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魏收的爾朱榮評價①

      2013-08-15 00:51:59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孝莊魏書墓志

      曾 磊

      (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天津300071)

      一、問題的提出

      魏收編纂的《魏書》歷來被人詬病為“穢史”。論者大都從魏收的個人道德角度來評判《魏書》的史料價值。這些評論的主要根據《北齊書?魏收傳》的記載,《北齊書》中有一條最重要的記載:

      爾朱榮于魏為賊,收以高氏出自爾朱,且納榮子金,故減其惡而增其善,論云:“若修德義之風,則韋、彭、伊、霍夫何足數?!盵1](P488)

      在這里,雖然李百藥首先指出魏收做出此種做法乃是出于對“高氏出自爾朱”的考量,但還是強調了魏收接受了爾朱榮之子的賄賂乃是魏收對爾朱榮“減其惡而增其善”的主要原因。該書的《爾朱文略傳》也提到了此事,其記載如下:

      文略嘗大遺魏收,請為其父作佳傳,收論爾朱榮比韓 、彭 、伊 、霍 ,蓋由是也 。[1](P667)

      對于李百藥的這些記載,唐代史學家李延壽也深信不疑,他在《北史》中沿用了李百藥的這些記載。從此之后,歷朝歷代的著名學者等都對這個記載深信不疑,例如劉知幾說:

      至若與奪乖宜,是非失中,如班固之深排賈誼,范曄之虛美隗囂,陳壽謂諸葛不逮管、蕭,魏收稱爾朱可方伊、霍;或言傷其實,或擬非其倫,必備加擊難,則五車難盡。故略陳梗概,一言以蔽之。[2](P77)

      同劉知幾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清代著名學者趙翼,他在《廿二史札記》中將《魏書》同《北史》進行比較,認為魏收寫史多“黨齊毀魏”,任情褒貶,“趨附避諱,是非不公,真所謂‘穢史'也”[3](P264),清代考據大家章學誠也認為,魏收“素行為人所羞,文辭何足取重”,武斷地認為魏收的人品不高,他所撰修的史書也就不可觀了[4](P65)。從此之后,《魏書》的“穢史”說就完全定型了。到了近代,周一良先生首先全面地給魏收翻案,就魏收納金之后為爾朱榮作佳傳一事情,周先生認為:

      《北史收傳》及《北齊書爾朱文暢傳》謂爾朱文暢大遺收金,請為其父作佳傳。今閱《魏書》七四榮傳,頗載詔疏,乃收書體例本爾,非特愛于榮。趙甌北謂閱者但覺功多罪少,而河陰誅朝臣之慘酷,鑄己像而不成之僭越,亦未遺漏,此尚為美傳乎?其論云:“始則希覬非望”,其詞是褒是貶昭然明白,乃后人斷章取義,如《史通論贊篇》之比,謂收受榮子金而擬榮于伊霍,全失史家抑揚之意,不亦疏乎?自來作史之人每難逃于誣蔑,得金受米,固已有先例矣。[5](P229)

      可見周先生對此傳說并不以為然。臺灣學者孫同勛先生在《“穢史”辯誣》一文中指出,魏收對爾朱榮的評價,與其說是“傳達知識”,不如說是“發(fā)泄情感”,其表達的情感與其說是贊許,不如說是惋惜[6](P229-230)。此外,瞿林東先生在《說魏收非穢史》認為:

      爾朱榮是跟北齊政權的建立有很大關系的人物,所以《魏書》對他有很多諛詞,并說他“末跡見猜”,死的可惜;《北史爾朱榮傳》則刪去諛詞,對爾朱榮的功績也說的很簡單,對于他的被殺,乃是“末跡兇忍”所致。從這個比較當中,也可見魏收在記述爾朱榮事跡上的曲筆。[7](P75)

      同瞿林東先生的觀點相反,屈超耘先生在《為魏收的穢史辯誣》一文當中認為,魏收對爾朱榮的評價十分公允,由此可見魏收的《魏書》是一部“尊重歷史,秉筆直言”的好書。[8](P41-42)在近年來出版的學術著作中,張莉的《魏書研究》當執(zhí)牛耳。作者認為,魏收在《爾朱榮傳》的史評中,對爾朱榮的“功業(yè)”進行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時也對爾朱榮在洛陽搞屠殺的殘暴行為,提出了強烈譴責。可以認為,魏收對爾朱榮的評價是“較為全面的評價”。[9](P216)綜合分析各位前輩學者的意見,可以基本推翻《魏書》為穢史的說法。不過,前輩學者大都從《魏書》的文本出發(fā),力圖為《魏書》“穢史”說辯誣,并沒有進一步挖掘魏收的爾朱榮評價背后所體現的政治動機。從《北齊書》“因高氏出自爾朱”一語可以看出,魏收對爾朱榮的評價,同北齊王朝的政治合法性息息相關,因此對此進行進一步探討,是十分必要的。

