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有明
(廣東省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教育系,廣東羅定527200)
語文教師的本職工作是語文教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語文教師的閱讀能力。要把語文課教好,教師就要能把課文讀好,“教師要教得‘得法’,關鍵在于自己先要讀得‘得法’”。[1]如果教師沒法讀透課文,要把課講好只是空談,語文教學就無法實現(xiàn)傳授知識、訓練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和人格等一系列的教學目的。因此,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必備能力,也是語文教師的核心職業(yè)能力。
從事語文教學,需要具備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師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語文教學質量,“老師本身的語文素養(yǎng)是決定因素。”[2]語文教師有了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教學才會有新意、有個性,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師應不斷豐富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要提高語文素養(yǎng),就要進行大量而有效的閱讀,閱讀能力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必要條件。
閱讀能為語文素養(yǎng)提供綜合的積累。語文素養(yǎng)是經(jīng)過閱讀積累而形成的。閱讀積累不是單一的語言積累,而是語言材料、知識經(jīng)驗、思想感情的綜合積累。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直接現(xiàn)實,是用來表達事物、表達思想的,同時也是吸收人們所需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日本學者濱田正秀認為:“語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詞;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詞,它是介于事物同精神之間的一種媒介體。”[3]在各種文本中,語言文字總是同它所涉及的事物的知識,同作者表達的對待事物的思想感情緊密聯(lián)系著的,語言、知識、思想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語文教師通過閱讀,不僅可以擴大識字量、豐富詞匯、增加語感,而且還能理解文章語言所表達的事物,受到文本的思想啟迪、感染和熏陶,語言材料、知識經(jīng)驗和思想情感等積累同時獲得,一種綜合的素養(yǎng)也隨之形成。
閱讀可以提高教師的語感能力。語感,就是意圖感,就是當下把握住話語意圖的能力。它是語文素養(yǎng)最直接的體現(xiàn),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的言語活動中所說的話(包括用文字寫成的文本)都是具備表達意圖的。要能表達好意圖或準確理解對方話語的意圖,都需要有良好的語感能力。人們在話語或對話中,不管是表達意圖或理解意圖,都要做到準確和敏捷,這是語感的核心。因此,要力爭做到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看就懂,而且聽得真,說得好,看得準,寫得美。語文教師要具備如此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就需要有大量的閱讀實踐和積累。語文教師的閱讀能力,就是文本“怎樣寫”與為什么“這樣寫”的關系的拆解能力。這種能力只有在閱讀實踐中去獲得和積淀,在不斷地“追索原意”和“構建意義”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語感能力一旦形成,我們再面對不同的文本時就可以借助文本的語言形式去追索作者的“原意”或構建意義。比如,閱讀科學文本時,由于文本形式的語義、文本內(nèi)容的含義與作者的原意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可以憑借言語形式之“語義”去直接追索作者的原意;而閱讀文學文本時,既要從字面弄清其基本意思,又要仔細揣摩作者的意圖,特別要關注“陌生”語言的語意豐富性,從而與作者共同構建意義。
閱讀可不斷體悟語言的人文情感。語文素養(yǎng)由語言素養(yǎng)與文化素養(yǎng)構成?!八^‘語言素養(yǎng)’,是指以文字為載體的人的認知、情感和操作等幾種因素在學習、交際、創(chuàng)造與自身發(fā)展中的綜合體現(xiàn)?!幕仞B(yǎng)’是指作為主體的人通過對由語文工具所負載的民族和人類的文化內(nèi)容的學習,內(nèi)化為思想覺悟、道德涵養(yǎng)、人格品質,影響人學習、交際、創(chuàng)造和自身發(fā)展的綜合反映。”[4]祖國語言是負載著祖國和民族的行為方式、思想情感的語言,傳承著祖國綿延不息的文化,因此,學習祖國語言不同于一般單純學習某一種語言的活動,它蘊藏著豐富的內(nèi)涵,既包括對語言文字的學習,也包括對文學、文化思想和人文情感等方面的學習。
語文教師通過大量而有效地閱讀,培養(yǎng)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語言素養(yǎng)。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吸取語言中的文化營養(yǎng),體會人類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品位,習得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素養(yǎng)。在閱讀中獲得這些綜合的素養(yǎng),能夠幫助教師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意圖,指導教師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表達意圖,以滿足在生活、教學中交往、對話的需要。
