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意識的顯性變遷、隱性影響與中國的構建機遇

      2013-08-15 00:53:47蘇曉胡冰曹潔
      戰(zhàn)略決策研究 2013年5期
      關鍵詞:全球化公民意識

      蘇曉胡 冰曹潔

      隨著中國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進一步推進,學術界對與之相關的 “公民意識”進行了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了 “公民意識”相關內涵的論述辨析、 “社會主義公民意識”的具體性、我國 “公民意識”的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①馬瑞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意識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10期。更重要的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總結出中國 “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提出要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痹诖讼盗性瓌t指導下,本文試圖回答在全球化背景下, “公民意識”的內涵、外延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中國 “公民意識”構建的瓶頸與突破口在哪里?

      一、全球化背景下 “公民意識”的顯性變遷

      公民 (Citizen),指具有或取得某國國籍,并根據(jù)該國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意識 (Consciousness或Awareness),指人所特有的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公民意識 (Civic Consciousness)有兩種表現(xiàn)形態(tài)——觀念形態(tài)和觀念轉化形態(tài)。在公民意識的觀念形態(tài)上,學界相對共識性地認為,公民意識是指社會成員對個人同國家、社會和其他公民相互間的關系,即對其公民身份、公民權利、公民義務等的理性認知。公民意識的觀念轉化形態(tài)是公民將之付諸實踐的自覺。②黃稻,劉海亮:社會主義公民意識[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前者注重觀念構建,后者注重行動參與。公民意識應當包括成員資格意識、參與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③黃艷娥:西方現(xiàn)代公民意識培育與我國的借鑒[J].求索,2008年11月。中國的社會主義公民意識具有內在的本質規(guī)定性 “作為人民的現(xiàn)實的、具體的常規(guī)存在形態(tài)和表現(xiàn)形式的公民,在雙重組織生活中享有廣泛的自由、平等的權利和切實的主人地位,因而其公民意識也就具有優(yōu)越的人民民主屬性,”主權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積極守法精神是公民意識的外顯層面。④馬長山:從主人意識走向公民意識— —兼論法治條件下的角色意識轉型[J].法律科學,1997,(5)。

      公民意識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心態(tài),隨著時代背景的演變,其內涵、外延、表現(xiàn)形式會發(fā)生顯性變遷。在當今國際世界,全球化正成為最主要的時代背景,事實上許多人已經把我們這個時代稱之為全球化時代 (Global Age)。全球化首先表現(xiàn)在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指人員、貨物、資本、信息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并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市場體系,這一市場體系通過硬性或軟性的力量使得開放的市場經濟制度成為各國主要的經濟制度。經濟全球化極大地改變了統(tǒng)治和治理的主體、結構、方式、過程和意義,對傳統(tǒng)的民族國家、國家主權、政府體制和政治過程提出了嚴重的挑戰(zhàn),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政治生活,有力地推動著人類的政治發(fā)展。同時,經濟全球化不僅對人類的政治生活,而且對人類文化生活和意識形態(tài)產生深刻的影響。

      隨著全球化從經濟層面擴展到政治、文化層面,國際上作為政治、文化 (社會)層面要素的 “公民意識”也發(fā)生了顯性變遷:第一,在內容結構上,與過去單純強調 “國家公民意識”不同,現(xiàn)在的 “公民意識”既包含以往以國家認同為基礎的 “國家公民意識”,同時也越來越注重強調以人類歸屬為基礎的 “世界公民意識”;第二,在傳播速度上,由于全球化力量的推動, “公民意識”的概念、理論、現(xiàn)實運作手法從西方發(fā)達國家向各發(fā)展中國家傳導, “公民意識”的激活速度、激活力度、激活范圍,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第三,在重要性上,全球化推動世界權力結構逐步從 “市場-國家”二元結構向 “市場-國家-公民社會”三元結構轉型,而良好的 “公民意識”構建成為引導量能適配的 “公民社會”的關鍵所在。

