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文,宋 武
(閩南師范大學 中文系,福建 漳州363000)
《京劇傳統(tǒng)劇目選》中收錄的《陳州糶米》與《元曲選》中收錄的《陳州糶米》,二者的主要情節(jié)相似,但形式細節(jié)卻多差異。根據(jù)京劇本的前記所寫“本劇系根據(jù)元雜劇《陳州糶米》改編”可知,前者是對后者的加工改編。據(jù)此對二者從劇情等方面作詳細比較。
元雜劇劇本記載的劇情為:陳州亢旱三年。六料不收,黎民苦楚,幾至相食。禮部尚書范仲淹奉旨選派官員開倉糶米,約請韓琦、呂夷簡、劉衙內(nèi)商議此事。劉保舉其子劉得中與女婿楊金吾。雖有爭議,但經(jīng)劉力薦,并立下保狀,范仲淹終宣圣命。劉、楊按衙內(nèi)要求將五兩一石改為十兩一石,米里摻泥土糠秕,用八升小斗量米,加三大稱進銀,量米時還“打些雞窩兒”搜刮欺壓百姓。剛正的張撇古見狀,氣憤不過,痛罵貪官,劉得中便令拿人,撇古不屈,劉用御賜的紫金錘錘打張撇古,楊在旁添油加醋,張被打得滿身血迸,臨死前囑咐小撇古“將冤屈叫”。
朝中得知糶米的弊端后公議此事,此時小撇古來告狀,卻告到劉衙內(nèi)那里。包公得知劉、楊罪惡后,怒火上沖,主動請纓去陳州查辦此事,怕權豪難以處治,特請來御賜勢劍金牌。衙內(nèi)見狀,恐兒子女婿受懲,忙找范仲淹,請他到皇上面前去請赦書。
包拯帶著勢劍金牌,微服私訪,他為了獲得第一手材料,為妓女王粉蓮牽驢作仆,從她口中了解到劉、楊的罪惡后,派張千拿來劉、楊,依法在市曹中梟首金吾。后讓小撇古用紫金錘打死小衙內(nèi),為父報仇,又拿下小撇古定罪,然后利用劉衙內(nèi)請來的赦書(只赦活的,不赦死的),保護并放走小撇古,拿下衙內(nèi)問罪,伸張了正義,懲治了奸邪[1]。
京劇劇本所載劇情大致相同,但相對簡略。詳見文獻[2]。
元雜劇劇本一個楔子四折,為典型的元雜劇結構方式,楔子類似今天的序幕或過場戲,折為音樂之單元,亦為故事情節(jié)大段落,通過這種結構將劇情的發(fā)生、發(fā)展、激化、結局表現(xiàn)出來。該雜劇劇本結構緊湊,情節(jié)曲折,善埋伏筆,重點突出,前后呼應,矛盾沖突尖銳集中,突出了包公和撇古與劉衙內(nèi)及其孩兒的沖突(即正義公理與貪婪邪惡的矛盾)。這是一本末本戲。楔子僅一曲由范仲淹唱。第一折由張撇古主唱。二折三折四折皆由包公主唱,也符合元雜劇中一折一個角色一唱到底,且是末本戲,只能由正末主唱的規(guī)矩。
京劇改成六場,第一場對應元雜劇的楔子,二場對應元雜劇一折,三場對應二折,四場對應三折,六場對應四折,多寫一個過場戲為第五場。故事的主干情節(jié)相同,但細節(jié)改動較多。演唱形式打破了一折一人主唱、一唱到底、同一宮調(diào)的限制,每個人物都可以唱。形式更自然活潑,刪去上下場詩及題目正名等。唱詞中元代的常用詞、語助詞、虛詞、難見字詞及曲詞句式都予以滌除改造,唱詞更加通俗、自然、流暢,是標準的現(xiàn)代漢語,句式主要是十字句、七字句(也有八字、九字句),這是京劇唱詞的特點所致。
元雜劇中人物有:范仲淹(沖末)、祗侯、韓琦、呂夷簡(外)、劉衙內(nèi)(凈)、小衙內(nèi)(凈)、楊金吾(丑)、左右等人、斗子兩位(丑)、糶米百姓三人(雜)、張撇古(正末)、小撇古、包待制(正末)、張千、王粉蓮(搽旦)、州官(凈)、外郎。京劇人物表為:范仲淹、祗侯、韓琦、呂夷簡、劉衙內(nèi)、小衙內(nèi)、楊金吾、群眾甲、乙、斗子、張撇古、小撇古、包拯、張千、王粉蓮、州官、校衛(wèi)、王朝、馬漢。京劇比元雜劇多出后三位,百姓三人改成群眾甲、乙,斗子由原劇大斗子二斗子壓縮成一人。王朝、馬漢在地方戲中是包公身邊著名的差役,添出校衛(wèi)、群眾是京劇虛擬手法表現(xiàn)的需要,三人代表眾百姓或眾多軍卒差役等。京劇比元雜劇更注重生、旦、凈、末、丑的分配,角色比元雜劇增多。
