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共產(chǎn)黨群眾路線思想的基本特征與時代意義

      2013-08-15 00:47:54胡承槐
      治理研究 2013年6期
      關鍵詞:群眾觀點官僚主義人民出版社

      胡承槐 王 侃

      群眾史觀、群眾(人民)至上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歷史觀、價值觀,將它們貫徹于黨的各項行動綱領之中并具體化為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經(jīng)濟政策和領導方式、工作方式則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偉大創(chuàng)造。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提出和實踐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杰出典范。厘清群眾路線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時代意義,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意義。

      一、強國富民的中國夢——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19世紀中葉以來,強國富民成為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第一等重大事務。與先秦戰(zhàn)國時代及秦以后東亞朝貢體系時代下的強國追求相比較,君國、君天下的強國夢已逐漸被因西風東漸感染的人民國家、民族(中華)國家的強國追求所替代,全體中國人均在某種程度上自覺或不自覺地被裹挾到民族復興的時代洪流之中。尚處于幼年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就是自覺追求民族復興那部分人中最為杰出和優(yōu)秀的先進分子。與早先的洋務派、維新派以及同時代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實業(yè)救國論者、教育救國論者相比較,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他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將民族復興理解為全體國民的共同事業(yè),將人民群眾的覺醒理解為民族復興的最大動力源泉,將民族復興與人民群眾的解放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將無產(chǎn)階級和農村勞動階級的翻身解放置于優(yōu)先解決的第一順位,從而為實現(xiàn)國家獨立、民族復興找到了堅實的社會物質基礎和強大的、永不枯竭的力量支持。

      首先,中國共產(chǎn)黨人指明了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價值目標。如果說強國追求是近代中國的歷史宿命的話,那么把強國本身的價值目標定義為人民的解放則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巨大的理論貢獻和輝煌的歷史成就。誠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shù)人的,或者為著少數(shù)人的運動,而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則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著多數(shù)人解放的歷史運動”。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頁。正是本著這一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中國共產(chǎn)黨人始終堅持“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主張“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8、25頁。在這里,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將國家獨立、民族強大與人民群眾特別是工人、農民下層勞動者的翻身解放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把黨的事業(yè)和人民群眾的事業(y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克服了將國家看作“君國”、將天下看作“君天下”的一己偏私,而且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重塑了天下為公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理想,使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重新煥發(fā)出時代的光芒,黨也因此形成了一切為了人民、一切向人民負責的歷史價值觀,從而贏得了人民的信任與擁護。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建立人民共和國。

      其次,中國共產(chǎn)黨人為國家獨立和民族強盛找到了客觀的延綿不絕的社會物質力量?!叭嗣?,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③《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頁。正是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深刻地洞悉了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這一歷史奧秘,并將它轉化為黨的根本路線,貫穿于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軍事路線和經(jīng)濟政策之中,貫穿于一切行動綱領和領導方式、工作方式之中,將黨的一切主張和行動都建立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基礎之上,才保證了黨不斷地克服內外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從而保障了黨的事業(yè)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更大的勝利。縱觀黨90多年的奮斗歷程,完全是一部為了人民群眾、相信人民群眾、動員和依靠人民群眾的奮斗歷程。

      概而言之,中國共產(chǎn)黨人所確立起來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有機地將國家獨立、民族富強的歷史使命與人民群眾的解放事業(yè)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一方面,給“富國強兵”、“天下為公”的古老命題注入了全新的時代內涵,確立了人民主體、人民國家的現(xiàn)代意識,給出了國家獨立、民族強盛的目的在于人民(群眾)解放的歷史價值論解答;另一方面,又為國家獨立、民族強盛找到不竭的力量源泉,進而達到國家獨立、民族強盛和人民解放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確立及其在實踐中的堅持不懈,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歷史智慧和實踐智慧,它不僅指導黨成功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幫助黨挺住了上世紀5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時期所遭遇的困難,幫助黨艱難但不失成功地轉入改革開放的歷史軌道,而且在新的歷史時期里,它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仍然具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當前,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fā)出實現(xiàn)中國夢的號召,既是黨的新一代領導富有歷史使命感和自覺地準確地把握時代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新一代領導集體秉承歷代黨的領袖們強國富民宏愿的具體體現(xiàn)。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就是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國家好、民族好、人民好)三者統(tǒng)一,這個以人民幸福為歸旨的簡樸價值認識,不僅道出了一百多年來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共同追求,而且在歷史觀、價值觀、思維方式上與歷代黨的領袖們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確立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在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民族復興問題上的最新體現(xiàn)、最新發(fā)展。