      公民意識顯性變遷的三個方面,最需要解釋的是第一個方面。最早的世界公民概念是古希臘斯多亞學派提出的, “我們每個人都屬于兩個社群,一個是自己生長的地方,一個則是普遍性的人類社群,同樣,我們每個人都是城邦的公民,也是平等的世界公民?!?“世界公民意識”強調每個人除了認同于特定主權國家之外,也共屬于人類世界。由于 “世界公民 (意識)”具有這一特征,隨著全球化擴展的影響,“世界公民”的觀念在一些西方國家復興。⑤張魯寧:世界公民觀念和世界公民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9年第20期?!笆澜绻褚庾R”的傳播推廣,通常與“全球公民社會 (Global Civil Society)”、 “全球治理 (Global Governance)” 等全球化概念、操作分不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以克林頓、布萊爾、施羅德、若斯潘等人為代表的 “第三條道路”,通過對全球治理的宣揚推廣了 “世界公民 (Cosmopolite)”意識。施羅德把 “新治理 (New Governance)”作為目前大討論和推行新政治的主導概念,其背后的含義是:國家現(xiàn)在已經不可能通過自己的行動解決所有問題了,要從新的角度出發(fā),推行 “新治理”,而新治理的核心是 “公民社會”。此外,重要的世界組織如聯(lián)合國、世界銀行、全球治理委員會也出臺了一系列報告強調“公民社會”對全球治理的重要作用。⑥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雙月刊),2002年第1期。顯然,這些場合舉出的 “公民社會”是世界范圍內的公民社會,所蘊含的 “公民意識”包含 “國家公民意識”和 “世界公民意識”兩個部分。同時, “世界公民意識”越來越成為非政府組織發(fā)起跨國議題、動員主權國內部社會資源、取得各國公民 “合法性”認同的最重要思想來源。它的背后邏輯是這樣:一國的公民社會既是主權國的公共力量來源,也是全球公民社會的一部分,因此,單個自然人的公民意識既包括 “國家公民意識”,也包括“世界公民意識”。

      全球化背景下, “公民意識”的這些顯性變遷,對于主權國家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使主權國家公民提升了世界眼光,有利于主權國軟實力 (Soft Power)提升;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思潮碰撞下,由于公民意識的顯性變遷,也容易發(fā)生公民心理 “認同讓渡”的現(xiàn)象。更有甚者,經濟全球化弱化了部分人的民族意識,文化全球化疏遠了公民與傳統(tǒng)文化的距離、模糊了民族自覺性,使人們對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關系產生了誤解。⑦庫世昌: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如何防范民族意識的弱化[J].決策探索,2012年第6期。總之,在全球化影響下, “公民意識”發(fā)生了內涵擴大、傳播速度加快、重要性增強的顯性變遷,同時帶來了一系列隱性影響,也給中國 “公民意識”的構建帶來了機遇。

      二、全球化背景下 “公民意識”顯性變遷對主權國家的隱性影響

      (一) “公民意識”內容從國家公民意識擴展至世界公民意識,容易發(fā)生 “認同讓渡 (Identity Alienation)”現(xiàn)象,從而使主權國家從內部經濟認同、文化認同、甚至政治認同向國家間政府組織 (GO)、國際非政府組織 (NGO)、 跨國公司 (MNC)部分轉移。從本質上來說,一國的公民意識應該是以國籍身份為界限的,但由于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是經濟、文化、政治理念的三重交叉推廣,所以導致了公民意識內涵由 “國家公民” 擴展至 “世界公民”。

