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崇彬
自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問世以來,有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之間關系的討論,以及更一般地,有關宗教與經(jīng)濟之間關系的討論,層出不窮。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學者在討論韋伯所提出的新教論題,贊成者有之,批評者有之,修正者有之。也有許多學者不滿足于韋伯論題的狹窄論域,將目光放到了更一般的宗教歸屬對信教者收入以及經(jīng)濟增長的影響問題上。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相關文獻已經(jīng)非常豐富。本文試圖對宗教歸屬影響收入和經(jīng)濟增長的渠道機制進行一定程度的總結(jié)。
韋伯在社會學初創(chuàng)時期所提出的所謂“韋伯論題”,可以簡單概括如下: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新教派別的某些宗教觀念為人們進行經(jīng)濟活動提供了動機和正當性認可,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這一研究路向被許多學者所推廣,他們把加爾文新教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與羅馬天主教阻礙經(jīng)濟發(fā)展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把資本主義看作是加爾文禁欲主義的后果。韋伯論題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了人們討論的中心話題以及批評的靶子:有學者對他的方法論進行了有力的批評;有學者認為他誤解了路德的“召喚”(calling)概念,或誤置了資本主義的起源時間;有學者論證說韋伯誤解了加爾文神學及其與社會行為特別是財富積累的關系,沒有認識到天主教的經(jīng)濟力量,并且,他的分析也與英國興起的典型事例并不相符?!?〕而韋伯的支持者則反擊說,大多數(shù)對韋伯的批評都是來源于對韋伯的誤解:韋伯所要解釋的并不是資本主義體系的興起,而是某種心態(tài) (mentality)的興起,這是一種與自由勞動的理性組織相聯(lián)系的計算理性,它興起于16至17世紀的歐洲社會。〔2〕
在面對由韋伯論題所帶來的一系列爭論和混淆時,一些帶有文本原旨主義傾向的學者開始致力于理解韋伯的原意,并且重新對韋伯論題進行細致探討:〔3〕
第一,韋伯自己在文章中曾說過,他無意堅持一種愚蠢的信條,認為資本主義精神只有作為宗教改革的某種后果才能出現(xiàn),或者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經(jīng)濟結(jié)果是宗教改革的創(chuàng)造。眾所周知,資本主義商業(yè)組織的某些重要形式在時間上要遠遠早于宗教改革。韋伯只想確定宗教力量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資本主義精神在質(zhì)上的形成以及在量上的擴散。
第二,韋伯只是認為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即西方的經(jīng)濟大轉(zhuǎn)型時期,新教倫理為市民階級企業(yè)家的行為提供了宗教上的正當性和動力支持,從而暫時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于韋伯自己生活的時代而言,他并不認為新教還在起這種作用。
第三,韋伯的研究方法當然也存在著重大缺陷。其比較歷史分析方法的核心其實只是簡單的“求異法”,而該方法蘊含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無法對一些外生的以及混合的變量進行控制。在沒有對各種經(jīng)濟變量進行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韋伯無法證明某種宗教形式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有利條件。韋伯論題面對的最大詰難是,在多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新教倫理發(fā)揮了作用?