      二、以群眾路線為黨的根本路線,并將它貫穿于黨的一切行動之中

      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是我們黨最基本的歷史觀、價值觀。以此為出發(fā)點,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將“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確定為黨的一切行動都須遵循的根本路線,并將它具體化為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軍事路線和經(jīng)濟政策,貫穿于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之中,從而實現(xiàn)了黨性與人民(群眾)性的高度統(tǒng)一。

      (一)黨的群眾路線與思想路線、認識路線

      毛澤東指出:“共產(chǎn)黨人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因此,共產(chǎn)黨人的一切言論和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擁護為最高標準?!雹佟睹珴蓶|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頁。換言之,堅持群眾觀點、路線是黨的根本特征,也是黨的根本路線,是黨的歷史觀、價值觀、實踐觀。據(jù)此,在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然是遵循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客觀規(guī)律。毛澤東告誡全黨,我們要在實際工作中“將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②《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0頁。從毛澤東的上述論述可見,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造性地將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黨的歷史價值觀和黨的實踐觀、思想認識路線及工作方式內在地、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對此,江澤民進行過科學總結:“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是我們黨根據(jù)黨的性質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創(chuàng)造的一種科學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雹邸督瓭擅裎倪x》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頁。

      (二)黨的群眾路線與政治路線

      貫徹落實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反映在政治路線上,首先是要明了革命和建設是為了誰、依靠誰。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就已科學地、辯證地、具體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其次,中國共產(chǎn)黨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chǎn)階級是現(xiàn)時代革命群眾、革命力量的思想,認定無產(chǎn)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農民是革命的同盟軍,“一切半無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④《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頁。而“動搖不定的中產(chǎn)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⑤《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頁。再次,依據(jù)民主、民族革命形勢的變化、主要矛盾的轉換,確定群眾的最大范圍、邊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后,依據(jù)革命形勢、敵我矛盾性質和程度的變化,在堅持動員群眾、團結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具體地確定相應的(不斷地變換)發(fā)動群眾的方式方法、確定相應的對敵斗爭的方式方法。

      當然,從唯物史觀的立場出發(fā),人民群眾是個社會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不同的歷史內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把從事物質資料生產(chǎn)的勞動群眾和參與社會生產(chǎn)活動的知識分子作為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并逐步把“民營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yè)主、中介組織的從業(yè)人員、自由職業(yè)人員”⑥《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頁。等新社會階層納入“人民”的范疇,作為自己的階級基礎與依靠力量。與此同時,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堅持人民利益的基本立場,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⑦《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頁。作為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之一,以“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為執(zhí)政的價值取向。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三)黨的群眾路線與經(jīng)濟政策

      落實黨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最根本的還是要體現(xiàn)在黨的經(jīng)濟政策中。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就已經(jīng)深刻認識到,在戰(zhàn)爭條件下進行經(jīng)濟建設是為了在經(jīng)濟戰(zhàn)線上把廣大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并且教育他們?yōu)閼?zhàn)爭獲得新的群眾力量。在那個時候,黨在經(jīng)濟政策中的群眾路線表現(xiàn)為:領導勞動群眾通過民主革命獲得生產(chǎn)資料(如土地改革等);本著發(fā)展經(jīng)濟和維護群眾根本利益的宗旨,動員和組織群眾發(fā)展生產(chǎn)(如勞動互助社、大生產(chǎn)運動等);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過程中,反對剝削、反對兩極分化。事實證明,中國共產(chǎn)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經(jīng)濟政策是成功的。正是依靠群眾的支持,中國共產(chǎn)黨戰(zhàn)勝一切困難,逐步達到自己的奮斗目標。但是,當中國共產(chǎn)黨從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轉變之時,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沒能(或沒來得及)有條不紊地在實踐中摸索經(jīng)濟建設規(guī)律,而更多的是沿襲戰(zhàn)爭年代的經(jīng)驗,以群眾運動的方式領導經(jīng)濟建設。