      1.從國家間政府組織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包含聯(lián)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內學者通常關注中國在這些代表性國際政府組織中的影響力增減,卻較少總結代表性GO對中國的影響。中國政府與聯(lián)合國駐華機構于2010年4月1日發(fā)布 《聯(lián)合國對華發(fā)展援助框架 (2011年~2015年)》,文件制定了數(shù)十個各領域合作項目,涉及籌資總額約3.7億美元,以此為中國實現(xiàn)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提供支持。事實上,對華援助通常會帶有前提條件,而這些前提條件對中國政府的政策、法律、社會輿論、公民心理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此外,世界銀行的諸多研究項目、政策報告、援助計劃也容易造成主權國公民心理 “認同讓渡”。比如,2012年2月末世界銀行與中國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聯(lián)合發(fā)布的 《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xiàn)代、和諧、有創(chuàng)造力的高收入社會》報告,對中國發(fā)展與改革問題作出了分析和建議,在國內外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自然容易提升中國公民對世界銀行這一組織及其理念的認同感,從而發(fā)生 “認同讓渡”。這類對中國經濟、社會、政治改革問題的合作研究,既體現(xiàn)了中外合作的顯著成效,也必須看到在這一過程中世界銀行等GO組織對中國國內的經濟政策、政治改革政策、社會政策產生的主動性影響。

      2.從國際非政府組織來看,也極容易通過各種宣傳、活動影響主權國公民認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NGO。美國作為全球唯一霸權國,既通過軍事、外交、經濟手段獲取對中國的影響力,也通過資助、引導在華NGO等隱性方式獲取對中國公民社會的影響力。首先,改革開放以來,大約1000家左右的美國NGO在華開展活動,但經過合法注冊的比例很低。截止2009年,在華已開展業(yè)務的266家美國NGO樣本中,在華設有長期辦事機構或代表機構的超過94家 (占35%),其中約36家 (占39%)美國在華NGO以工商的形式注冊,30家 (占32%)沒有注冊、登記或備案,23家 (20%)在民政部登記或地方民政廳備案,其余9家 (10%)未明確其在華注冊形式。也就是說,有正式合法NGO身份的,只占樣本總數(shù)的10%,占整個美國在華NGO的比例不到3%;其次,美國在華NGO的資金來源有一定的美國政府背景,30年來,輸入資金總額大約為200億元。美國在華NGO的總部資金來源如下:44%來自基金會、24%來自公眾捐款、16%為政府資金、9%為其他收入 (投資或利息等)、6%為會員或服務費用、1%來自企業(yè)捐贈。再次,美國在華NGO對中國的政治改革、經濟發(fā)展、教育與人才、公益慈善事業(yè)等四個方面產生了影響。⑧中國民政部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美國NGO在華慈善活動分析報告》,2012年3月30日。由此可以看出,全球化背景下的NGO對 “世界公民意識”的現(xiàn)實操作,會對主權國內部的認同產生影響。

      3.隨著經濟全球化,大量中國公民加入跨國公司, “世界公民”意識有了現(xiàn)實的組織土壤。大多數(shù)跨國公司都號稱支持普世價值,極其容易在 “世界大同”的宣揚下掩蓋母國意識形態(tài)的推廣、實踐。外資企業(yè)員工整體呈現(xiàn)出 “經濟意識較強、政治觀念較弱” “雇傭意識較強、主人翁意識較弱”的特點⑨樊金龍:外資企業(yè)員工思想價值觀念的新變化[J].《理論前沿》,2001年第24期。。此外,外資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黨、團、工會組織機構不健全,政工人員綜合素質不高、數(shù)量不足,機制不完善、經費短缺,企業(yè)不夠重視,員工積極性不高等問題⑩楊俊超: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外資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的幾點思考[J].《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第20卷第4期。。在全球化現(xiàn)實背景下,必須謹防公民意識的顯性變化帶來的各種隱形影響。

      不管從概念界定、還是現(xiàn)實推廣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 “公民意識”構建應強調 “國家公民”意識概念,也不可忽視對 “世界公民意識”新發(fā)展的正確引導。