      二、對魏收的爾朱榮史評的文本分析

      爾朱榮是北魏后期重要的歷史人物,他鎮(zhèn)壓了六鎮(zhèn)、關隴的人民起義,平定了各地的割據勢力,擊退了梁武帝支持的元顥、陳慶之的入侵,對北魏王朝做出了很大貢獻,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施行暴政,做出了河陰屠殺這種殘忍之事,并且藐視孝莊帝最后被其所殺,其罪行同樣不容忽略。魏收站在消滅了爾朱氏集團卻又同爾朱氏集團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東魏北齊統治集團的立場上對他進行歷史評價,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史學編纂的問題;而且還是一個很嚴肅的政治問題;而不是史官個人收受賄賂就可以任意涂抹篡改的。因此,魏收對爾朱榮所做出的史評必然是經過嚴肅的政治考量的,同魏收個人的品德關系不大。

      在今本《魏書》中,魏收首先肯定了爾朱榮穩(wěn)定北魏、鎮(zhèn)壓六鎮(zhèn)關隴起義的歷史貢獻:

      爾朱榮緣將帥之列,藉部眾之用,屬肅宗暴崩,民怨神怒,遂有匡頹拯弊之志,援主逐惡之圖,蓋天啟之也。于時,上下離心,文武解體,咸企忠義之聲,俱聽桓文之舉。勞不汗馬,朝野靡然,扶翼懿親,宗礻石有主,祀魏配天,不殞舊物。及夫擒葛榮,誅元顥,戮邢杲,翦韓婁、丑奴、寶夤,咸梟馬市。此諸魁者,或據象魏,或僭號令,人謂秉皇符,身各謀帝業(yè),非徒鼠竊狗盜,一城一聚而已。茍非榮之致力,克夷大難,則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也。[10](P1657)

      眾所周知,“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是曹操用來自我貼金的話,不過曹操此說也基本屬實。同樣,當時的北魏王朝已經基本瓦解,如果沒有爾朱榮的東征西討,或許北魏將提前滅亡。所以,魏收對爾朱榮的這段評價基本符合歷史事實,沒有多少粉飾、溢美之詞。對比唐朝的李延壽撰寫的《北史》,不難發(fā)現李延壽對魏收的史評基本沿用,他所增加的內容不是針對爾朱榮的,而是針對爾朱兆的:

      而朝無謀難之宰,國乏折沖之將,遂使余孽相糾,還成嚴敵。隆實指蹤,兆為戎首,山河失險,莊帝幽崩。宗屬分方,作威跋扈,廢帝立主,回天倒日, 剝黎獻,割裂神州,刑賞任心,征伐自己。天下之命,縣于數胡,喪亂弘多,遂至于此。豈非天將去之,始以共定。終于惡稔,以至殄滅。抑亦魏紓其難,齊以驅除矣。[11](P1776)

      這段話所說的莊帝“幽崩”很明顯是爾朱兆所為,同爾朱榮無關。在涉及爾朱榮的功績的時候,李延壽不過對魏收的評論作了一定的增刪:

      爾朱榮緣將帥之列,藉部眾之威,屬天下暴虐,人神怨憤,遂有匡頹拯弊之志,援主逐惡之功。及夫禽葛榮,誅元顥,戮邢杲,前羽韓婁,丑奴、寶夤,咸梟馬市,然則榮之功烈,亦已茂矣。[11](P1776)

      同魏收的爾朱榮評價相比,李延壽把贊揚爾朱榮安定天下的功勞進行了縮寫,而將話題轉移到爾朱兆等弒君這個問題上。與李延壽的縮寫相比,魏收的評價更為形象生動,而且,其中“勞不汗馬,朝野靡然,扶翼懿親,宗礻石有主,祀魏配天”諸語,涉及到了爾朱榮扶植孝莊帝上臺這一行為,如此書寫是符合東魏北齊統治者的利益的,因為高歡自認為自己服從爾朱榮、爾朱氏兄弟領導的前提是“共輔王室”,也就是共同擁戴孝莊帝,魏收如此評價,不僅為整個《魏書》正統沿革的敘事進行了巧妙的處理,而且也為《魏書》以東魏為正統作了必要的鋪墊。反觀李延壽的史評,他雖然不否認爾朱榮維護北魏統治的歷史作用,但是由于李延壽是唐朝人,時過境遷,不需要考慮太多的正統問題和當權者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問題,所以他對魏收的史評進行刪改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李延壽的史評相比,察看當時流傳的各種北朝流傳下來的諸多碑銘史料,對爾朱榮持肯定態(tài)度者有很多,現列舉如下:

