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波 顏 紅 周榮欣 趙翠巧 侯艷平
(河北省容城縣人民醫(yī)院,容城071700)
臨床運用地黃的經(jīng)驗體會
李蘭波 顏 紅 周榮欣 趙翠巧 侯艷平
(河北省容城縣人民醫(yī)院,容城071700)
本文分析了歷代主要醫(yī)家在選擇使用熟地黃、生地黃、鮮地黃三者之間的學術(shù)特色;并提出臨床運用生地黃的幾點要領(lǐng)。
地黃;治療應用;補心;補益肝腎;補陰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鮮或干燥塊莖。鮮用習稱“鮮地黃”,干品習稱“生地黃”。主產(chǎn)于河南、河北、內(nèi)蒙古及東北三省,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秋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和泥沙,鮮用;或?qū)⒌攸S緩緩烘焙至八成干,切片,干燥。生用。處方用名:地黃、生地黃、干地黃、鮮地黃、鮮生地黃。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心、肝、腎經(jīng)。功效: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唐代以前,只有干地黃與生地黃,唐代以后,才有熟地黃。現(xiàn)代所稱的“生地黃”即古之“干地黃”;古之“生地黃”,現(xiàn)謂“鮮生地”。
歷代醫(yī)家使用地黃,積累了很多寶貴經(jīng)驗。在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生地黃參與組方12方次,其中參與湯劑組方7方次。其在補肝腎時用干地黃,補心時用生地黃,而且用量都較大。例如,腎氣丸中用干地黃以補腎為主,比例是“地八山山四”,即干地黃八份,山萸肉、山藥各四份,干地黃的用量是山萸肉、山藥的兩倍;炙甘草湯,用生地黃以補心為主,用量是君藥炙甘草的四倍。其中生地黃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黃湯,用了2斤,炙甘草湯中用了1斤,百合地黃湯中用了1升,即使在《金匱要略》腎氣丸中,生地黃用量也高達8兩,其數(shù)量明顯大于方中其他藥物的用量。這種重用生地黃配伍組方治療急病雜癥的方式方法,是張仲景方藥應用的獨到經(jīng)驗和特色,也是張仲景學術(shù)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和精華,值得后世借鑒。唐·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雖載有“造熟地黃法”,但卻愛用生地黃,如在該書治虛勞的19個方子中,有1/3用地黃;而在用地黃的諸多方子中又有2/3是用生地黃,認為生地黃可以“補五臟內(nèi)傷不足”。宋代兒科醫(yī)家錢乙,以為小兒純陽,無須益火,用藥主張柔潤,一般在補腎時用熟地黃,如六味地黃湯;滋陰補血用干地黃或干地黃與熟地黃同用,如甘露飲;清心涼血用生地黃,如導赤散。張景岳以喜用熟地黃著稱,時人稱“張熟地”。針對時醫(yī)嫌熟地黃滯膩,恐中阻氣機,對痰飲、水泛、脾腎虛泄等均禁錮之的現(xiàn)狀,張氏指出:“有畏其滋膩者,則崔氏何以用腎氣丸而治痰???有畏其滑泄者,則仲景何以用八味丸治腎泄?”殊不知有開有合,何慮中阻滯膩之憂哉!有泥于熟地黃補陰、滋膩生濕,必兼伍“滲利”之說者,張氏駁之“蓋氣虛者不可復行氣,腎虛者不可復利水。溫補即所以化氣,塞因塞用之妙也”。張氏創(chuàng)立的右歸飲、右歸丸;左歸飲、左歸丸……均重任熟地黃為主,擴熟地黃之妙用,駁滯膩之嫌疑,補前人之不逮。以上說明,歷代醫(yī)家在選擇使用地黃時,各有心得,值得我們學習。
我在臨床上喜用生地黃,一是作為滋補肝腎主藥,用于肝腎精血虛損的多種病證;一是“除痹”,治療痹證,尤多用于熱痹、虛痹等。在具體用法上可掌握以下幾點。宜生不宜熟。我們推崇張景岳,但不喜用熟地黃,嫌其滋膩壅滯。而生地黃能“逐血痹”、“除積聚”、“除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說明其性流動活潑、不膩不滯,所以喜用之。宜細不宜粗。地黃之細小者,一是不膩;二是容易煎透,所以喜用“細生地”。用量宜大。地黃只有大量使用,才能取得預期效果,一般而言,補肝腎時用15~30g,除痹時可用到30~60g。生地黃的大劑量使用報告,有的用量高達200多克,可謂世所罕見,令人難以置信,但是從效果來看,卻又神奇明顯。這些重用生地黃的許多文章都同時報道了所診治的相應病機和證候,實踐證明,在辨證施治精神的指導下,凡病因復雜,病癥特異,只要辨證準確,立法嚴謹,并選方貼切,用藥對證,且又配伍得當,就可大刀闊斧,重量應用,故其功專力猛,針對性強,療效顯著,此即是生地黃重量應用的原則和前提,而非盲目使用。這種特殊的用量,異常的用法,突出的效果,說明了生地黃的大劑量應用有一定的適應證候和臨床基礎(chǔ)。
配伍宜佐。若長期大量使用生地黃,防其礙胃,可在處方中輔佐一兩味理氣藥,如木香、砂仁、青皮、陳皮等;也可酌伍焦山楂、焦神曲、雞內(nèi)金等消導藥。
煎法宜活。地黃中含有一種致瀉物質(zhì),可引起便溏,《本草綱目》言其:“生地黃性大寒,凡產(chǎn)后惡食作瀉,雖見發(fā)熱惡露作痛,不可用,用則瀉不止,凡見此證宜多加炮姜必自愈?!薄耙灰娖⑽柑撊酰蟊悴粚?,或天明即瀉,產(chǎn)后泄瀉,升降滯塞,藥宜通不宜瀉,湯液中禁入地黃”。但現(xiàn)代藥理研究,久煎后,該致瀉物質(zhì)可被破壞、又不影響滋陰效果。因此,臨床上可以病人大便情況,來決定煎藥時間。大便偏干者,只煎30min左右,令其潤便;大便偏溏者,煎藥時間要長,第一煎在50min以上,第二煎可在30min左右,這樣,既能達到滋陰的目的,又不致發(fā)生腹瀉。如治一習慣性便秘病人,大便1周1次,干球狀,且伴有胃脘脹滿、食欲不振、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證屬氣陰兩虛,用補中益氣湯合增液湯,生地黃用到30g,每煎只30min,服藥1劑,大便即下。3劑后,大便轉(zhuǎn)為每日1次,胃脘脹滿消失,食欲轉(zhuǎn)佳;又治一慢性胃炎病人,胃脘脹滿疼痛、時輕時重已2年,大便稀溏,舌紅無苔,脈沉細而數(shù),診為胃陰不足,以益胃湯加減,用細生地黃20g,囑第1次煎50min以上,服10劑后,胃脘脹滿疼痛消失,大便反而轉(zhuǎn)稠。以上2例病人,都因“陰虛”用生地黃,前者大便秘結(jié),為了通便,生地黃沒有久煎;后者大便稀溏,故生地黃用細者且久煎50min以上,避免了致瀉的副作用。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6.098
1672-2779(2013)-16-0132-02
吳義紅
201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