      (二) “公民意識”傳播速度的幾何式爆發(fā),使得各國公民意識概念、進程交叉影響,容易促成主權國家 “合法性”危機。從理念上來說,各國的公民意識應該具有共同的內容,包含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但由于各國的具體國情,實行政治參與體制、所處的發(fā)展階段不同,各國的公民社會建設必然會有不同的細化程度。西方化公民意識對 “世界大同”的理想要求與各國客觀條件不同造成的差異、矛盾,這種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如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容易造成主權國公民社會的不滿情緒,甚至導致合法性危機。以2011年發(fā)生的 “阿拉伯之春”為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 “民主同盟”通過增加阿拉伯執(zhí)政當局進行整治社會改革的的壓力、促使阿拉伯政府放松對非政府組織的監(jiān)控、加大了阿拉伯公民社會對普世價值強大需求與政府改革相對滯后的矛盾、扶植阿拉伯世界反對派及代理人,成功地引發(fā)了阿拉伯世界的騷亂,從而達到顛覆主權國國內政權的目的。然而,西方“民主同盟”制造這一切的目的,并非是為了阿拉伯公民社會的福祉,而是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 “阿拉伯之春”發(fā)生后,西方國家為維護自身利益,更是采取了典型的 “雙重標準”政策:一方面,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埃及、也門、利比亞、敘利亞等國施加強大壓力,乃至直接進行武裝干涉;另一方面,它們對海灣君主國內部的政治抗議和武力鎮(zhèn)壓活動卻視而不見。在限制境外非政府組織活動問題上,西方國家對埃及頻頻施壓,甚至以 “取消”軍事援助進行威脅,可是對海灣國家的類似舉動卻不置一詞王震:“阿拉伯之春”與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2年第6期。。

      (三) “公民意識”重要性顯著增強,成為主權國權力結構從二元結構轉為三元結構的關鍵所在,發(fā)展趨勢在一定時期內具有不可逆性。從社會結構看,主權國社會階層結構可籠統(tǒng)地化為金字塔型、橄欖型等結構,而主權國權力結構可化為一元、二元、三元結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基本處在以政府為主導力量的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權力機構屬于政府主導型一元結構;改革開放后,政府、市場逐步分權,大致形成了政府、市場共同主導型二元結構;現(xiàn)階段,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隨著市場力量對公民個體意識、公民集體意識的催生,正在形成政府、市場、公民社會共生的三元權力結構。從權力結構發(fā)展看,也是有一條邏輯主線的。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市場這個權力要素推動參與人努力獲得平等的經濟地位、公平的競爭機會,限制了政府權力向經濟方面的過度擴張,形成了市場、政府共享的二元權力結構。隨著市場力量對整體國民財富、人均國民財富積累的推動,公民由于有了一定的財產積累,孕育出公民社會的經濟土壤。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的過程中,二元結構向三元結構的過渡在一定時期內具有不可逆性,原因就在于市場權力的推動。

      籠統(tǒng)的說,市場力量注重效率,政府力量注重公平與效率,公民社會注重公平。從二元權力結構向三元權力過渡,有三條可選擇路徑:市場推動型、政府主導型、政府市場共同推動型。在過渡階段到來前,市場推動型是主要路徑,因為公民社會形成的物質基礎是靠市場來獲取的;當然,在部分威權主義國家過渡階段到來前,也可能采取政府主導型路徑,根本原因在于擔心公民社會的出現(xiàn)對國家 (政府)權力產生削弱、威脅,并進一步和市場權力進行聯(lián)盟制衡國家權力。但在過渡時期,公民社會的物質基礎已經基本具備、公民對參與公民社會活動的需求逐步加大,就會倒逼國家權力、市場權力與其產生聯(lián)系,在這一互相角力、互相妥協(xié)、互相幫助的過程中,政府市場共同推動型的過渡路徑,更有利于社會權力結構適配、磨合,也更具有理性化、機制化的特點。

      三、中國 “公民意識”構建的內化、外化機遇

      筆者對中國 “公民意識”構建的內化、外化機遇論述,都源自于三個基本假設:第一、全球化已經從經濟、政治、文化層面影響到中國 (包括政府);第二、中國的公民社會正在逐步產生,但在結構上是松散的,推動力主要靠市場權力;第三、中國政府面臨過渡戰(zhàn)略選擇,而政府主動采取政府市場共同推動型的 “公民意識”構建有利于公民社會理性健康發(fā)展,有利于三元權力結構良性循環(huán)。