也有一些學者并未把注意力放在韋伯文本的分析上,而是繼續(xù)挖掘韋伯論題所提出的豐富線索,對新教制度與經(jīng)濟制度之間存在的關系進行拓展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兩者之間聯(lián)系的可能性。他們認為,韋伯的論題只強調(diào)了預定論以及召喚的宗教觀念對于經(jīng)濟行為的影響,但是宗教還有豐富的其它渠道影響經(jīng)濟:
(1)識字率的提高以及對于教育的積極觀念可能是大規(guī)模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在歷史學家們看來,新教改革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普遍的提高識字率以及對于俗人的教育,識字率和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會對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這一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定量研究的支持。貝克爾等人利用19世紀后期普魯士全國層面的數(shù)據(jù)驗證了這一理論。由于宗教改革是從某一中心向周圍擴散的,某地離新教改革的中心越近,其受新教的影響也就可能越大,從而具有較高的識字率,所以,他們用距離符騰堡 (Wittenberg)的距離作為新教的工具變量。研究結(jié)果表明,新教確實導致了更高的經(jīng)濟繁榮水平,以及更好的教育;新教徒具有較高的識字率確實可以解釋經(jīng)濟繁榮差距的大部分?!?〕
(2)新教改革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使得教會和修道院喪失了大量地產(chǎn),為社會的理性利用資源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使得資源的分配更趨于合理化?!?〕
(3)新教教派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處于少數(shù)派的地位,受到迫害和不公正的對待,這就促使他們將自身轉(zhuǎn)化為一個聯(lián)系緊密并具有自我保護功能的小團體的成員,并且被迫選擇主流宗教的成員被禁止選擇的經(jīng)濟職業(yè)。例如英國在王政復辟之后,清教徒的霸權(quán)地位只持續(xù)了一個很短的時期,議會的法案隨即剝奪了持異議的新教徒擁有官職的權(quán)利以及其他政治和社會權(quán)利,這些權(quán)利直到19世紀才重新授予新教。在當時,加爾文派的新教徒就被剝奪了在主流大學里擁有教職,以及在軍隊和教堂中任職的權(quán)利。〔6〕
(4)從處于加爾文控制時期的日內(nèi)瓦的經(jīng)驗來看,加爾文和他的團隊持續(xù)不斷地利用其宗教特權(quán)干預經(jīng)濟活動。加爾文領導的宗教法庭總是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關切無法和道德行為的領域完全分開。通過對所有的人類關系進行全方位的道德重整,加爾文主義的宗教紀律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的方方面面。學者們的歷史研究只發(fā)現(xiàn)了加爾文神學與宗教法庭的行動之間的關系,而沒有看到任何內(nèi)在化的、個人化的市場倫理?!?〕當日內(nèi)瓦的企業(yè)家不斷地采取新的市場策略時,加爾文卻在運用公共警告和逐出教會的手段實施一種共同紀律,這就不得不促使我們反思韋伯所提出的加爾文主義倫理與資本主義之間的可疑關系了。
從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學者們已不再滿足于較為宏大的敘事,而是開始利用當時資料和樣本調(diào)查,通過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討宗教歸屬對個體的地位獲得、收入、社會流動、成就動機以及教育獲得的影響等問題了。〔8〕這些60年代以來的研究文獻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類文獻只關注天主教徒/新教徒 (有些還包括猶太人)之間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等方面的差異;第二類文獻則研究天主教和新教內(nèi)部的特定亞群體之間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等方面的差異。有些文獻則兩者兼顧。大部分早期的第一類文獻顯示,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是逐漸趨同的。有學者發(fā)現(xiàn),在控制種族的情況下,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職業(yè)地位差異消失了。同樣,也有學者得出結(jié)論說,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存在的任何地位與收入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年齡、種族以及地域分布之間的差異。這樣的發(fā)現(xiàn)導致有學者得出結(jié)論說,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在地位方面的差異變得如此之小,以至于無需繼續(xù)爭論下去了。