語文教學的目標是什么,這是每個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首先面臨并必須解決的問題?!墩Z文課程標準》中為語文課程做了定位:“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憋@然,語文兼?zhèn)涔ぞ咝院腿宋男缘墓δ芘c性質。這樣,語文課程的目標就已明確:一為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如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等。二為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yǎng),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形成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健康美好的情趣情感。語文教學中的每個年級、每個單元、每一課都應圍繞這個大目標去進行教學。而在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一些語文教師目標模糊,甚至迷失。表現(xiàn)在教學課文時,無法確定目標,只是隨意讀讀課文,看看參考書,然后僅憑感覺確定教學內(nèi)容,想到什么就教什么,至于為什么要教這些內(nèi)容,則搞不清楚,或者根本就沒能力去搞清楚。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較為復雜的,但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教師的閱讀能力不強。
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幫助教師弄懂課文文本。中小學語文教材是編者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而選編的文章,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在于教會學生讀這些文章。因此,課文文本就成了語文教學實現(xiàn)語文課程本質內(nèi)涵的橋梁和媒介,讀解這些文本也就成了語文教師的中心任務。要解讀這些文本,教師自身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思想認識高度,需要有較強的文本感悟和解讀能力,同時具備較開闊的文化視野,才能挖掘文本背后的內(nèi)涵,創(chuàng)造開闊的認知領域,讓學生翱翔其間,感悟文學、文化的美,學生對文本的闡釋和鑒賞能力才會真正提高。語文課要真正教會學生讀文章,就必須有會讀文章的語文教師。語文教師自身的閱讀能力,是教學成效的先決條件。而教師的閱讀能力的表現(xiàn),就是要讀懂語文課本中的各類文本。閱讀這些文本,首先要有文體意識,然后據(jù)不同的文本運用不同的方法解讀。中小學語文課文多是科學文本和文學文本??茖W文本的語言和表達的方式一般比較單一,與作者的表意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通過文本的語言文字解讀文意。文學文本的表意一般比較含蓄,閱讀時需要通過對其語言的品味,才能體會到作品背后的思想與情感內(nèi)涵。語文教師讀透了課文文本,就為教好課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幫助教師抓住課文的個性特點。在語文教材里,編者圍繞語文教學的總目標,選編了一系列教學文本,以構成一個完備的知識體系,每個文本都會有其側重的訴求點。作為語文教師,閱讀這些文本的目的,是按照教材所選文本構建一個閱讀體系,選定閱讀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要選定文本的閱讀教學的內(nèi)容,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能夠在閱讀時準確抓住課文教學的側重點。教學時面對教材中各單元的課文,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教,把課文講成知識的“大雜燴”,也不能任意確定一兩個點,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要能夠準確地把握課文的個性特點,確定教學的側重點。比如同是記敘文,它們的側重點可能不同。有的側重記事,有的側重寫人,我們的教學重點就應有所不同。面對不同的文體,語文教師要讀出其不同的文體感,根據(jù)不同的文體特點確定不同的教學側重點。如同是文學作品,文體特點卻各異。詩歌具有意象和意境,其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語文教學的著眼點就應放在詩歌的意象和意境上。散文與詩歌一樣,都是作者的真實情感的藝術表現(xiàn),但散文寫的是真人真事,是作者的人格和性情的真實體現(xiàn)。因此,散文具有真實感、獨特性與個性美的特點,蘊涵深厚而優(yōu)美的人文底蘊,在進行散文教學時就應抓住這個著眼點,閱讀出這些課文的個性特點,據(jù)此確定教學的重點,這會使語文教學更具特色。
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F(xiàn)代教學論認為,作為人類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行為,其內(nèi)容、途徑和方法都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語文教學正是如此,教什么、學什么都應有明確的規(guī)律,不能隨意而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它應該是一種目標明確的科學行為。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需要教師艱苦而有效的閱讀。首先要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語文教學的總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jù)教育規(guī)律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而制定的綱領性文件,對語文課程的性質以及功能作出了明確的定位,即“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泵總€語文教師都應該認真閱讀,細心揣摩,領會其深刻的含義和精神,并用其來指導語文教學活動;其次,閱讀教材,研究整套教材的內(nèi)容和體系,擬制整套教材的目標體系。語文教材選編的文章文質兼美,內(nèi)容豐富,且構成一個完整、有序的體系。教師要認真研讀整套教材,吃透教材的內(nèi)容和體系,弄清楚一冊課本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個單元在整冊課本中所擔當?shù)慕巧肮δ埽黄n文在一個單元中的支點和意義。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整套教材的教學目標體系。在這個目標體系里,對每冊教材制定出一個大目標,在這個大目標下給每個單元、每篇課文做出明確的目標定位,使這些教學目標形成一個“教學路線圖”。按照“教學路線圖”來施行語文教學,這樣可以有效地改變“想教什么就教什么”這種隨意的、盲目的狀態(tài),語文教學就會有序而又有效;第三,閱讀文本,確定課文具體的教學目標。