      筆者認為,國家在政府市場共同推動型的過渡戰(zhàn)略選擇下,進行主動性的中國“公民意識”構建,有利于提高中國軟實力。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 (Soft Power)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事務中通過吸引而非強制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的能力,即 “羅致行為能力”。一般來講,軟實力發(fā)揮作用依靠的是說服別人跟進、效仿或者使其同意遵守由擁有巨大軟實力的國家主導下的國際規(guī)則、國際制度和國際體系。李光耀指出:在當今時代,軟功夫即文化影響力,在國際事務中變得與硬功夫同等重要。軟功夫只有在其他國家羨慕并想趕超那個國家文明的某些方面時才能獲得。而在其他國家這樣做之前,該國的文明必須首先被視為優(yōu)越,它必須是開放的,樂于接納而慷慨大方的,使人們容易接觸其中的知識和文化。龐中英:國際關系中的軟力量及其它[J].《戰(zhàn)略與管理》,1997年第2期,41-51頁。倪峰:美國“軟實力”策略為何得手,1997年6月30日《中國改革報》。筆者認為,不管是在國際體系層面,還是在民族國家層面,公民意識都屬于軟權力中的核心 “公共產品”,中國 “公民意識”的構建應該注重這種特殊 “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質。非競爭性指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它的消費,非排他性指某些人對這一產品的利用,不會排斥另一些人對它的利用。由于 “公民意識”消費具有非競爭性的特點,即中國的 “公民意識”有機會影響他國公民,也可能被他國所影響;由于 “公民意識”同時具有非排他性的特點,即不可能在本國范圍內的一部分公民優(yōu)先享受,不然將遭致其他公民的反對而增加高昂的整體成本,所以應該一視同仁。

      (一)中國 “公民意識”在大陸、港澳、臺的內化機遇,在于從法理層面豐富“公民意識”內容、規(guī)范加強公民意識傳導機制、注重 “柔性原則”。由于中國現(xiàn)正處于特殊的戰(zhàn)略機遇期,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仍需要繼續(xù)探索解決方式,而中國 “公民意識”內化方式、內化節(jié)奏、內化程度正是需要探索的關鍵。其中,大陸 “公民意識”內化是關鍵,港澳的 “公民意識”內化是窗口,臺灣地區(qū)的 “公民意識”內化是逐步強烈的愿景。

      對于大陸而言,進一步探索 “依法治國”道路下的公民意識構建,走黨和全體公民共同堅持的群眾路線是關鍵。首先,決策層應當注意到 “公民意識”的顯性變化,主動迎合 “公民意識”構建在內容、需求緊迫性、社會權力結構發(fā)展中的現(xiàn)實要求。 (1)既然在全球化背景下, “公民意識”的內容由 “國家公民意識”擴展到“國家-世界公民意識”,就有必要思考,在中國公民意識內容中是否需要添加進“世界公民意識”。筆者認為,將中國公民意識的內容進一步豐富,添加進 “世界公民意識”,有利于增加中國公民意識的道德普世性,也有利于提高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和增加國際感召力。比如,可以在外交場合發(fā)布 《中國公民國際責任倡議書》,在國際環(huán)境保護、瀕危生物保護、災難救濟、慈善捐助等國際權利、義務方面引導中國公民給予一定的支持。 (2)在對 “公民意識”需求緊迫性上,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通過各種輿論、學術、官方機構建立常規(guī)進言渠道,傾聽公民聲音、了解公民最緊迫需求是完全有必要的。 (3)由于中國 “公民意識”構建是建立國際、國內社會三元權力結構的關鍵性適配器,就需要考慮幾個主要問題:由國家、公民社會還是市場主導公民意識構建?如果是國家主導,如何有效利用公民社會、市場的有機力量?公民意識構建成本是由國家單獨支付還是三方共同分擔?

