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朐山中學 于穎穎
在中小學所有的學科中,英語的教學難度和壓力十分大。因為,對于母語為漢語的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其從呱呱墜地便開始接觸、學習和使用漢語,壓根就沒有英語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而且在文化背景方面,中國學生對于西方國家的語言背景也十分陌生或難以理解。加之,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存在差異,有些偏遠地區(qū)對于英語的重視程度比較薄弱,學習資源比較匱乏,學習條件比較艱苦,導致我國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眾所周知,中小學英語學習兩條腿,“詞匯”和“語法”,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對于中國學生而言,英語語法規(guī)則性的知識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對于詞匯記憶等繁重、瑣碎的零星記憶則比較痛苦。但是我們不可能看到困難就后退,必須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問題,化解困難,使得中小學英語學習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在不斷的探索和發(fā)掘中,許多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提出了“直拼速記法”在學生英語詞匯學習和記憶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在新課改的教學實踐和探索中,我們不斷強調教師必須要能夠抓住課堂的有效教學時間,向四十五分鐘要效率。相比較而言,課時比課改前要減少很多,教學的效果卻要求比以往的更高,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要能夠樹立和培養(yǎng)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但是,對于一個初中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其正處于由小學自由、輕松的學習向初中的學習過渡的階段,很多客觀方面的改變(如學習生活環(huán)境的轉變、學習科目增加、課程難度增強),所以平時在課前教學設計方面要加強預見性,使得自己對課堂的把握能夠有所把握和控制。
比如,在進行初中一年級的英語詞匯教學的備課時,要能夠大致了解學生對于相關的單詞有所了解,如對于單詞“mother”(母親、媽媽)的詞匯教學,教師應該側重于對其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直拼速記法教學,因為該單詞即使對于英語初學者而言,掌握難度也不是很大,而且沒有特殊拼法,所以建議采取直拼速記法組織課堂教學,使得教學效率能夠顯著提高。
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新課改理念貫徹和落實之后的首要陣地,因而教師必須要能夠緊扣教材,深入淺出地研讀教材文本,將具體的知識進行有效組織、劃分,使得知識體系清晰、自然,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清晰地把握教師授課的重、難點內容。而在課堂中,教師應該講主要精力投注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方面,而絕非簡單的知識內容的講授和介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真正地將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才能在課余時間,自主地安排拓展延伸性質的自發(fā)主動學習,使得新課改的理念和思想真正落到實處,有所成效。
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要求學生必須能夠對學生進行學法相關的指導工作。由于七年級英語的課程學習難度相對較低,而且學生詞匯儲備量相對較少,所以對于大多數(shù)英語單詞的學習建議采取直拼速記法,因為其不需要學生對單詞本身的音、形、義有更高層次的要求。
由于新課改的規(guī)定和要求,中小學課程教學不能在課時方面作過大的調整,要求恢復正常中小學國家開設標準所要求的所有學科正常組織教學,嚴令禁止對音體美等科目的占用。這就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在課下認真學習,自主探究,課后復習的環(huán)節(jié)被越來越重視,因而課下必要的學習敦促是可能而有必要的。
英語詞匯的學習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日積月累,是個不斷積累、強化的過程。而對于直拼速記法在英語詞匯中的應用則在中學低年級比較適用。如對初一年級單詞“where”的學習,就得要求學生必須要能夠聯(lián)系相關內容,拓展延伸,對這一類詞進行概括速記,包括 what、when、why等,利用直拼速記法記憶簡單單詞,簡單、實用、便捷。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在我國的逐步蔓延和滲入,我們和西方歐美國家的商業(yè)貿易往來和政治外交接觸不斷增多,這種情形需要我們盡量掌握英語這種國際性交流工具,加強交流,深化理解。而在實際的學校教學實踐中,對于英語學科的重視程度也不會有所動搖,因而努力地學好英語是有利無害的。針對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絆腳石——詞匯學習,我們必須要能夠積極地觀察學生學習和記憶詞匯的方法和現(xiàn)狀,善于從他們學習英語的習慣中發(fā)現(xiàn)問題,努力探索,以學生的視角去考慮詞匯學習的具體方式方法,在平時的課堂中多加強調,并在課余時間對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加以重點敦促。將多種詞匯記憶的方法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嘗試和適應方法,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詞匯學習方法,實現(xiàn)詞匯的有效教學。
[1]王家和.論詞匯速記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2(2).
[2]馬利紅.記憶聯(lián)想與英語詞匯教學[J].中國科技信息,2005(4).
[3]陳芳.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方法和技巧[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