問、問中有得。
我們一再強調(diào)在教學中要多思、多問,但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永無休止的濫用提問,也是不可取的。這就要求教師設(shè)問要簡、要精、要巧。
(一)趣味性。提問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想方設(shè)法吸引過來。試想在英語課中,同問一個問題:What’s this?前者沒有任何道具,只看課本,后者拿出實物如蘋果、鋼筆。不言而喻,后者的效果更佳。
(二)針對性。提問應(yīng)與所學的內(nèi)容有關(guān)。如在學習Family Tree時,我們可以不照搬課文,先問一些有關(guān)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
A.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B.Who are they?
C.How old is your father?
D.What does your father do?等。這樣學生容易問答,也樂于回答。
(三)正確性。教師提問不允許犯知識性錯誤,不允許有語法錯誤,更不可模棱兩可,要直截了當、干脆利索、條理清晰、主次分明、范圍適中、通俗易懂。
(四)合理性。問題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注重學生年齡特征,接受能力,因人而異。第一,問題難度要適中,難度過高或過低,效果就適得其反。第二,問題最好能面向全體,題型能允許各層次的學生參與。第三,問題最好具有實用性,跟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物有關(guān),能讓學生學以致用。
(五)順序性。問題應(yīng)按教材的科學編排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順序,題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入繁,使教學層層深入,絲絲入扣,以取得預(yù)期的效果。
教師先設(shè)問固然是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課堂提問藝術(shù)的前提,但如果在提問的過程中忽略了藝術(shù)性,將會前功盡棄。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提問中注意以下幾點。
對象明確。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提問的效果體現(xiàn)在是否能直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鞏固新學的知識。但有的教師先叫學生名字,再提出問題。這不可取,容易使其他學生產(chǎn)生反正這個問題與已無關(guān),無需思考的想法,而被點名的學生因缺乏思考時間,若反應(yīng)遲鈍受此忽然襲擊再一緊張,只有干站著的份兒。長此下去,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自卑、恐懼、厭學心理。又如有的教師拿點名冊或按座位逐個發(fā)問,不管那個學生是否有回答那個問題的能力。這種不科學的提問,根本沒考慮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認知水平也參差不齊,為什么不“因材施教”呢?我們難道就不能“就地取材”嗎?其實:只要將那些問題稍作“調(diào)整”,各層次的學生就都有發(fā)言的機會。那些無人問津的學生也就不會成了課堂中的觀眾。因此,提問的對象不要單一,而要面向全體。
提問順序。有價值的問題就要求每個學生開動腦筋。一般情況下,先叫中等水平的,同時時刻提醒學困生注意聽,等中等水平的學生基本掌握了,再請好的學生補充。還可采用讓學困生重述答案的方法以免讓他們產(chǎn)生遺忘的想法。
表達清晰、明確。教師在提問時語言要求清晰、響亮,盡量一遍到位,不復(fù)述,以免養(yǎng)成學生第一遍不認真聽的不良習慣。如果某個學生沒有聽請教師的提問,可另外指定另一學生回答,并要暗示他下次注意聽講。
態(tài)度和藹、自然。教師在等待回答時,要流露出信任的神情,切不可急燥,表情不要太嚴肅。態(tài)度和藹、自然,無形中起到對學生鼓勵的作用,使他們能更大膽積極地發(fā)言,即使學生回答不正確,語氣要盡量委婉,以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
提問方式新穎、多樣。每個教師提問方式各不相同,各門學科的提問方式也各不相同;或提出問題引出新的內(nèi)容,或提出問題總結(jié)、歸納新學的知識,或提出問題鞏固舊知識。提問的對象范圍,或個體學生之間,或各小組之間等。提問方式多樣化無疑易吸引學生注意力。在教學中,可用各小組搶答比賽的方法,或?qū)W生問互問互答等多種形式。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鍛煉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無論在課堂中采用哪種提問方式,都必須遵循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