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煒焱
(山西金融職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8)
大學生德育工作是以高校學生德育問題為研究本體,通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旨在使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在這個過程中,思想作為一種常態(tài)變量,在受到周邊環(huán)境、時間更迭等因素的影響下,在不同的階段又呈現出有所區(qū)別的特點。因此,做好大學生德育工作,必須具體了解不同時期的典型問題,從而能更深入準確地把握高校德育工作的規(guī)律特點,提出切實、可行、有效的對策。
二年級大學生一方面在第一年不斷調整完善學習、生活的模式,基本完成了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過渡,建立起了新的思想模式。但由于主客觀條件所限,固有矛盾不可能完全解決,直至帶入二年級繼續(xù)影響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理、行為狀態(tài)。另一方面,二年級的學習內容、社會實踐、人際關系在強度和復雜性方面都有別于過去,客觀上給這一時期的學生施加了更多的壓力和要求。學生在應對的過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導和自身主動的努力,必然會產生新的矛盾。而這一時期的德育工作者的認識程度、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都比較薄弱,錯失了鞏固提高大學生德育水平的重要契機,也為一些問題發(fā)生留下了隱患。
與入學伊始相比,二年級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心理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有些是基于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呈現出積極和成熟的內容。但同時期出現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具體來說,二年級大學生道德問題主要體現在:
所謂主體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觀念表現。和傳統相比,新時期的大學生受社會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影響,主體意識已經有了顯著增強,但在理解和釋化過程中,對于主體意識的內涵、本質的理解出現了認識上的偏頗和行為上的異化。一種理解是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至上,注重個人感受,把他人、學校、社會放在從屬地位,在相關的利益問題上考慮自身較多,將自身的發(fā)展障礙糾結于學校社會的供給等客觀條件。另一種是把本質上內在的體現創(chuàng)造力和能動性的主體行為實現為外在表現的與眾不同,通過奇裝異服、非主流的語言、生活方式等日常行為彰顯個人的存在和價值。而這種心理和行為動機往往會和學校教育管理規(guī)章制度發(fā)生矛盾,導致學生和學校管理部門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他們不滿足于體制的束縛,遲到曠課比之一年級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律和自理的能力出現明顯下降;成績的好壞也不再成為重要的目標選擇;學校的安排已不能滿足個體生活內容的需要,談戀愛、泡網吧成為豐富生活的主要途徑。這些狹隘的主體意識表現,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的負能量。
在以理論知識學習為主的中學時代,學生的道德觀、道德理想更多來源于主流教育,這種言辭鑿鑿的口耳相傳,規(guī)范統一的道德標準,并沒有太多地受到社會現實的挑戰(zhàn),或者說應試分數的目標也使大多數的學生無暇印證其內在的合理與否。進入高校后,大學的學習生活較之過去而言,接觸社會的條件和機會大大增多,如果說一年級學生還在理順中學與大學差別的適應期,二年級的學生在當今“富媒體”時代,可以更方便地借助網絡、通訊等新媒介了解社會、道德標準、價值取向、實現途徑,以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人物、事件、言論為載體,呈現出不同的選項,折合成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展現在學生面前。這種多元化的現實和意識使得這一時期大學生在道德構建過程中和主流思想觀念發(fā)生矛盾甚至沖突都成為可能。由此帶來大學生道德底線不斷下降、知行脫節(jié)漸行漸遠、目標選擇庸俗短淺等現象成為學校乃至社會關注憂慮的問題。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成果累累,但很多都是把大學生作為整體來進行研究的。有些研究者也提到要按照大學生在不同年級的心理特點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但也僅僅是泛泛而談,并沒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用慣性思維理解,如果對一年級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已經做了系統分析,制定了輔導方案、進行教育引導、建構了心理檔案,那么到二年級時,理所應當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會好得多??扇说男睦砘顒雍蜖顟B(tài)并不是靜態(tài)的,隨著時間環(huán)境的變化,新舊問題都有可能隨時爆發(fā)顯現。通過調研分析,二年級的心理問題有幾種表現:一是大學生剛入學的不適應,一般會隨時間變化得到一定的緩解,但來到二年級后,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格因素、長期積累的心理問題以及成長性問題開始凸顯,學生經過一年的努力,自己在群體競爭中的地位與角色、人際支持狀況、學習投入產出率等比一年級時更影響自我認知,一旦沒有達到預期的滿足度,易出現抑郁和消極應對的情緒。二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同輩之間、師生之間、異性之間,隨著交往程度的不斷加深,個人習性的建立,勢必會在這幾種關系中產生種種的不適應,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面對情感的困惑。三是在一年級時期仍沒有很好得到解決的心理問題可能會形成累加效應,演化成嚴重的心理疾病。二年級在大學生涯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因此,我們在做好新生適應教育的同時,也應重視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輿論是指在一定社會范圍內,消除個人意見差異,反映社會知覺和集合意識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當下社會的轉型變革背景,各種社會思潮風起云涌,借助高度發(fā)達的傳媒路徑,大學生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除主流思想宣傳以外的各種信息。同時,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變化發(fā)展的成長時期,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辨別是非的能力、認識社會的水平也參差不齊,敏感、易沖動的特點,使得他們的思想行為極易受到輿論的左右。滯后的引導和多元化的解釋也使這個階段的大學生很容易陷入迷茫,他們的行為價值取向更多地指向自我,更加追求實用的行為觀,行為策略的選擇更加趨利,行為活動的范圍更加主觀,行為的個人化傾向越發(fā)明顯,行為的不確定性隨之增強。