      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末開始,出現(xiàn)將“群眾運動”等同于群眾路線的傾向;在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有些地區(qū)大搞共產(chǎn)風、浮夸風、高指標、官僚主義、強迫命令和瞎指揮,造成了嚴重的損失。1962年,劉少奇在“七千人大會”上指出:形式主義的“群眾運動”是違背群眾路線的,“這種違反群眾路線的所謂‘群眾運動’,不僅不能真正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而且損害了群眾的積極性,損害了黨的威信。”①《劉少奇選集》下冊,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4頁。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chǎn)黨逐步認識到市場經(jīng)濟是黨的群眾路線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jīng)濟政策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之間矛盾的有效手段。鄧小平在提出“市場經(jīng)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的觀點的同時,主張市場經(jīng)濟要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以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終避免兩級分化”的基礎上,體現(xiàn)了市場經(jīng)濟在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利益服務兩個方面的高度統(tǒng)一。遵循這一經(jīng)濟發(fā)展思路,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堅持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以此來保障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公平正義。

      (四)黨的群眾路線與組織路線

      民主集中制這一黨和國家的組織原則,在本質上是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在黨和國家組織層面上的貫徹和運用。群眾路線,一頭是黨,一頭是群眾(在黨內則是:一頭是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一頭是黨員群眾),將這兩頭聯(lián)系起來的是黨和組織的活動、黨的領導工作。黨如何活動,如何展開自己的領導?本著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觀,本著一切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價值觀,黨必須在黨內、黨外兩個層面到群眾中去推動和發(fā)展民主,并在民主的基礎上形成黨的意志和行動綱領,即從群眾中來。誠如毛澤東所言:“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個群眾路線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領導同群眾相結合?!雹凇睹珴蓶|選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頁。1945年,劉少奇在中共七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黨內的民主的集中制,即是黨的領導骨干與廣大黨員群眾相結合的制度,即是從黨員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黨員群眾中堅持下去的制度,即是反映黨內的群眾路線。”③《劉少奇選集》下冊,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0頁。1956年,鄧小平在中共八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的組織原則,也是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應用”。④《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頁。黨的十八大通過的新黨章,將民主集中制表述為“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縱觀黨9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黨的事業(yè)發(fā)展順利的時期,必定是群眾路線和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得好的時期,克服了命令主義、關門主義、冒險主義以及尾巴主義、自由主義(紀律渙散)等各種傾向干擾的時期,而凡遭遇挫折的時候,往往也是偏離甚至瓦解黨的群眾路線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時候。

      (五)黨的群眾路線與軍事路線

      將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黨的軍事路線中去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偉大創(chuàng)舉。首先,毛澤東依據(jù)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科學準確地定位了軍隊的政治功能。他指出:“紅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離了對群眾的宣傳、組織、武裝和建設革命政權等項目標,就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⑤《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頁。此外,為保障軍隊的政治功能不發(fā)生偏移,毛澤東還指出必須確立黨對軍隊的領導權,確立黨指揮槍的基本原則,而為保證這一原則的貫徹,他又創(chuàng)造性推出將支部建在連上的組織措施。這一組織措施有力地保障了黨與軍隊、特別是軍隊中下級軍官和士兵的緊密聯(lián)系,保障了黨為克服軍隊中各種非無產(chǎn)階級意識所作部署的各項措施的順利推進,進而保障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在新的歷史時期,盡管戰(zhàn)爭的客觀條件發(fā)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但是毛澤東關于革命戰(zhàn)爭中的群眾路線,仍然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國防建設的根本方針。例如鄧小平從客觀實際出發(f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把“黨的軍隊”、“人民的軍隊”、“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4頁。一并融入我軍性質范疇。1998年12月,江澤民在總結改革開放二十周年建軍經(jīng)驗時指出:“我軍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集中體現(xiàn)了我軍的特色和優(yōu)勢,是保持我軍性質和戰(zhàn)斗力的根本保證?!雹凇督瓭擅裎倪x》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頁。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要求“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fā)展路子,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tǒng)一,加強軍民融合式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體制機制建設、法規(guī)建設?!柟毯桶l(fā)展軍政軍民團結”。