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中,切斯維克發(fā)現(xiàn),猶太人在學校教育投資以及工作訓練投資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回報率,〔9〕托姆斯的研究則區(qū)分了猶太/新教/天主教三個群體,他發(fā)現(xiàn),猶太白人男性具有相對較高的學校教育以及市場經(jīng)驗方面的回報。這與切斯維克得出的結(jié)論是一致的。且白人男性新教徒在學校教育、市場經(jīng)驗以及大學學位方面具有比羅馬天主教徒更高的回報?!?0〕托姆斯在研究過加拿大之后,又對美國的情況進行了研究,〔11〕但所得到的結(jié)果卻與加拿大的情況完全不同。托姆斯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明顯的證據(jù)證明,不同的宗教或教派背景會對收入產(chǎn)生影響。在對歸屬不同宗教的人們的收入分別進行回歸的情況下,托姆斯卻發(fā)現(xiàn),天主教徒在大學教育方面比類似條件的新教徒具有更高的邊際回報率。盡管學者們對新教還是天主教群體具有較高的收入和教育回報爭論不休,但是,猶太人在相同的條件下?lián)碛休^高的收入?yún)s是一個相對普遍的結(jié)論?!?2〕
人力資本的理論框架一般被經(jīng)濟學家所采用。這些研究與早期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理論模型所考慮的不再是孤立的個體,在有關人力資本積累的討論中,更加關注的是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切斯維克等人發(fā)展出了一套有關教育投資資金的供給/需求模型,〔13〕他們將宗教歸屬看作是對不同家庭環(huán)境特點的反映,而家庭環(huán)境的不同特點又影響著教育投資的預期成本和收益。這個模型可以對不同宗教派別的教育投資行為進行分析,并且充分考慮到了婦女工作選擇、生育率、家庭內(nèi)部分工等一系列復雜的問題。學者們在對宗教歸屬與教育回報的關系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猶太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保守的新教徒平均受教育年限最低,天主教徒和主流的新教徒平均受教育年限則處于中間。〔14〕對該結(jié)果的具體解釋如下:
(1)猶太人由于物質(zhì)資本經(jīng)常被剝奪的歷史原因,所以更傾向于人力資本投資,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條件下,其教育投資供給較其他教派為高。同時,猶太人的生育率較低,家庭規(guī)模較小,雙親有較多的資源和時間給予接受教育的孩子,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其教育投資需求也較高??傮w而言,猶太人有較高的受教育水平。雖然理論分析無法確定其教育回報率的高低,但經(jīng)驗顯示了其具有較高的教育回報率①勃倫納和基弗 (Brenner&Kiefer)也認為,由于猶太人的非人力財富經(jīng)常被掠奪征收的過往歷史,所以他們相對于其他群體而言更傾向于進行較多的人力資本投資,因為人力資本具有內(nèi)在化的特點,并且可隨人“移動”。但是他們認為猶太人會獲得較低人力資本邊際回報率,這與切斯維克 (Chiswick,1983)以及托姆斯 (Tomes,1983)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并不符合,參見Brenner&Kiefer,“The Economic of Diaspora:Discrimination and Occupational Structur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1,29(3),pp.517-533.。最終,較高的受教育年限導致了較高的工資收入。
(2)保守新教徒父母對世俗教育,特別是大學教育,通常持保留態(tài)度,而更原意讓他們的子女接受宗教教育。但是,進入高級的宗教機構(gòu)的學習機會有限且非常昂貴。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保守新教徒家庭教育投資供給較其他教派為低。同時,保守新教徒講求知識的權(quán)威傳授方式,不鼓勵批判性思考,家庭教育投資相對較少,也不鼓勵孩子進行大學的學前考試,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其教育投資需求較低。最終,保守新教徒具有較低的受教育水平,但教育回報率與主流新教徒并無明顯差異。只是由于保守的新教婦女家內(nèi)勞動較多、工作勞動較少,同主流新教婦女相比,他們具有較低的收入。