1.第一場
京劇每場都對元雜劇進行了改寫。第一場,京劇地點為戶部尚書議事廳,韓琦、呂夷簡兩人一起與范仲淹見面應酬,原元雜劇劇本中是中書省眾官議事,而且每個人上場先自報家門、講清來意等,兩相比較,京劇要比元雜劇劇本明確、精練得多。京劇中,劉衙內(nèi)出場,主動與范打招呼,后兩句話中特意強調(diào)自己世代簪纓,而將元劇中衙內(nèi)上場的套話刪去,很精練。但元雜劇的寫法是為得中隨便用紫金錘打死張撇古作鋪墊,且寫出衙內(nèi)式人物的共同特征,也并非無病呻吟。接下來眾人就坐后,京劇是以范仲淹的唱詞來講明請公卿議事的原因,由范仲淹提起包拯,劉衙內(nèi)反駁并保薦其子、婿。元雜劇則為范問劉衙內(nèi)如何主張,劉便推薦兒、婿。京劇和元劇都是范仲淹要面試,衙內(nèi)便喚來兒、婿。劉、楊二人上場,元劇突出渲染其無賴和霸道,京劇則只點出二人將搶來的金銀財寶藏好,嘲笑眾大人的同時,自夸就是頂著烏紗帽從娘肚子里出來的。此細節(jié)的加工寫出二人的奸邪、取巧與浮躁。京劇在劉衙內(nèi)保薦的唱詞上大加渲染,比元劇詞匯豐富,此細節(jié)突出衙內(nèi)為貪財信口胡言。請紫金錘的細節(jié),兩劇相同。元劇多一首下場詩。
2.第二場
京劇二場地點設在陳州倉糶米大院內(nèi),幕啟張撇古背米袋上場,唱大旱三年,圣上開倉,自己湊錢買米。此時院內(nèi)轟出群眾甲、乙,張便問為何爭吵。得知倉官秤大斗小,不讓分辨,張十分氣憤,鼓動大家一同進去理論。群眾認為無理可講,背米救命要緊,撇古怨他們膽小怕事,小撇古和群眾勸他忍了這口氣,張卻更加氣恨權臣貪官勾結坑害百姓。元劇無此細節(jié),但張唱道:“他好比盜倉老鼠,咂濃血的蒼蠅,柔軟莫過溪澗水,走到不平之地也高聲!”這是直接揭示矛盾,干凈利落。但同時,元劇中從劉、楊二人到張撇古,在唱腔中反復重復盤剝百姓的做法,感覺啰嗦,也許元劇這樣寫,作者另有深意。京劇中,“斗子暗上”制止群眾嚷嚷,轟其快走。小衙內(nèi)使人用紫金錘打張撇古。元劇多出楊金吾說“打的還輕”,小衙內(nèi)說把撇古只“當根草”。元劇張被錘打后的情態(tài)、內(nèi)心感受寫得細致,京劇只一句“只覺得頭崩腰折剜心般的痛”。張撇古臨死叮囑兒子去告狀“若官官相護告不準”,便去找鐵面無私的包大人。元劇寫告狀時的曲詞有六支,細致但有些臃腫;寫老撇古亡逝,小撇古去告狀,小衙內(nèi)毫不害怕,又去妓女家喝花酒。京劇直接寫“群眾擁上,斗子等阻擋不住”。群眾都鼓勵小撇古快去告狀。這個細節(jié)突出了群情義憤及反抗性,也反襯了小衙內(nèi)等仗勢殺人的兇惡霸道,改得切當精妙。
3.第三場
京劇第三場寫小撇古在戶部衙門前大喊冤枉,祗侯叫他去縣州衙門以至訴察院告狀。小撇古說無人敢管時,祗侯要他去找包大人,小撇古問明包大人模樣后,正巧遇上一個騎馬的大人,此人自稱包大人,問明緣由并言狀子已準。劉將小撇古交給祗侯。祗侯見小撇古輕松坐下,生氣地問他為何不去告狀。小撇古說已告過,祗侯告知小撇古這個準狀子的正是打死他爹的倉官的爹。祗侯裝睡,讓小撇古快快逃走。這時包拯上場。元劇二折開頭是范仲淹領祗侯上場,靜態(tài)講明劉衙內(nèi)兩個孩兒貪贓枉法,故而在議事堂聚議,再派正直的官員去陳州。韓琦、呂夷簡先后上場與范相見,與楔子的見法類似,給人重復呆板之感。然后小撇古言明告狀,等到劉衙內(nèi)上場。小撇古在劉面前告狀。劉謊稱是包待制并囑咐休去別處。劉入內(nèi)與范相見,范指責劉的孩兒胡作非為,劉不承認。元劇是小撇古主動告祗侯進去的是包待制,祗侯言明他是劉衙內(nèi)。此時包公上場言明籍貫、官職、任務、目的,然后張千請包公講何時升堂退衙。包公便用唱詞唱出,令人感覺不自然。這時小撇古便來告狀,訴說劉、楊的罪狀,做法細節(jié)又重說一遍,實無必要。