其一,思政工作的持續(xù)性不夠。在教育工作者的潛意識中,一年的“訓練”應該讓學生們從內到外都已經步入正軌,井井有條。這種意識自然會使思政工作在二年級產生懈怠和松懈。但如前文所述,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行為習慣比之一年級會有著更加突出的矛盾,對心理疏導、行為引導的需求絲毫沒有降低。思政工作的連續(xù)性、可持續(xù)性的缺失,成為教育工作不到位的主要表現之一。其二,管理方式科學性不夠。大學生德育工作往往知易行難,實踐的過程中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對教育對象重共性缺個性、教育考評重課堂輕生活、教育方法重說教輕實踐,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也沒有真正樹立學生教育主體的理念,沒有真正轉變?yōu)橹笇Х諏W生的職能,自然難以有充分尊重學生權利和人格的人性化管理。
其一,學習倦怠是誘因之一。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是學生在校表現的主要衡量標準,它的好壞對學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對比初期的大學學習,二年級的學習任務加重、學習難度增加,學校開設課程的不合理,教師授課水平參差不齊,不少學生會因學習的不適應產生挫敗感和倦怠情緒,一些同學就此而放棄一些科目的學習,甚至對學習喪失興趣和信心。這部分學生失去成績的依托,為維系自身的存在感,得到集體的認可,只有假借他物,如通過談戀愛、吃喝玩樂等途徑得到精神和感情的慰藉、寄托乃至解脫,發(fā)展到極致,甚至離校出走,逃避現實。其二,對同輩環(huán)境的認識有了變化。社會活動日漸增多,自我生活也逐漸占據了更多以往知識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與一年級的新學生相比,二年級大學生已經擺脫了一年級大學生在交友時的新鮮感和不確定性,開始固定自己的朋友圈。開始時的新鮮感也逐漸變得理性。通過篩選,由于個性差異以及自己對交友的不同目的等原因,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自覺不自覺地有了差別。其三,自我意識增強。大學生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思維能力逐漸提高,獨立性、自信心、自尊心逐步增強,渴望擺脫家庭和學校的約束。但又涉世不深,社會實踐經歷缺乏,很容易被一些貌似新穎的西方道德觀、價值觀所吸引和打動,同時還會輕率地對前輩的道德傳統做出否定性的評價。
宏觀上,我國高等教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走向了大眾化的道路,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和模式也必然有新的發(fā)展,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形勢和發(fā)展變化。微觀上,不同階段、不同環(huán)境的學生差異明顯,在高校中明確分年級、分階段、分層次的德育目標體系,是提高德育效果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針對二年級的特點,德育工作的舊有理念必須創(chuàng)新。道德目標和規(guī)則的制定不是讓學生被動無條件地服從,而是能夠為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得到指導,最終自我決定目標實現的程度。因此,德育理念創(chuàng)新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充分重視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人格、尊重大學生基本權利,從消極應對的滯后教育轉向主動指引的指向性教育。在進行共同規(guī)范的過程中,理解尊重學生的個體需求,積極探索個性化的教育探索,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二是樹立積極應對的德育理念。面對國內外形勢的劇烈變化,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和數量之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德育工作者要擔負起德育的信息選擇和解釋的責任,主動迎接各種思潮的挑戰(zhàn),引導和培育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各種問題和現象,幫助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識別能力和選擇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夠和主流價值觀、道德觀保持一致。
這里的課程,既包括德育教育的主體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也包括各學科內的專業(yè)理論技能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理想信念,而對專業(yè)學習的好壞,又對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有著極大的反作用力。二年級大學生思維活躍,務實不盲從,遠離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客觀實際,或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合的課程內容,很難使他們產生興趣。提高學生在這些課程學習中的積極性,對內容設定而言,要加強和社會實際的聯系,學以致用,強調課程內容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有用性和改造性。對教學方法而言,可以做積極大膽的嘗試。如生活化的學習,在生活中驗證理論的正確性,這也符合人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識規(guī)律要求。通過請一些資深的老師和比較有影響力的師哥師姐,給進入大二的學生介紹學習方法的校園活動或有步驟的校外實習培訓。這些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往往能起到單純的語言說教所起不到的作用,也是促進大學生提高學習動力和自信的重要方法。讓學生在現實的生活中體驗、感悟、理解所教所學內容。
針對二年級的心理結構和顯現問題,專業(yè)心理輔導教師、德育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干部應該共同關心這些心理健康問題。早發(fā)現、早分析、早干預。首先,在輔導對象上既要面向全體又要考慮個別差異。特別是對少數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嚴重的大學生,在整體教育的基礎上,要給予及時、認真、耐心、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其次要重視大學生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培養(yǎng)?!巴庖蚴鞘挛镒兓l(fā)展的條件,內因是根本的作用”。大學生心理干預效果的好壞和主體接受能力密切關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盡是輔導人員單向的說教行為,更需要通過有計劃、有針對性、有專題的心理健康能力訓練活動,促進被輔導者心理接受能力的增長。這種能力包括運用自我調控改變自身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解決自身在認知、情意、人格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也包括能夠接受團隊成員間的互動活動;還包括通過教師引導,大學生發(fā)現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有意識地緩解心理壓力的能力。
[1]周愛平.高校不同年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研究[J].黑河學刊,2009,(4).
[2]王繼軍,劉丹.大學生行為規(guī)范與高校學生教育管理[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5).
[3]苗軍芙,鄭海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實施策略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