      筆者認為,走國家主導、三方參與、共同承擔構建成本的道路比較適合我國國情,但國家在政策支持、財政支持、社會倡導、市場價值引導方面應該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其次,行政層應當擴充、整合、修訂有關 “公民意識”構建的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及行政分工框架,對 “公民意識”的隱性影響應該 “抓大放小”。以社會團體注冊問題為例。社會團體存在的最重要法理依據(jù)是 《憲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钡捎谖覈嘘P社會團體的立法較為零亂、分散,分別規(guī)定在一般性和特別性的法律規(guī)范之中。一般性立法主要是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公益事業(yè)捐贈法》等。而另有一些單行法律對特殊社會團體的管理作出了規(guī)定,例如, 《基金會登記管理辦法》對基金會、 《工會法》對工會、 《律師法》對律師協(xié)會、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協(xié)會、 《證券法》對證券業(yè)協(xié)會、 《注冊會計師法》對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分別作出了規(guī)定。所以,在憲法指導下對相關法律、條例進行整合,早日出臺 《中國社團法》,有利于各地方政府行政督導。 (事實上,2004年7月8日, 《中國社團法》專家稿完成,這是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和荷蘭駐華大使館歷時3年的合作項目,但專家稿完成后便石沉大海。)在行政分工上,應當防止 “多龍治水”。廣東的經驗就值得借鑒,2012年7月1日,廣東省出臺 《關于進一步培育發(fā)展和規(guī)范管理社會組織的方案》。在廣東省內成立社會組織,不用再找業(yè)務主管部門,可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登記即可。該方案出臺后,社團組織注冊更加便利,也并沒有出現(xiàn)涉及危害國家安全、民族利益的事情發(fā)生,反而獲得了公民好評。再次,應當讓中央政府 “大部制改革、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下放計劃性權力 “的良好政改出發(fā)點與公民社會對接,緩解國家權力面臨的全球化外部壓力、市場權力內部壓力。比如,跨國公司由于掌握核心信息技術,在面對發(fā)展中國家政府時容易獲得談判優(yōu)勢,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有公民組織支持政府立場,在環(huán)保、消費者權益等方面進行權益申訴,就有增加國家權力 (政府)的談判條件、談判籌碼,從而維護本國利益;從內部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光靠國家權力這只看得見的手調控也未必能十全十美,在諸如食品安全、環(huán)境保護、假冒偽劣、走私逃稅、非法移民、洗錢、商業(yè)腐敗等問題上,國家權力完全可以有效利用公民社會進行”自下而上”的有效監(jiān)管。

      對于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而言,應當柔性塑造、雙向促進中國 “公民意識”構建。首先,不管是中國 “公民意識”的具體內涵,還是中國 “公民意識”構建的具體過程,都應該注重柔性原則。什么是柔性原則?就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基礎上,通過合法的法理程序,先達成可能實現(xiàn)的、再協(xié)商存在分歧的、最后妥協(xié)應該執(zhí)行的。在此例子中,出于良好初衷,香港政府欲增開 “德育和國民教育科”,本意是想加強香港居民的中國 “公民意識”,但由于在民主協(xié)商程序、與原有通識課程重疊、與香港本土化行為習慣有差別等方面的原因,引發(fā)了輿論反彈。結果,2012年9月8日,香港特首梁振英對外宣布,取消 “德育和國民教育科”三年后開展的硬期限。如果根據(jù)柔性原則處理,結果是否會讓雙方更滿意一些?