      竇泰墓志:

      屬靈后臨朝,政移權檗,辟惡之酒為虛,神福之觴成禍,四海痛心,三靈憤惋。天柱大將軍爾朱榮鞠旅汾川,問罪君側。為寧遠將軍虎賁中郎將前鋒都督。及永安御歷,豫定策之功,除射聲校尉諫議大夫。[12](P395)

      元天穆墓志:

      孝昌三年,牝雞失德,雄雉亂朝。肅宗暴崩,禍由鴆毒。天柱為永世恒捍,王實明德茂親,同舉義兵,克定京邑。[12](P277)

      徐顯秀墓志:

      既而北服塵飛,中原云擾,爾朱天柱,始輯勤王,皆挹英異,厚相拓結,贏糧影從,遂參麾鼓。[13](P209)

      司馬子如墓志:

      大行臺爾朱,梁郡王,蓄玄五變,將尋九合。□帥諸侯□□隰管。即假中堅將軍,領民都將。尋以明皇厭世,牝雞司晨,志父之甲,興于憂憤。以公為司馬持節(jié)假平南將軍監(jiān)前軍事,設奇運正沒,集聲膺揚,三令之間,土百其勇。長平斜鄰戎藪,多殆北顧,暫辭帷幄,寄以折沖。[12](P389)

      這些是對爾朱榮的諛詞,對爾朱家族其他成員的阿諛之詞也不少,例如高建墓志:

      而大行臺爾朱天光受賢廟中,揚旌閫外,公入參謀劃,出摧妖旅,殲彼鯨鯢,求為京觀。[12](P400)

      田弘墓志:

      永安中,從隴西王入征伐,即任都督。[13](P274)

      獨孤渾貞墓志:

      永安二年,從故隴西王爾朱天光西征,時為別將,出身楊烈將軍,轉寧朔,俄授赤逢鄉(xiāng)男。[13](P241)

      可見,這些墓志材料對爾朱榮,爾朱天光的贊譽之詞很多。不過,在這一時期的墓志材料當中,仍然有很多譴責爾朱榮暴政的地方,例如元顥墓志:

      孝莊統歷,遙授師傅,磐石之寄,于焉在斯。既而政出權胡,驕恣惟甚,爰自晉陽,遠制朝命,征伐非復在國,牧守皆出其門,天下之望,忽焉將改。[13](P292)

      楊昱墓志:

      兇羯肆暴,毒害忠良,以普泰元年六月廿九日,薨于習仙里第,時年五十四。[13](P147)

      楊侃墓志:

      國難未夷,權歸胡羯,淫刑所及,先在忠貞。[13](P144)

      楊順墓志:

      羯胡亂政,毒忌忠貞,以普泰元年七月四日,遇害于洛陽依仁里第,時年四十有六。[13](P150)

      元恭墓志:

      權臣爾朱榮既休其辜,遺種余類,游魂未已。以君地唯國威,器實宗」英,心旅所憑,社稷攸賴,受蜃專征,煎撲妖殄,率領禁兵,西援平陽。兼尚書左仆射西北」道大行臺大都督節(jié)度諸軍事。屬值羯胡吐萬兒肆逆,徑襲京都,主上蒙塵,暴崩汾音。」君天誠發(fā)來,千里奔赴。大行棄背萬國,君亦枉見禍酷。[12](P298)

      元爽墓志:

      屬大盜侵國,乘輿墜駕,政由甯氏,仍見維縶。[12](P308)

