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軍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校長,我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學校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學校使命應該是國家、民族、社會賦予學校的責任與學校對這些責任的擔當。學校的使命既要傳承歷史,也要激勵和面對當下,更要前瞻未來,面向世界。
宏觀地講,每個學校的使命應該都是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但是,每個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每個學校情況不同,社會行業(yè)分工對人才的需求也千差萬別。所以,學校有同樣的使命,但應該有不一樣的特色。我特別贊成陳玉琨教授所說的一句話“辦學要辦奧運會,教育不搞世界杯”。世界杯只有一個項目,最后只有一個冠軍是勝利者,其它都是失敗者;而奧運會體育項目眾多,各路豪杰均有用武之地,而且設有金、銀、銅牌,成功者眾。所以,學校只有走多樣化、特色化的發(fā)展之路,為不同潛質、興趣的孩子提供適應其個性發(fā)展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多樣化的杰出人才,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
在清華附中近百年的歷史中,我們不斷傳承、納新,從“以育人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為了每一個學生個性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到“探索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再到“為領袖人才奠基”,我們走出了一條“注重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個性發(fā)展——更注重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育人目標體系。
有人說,學校的辦學理念決定了一個學校的靈魂和學生的素質。那么,“為領袖人才奠基”應該就是清華附中的靈魂。
許多人對“領袖”這個詞比較敏感,容易理解為“政治領袖”。這與我們的定義相去甚遠。我們說的“領袖”,是指在各行各業(yè)中熱愛自己的工作,卓有成就并引領行業(yè)發(fā)展的人。用流行的話語來說,就是這個行業(yè)或領域中的杰出人才、拔尖人才。清華附中定位的“領袖人才培養(yǎng)”,其實是讓學生選擇自己的智力優(yōu)勢方向、感興趣的方向去努力發(fā)展,并最終取得成功。
一個杰出的人才,一生最重要的貢獻往往就在一兩個領域之中,人才最重要的是有特長、有專長。但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評價和選拔,都采用“N 項全能”的標準,讓孩子全面發(fā)展,樣樣精通。在一定意義上講,每科都全面遠不如每科都合格而某一科極其突出更有意義。
如何克服片面追求學生智育“全面”的問題?如何發(fā)現、保護、培養(yǎng)好那些具有特殊天賦的學生?如何解決教育“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不適應國家建設對人才需求”的現狀?這些,都是清華附中關注的問題。
我一直認為,我國的各類著名中學必須把“為各行各業(yè)的領袖人才奠基”作為自己的教育使命,要力爭把學生培養(yǎng)成各行各業(yè)的領軍人物,具有領袖那樣的氣概——堅韌剛毅、卓越追求。既然“辦學要辦奧運會”,那么自然,每個學校都應該努力培養(yǎng)各個項目上的冠、亞、季軍,如何為每個奧運會項目的選手提供支持,即給學生提供適應其個性發(fā)展的機會和平臺,就應該是我們實踐的重點。
一直以來,清華附中一直致力于做好大中學銜接、多樣化培養(yǎng)的工作,為一流高校輸送各類優(yōu)秀學生。
早在20 世紀60 年代,清華大學和清華附中就開始在高中試辦“大學預科班”。20 世紀80 年代,為探索優(yōu)秀田徑后備體育人才的培養(yǎng)途徑,舉辦了“馬約翰體育班”;20 世紀90 年代,為探索理科拔尖人才培養(yǎng),又試辦了“高中理科試驗班”;1998 年,清華大學附屬學校“一條龍”整體教育改革實驗計劃啟動,試辦了“一條龍”試驗班;2000年,試辦“高中美術特長班”。2007 年,面向全市招收民樂特長生,與美術特長生聯(lián)合排班,成立清華附中藝術特長班……
這些實驗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是意義深遠?,F在,我們與清華大學的合作培養(yǎng)模式已趨成熟,在體育、美術、音樂等方面具有專才的學生不僅能夠得到附中老師的指導,還可以經常聆聽大學教授的講座。不僅如此,我們還在物理、生物、數學等科目上與多所大學以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成熟的合作關系,如果一個學生希望得到導師們的指導,他只需要達到兩個條件:第一,統(tǒng)籌規(guī)劃好自己的時間;第二,完成導師布置的任務。所以,在清華附中,只要你有能力和需求,學校將為你搭建攀登的橋梁;如果你愿意并且有能力站得更高,學校就替你尋找巨人的肩膀。