京劇改成包公帶馬上,唱出自己勤于公案事,與權豪結仇,斬了魯齋郎、葛監(jiān)軍、陳世美等。然后唱到想清閑自在無憂無慮。這段唱詞添得好,畫龍點睛,更好地寫出包公想退出官場的原因。元劇寫包公從35歲做官,“至今七十也那八九”。京劇寫出“年八旬已成老朽”,皆不符合正史記載(包公享年64歲)。兩劇接下來都寫包公見到范,談到屈原、比干、伍員、韓信等耿直賢臣皆無好下場,又講張良、范蠡若不抽身急走,也無全尸。自己要歸去,免得為官不到頭。包公走出來,又見到小撇古,馬上返回請纓去陳州查辦。為防豪勢之徒難以處治,從范學士那請來御賜金牌勢劍,衙內(nèi)恐慌,請求包公關照。元劇寫衙內(nèi)求情,包公三次看劍。京劇細節(jié)具體化了,第一次求情,看金牌,第二三次看劍,而且寫衙內(nèi)給包公打躬又作揖,求情不成,馬上翻臉,表示不怕包公,突出了包公不徇私情、公正嚴明及衙內(nèi)的小人勢利。元劇包公返回請纓故意講不肯去,范只好說你不去,劉衙內(nèi)便去。劉假意勸請包公,包順水推舟,馬上備馬前去。這樣寫來,曲折幽默,有戲劇性。京劇改成劉衙內(nèi)直言:“府尹年老力衰,理應告老。”包公突然說:“我還未敢老,為國為民走一遭?!?/p>
包公走后衙內(nèi)心慌,京劇寫劉衙內(nèi)埋怨范不息事反給自家招來大禍,要面見圣上,范答應他到圣上面前求一赦書,又添出楊金吾送來金銀,劉衙內(nèi)告之包公已去察訪,他若官行,好好款待,若私行,殺死在途中,突出了衙內(nèi)的仗勢行兇,陰險狠毒,也渲染了范與劉是好朋友,但使范學士的人物形象受損,給人的印象是為友情徇私,而非為退亦憂、進亦憂與古賢人看齊的歷史上正直廉明的范仲淹。元劇韓琦打圓場,讓劉衙內(nèi)去求范,范勸劉放心,答應讓劉為使帶赦書前往,更符合封建官場上的實際與潛規(guī)則。
4.第四場
京劇第四場小撇古拾柴上,慌張,見楊金吾上來故作鎮(zhèn)定,楊問他姓什么,他說姓屈,呼應了第三場包公囑咐他只說姓屈,印證了惡勢力的強暴兇殘。接寫楊問他可曾見到白胡子老頭走過,小撇古故意誤導有人從大路上跑了,楊馬上去追,點明楊按劉衙內(nèi)吩咐在途中追殺包公。元劇中無此情節(jié)。這樣前后呼應,突出渲染了權豪有恃無恐,竟敢追殺欽差大臣的張狂陰險。張千上場與小撇古相認,互訴來此緣由。張千便訴苦跟隨包公一天三頓只喝稀粥,想借包大人的勢力吃肥母雞、老酒兒(元劇是肥草雞、茶渾酒兒)。這些話被包公聽到。張千只好用諧音法打岔遮掩。包大人便賜他“消食”(元劇為“厭飫”)的東西,原來是身背的勢劍。這是用詼諧的語言警告張千不可擾民。包公命令張千走小道進城,不要作難人家,如有人欺負難為我,你也不要管。王粉蓮騎驢上,驢驚,王跌倒。京劇表現(xiàn)的王上場后的一連串動作驚險緊張,有動作性、戲劇性。這比元劇王上場講自己住處、營生,楊、劉二人在她家使錢玩耍,當紫金錘,姐妹吃酒等要高明許多。場上一個角色獨白太多不易吸引觀眾。
包公見狀替王找驢、捉驢,然后與之談話,了解情況。從王嘴中證實劉、楊變法盤剝,當紫金錘的惡行。包公乘機說想見見金錘消災免罪。王讓包跟她到家里。包公親見楊、劉與妓女吃喝玩樂。張千上場看見此景便去嚇唬他們。京劇將元雜劇中張千說的“求灶頭不如求灶尾”“包待制是坐著的包待制,我是站著的包待制”改成由楊金吾嘴說出,改得巧妙,更自然生動,也突出了楊金吾的老道圓滑,諳熟世態(tài)人情,見風使舵。楊、劉馬上倒酒敬張千,張千欲飲,包公一說話(京劇將“你好個立的……”縮成一個“嗯”字),張千馬上改口說包大人在東門下馬,不去迎接反來灌我!嚇得楊金吾慌張迎接,張千為包公解綁,王粉蓮又讓包公扶她上驢,張千斥責,包公示意,扶其上驢,表示一定要看紫金錘。京劇在包公被小衙內(nèi)懷疑時,王粉蓮為包公說謊并求吃的。包公被吊起時,王粉蓮為他求情:“什么包大人,哪有個包大人肯為我們這行人拉驢墜鐙?”