(3)天主教徒與主流新教徒的教育投資供給與需求適中,具有一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回報率,所以工資收入居中。
人力資本的理論框架雖然將婦女生育率、工作選擇等問題考慮在內(nèi),但只是作為影響人力資本投資的因素被間接考慮的,并沒有將其直接納入到分析當中去。如若考察這些人口學因素對收入的直接影響,相對于個人收入水平而言,家庭的財富積累是一個更加合適的研究對象。晚近以來討論宗教對生育率、婚姻對象選擇、婦女工作選擇、教育獲得等因素之影響的文獻已經(jīng)相當豐富,〔15〕我們可以從中推測出許多有意義的假設。我們假定,家庭的財富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1)生育率。生育率越低,財富越容易跨代積累,同時,婦女越容易進入工作場所,可增加收入,因而家庭財富積累較高。(2)婦女工作模式。婦女就業(yè)率越高,家庭總收入水平越高。(3)家庭成員受教育水平。家庭成員受教育水平越高,工資越高,因而家庭財富水平越高。如果以主流新教徒為基準的話,結(jié)合相關的事實,我們可以以上述假定為依據(jù)推斷出一些可供檢驗的結(jié)論:
(1)猶太人因為生育率低,財富水平不會因為在子女中分割而下降,而且,婦女多進入工作場所工作,因此,家庭收入水平較高。
(2)保守新教徒支持多生育,生育率比主流新教徒為高;強調(diào)男性與女性的社會角色差異,在孩子小的時候鼓勵婦女在家;基要派的年輕婦女更可能選擇做家庭主婦;婦女的就業(yè)水平較低。家庭成員受教育水平較低。因而,保守新教徒家庭財富水平較低。
(3)天主教徒具有較強烈的鼓勵人口生育的意識形態(tài),反對人工避孕,反對墮胎。近年來,這方面的教義有所減弱,家庭規(guī)模有所下降。天主教徒在較早時期強調(diào)男女的角色差異,晚近以來則更具平等主義傾向,傳統(tǒng)色彩較少了。婦女就業(yè)率與主流新教徒差異不大。受教育水平與主流新教徒大體相當。因而,天主教徒家庭財富水平適中。
(4)摩門教徒:高生育率,強調(diào)男女角色差異。家庭財富水平較低。
克瑞斯特雖然沒有依照以上的邏輯對問題進行考察,但是他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6〕克瑞斯特不是以家庭,而是以個人作為分析單位。其研究的核心假設是,生育率、婦女工作行為、教育獲得、兒時習得的行為策略等方面的宗教差異會對不同宗教教派教徒的財富積累產(chǎn)生影響。他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猶太人與凈財富水平呈正向關系,保守新教徒與凈財富水平呈反向關系。主流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在財富水平方面幾無差異,并且,歸屬這兩派,既不會增加,也不會阻礙財富積累。克瑞斯特的研究驗證了宗教通過人口學行為對財富積累的間接影響:宗教信念會通過影響婦女生育率來影響婦女的工作時間分配,從而最終影響財富積累;宗教信念會對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所扮演的的角色產(chǎn)生影響,這會影響她們是否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決定,從而最終影響財富積累。
除了在家庭經(jīng)濟學的框架下研究宗教對收入以及財富之影響的文獻外,還有一些研究仍然堅持韋伯論題的某些變種版本,堅持認為宗教會通過對倫理觀念發(fā)生作用,進而影響人們的經(jīng)濟行為。有學者發(fā)現(xiàn),不同的宗教傳統(tǒng)傾向于傳遞像誠實以及紀律這樣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會導致在工作場所的更高收入;而那些強調(diào)脫離世界以及物質(zhì)產(chǎn)品之空幻性質(zhì)的宗教傳統(tǒng),更可能擁有低收入的信徒。換言之,人們在其中成長的特定宗教傳統(tǒng)是他們之間收入差異的一個可能的解釋,特別是作為該宗教傳統(tǒng)之結(jié)果的未被觀察到的偏好差異以及工作習慣。〔17〕有學者通過對香港天主教與中國傳統(tǒng)宗教的研究印證了上述觀點?!?8〕T.P.Steen運用兩階工具變量法發(fā)現(xiàn),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具有較高收入的天主教徒和傳統(tǒng)宗教信奉者相對于非宗教人士更可能是道德的,但道德是否能夠提高個體的收入,這要看他們信奉的是何種宗教。對于天主教徒而言,一個道德的人傾向于賺取更高的收入;而對于傳統(tǒng)中國宗教信奉者而言,更加道德會降低他們的收入。
