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東升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唐田中學教師
當2013 年第一場雪飄落在村口那棵古楓樹上時,我站在學校教學樓四樓的陽臺上,欣賞著這一片片雪花從邈遠的天穹飄下,如仙女散花一般,在山野之間飛舞著,飄灑著,一節(jié)課的時間不到,漫天的飛雪就給村莊、河流、山巒披上了銀裝。
大雪無痕,村莊靜謐無聲。我想,這沉靜閑適的冬天,真的是上天給農(nóng)民兄弟放的寒假。對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xiāng)下人而言,春、夏、秋三季,他們都是忙得像一群飛旋的陀螺,因為季節(jié)不饒人,農(nóng)活不等人,那些密集的農(nóng)活,如一根根小竹鞭子,輕輕地敲打在農(nóng)人的心上,催促著他們馬不停蹄地勞作著。幸好,老天爺也會心疼農(nóng)村人,在一年四季的忙碌當中,還穿插了一個叫“冬天”的季節(jié)。在這個季節(jié)里,糧食收割了,金黃的稻谷如黃金一般,袋裝入庫,鄉(xiāng)民們心里有了底,“家有余糧,心里不慌”;雪白的棉花也采摘了下來,讓老彈匠制成了暖融融的棉被,在北風呼嘯的夜里,有了一個溫暖的小窩可以安頓;越冬的油菜、小麥,也在雨雪到來之前搶種下去了,這些油菜、小麥的嫩芽,在土地里瑟縮著,耐心地苦等春天……在這樣的季節(jié),鄉(xiāng)下人就好比是完成了一部長篇小說的老作家,該舒展舒展筋骨,放飛放飛心情了。
村子里娶媳婦、嫁女兒的人家,已經(jīng)排滿了整個冬天的日程。在鄉(xiāng)村,每一家的兒女婚事,都是鄉(xiāng)村里的一臺輕喜劇。一戶農(nóng)家的喜事,近乎是全村人的喜事。村民們的日子雖過得緊緊巴巴,但是人情味兒一點也不比城里人薄,再窮,“隨禮”的錢都積攢著呢。全村男女老幼,得知一家有了喜事,就像接到一個指令似的,全都自告奮勇、爭先恐后地集結在這個喜慶人家。男人們干些體力活,馱來自己家里的八仙桌和板條凳;婦女們幫忙洗碗筷,洗茶杯,微笑著為親戚朋友端茶倒水;手腳靈便的小伙子們,騎了摩托車,采購著招待客人的菜蔬食品……
待到所有事情安排就緒,喜慶的農(nóng)戶家里就如爆炒干果的鐵鍋,一下子變得熱騰騰的了。在一個大堂屋里,擺上六張八仙桌,每桌坐八人。歡快喜慶的鞭炮聲之后,滿屋的鄉(xiāng)親們,加上遠方來的親朋好友,都一齊變成了江湖上的好漢,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上演了一場好不熱鬧的親情好戲。
冬季,村民們復活了心底美好的夢想和追求,他們從田野里走上了自己搭建的草根舞臺。江南的山村里,活躍著一批農(nóng)民業(yè)余戲班子,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是民俗文化的能人,擁有唱戲的金嗓子。他們將收藏了一年的二胡、鑼鼓、戲裝,從老屋的旮旯里翻揀出來,拭去鑼鼓上的煙塵,調(diào)試好二胡的琴弦。村里的男女們,昨天還是穿著破衫舊褲的農(nóng)民,今天則洗去了手上的泥土,搖身一變成了像模像樣的戲劇演員。這些農(nóng)民演員,用一兩個晚上的時間,把珍藏的老戲臺詞溫習幾遍,在家里的堂屋預演幾場,一個戲曲班子就宣告成立了。第二天,一部小型貨車載著這一幫農(nóng)民演員,走村串巷,給十里八鄉(xiāng)的農(nóng)民觀眾表演《天仙配》、《女駙馬》、《西廂記》等傳統(tǒng)劇目。每天晚上,寒冷阻擋不住酷愛民間戲曲的村民們的腳步,他們?nèi)艘蝗?,五人一團,擠進村莊的祠堂里,燈火通明,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在那個簡陋的戲臺上,那些農(nóng)民演員們表演得繪聲繪色,臺上演員和臺下觀眾,雖然同是一個村的鄰居,但現(xiàn)在卻是一方在臺上,一方在臺下。觀眾們雖然知道臺上的演員就是村里的張老五、李小娟,但此時此刻他們已經(jīng)把自己的鄰里當成了董永和七仙女,舞臺上,戲曲里演員們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無不牽動著觀眾們的心弦。這些農(nóng)民觀眾,他們的臉和手雖是粗糙的,但他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們看得入了神,不停地為戲曲中的人物命運而唏噓嗟嘆。
冬天,村莊是農(nóng)民兄弟的一個大舞臺,村里的男女老幼都是這個舞臺上的出色演員。在這個太平盛世里,他們正在上演著一場場溫情的民俗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