      (六)黨的群眾路線與工作作風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也是黨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在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只有當群眾路線具體地轉化為黨的領導方式、領導方法,才能發(fā)揮其巨大的政治能量。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圍繞黨的群眾路線就黨的領導方式、領導方法、工作方法開展過精辟論述。首先,他要求全黨“十分注意傾聽人民的意見”,強調黨的干部要加強調查研究,要通過各種方式、渠道收集群眾的意見。③《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頁。其次,他告誡全黨要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群眾展開思想和情感交流。例如,在延安整風運動中,他特別強調端正黨風、學風,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和黨八股。再次,他要求全黨時刻關注群眾的生活問題并同群眾同甘共苦,認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④《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頁。建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堅持圍繞群眾路線加強作風建設。鄧小平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⑤《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頁。江澤民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共產(chǎn)黨員要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雹蕖督瓭擅裎倪x》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頁。胡錦濤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擺正自己和人民群眾的位置,認真解決好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問題,“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⑦《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日報》,2007年6月26日。而當下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更是將主要任務聚焦到作風建設上來,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三、加強聯(lián)系群眾,依靠群眾反對官僚主義

      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干革命、搞建設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貫思想。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緊密聯(lián)系群眾,依靠群眾,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全國解放之后,黨從革命黨轉變?yōu)閳?zhí)政黨,在黨的政治地位發(fā)生變化的同時,黨的部分成員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思想意識也發(fā)生了變化,其中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是官僚主義的日益嚴重。事實上,無產(chǎn)階級政黨在掌握政權后,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列寧曾痛切指出:“黨和政府機關一切工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義,共產(chǎn)黨員成了官僚主義者,如果說有什么東西會把我們毀掉的話,那就是這個?!雹唷读袑幦返?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2頁。為此,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以兩個“務必”,為黨長期保持優(yōu)良作風和黨的干部不變質提出了原則要求。但是,革命的勝利,掌權的滋味,仍讓黨內的一些干部產(chǎn)生了驕傲情緒,脫離群眾、貪圖享樂,甚至走向違紀違法的道路(如劉青山、張子善之流)。黨內官僚病的滋生,引起了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的極大不安,為此,毛澤東結合國內外具體形勢、具體情況,相繼推出一系列措施糾正黨內官僚病的措施,從五十年代的思想教育運動、“三反”“五反”運動、“整風運動”,到六十年代的“社會主義教育(四清)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運動(“文革”的動機與效果可謂南轅北轍),以期解決黨內的官僚病問題和改善黨群關系。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chǎn)黨繼承發(fā)揚了依靠群眾反對官僚主義的傳統(tǒng)。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官僚主義現(xiàn)象是我們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廣泛存在的一個大問題”,“無論在我們的內部事務中,或是在國際交往中,都已達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雹佟多囆∑轿倪x》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頁。他指出官僚主義同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有密切關系,認為改革權力過分集中的領導制度,下放權力,還權于民,才是克服官僚主義的有效途徑。此后,江澤民和胡錦濤也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官僚主義的危害性。例如江澤民指出:“形式主義作風和官僚主義作風,是我們黨的一大禍害。全黨上下,全國上下,必須狠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歪風”。②江澤民:《論“三個代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77-78頁。胡錦濤指出:“有的黨員干部……習慣于發(fā)號施令,做表面文章,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我們要深刻認識這些問題的危害。”③胡錦濤:《關于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黨的文獻》,2011年第3期。與此同時,中國共產(chǎn)黨將依靠群眾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巧妙地嵌入黨內集中學習教育活動中去,強調在各級黨組織的統(tǒng)一領導下,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及時向群眾公布有關情況,主動接受群眾監(jiān)督。例如,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中共中央明確規(guī)定采取群眾代表評議和在群眾中隨機抽樣調查等形式,由上級黨組織對下一級的先進性教育活動進行群眾滿意度測評,多數(shù)群眾不滿意的,必須及時“補課”。