也有學者直接對宗教性、個人價值以及倫理道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Kit-Chun Lam和Bill W.S.Hung指出,在大型企業(yè)中,那些宗教性更強的管理者傾向于更多地為社會化和人性化的目標而非經(jīng)濟性的目標所驅(qū)動,并且,他們看起來更少“自我實現(xiàn)”的追求,他們傾向于在公司里擁有相對較低的職位,更多地來自較低的社會階層,更經(jīng)常地出席教堂活動?!?9〕對于大學畢業(yè)生而言,有學者發(fā)現(xiàn),他們的宗教價值傾向與其倫理行為之間似乎并不存在相關關系?!?0〕但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大學生們對于商業(yè)情勢的道德判斷與其個人宗教性之間是存在關聯(lián)的,那些宗教性較強的人比那些宗教性較弱的人更傾向于倫理道德?!?1〕當使用教堂出席情況與宗教課程參加情況的指標來度量宗教時,學者們發(fā)現(xiàn),教堂出席與個人的倫理感知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但宗教課程的完成情況卻幾乎無助于解釋個人在倫理態(tài)度方面的差異?!?2〕
宗教歸屬不但在微觀層面影響個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還會在宏觀層面上影響一地或一國的經(jīng)濟增長。其影響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巴克在一篇很有趣的案例型文章中,深入挖掘了宗教組織在經(jīng)濟轉(zhuǎn)型當中所起的作用。他所選取的研究對象是1770至1865年間兩個新英格蘭小鎮(zhèn)林恩和巴克菲爾德 (Lynn&Buckfield)的制鞋業(yè)。這兩個小鎮(zhèn)的早期歷史以及起始條件都非常相似,而且,制鞋業(yè)幾乎是在兩地同時出現(xiàn)的。林恩小鎮(zhèn)的貴格會商人最終通過宗教紐帶、鄰近關系、聯(lián)姻、小共同體的自豪感以及共同的經(jīng)濟活動,建立了一個跨越廣大地理范圍的共同體,為該鎮(zhèn)制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廣泛的基礎。而巴克菲爾德小鎮(zhèn)則由于不具有類似的優(yōu)勢,導致生產(chǎn)發(fā)展緩慢,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被林恩小鎮(zhèn)遠遠拋在了后邊。〔23〕由此可見,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一些宗教團體所提供的組織資源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做“社會資本”)可以在一地的工業(yè)化發(fā)展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近些年來,學者們也逐漸發(fā)現(xiàn)新古典增長模型及內(nèi)生增長理論在解釋歐洲早期經(jīng)濟增長方面存在著缺陷,因而更加強調(diào)商業(yè)網(wǎng)絡的作用。Robert E-noch Buck通過建立理論模型發(fā)現(xiàn),與陌生人打交道的成本出現(xiàn)的微小變化都會導致商業(yè)網(wǎng)絡的重大變化,所以,他更加支持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小型商業(yè)網(wǎng)絡于歐洲早期對經(jīng)濟增長的作用?!?4〕普特南在對意大利不同地區(qū)的政府與經(jīng)濟績效進行研究時,也傾向于認為教堂參與能夠為促進社會資本的發(fā)育成長,從而對政府和經(jīng)濟績效渠道有一定的促進作用?!?5〕雖然有學者對此一看法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26〕但是,案例研究顯示,小型社會網(wǎng)絡在現(xiàn)代早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近十幾年來,從宏觀層面研究宗教對經(jīng)濟之影響的文獻之所以逐漸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文化在政治制度與經(jīng)濟增長領域獲得越來越多討論的一種反映?!?7〕格里爾率先對63個前殖民地國家的經(jīng)濟增長進行了研究,在數(shù)據(jù)檢驗上支持了新教與經(jīng)濟增長正相關的假設。〔28〕其具體的方法是看宗教能否有助于解釋,為何前西班牙殖民地和前法國殖民地相對于前英國殖民地具有較低的經(jīng)濟增長。作者發(fā)現(xiàn),新教的增長率與實際GDP增長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并且,新教水平與單位資本的實際GDP水平正相關。雖然這樣的結(jié)果暗示了新教在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是跨國的回歸中所包含的變量并不足以彌合前殖民地國家間的差距。
阿西莫格魯?shù)热藙t發(fā)現(xiàn),作為新教國家的英國前殖民地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增長,并不是因為它們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從而潛在地受到了英國新教文化的影響,而是因為英國人傾向于在死亡率比較低的地方建立殖民地。其基本的邏輯是,較低的死亡率導致更多的歐洲移民,較多的歐洲移民會傾向于建立較好的保護財產(chǎn)的制度,由于路徑依賴的影響,過去的好制度會導致現(xiàn)在的好制度,從而對當前的經(jīng)濟增長產(chǎn)生正向影響。這就在某種意義上剔除了宗教文化在經(jīng)濟增長方面的解釋力?!?9〕