金吾打包公時,粉蓮威脅說:“讓我來陪你們玩兒,還是來看打人呢?”小衙內(nèi)便說先喝酒,停一會再打。突出妓女王粉蓮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三人喝酒,包公唱道:“劉衙內(nèi)仗勢力把孩兒薦,范仲淹你為何不加阻攔?他二人貪贓枉法腰巾滿,盜去了國庫米,吞吃了官家錢,酒地花天包了一個王粉蓮?!边@段唱詞概括力強,又形象流暢,也符合京劇的句式。另外,京劇突出了小衙內(nèi)與楊金吾的多疑和狂妄、兇狠。
5.第五場
京劇五場劉衙內(nèi)捧赦書過場,六場寫包拯來到陳州大堂,眾官迎接,包拯命令馬漢將人犯往上帶。元劇是命張千將劉得中一行人拿將過來。劉、楊不認罪。包公命令推出斗子斬了,斗子揭發(fā),證據(jù)確鑿。又讓小撇古指證是小衙內(nèi)打死其親爹。包公命令“將他二人推出斬了”。楊、劉不服,包公請出勢劍金牌,小衙內(nèi)馬上揚言圣上賜我“紫金錘”。包拯讓他拿出來,劉無言以對。包公命令張千將王粉蓮押上堂來。問楊金吾送御賜錘給妓女之罪。將斗子亂棍打出,永不錄用,勒令妓女從良。元雜劇是打三十搶了出去。命令將小衙內(nèi)、楊金吾斬首。元雜劇是梟首楊金吾,令小撇古用紫金錘打死小衙內(nèi)。包公問小撇古是否劉、楊都死了,看清楚否。小撇古說是,包公令人綁了小撇古。正在定奪罪狀時,劉衙內(nèi)請來赦書,包公命令釋放小撇古,拿下劉衙內(nèi)(因他有保狀)。京劇在改寫中突出小衙內(nèi)、楊金吾在包公審問時一直盼望劉衙內(nèi)快來,渲染他們依權仗勢的僥幸心理和無視王法。這細節(jié)添得巧妙貼切。元劇寫包公拿下小撇古后又釋放,不如京劇寫得細致詳盡。京劇寫州官先要按律凌遲處死小撇古,包公不忍,州官便講賞個斬罪。包公又嫌罪輕無以服眾,其實是故意拖延時間以盼赦書到,寫出包公既依法又有人情味,既有原則又有靈活性。
包公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廬州虎山(今安徽肥東縣)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進士,授建昌知縣,為孝養(yǎng)未赴任。景祐三年(1036年)任天長知縣。此后歷任端州、廬州知州,監(jiān)察御史,河北轉(zhuǎn)運使,樞密副使等職,皇祐二年(1050年)被封為“天章閣待制”,皇祐四年(1052年)封為“龍圖閣直學士”,嘉佑元年至嘉佑三年(1056年至1058年)以右司郎中身份權知開封府。嘉祐七年(1062年)病卒,謚孝肅。歷史上真實的包公其獨特之處在于“勁正”。其《墓志銘》寫道:“宋有勁正之臣曰:‘包公?!薄傲⒂跁r無所屈”“其聲烈表爆于天下人之耳目,雖外夷亦服其重名?!睉蚯械陌⒎菬o源之水,而是據(jù)史實想象加工。歷史上真實的包公品性如下:(1)伸張正義不畏權貴:“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公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中官勢族筑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適京師大水,拯乃悉毀去,或持地券自言有偽增步數(shù)者,皆審驗劾奏之。”[3]10317包公的墓志銘記載:“有訟貴臣逋物貨久不償者,公批狀,俾亟償?!薄栋分惺沼?74篇奏議,有半數(shù)以上論除弊措施與改革主張,指責批評本朝人物的有55篇,被包公指名道姓的腐敗平庸者竟有64人之多。一時間以是否受過“包彈”為評品朝廷官員優(yōu)劣的重要依據(jù)。(2)判案清明公而忘私:“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瘜陀衼砀嫠綒⑴U?。