      回顧和總結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群眾路線、依靠群眾反對官僚主義的歷史,可以得出以下兩條基本經(jīng)驗。

      一是必須依靠群眾防止干部官僚化和官僚主義。官僚主義的要害在于脫離群眾,黨員干部是否有官僚主義習氣,老百姓最有發(fā)言權。事實證明,當人民群眾被排除在監(jiān)督體系之外,官僚主義就要盛行。相反,只有人民起來監(jiān)督,為政者才不敢松懈,才能事事時時勤勉向前。中國共產(chǎn)黨從古田會議、延安整風運動,到奪取政權之后的“三反”“五反”、“整黨整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直至文化大革命,始終認為動員群眾起來斗爭是反對官僚主義及其官僚病的不二法門,認為只有依靠人民群眾起來斗爭,才能促使黨和黨的干部自覺地(或被動地)聯(lián)系群眾,并遵循人民群眾的意愿為人民群眾服務。即使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依然堅持要“讓群眾和黨員監(jiān)督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凡是搞特權、特殊化,經(jīng)過批評教育而不改的,人民就有權依法進行檢舉、控告、彈劾、撤換、罷免,要求他們在經(jīng)濟上退賠,并使他們受到法律、紀律處分?!雹堋多囆∑轿倪x》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頁。正是由于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遵循依靠群眾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官僚病的群眾路線,才沒有產(chǎn)生象蘇共那樣的黨內官僚特權階層,并成功地將享樂之風、奢侈之風、貪污腐敗約束在可控的范圍之內,從而贏得了人民的信任與支持。

      二是必須“依靠群眾”而不是“依靠群眾運動”反對官僚主義。建國之初(整個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共產(chǎn)黨根據(jù)實際情況,基本上將官僚主義看作局部問題、個別問題、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毛澤東一方面告誡全黨要保持兩個“務必”,要求黨的干部“不論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間都要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決不許可擺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風”;⑤《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頁。另一方面積極部署“三反”、“五反”、整黨整風等運動。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特別是“四清”運動后期,一方面因為揭露的問題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受嚴峻的國際形勢的影響,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層評估黨內官僚主義問題日趨嚴重,進而逐步將其定性為“兩條路線”的斗爭。在1964年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實質和主要矛盾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⑥《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2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24-729頁。從這一邏輯出發(fā),毛澤東發(fā)動“文革”,試圖以群眾運動的方式解決黨內官僚主義問題,結果給黨和人民造成嚴重災難。彭真在總結文革教訓時說:“文革時期,為什么有那么多群眾要造反,我看就是我們的官僚主義太嚴重”。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在反官僚主義問題上徹底摒棄了群眾運動的方式。與此同時,中國共產(chǎn)黨憑借其無窮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繼承和發(fā)展了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新的實際出發(fā),巧妙地將群眾路線、群眾觀點引入到自身建設中來。一方面,中國共產(chǎn)黨將反對官僚主義和黨內重大學習教育的主題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成為黨員干部接受經(jīng)常性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中國共產(chǎn)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在進行民主監(jiān)督過程中應享有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拓寬人民群眾通過紀委、人大、政協(xié)、信訪、司法、輿論實施監(jiān)督的渠道,使得群眾所持有的監(jiān)督權力沿著科學、理性、有效的方向發(fā)展,為反對官僚主義做出積極的貢獻。

      四、經(jīng)驗與啟示:賦予群眾路線以新的時代精神

      1.高舉和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對于民族復興事業(yè)、實現(xiàn)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國家強大、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三翼,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則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核心和基礎。為了實現(xiàn)中國夢,就必須始終高舉黨的群眾路線思想旗幟,始終堅持走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群眾路線。