與阿西莫格魯?shù)热说难芯肯喾?,巴羅等人重新肯定了宗教文化觀念在宏觀層面對經(jīng)濟增長所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30〕他們將宗教分解為兩個部分,一是教堂出席,二是宗教觀念 (是否相信地獄、天堂等等)。在對許多變量進行控制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教堂參與率對經(jīng)濟增長具有負向影響,而有關地獄(天堂)的信念對經(jīng)濟增長具有正向的影響。他們發(fā)現(xiàn),較高水平的教堂參與會增加投入到宗教部門的資源,而較多的資源進入非生產(chǎn)性部門會對經(jīng)濟增長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雖然教堂參與可以作為社會資本的一種度量,而且更高的教堂參與可能會導致人們通過宗教組織對影響經(jīng)濟增長的法律法規(guī)產(chǎn)生作用,但是,教堂參與的總效果仍然是對經(jīng)濟不利的。宗教觀念則可以通過塑造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例如工作倫理)來促進生產(chǎn)力的提升,從而有助于經(jīng)濟增長①他們兩人合作的另一篇文章使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主體部分與上面所提到的文章大同小異,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更加旗幟鮮明地反對社會資本的解釋路徑,并且估算了宗教信念對工作倫理的影響系數(shù)。請參見Rachel M.McCleary&Robert J.Barro,“Religion and Econom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20(2),pp.49-72.。
然而,巴羅等人的研究也存在著一些可能的小問題:第一,巴羅承認,只有在把宗教分解為教堂參與和宗教信念的時候,才會出現(xiàn)宗教與經(jīng)濟的明顯相關關系,而從總的方面來看,宗教與經(jīng)濟之間并無明顯的相關關系。宗教與經(jīng)濟之間關系的檢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模型的設定。第二,在數(shù)據(jù)方面,佛教以及其他東方宗教的資料非常缺乏。此外,由于指標選擇的問題,如果單純看教堂參與的話,很可能會低估穆斯林世界用于宗教的資源和時間。第三,巴羅的文章沒有吸收晚近以來學者們在微觀領域的一些研究成果,比如宗教信念對婦女工作選擇等決策的影響。
除以上兩方面外,還有一些文獻試圖通過確定宗教對特定經(jīng)濟與社會因子的影響來考察宗教對經(jīng)濟的間接影響。
在儲蓄率方面,桂索等人利用世界價值觀調(diào)查來推斷人們的節(jié)儉偏好,最終發(fā)現(xiàn),宗教歸屬與節(jié)儉偏好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相對于非宗教人士更可能教育他們的孩子節(jié)儉,并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價值觀;佛教、印度教以及猶太人相對于一般人也更有此傾向,但是結(jié)果在統(tǒng)計上并不顯著。他們接著又研究了節(jié)儉偏好對于國家儲蓄率的影響。在控制了一系列的變量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節(jié)儉偏好對國家儲蓄有著正面影響,且在統(tǒng)計上顯著?!?1〕眾所周知,儲蓄率是一國的經(jīng)濟增長的決定因素之一。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推斷出一條宗教影響經(jīng)濟的渠道:宗教信念會影響信奉者的節(jié)儉偏好,并通過影響一國的儲蓄率對經(jīng)濟增長發(fā)揮作用。
宗教通過社會因子的渠道影響經(jīng)濟增長的路徑也不容忽視。Luigi Guiso等人的研究表明,單位資本GDP增長率與種族語言的破碎度 (也就是種族語言的多樣性程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負向關系?!?2〕由于該研究的貢獻,種族破碎度指標已經(jīng)成為了跨國經(jīng)濟差異回歸分析中的一個重要控制變量??赡苁鞘艿竭@一研究的啟發(fā),拉波特等學者分別運用不同的破碎度指標研究了各國政府質(zhì)量的差異。當使用宗教碎裂度 (宗教多樣化程度)的指標時,他們發(fā)現(xiàn),該指標與單位資本GDP之間也是具有相關關系的,只不過相關水平較其它的指標低而已?!?3〕阿爾森納等人分別使用了不同的破碎度指標 (包括種族的、語言的、宗教的)來研究碎裂度與長期經(jīng)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結(jié)果表明:種族指標與單位資本的GDP增長率高度負相關;對于語言指標而言,相關度就相對弱一些;而當使用宗教分裂度的指標時,并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形式的相關關系。〔34〕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宗教歸屬是這三個變量指標中最具內(nèi)生性的一個。某些宗教可能會被禁止,而個人則可能相對容易地隱藏他們的宗教歸屬,以防止外在的壓迫;從屬于某一宗教的個人和家庭改信另外的宗教也更加的容易,而種族和語言則是很難加以改變的。