文本是知識和作者情感的載體,是編者意圖的體現(xiàn),是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的橋梁。只有經(jīng)過認真的閱讀,透徹了解文本的內(nèi)容,才能有效地架起這座橋梁。有些文本表意較為明了直接,有些文本表意則較為含蓄委婉。不管是哪一種文本,我們都應反復閱讀,通過文本的語言文字,了解其表現(xiàn)形式,揣摩作者的情感意圖,理清行文思路和方法,把握文本內(nèi)容的重點、知識點和動情點,確定教學的重點。然后在單元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綜合考慮,制定出課文的具體教學目標。這樣就可以走出“千遍一律”的教學困局。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的運用是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教師素質水平的發(fā)揮、教學方案的實施,都要通過教學方法來實現(xiàn)。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人們很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語文教師能否正確選擇運用教學方法的決定因素是其閱讀能力的高低。如果教師讀懂讀透了課文,對教法就會胸有成竹;如果教師連課文都讀不懂讀不透,那教學肯定是毫無章法,隨心所欲,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了。可見語文教師的閱讀能力對教學方法的選用影響很大。
會“讀”才能“施教”。閱讀能力決定教師的教學方法的選擇。語文教師的閱讀能力應是善于從讀物中獲取豐富的信息和精神營養(yǎng)的能力,是善于與文本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能力,而不是只會依照刻板的套路“分析”文章的“能力”。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石,也是語文教學方法的承重點。面對一篇課文,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怎么教。閱讀能力低的教師往往只會借助“教參”,把“教參”的東西照搬到課堂里去,這樣的教法色白無華,毫無生氣。其實,語文教學方法不是一種簡單的、機械的技巧,它是各種素養(yǎng)、精神的匯聚點,要選用好,教師就要有較為開闊的閱讀視野,把握好各路氣脈。語文教師選擇教學方法,首要的是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了解語文課的定位,選擇符合語文課的教法,把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避免出現(xiàn)“對語言學有研究的教師,就容易把語文課上成語言課;愛好廣泛的教師,就傾向于把語文課上成文化課;鐘情于文學的教師,就可能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注重思想品德課的教師,語文課又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課”[5]的現(xiàn)象。其次,閱讀文本,要把握課文的文體和內(nèi)容重點。力避“同樣一篇課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確定的教學重點難點千差萬別、千奇百怪”的情況[6],這是閱讀的關鍵點,只有把課文文本讀熟讀透,才能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再次,以較寬闊的閱讀視野,以文本作為基點,把教材的編排意圖、課文的文體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本身的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最終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
會“讀”才可“善教”。閱讀不是單純的視覺行為,它是讀者個體的智能活動,它沒有一種簡單的、固定的行為模式。閱讀的深淺因閱讀主體的不同而各異,閱讀方式也會因閱讀對象的不同而變化。語文教師的“會讀”主要表現(xiàn)在他能根據(jù)閱讀對象而采用恰當?shù)拈喿x方式方法,以深刻理解閱讀對象的精髓。如閱讀科學文本,能通過客觀樸素的語言和行文思路,把握文本的思想觀點或技術;閱讀文學文本,則要通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情景等領悟文本的情感和意義。如果閱讀的是語言優(yōu)美、文情并茂的課文,就應細細品味;閱讀說理嚴密、邏輯性強的課文則細讀深思。針對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讀法,直到確實讀出自己的心得,品出獨特的情味,教學方法自然會“得來全不費功夫”。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讀文章”,而怎么教會學生閱讀這是一個復雜的智力行為?!吧平獭本褪歉鶕?jù)所要教學的課文,讀出自己的特別體會,然后選擇富有個性而有效的教學方法。這個教法是來自教師個體閱讀所得,它適合課文教學要求,又與別人的教法所不同。如全國特級教師錢夢龍的“導讀法”、竇桂梅的“主題教學法”,就是因為他們有獨特的閱讀體會而流淌出來的成功教法。只要教師能熟讀課文、讀懂課文,就會找到恰當?shù)慕虒W方法并駕馭好這種方法,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語文教師的閱讀能力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是明顯的、實在的,沒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就不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而語文教師的閱讀能力怎樣才能確實地轉化為語文教學能力,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
[1]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錢夢龍與導讀藝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賈志敏.語文課堂拒絕表演[J].語文建設,2013(1).
[3] 王詩客,王尚文.語文教學與語言體驗[J].課程·教材·教法,2010(10).
[4] 李海濤.語文素養(yǎng)與教師語言行為的關系[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4(3).
[5] 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 唐建新.語文教學何時能走出無具體內(nèi)容的困局[J].語文學習,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