      2.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確立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是黨的歷史觀、價值觀的具體體現(xiàn),是黨的根本路線,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不能放棄。同時,我們還應該將這條根本路線具體化為黨的思想認識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軍事路線、經(jīng)濟政策以及黨的領導方式、工作方法。也就是說,我們應科學理解群眾路線思想的精髓,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貫穿于黨的一切行動之中,特別是貫徹于黨的政策供給、制度供給和工作方式之中。

      3.妨礙貫徹群眾路線的最大敵人是官僚主義和官僚病。黨的各級干部都應始終遵循群眾路線思想的基本要求,戒驕戒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努力防止滋生官僚主義和官僚病;黨的全體干部任何時候都應密切聯(lián)系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依靠自覺體悟群眾、依靠群眾監(jiān)督,努力克服自己身上的官僚氣、官僚病;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群眾是反對貪腐之風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反腐敗斗爭中,同樣要依靠群眾的力量,開放和加強群眾監(jiān)督,把反腐倡廉的懲防體系提升到更高的科學水平。

      4.與時俱進地、辯證地理解和掌握群眾范疇、群眾路線。賦予群眾路線以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時代內涵。時代發(fā)生變化了,社會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了,群眾范疇的內涵和外延、群眾的利益訴求、利益指向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進而黨的群眾觀點的具體內容、走群眾路線的方式方法也必然地將發(fā)生相應的變化。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群眾路線思想(群眾工作方法)辯證性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我們在新時期繼承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所必須時刻堅持的立場與觀點。

      第一,我們在當前的歷史背景下講群眾觀點、講群眾路線,就必須告別過去的那種階級斗爭思維方式,不能再以階級、階層乃至貧富為標準確定群眾的內涵和外延,而應該(在社會本體存在論上)將全體國民都理解為群眾,在社會治(管)理關系(國家功能論)上將全體社會管理對象理解為群眾。

      第二,我們在當前的歷史背景下講群眾觀點、講群眾路線,就必須站在社會主義道德應然的邏輯出發(fā)點上,主張所有人的公平、正義,具體來說包括:首先,要追求權利平等;其次,要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平等的權利體系,消除實現(xiàn)群眾權利的制度壁壘和政策壁壘(比如戶籍、編制壁壘,比如民企與國企間的政策和體制壁壘);最后,還要逐步建立健全以權利為邏輯依據(jù)的利益分配、利益實現(xiàn)的開放機制。

      第三,我們在當前的歷史背景下講群眾觀點、講群眾路線,就必須依靠群眾監(jiān)督,防治官僚病主義、官僚病以及腐敗。歷史證明,依靠群眾反對官僚主義是個好辦法,任何時期都應堅持。同時,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也要保持高度警惕,既要反對精英主義的英雄史觀,也要防止民粹主義的干擾。毛澤東晚年運動式地反對官僚主義、運動式地“反修防修”,實質是從群眾路線的正確軌道向民粹主義的偏移,教訓極為沉痛,必須引以為戒。為了防止此類錯誤的再現(xiàn),必須將群眾路線納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軌道,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猜你喜歡
      群眾觀點官僚主義人民出版社
      防范“網(wǎng)上官僚主義”——服務上網(wǎng)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當代陜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12
      我可以咬你一口嗎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
      毛澤東:“一定要克服官僚主義”
      官僚主義的“遮羞布”
      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12
      抉擇
      全國新書目(2016年3期)2016-04-20 23:38:10
      人民出版社
      全國新書目(2014年7期)2014-09-19 20:49:20
      中國共產(chǎn)黨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現(xiàn)代語錄
      當代貴州(2013年36期)2013-08-15 00:51:42
      长寿区| 安顺市| 新龙县| 岗巴县| 大竹县| 邓州市| 子长县| 新建县| 宁波市| 来安县| 华池县| 屏山县| 武川县| 沧州市| 三门峡市| 浦东新区| 收藏| 云和县| 宁河县| 金乡县| 古交市| 江门市| 成安县| 临安市| 黑河市| 张家口市| 邓州市| 延吉市| 古蔺县| 拉孜县| 堆龙德庆县| 蛟河市| 和龙市| 昭苏县| 东台市| 衡阳市| 泾川县| 延边| 崇礼县| 波密县|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