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雪 指導(dǎo):郭瑞華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xué)00級碩士研究生 濟南50355;.山東中醫(yī)藥大學(xué)濟南50355)
《中華本草》收載的具有利水功效的禾本科藥物共計40味,分別是芨芨草花、小獐毛、蘆竹根、川谷根、光頭稗子、大畫眉草、小畫眉草、畫眉草、拐棍竹、大麥、大麥秸、白茅根、油草、淡竹葉、貓毛草、芒根、慈竹葉、米油、黍莖、黍根、鋪地黍、蘆根、蘆筍、水蘆荻根、竹葉、竹卷心、苦竹葉、苦竹筍、硬質(zhì)早熟禾、斑茅、甜根子草、青粱米、高粱根、鼠尾粟、菅茅根、玉蜀黍、玉米須、玉蜀黍葉、玉蜀黍根、薏苡仁。根據(jù)數(shù)據(jù)集統(tǒng)計結(jié)果,對禾本科利水藥物進行性、味、歸經(jīng)、毒性、功效、主治相關(guān)性統(tǒng)計,結(jié)果如下。
從藥味分析可知,40味豆科利水藥物均有明確的性味記載,出現(xiàn)了寒、微寒、涼、熱、溫、平等6類描述,為了便于統(tǒng)計,將寒、微寒、涼統(tǒng)一歸納為“寒性”;將熱、溫統(tǒng)一歸納為“溫性”;平性則按照原文記述,不作改動,依此將禾本科利水藥物的藥性分為寒性、溫性和平性3大類。其中藥性屬寒性者最多,為23味,占 57.5%;其次為平性,為 13味,占32.5%;溫性者最少,為4味,占10%。
從藥味分析可知,40味禾本科利水藥物味甘者最多,為 30味,占 75%;苦味次之,為 5味,占12.5%;辛味為 4味,占 10%;淡味為 1味,占2.5%;無酸味和咸味。可以看出禾本科利水藥物中甘味占絕對優(yōu)勢。
從歸經(jīng)分析可知,明確有歸經(jīng)記載的禾本科利水藥物僅為14味,占35%,且歸經(jīng)均不唯一,除歸主經(jīng)外,兼入他經(jīng)。因描述藥物歸經(jīng)時,首列歸經(jīng)為其主要歸經(jīng),故將各藥物的首列歸經(jīng)作為統(tǒng)計對象。禾本科利水藥物歸脾經(jīng)和心經(jīng)的最多,均為5味。其次為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腎經(jīng)。
從毒性分析可知,40味禾本科利水藥物有毒者僅為2味,占禾本科利水藥物總數(shù)的5%,分別是黍根和黍莖。絕大多數(shù)安全無毒,用藥安全性大。
從高頻功效、主治分析可知,禾本科利水藥物的第一高頻功效是利水,藥力和緩,主要治療水腫、腹水、小便不利等病癥。第二高頻功效是通淋,主要針對淋證,代表藥物包括白茅根、米油、玉蜀黍葉等。清熱生津止渴功效居于第三位,主要針對的是熱病煩渴,代表藥物有蘆竹根、蘆筍、竹葉等。瀉火解毒功效居于第四位,主要針對的是口瘡、目赤腫痛、肺癰、燙火傷、食物中毒等,代表藥物有苦竹葉、竹卷心、蘆筍等。止血功效居于第五位,主要針對的是尿血、崩漏、吐血等各種內(nèi)出血證,代表藥物有芨芨草花、光頭稗子、高粱根、白茅根等。
《中華本草》所收載的來源為禾本科的利水藥物共計40味,其中2味有小毒(占5%),分別為黍莖和黍根。禾本科利水藥物的性味均有明確的記載。藥性多偏于寒涼,藥味以甘味居多。歸經(jīng)有明確記載的是14味,歸胃經(jīng)的最多。功效多為利水消腫、通淋、清熱生津止渴、瀉火解毒、止血等,治療水腫、淋證、熱病煩渴、瘡癰腫毒及尿血、崩漏等出血證為主。
結(jié)合性味進行分析,禾本科利水藥物甘寒者最多,為18味;甘平者次之,為11味;苦寒者4味;辛溫者3味;苦平者1味;辛平者1味;淡寒者1味;甘溫者1味。
禾本科利水藥物以性味甘寒者最多,代表藥物有大麥、白茅根、淡竹葉、竹葉、竹卷心、蘆根、蘆筍、青粱米、薏苡仁等,主要功效是利水、通淋、清熱生津止渴、清熱除煩,不僅可以用來治療水腫、熱淋,還可以治療熱病煩渴;性味甘平的禾本科利水藥物共11味,代表藥物有高粱根、玉米須、米油、玉蜀黍等,主要功效是利水消腫、通淋,主治水腫、小便不利、淋濁等。這兩類藥物的共性是無毒性,口感好,利水作用平穩(wěn)安全,可以做食品,如粥類、茶飲類、藥膳類等,均可以用來利水通淋以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淋濁等病癥,是兩類可供開發(fā)的藥材。
禾本科利水藥物中有4味苦寒藥物,分別是苦竹葉、苦竹筍、蘆竹根、水蘆荻根。這4味藥物的共性是無毒性,味苦口感略差,利水作用緩和,以清熱瀉火解毒、生津除煩見長,多用于治療熱病煩渴及小便不利等病癥。
禾本科利水藥物中辛溫藥物僅3味,分別是黍莖、黍根、菅茅根。前兩味藥物有小毒,善于利水消腫和止血,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腹水、腳氣、妊娠尿血。
禾本科利水藥物以谷類為主,許多為人們所常食,如青粱米、玉蜀黍、薏苡仁、米油等,不僅是臨床治療水液代謝病癥的好藥材,而且是一類善于利水的好食材。充分利用此類利水藥物進行深入的藥膳開發(fā)研究對于臨床上食藥結(jié)合治療水液代謝病癥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導(dǎo)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