宗教分裂度的指標雖然不能對各國的經(jīng)濟增長差異進行解釋,但是,較高的宗教碎裂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寬容以及民主政府形式的標志。這方面研究的一個未來努力方向,可能是編制更加合理的宗教破碎度指標,要把宗教寬容度考慮在內(nèi),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只能算作是低宗教碎裂度國家,因為它那里教派雖然很多,但是大部分教徒與非宗教人士差異不大;或者把宗教因素和種族因素整合在一起,得到一個較為完善的綜合指標。因為在世界的有些地區(qū),宗教沖突較為嚴重,而有些地區(qū)則種族沖突嚴重,更常見的情況是兩者兼而有之,所以綜合考慮兩個方面的指標可能對各國的經(jīng)濟績效差異更有解釋力。
本文從三個方面對有關宗教如何影響經(jīng)濟的文獻進行了回顧并做了簡單的評論。從歷史上看,新教通過提供價值觀支持,提高民眾識字率、重新分配教會財產(chǎn)以及結(jié)成緊密的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小團體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經(jīng)濟的增長。雖然加爾文在日內(nèi)瓦的實踐是個中異數(shù),但新教對經(jīng)濟的促進作用不容忽視。更一般地,在個人和家庭的層面上,宗教可能會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家庭中的人口學因素以及個人價值觀對個體的收入產(chǎn)生影響;在群體和國家的層面上,宗教則可能通過社會資本渠道、文化渠道以及經(jīng)濟與社會因子對經(jīng)濟增長產(chǎn)生影響。
〔1〕Robert Enoch Buck,“Protestantism and Industrialization:An Examination of Three Alternative Model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Capitalism”,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1993,34(3),pp.210-224.
〔2〕S.N.Eisenstadt,“The Protestant Ethic thesis in an analytical and comparative framework”,in S.N.Eisenstadt(ed.),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Modernization,New York:Basic Book,1968,pp.3-45.
〔3〕Dennis P.Forcese,“Calvinism,Capitalism and Confusion:The Weberian Thesis Revisited”,Sociological Analysis,1968,29(4),pp.193-201.
〔4〕Richard L.Means,“Protestantism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Auxiliary Theories to Weber's Protestant Ethic”,Social Forces,Vol.44,No.3(Mar.,1966),pp.372-381.
〔5〕Sascha O.Becker and Ludger Woessmann,“Was Weber Wrong?A Human Capital Theory of Protestant Economic Histor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2),pp.531-596.
〔6〕John U.Nef,Cultural Foundat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New York:Harper and Row.
〔7〕Richard L.Means,“Protestantism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Auxiliary Theories to Weber's Protestant Ethic”,Social Forces,1966,44(3),pp.372-381.
〔8〕Mark Valeri,“Religion,Discipline,and the Economy in Calvin's Geneva”,The Sixteenth Century Journal,1997,28(1),pp.123-142.