我想要強調的是,出“成績”固然不容易,出人才則難上加難。為了能夠給有專長的學生們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和平臺,學?,F在正在思考借鑒美國大學先修課程體系的理念,將其改革后運用到中國來。如果能夠按照設想,讓每個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自主選擇想要學習的大學課程,給予學生更加豐富、有深度的課程,進一步推進大中銜接,那么,我們就能達到“將學生從應試化教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緩解教育資源不夠均等的問題,從根本上保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縮短人才培養(yǎng)周期”的目的。
當今時代,青年領袖人才培養(yǎng)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青年領袖”、“領導力”等詞語也得到人們的關注。中學階段對于這種優(yōu)良品格的養(yǎng)成是非常關鍵的,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從2009年開始,我們繼承了清華附中勇于改革的精神,針對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大視野、大追求的弊端,開辦了“學生領袖訓練營”,這也是學生成長模式上的一次創(chuàng)新。雖然青年人不一定能成為領袖,但是我們認為,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領袖品格和領袖素質,比如:高遠的理想、高尚的品格、出眾的才能、超常的耐力、服務的意識,等等。
對于“為未來領袖人才奠基”這一命題,清華附中一直在努力完成一份漂亮的答卷,但是通過思考、實踐、再思考的過程,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覺到,其實,我們并不缺少具有成為高層次杰出人才潛力的學生,缺少的是對這些“資優(yōu)生”的培養(yǎng)。領袖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更為廣闊的平臺、更為堅實的支持、更為廣泛的關注。
首先,由于我們單一的評價和選拔人才的體系,導致中學教育中功利主義盛行;由于我們沒有全面正確地理解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真正涵義,導致在我們的中學教育實踐中真正體現的是平均主義,追求水平一致,無論學生天賦如何,都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我們沒有正確理解“有教無類”,更沒有正確理解“因材施教”。我們總是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誰也不該提“英才教育”,似乎誰提了就是歧視天賦不優(yōu)秀的人,就是違背教育公平的原則。這樣中庸的教育實踐,浪費了“資優(yōu)生”的智力資源,也讓天賦平平的兒童苦不堪言。因此,我們應該精簡教學內容,降低學習難度,學科發(fā)展不搞平均主義,在普遍達標的前提下,允許學生在一部分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學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傊哂凶銐虻淖灾鲿r間,是杰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保障。
其次,我們可能要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應該以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科學探究為主,教師則主要起引導和總結的作用。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允許學生在中學階段就可以在高水平導師的指導下開展課題的研究工作。創(chuàng)造條件讓“資優(yōu)生”能在高中階段走進實驗室,走到科學家身邊,在科學家的指導和影響下不斷成長。我們一定要努力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成為創(chuàng)新人才的前提,應試教育的最大危害就是磨滅了優(yōu)秀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允許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學生成長的動力問題。
給每個學生以最適合的教育,讓我們的教育不僅是一種單純提高應試成績的技術工作,而應上升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能力和素質、努力培養(yǎng)他們成為未來的領袖人才的事業(yè),這就是我們的教育理想。即使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可能不見得未來都會成為領袖人才,但是我們提供的教育能夠在他們身上留下烙印,能夠讓學生終身受益,我認為這也是我們教育的成功。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也有和我們一樣的理想,但是有的人則受現實條件和輿論所限,不愿將其付諸實踐;有的人則寧可停留在教育的慣性舒適區(qū),不愿邁出向前的這一步;我認為,任何一個理想如果不付諸實踐,最終都難免擺脫“烏托邦”的質疑。所以,敢于提出自己的理想,在現實問題前能堅持自己的理想,能夠在實踐理想的道路上不隨波逐流,堅持教育的底線,這才是清華附中人賦予自己的使命,也是我們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