      綜合分析上述墓志材料,可以看出,這些墓志對爾朱榮、爾朱集團的褒獎和貶斥,乃是以河陰之變?yōu)榻?對河陰屠殺之前的爾朱榮的行為多采取正面描述,對河陰之變后的爾朱榮和爾朱集團多采取負面描述,其論調同《魏書》的史評基本一致,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絕非偶然。眾所周知,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很多將相大臣,都曾服務于爾朱榮和爾朱氏的帳下,包括宇文泰、高歡在內,都積極參與了北魏末年爾朱榮和爾朱氏政治集團的各種政治活動,很多人因服務于爾朱氏而得到入仕的機會,所以在北朝后期存在著一個龐大的受益于爾朱榮起兵的人群,他們之所以能夠青史留名都要拜爾朱榮所賜。如果徹底否定爾朱榮的一切政治活動,他們的一切活動也是非法的了。如果說魏收對爾朱榮進行粉飾乃是因為“收榮子金”,那么這些墓志對爾朱榮、爾朱氏集團進行的粉飾,又是收納了誰的金錢呢?這是說不通的。不過,由于高氏統治集團還吸納了殘存的大量洛陽胡漢貴族人物參與其中,這些人對爾朱榮應沒有什么好印象,值得注意的是,魏收本人作為北魏的太學博士也差一點在河陰被屠殺,所以魏收本人也應對爾朱榮沒什么好感。因此,對爾朱榮的河陰屠殺給與惡評可以滿足這些人的憤恨之情。從整體上看,不論魏收的爾朱榮評價還是這些墓志中對爾朱榮的評價,都體現了當時社會輿論和高氏統治集團對爾朱榮、爾朱集團的統治的矛盾心態(tài)。

      三、魏收的爾朱榮評價背后的政治動機

      從歷史編纂的角度來看,魏收對爾朱榮做出的評價乃是一個事關北魏王朝歷史書寫的重要的史學問題。從北魏王朝的正統性來看,爾朱榮出兵洛陽后扶植了孝莊帝上臺,如果徹底否定爾朱榮,孝莊帝的帝位也是不合法的,如此北魏皇統的合法性就將被中斷,而魏收撰寫魏史的工作將無法進行下去。因此站在北魏皇朝正統的角度,魏收也不能絕對否定爾朱榮。此外,站在東魏北齊的實際建立者高歡的角度上,對爾朱榮出兵洛陽一事更不能過分譴責。因為高歡不僅參加了這一行動,而且他后來起兵反對爾朱兄弟的借口也是“本戮力者,共輔王室,今帝安在?”這里的“帝”自然指代孝莊帝而言,所以,在承認孝莊帝為正統的前提下必然承認爾朱榮出兵洛陽幫助孝莊帝即位的行為是“匡扶”之功,否則在邏輯上是不能自圓其說的?,F存的其它史料也可以旁證魏收對對爾朱榮的歷史評價是一種政治宣傳的“基調”,現存日本藏《文館詞林》收錄了一篇魏收起草的《后魏孝靜帝伐爾朱文暢等詔》,這篇詔書是一篇聲討爾朱榮子爾朱文暢試圖謀害高歡的罪狀的政治文告,其中寫道:

      自永安失馭,天下橫流,爾朱宗屬,分割海內,不臣著于遠近,社稷傾于旦旦夕。大丞相勃海王忠義通神,靈武冠代,大惟宗礻石之重,深愍黎庶之怨,定策啟行,披堅執(zhí)銳。摧群丑于鄴南,束兇鬼于洛下。[14](P9)

      這篇詔書的目的是彰顯爾朱文暢的罪狀,但是卻仍然保持著對爾朱榮出兵洛陽,推翻靈太后的視同逆謀的行為故意回避的態(tài)度,將爾朱氏的罪惡從“永安失馭”開始進行敘述,可見其定下的評價基調同《魏書》的爾朱榮評價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說《魏書》的爾朱榮評價是收納了爾朱文略的賄賂而做出來的,那么在這篇詔書內仍然保持類似的寫法就很難解釋了。

      當然,站在東魏北齊統治者正統性的角度,仍然要對爾朱榮和爾朱集團進行否定的評價,但是這個否定的評價的界限在什么地方是必須嚴謹考量的。首先,爾朱榮出兵洛陽扶植孝莊帝上臺的行為同其在河陰之地屠殺太后、幼帝和百官的行為是聯系在一起的,然而,又不能以不忠來指責爾朱榮的這一行為,原因如前文所說,如果這么做必然動搖孝莊帝政權和標榜為孝莊帝復仇的東魏北齊的創(chuàng)立者高歡建政的合法性,所以,魏收的做法是將爾朱榮大肆屠殺的做法定位為“得罪人神”而不是“僭逆”,用傳統文化中的“不仁”對爾朱榮進行指責,但是刻意回避了爾朱榮、孝莊帝共同合謀推翻靈太后政權實屬“不忠”這一基本事實,如此行文很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魏收不僅在爾朱榮評價上刻意回避了“忠”這個問題,在對爾朱榮的子侄爾朱兆、爾朱仲遠、爾朱天光的評價上,魏收仍然堅持繼承了他對爾朱榮評價的一貫做法,也就是刻意回避“忠”這個問題,而將譴責的聚焦點轉移到爾朱集團行政“不仁”這個問題上,魏書卷七十五的“史臣曰”如此寫道:

      爾朱兆之在晉陽,天光之據隴右,仲遠鎮(zhèn)捍東南,世隆專秉朝政,于時立君廢主,易于弈棋;慶賞威刑,咸出于己。若使布德行義,憂公忘私,唇齒相依,同心協力,則磐石之固,未可圖也。然是庸才,志識無遠,所爭唯權勢,所好惟財色。譬諸溪壑,有甚豺狼,天下失望,人懷怨憤,遂令勁敵得容覘間,心腹內阻,形影外合。是以廣阿之役,葉落冰離;韓陵之戰(zhàn),士崩瓦解。一旦殄滅,豈不哀哉![10](P1677)

      似乎在魏收看來,爾朱兆兄弟等割據四方,專橫跋扈,擅自廢立皇帝都不值得譴責,值得譴責的是他們沒有實行仁政,所以他們最終自取滅亡。他之所以在魏書中定下這種宣傳基調,恰恰是東魏北齊統治者的需要所致,要知道,從爾朱榮和孝莊帝共謀推翻洛陽政權開始,按照傳統文化的標準他們已經成為亂臣賊子,后來的高歡也是擅自廢立,他為了對抗爾朱兄弟擅自擁戴元朗為皇帝的行為同爾朱榮等有何不同呢?所以,為了避免觸及高氏統治集團的陰私,魏收不能在評價爾朱榮和爾朱兄弟的時候專門針對他們的行為“不忠”這一事實是顯然易見的。

      四、結論

      魏收所編寫的《魏書》對爾朱榮和爾朱氏的評價歷來被史家所詬病,然而,魏收之所以如此評價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氏統治集團的需要,通過檢索東魏北齊時期流傳的墓志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輿論對爾朱榮存在相當程度的肯定,這是因為高歡本人和高氏統治集團的官僚貴族都出身于爾朱榮集團且參與了該集團的各種政治活動,而且北魏孝莊帝及以后諸帝的合法性也是基于爾朱榮出兵洛陽的“匡扶”之功。如果徹底否定爾朱榮,不僅對東魏北齊的統治不利,而且在魏書的編寫上也會產生前后矛盾,所以魏收給爾朱榮做出的評價,不僅不能作為證明維魏收個人品質低劣,進而證明《魏書》為“穢史”的證據,相反,這正是魏收作為學者體現官方意志書寫歷史的證據,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因此,北齊書中所說魏收收納爾朱榮之子錢財而為其父美言之語并不足信。

      [1](唐)李百藥.北齊書:卷四八爾朱文暢傳附弟文略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唐)劉知幾.史通:內篇論贊第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清)趙翼.廿二史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內篇第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孫同勛.拓跋漢化及其他[M].臺北:稻香出版社,2005.

      [7]瞿林東.說魏書非穢史[J].江漢論壇,1985,(5).

      [8]屈超耘.為魏書的“穢史”辯誣[J].唐都學刊,1998,(2).

      [9]張莉.魏書研究[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

      [10](北齊)魏收.魏書:卷六二爾朱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唐)李延壽.北史:卷四八爾朱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趙超:漢魏晉南北朝墓志匯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3]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4]韓理洲:全北齊北周文補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孝莊魏書墓志
      分道揚鑣
      進退維谷:北魏孝莊帝的“困獸斗”及其他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孝莊給康熙出了道難題37年后被雍正解決了
      北廣人物(2018年8期)2018-11-15 00:02:24
      一個女人,一部史詩
      音樂生活(2016年7期)2016-05-30 10:48:04
      賦與唐代墓志
      《魏書·廣平王元懷傳》補疑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07-18 12:08:45
      中華書局點校本《魏書》勘誤一則
      江海學刊(2013年2期)2013-04-18 08:57:26
      衡水市| 铁力市| 新晃| 安多县| 建宁县| 静宁县| 鲁山县| 三明市| 观塘区| 南华县| 元谋县| 论坛| 休宁县| 贵溪市| 阳东县| 平舆县| 青铜峡市| 绥化市| 昭觉县| 梨树县| 阿鲁科尔沁旗| 柳州市| 炉霍县| 丽江市| 三台县| 新沂市| 从江县| 桂林市| 青河县| 彭泽县| 工布江达县| 南木林县| 和平区| 公安县| 千阳县| 防城港市| 淄博市| 温泉县| 东方市| 罗城| 白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