〔9〕Robin Stryker,“Religio-Ethnic Effects on Attainments in the Early Career”,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1,46(2),pp.212-231.
〔10〕Barry R.Chiswick,“The Earnings and Human Capital of American Jews”,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83,18(3),pp.313-336.
〔11〕〔13〕Nigel Tomes,“Religion and the Rate of Return on Human Capital:Evidence from Canada”,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Economique,1983,16(1),pp.122-138.
〔12〕Nigel Tomes,“The Effects of Religion and Denomination on Earnings and the Returns to Human Capital”,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84,19(4),pp.472-488.
〔13〕〔16〕Evelyn L.Lehrer,“Religion as a Determinant of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Behavior in the United State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04,30(4),707-726.
〔14〕Barry Chiswick,“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and Earnings across Racial and Ethic Groups:Tastes,Discriminations,and Investments in Child Qual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103(3),pp.571-597;Evelyn L.Lehrer,“The Role of the Husband’s Religion in the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Behavior of Families”,Journal for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1996,35(2),pp.145-155.
〔15〕Evelyn L.Lehrer,“Religion as a Determinati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An Economic Perspective”,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99,28,pp.358-379.
〔17〕Lisa A.Keister,“Religion and Wealth:The Role of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Early Adult Asset Accumulation”,Social Forces,2003,82(1),pp.175-207.
〔18〕T.P.Steen,“Religion and earnings:Evidence from the NLS Youth Cohor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1996,23(1),pp.47-58.
〔19〕Kit-Chun Lam&Bill W.S.Hung,“Ethics,Income and Religion”,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5,61(3),pp.199-214.
〔20〕J.Senger,“The Religious Manager”,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0,13(2),pp.179-186.
〔21〕W.H.Hegarty&Jr.H.P.Sims,“Some Determinants of Unethical Decision Behavior:An Experimen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8,63(4),pp.451-457.
〔22〕N.Y.M.Siu,J.R.Dickinson&L.Y.Y.Betsy,“Ethical Evaluations of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Personal Religiousness”,Teaching Business Ethics,2000,4,pp.239-256.
〔23〕S.J.Conroy&T.L.N.Emerson,“Business Ethics and Religion:Religiosity as a Predictor of Ethical Awareness among Student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0(3),pp.383-396.
〔24〕Robert Enoch Buck,“Protestantism and Industrialization:An Examination of Three Alternative Model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Capitalism”,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1993,34(3),pp.210-224.
〔25〕U.Blum&L.Dudley,“Religion and economic growth:was Weber right?”,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1,11(2),pp.207-230.〔26〕Robert D.Putnam,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7〕Robert J.Barro&Rachel M.McCleary,“Relig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cross Countr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3,68(5),pp.760-781.
〔28〕Jim Granato,Ronald Inglehart&David Leblang,“The Effect of Cultural Valu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ory,Hypotheses,and Some Empirical Test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96,40(3),pp.607-631.
〔29〕R.Grier,“The effect of relig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A cross national study of 63 former colonies”,Kyklos,1997,50(1),pp.47-62.
〔30〕Daron Acemoglu,Simon Johnson&James A.Robinson,“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5),pp.1369-1401.
〔31〕Robert J.Barro&Rachel M.McCleary,“Relig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cross Countr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3,68(5),pp.760-781.
〔32〕Luigi Guiso,Paola Sapienza&Luigi Zingales,“Does Culture Affect Economic Outcome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20(2),pp.23-48.
〔33〕William Easterly,Jozef Ritzen&Michel Woolcock,“Social Cohesion,Institutions,and Growth”,Economics&Politics,2006,18(2),pp.103-118.
〔34〕Rafael La Porta,F(xiàn)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Robert Vishny,“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Journal of Law,Economics,& Organization,1999,15(1),pp.222-279.
〔35〕Alberto Alesina,Arnaud Devleeschauwer,William Easterly,Sergio Kurlat&Romain Wacziarg,“Fractional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8(2),pp.15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