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伏?!保?]10315“嘗有二人飲酒,能飲者袖有金數(shù)兩,恐其醉而遺也,納諸不能飲者。酒醒后,金主向不能飲者索金,不能飲者曰:無之。金主訟之,詰問不服。公密遣吏持牒為匿金者自通取諸其家。家人謂事覺,即付金于吏。俄而,吏持金至,匿金者大驚,乃伏。”可見包公明察秋毫,以智判案。另包公知廬州,親舊多乘勢擾官府,有從舅犯法,希仁戮之,自是親舊皆屏息。包公知端州,“端土產(chǎn)硯,前守緣貢率取數(shù)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shù),歲滿不持一硯歸”[3]10315。可見他嚴明公正、大義滅親、廉潔奉公,不圖私利?!罢郧椭?,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cè)耍骄訜o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保?)直言諫上,諍陳弊端。(4)關心民生,為民請命。(后兩點詳見包公本傳、墓志銘)
包公是《陳州糶米》這出戲的主要角色。因為歷史上的包拯有這樣的特點,劇本《陳州糶米》在歷史和傳說的基礎上加工虛構,成功地塑造出為民請命的包公形象,成為獨特的“這一個”。并且此戲中的包公形象較明清時的包公戲更多地代表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元雜劇劇本與改編后的京劇劇本都著力描繪了包公為民所想、為民申冤除害的精神,同時又不失幽默、機智和風趣,非常平民化。相比之下,京劇中的包公比元劇中的包公形象具有更多平民意識和法律觀念,更有遠見,更細心。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與包公同時代人,吳縣(今屬江蘇)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仁宗時守衛(wèi)西北邊疆,當時歌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由于駐守得力,阻止了西夏兵的侵擾。政治上他積極主張改革,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發(fā)起慶歷新政。死后謚文正,有名文《岳陽樓記》及《漁家傲》等著名詩詞傳世。出自他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中國人著名的修身準則。但戲中的范學士似乎察人不明,用人不當,只聽信朋友一面之詞,甚至有為友情徇私枉法之嫌,沾有官場推諉?;洚斃虾萌说膼毫暋H绱颂摌?,令人想起曹操的掌故。
韓琦、呂夷簡史有其人,亦宋代名臣。韓為人正直、有謀略,曾為國家提出諸多除弊興利、鞏固邊防、自強制狄的良策,也在權力范圍內(nèi)身體力行許多好事,令人敬佩。呂夷簡在呂蒙正諸子侄中最為賢良有才干,官職最高,政績顯著。劇中對二人多有虛構。
另外,“衙內(nèi)”一角應為虛構,在元雜劇中是皇親國戚、權豪勢要的代名詞,他們胡作非為,目無王法,打死人不償命。戲中雖然寫的是宋代的事情實為元代現(xiàn)實的反映。
[1]臧晉叔.元曲選[M].北京:中華書局,1989:32-52.
[2]遼寧文化局劇目工作室.京劇傳統(tǒng)劇目選[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1:2.
[3][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