      對于臺灣地區(qū)而言,中國 “公民意識”構建的關鍵是提供 “完全公民待遇”的公共產品,并在加強大陸公民社會的基礎上與臺灣公民社會對接。首先, “完全公民待遇”有助于達成海峽兩岸 “先經后政、先易后難”的路線共識。比如,在海外公民保護 (如危機撤僑)、漁業(yè)權益 (如釣魚島捕魚)、證券投資、房產投資、銀行理財、戶籍制度、婚姻登記、教育就學、醫(yī)療共享等方面,中央政府應該給臺灣地區(qū)居民提供 “完全公民待遇”這項公共產品,因為中央政府的財政能力大于臺灣地區(qū)的財政能力、中央政府的軍事能力大于臺灣地區(qū)的自衛(wèi)能力,臺灣居民也樂于獲取 “超額收益”。 “完全公民待遇”將是海峽兩岸 “公民意識”對接的重要一步。其次,應當加大海峽兩岸公民社會對接。海峽兩岸都承認 “九二共識”,都主張 “先經后政、先易后難”的協(xié)商路線。但現(xiàn)階段,中央政府與臺灣領導機構、大陸市場權力與臺灣市場權力對接明顯,但海峽兩岸公民社會特別是公民社會組織互相對接較少。進一步加大公民社會互動,有利于自下而上加強依存、達成共識,克服政治樊籬。

      (二)在 “和諧世界”理念引導下,中國 “公民意識”構建對外籍華人,在華外籍居民的外化機遇,在于提供 “準公民待遇”的公共產品,增加中國 “公民意識”的道德普世性。首先,在 “準公民待遇”的公共產品提供上,可以在投資權益、教育醫(yī)療、商船護航、政治避難等方面加大考慮。以商船護航為例,從2008年12月26日到2013年2月16日,中國派出十四批次共42艘船次對外護航,主要是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反海盜劫持商船。如果在護航任務中,中國軍艦不僅保護本國船只,還擴大保護外籍華人、在華外籍居民所有、所乘的懸掛中國國旗或者發(fā)出救援信號的商船,將會對中國 “公民意識”外化產生何種影響?這種提供國際航行安全“準公民待遇”的公共產品,投入在中國財政能力范圍之內,既能起到中國 “公民意識”外化效果,也能鍛煉中國軍隊非常規(guī)作戰(zhàn)能力。其次,從人力資源引進角度看,可以考慮對中國急需的外籍華人、在華外籍居民放開 “雙重國籍”,或者出臺類似“海外公民證”或 “海外華裔卡”的政策,或者只是提供進出關便利化的 “便利簽證”,以此承擔部分 “雙重國籍”的職能。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需要自然資源、資金、技術,但最需要的還是掌握了各項技能的人才。而中國放開 “雙重國籍”政策或者推行其他變通方式,有利于人才引進、人才回流,從而把21世紀的中國打造成真正的人才強國。比如,在 “印度裔卡”和 “海外公民證”政策之前,該國僅擁有軟件專業(yè)人才7000余名,而 “兩證”出臺后,截至2006年,這一數(shù)值接近70萬。美國政府官員對印度 《金融時報》承認,大批印度信息人才回流,可能將影響全球科技中心硅谷乃至整個美國今后的競爭力。再次,中國 “公民意識”構建應當增加內容的道德普世性。如果說中國加入WTO是在市場經濟制度方面與世界接軌,重視聯(lián)合國 《經濟、文化和社會權利國際公約》、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國際輿論評價,在中國 “公民意識”構建內容中吸收其適合中國國情的有益表達,不失為一種折衷性辦法。

      猜你喜歡
      全球化公民意識
      論公民美育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增強“四個意識”發(fā)揮“四大作用”
      人大建設(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意識不會死
      奧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人大建設(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十二公民
      電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晋江市| 西城区| 卢龙县| 罗田县| 上林县| 顺平县| 乐都县| 积石山| 来凤县| 上蔡县| 靖西县| 龙山县| 禹城市| 新建县| 微山县| 翁源县| 会宁县| 新余市| 大洼县| 靖江市| 来宾市| 山西省| 陆河县| 宁乡县| 江安县| 革吉县| 铜鼓县| 泊头市| 红河县| 桂东县| 嘉禾县| 遂川县| 东光县| 浦江县| 邹城市| 巴林左旗| 利辛县| 侯马市| 营口市| 清河县|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