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化龍
(句容市實驗高級中學,江蘇 句容 212400)
教育部制訂的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
2003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一款下明確提出:高中學生應該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
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高考也將著眼于對學生閱讀量、閱讀面及閱讀能力的考查。筆者作為一名工作多年的語文教師,也深刻的體會到:語文學科承載著特殊的使命,它不僅僅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更是一門人文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必須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其中,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
名著是數(shù)千年文化的積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文學名著在審美和教育方面有著巨大影響和作用,閱讀一本文學名著,既是一次文學審美的教化和熏陶,也是一種精彩而非凡的人生之旅,對于現(xiàn)在成長和發(fā)展階段的中學生而言,能否及時的、深刻的閱讀到與之相應的名著作品,顯得極其重要。在學生時代閱讀大量名著,對于一個人一生的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名著閱讀中,有千萬個接觸點是與課堂所學的教材相通的。通過課外對名著的閱讀,學生獲得了綜合性的知識,不僅有自然知識,更有大量的社會知識。名著閱讀的越多,越有利于將課內知識鞏固、加深、改造和系統(tǒng)化,從而積累大量的作文材料和語言材料。積累的語言材料越多,底氣充盈,寫起文章來自然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學好語文就離不開名著閱讀。
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名著閱讀的實際情況,筆者在所任教的兩個班級中進行了訪談調查。調查統(tǒng)計情況是,大部分的中學生表示對文學名著及其他文學作品 “都愿意去涉獵”,但每周用于名著閱讀的時間卻少之又少,真正熱衷閱讀名著的人不多。
在問及為何不喜歡閱讀文學名著時,同學的回答大致分為以下幾類:1.認為文學名著的語言枯燥、晦澀,讓人不易讀懂,提不起閱讀興趣;2.學習壓力過重,學習任務過大,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閱讀;3.名著內容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不大,不夠親切,因而不喜歡去閱讀,感覺它離自己的生活太遙遠;4.閱讀名著太耗時間,會影響自己的正常學習。更有同學坦言,大家平時討論交流的內容很少涉及名著,就算偶爾自己打算讀讀書了,也更容易被一些流行的雜志、小說所吸引。
以上種種情況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學生對名著的認識不夠,對名著缺乏足夠的興趣和熱情。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了興趣作引,名著自然就少有人問津了。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fā)學生對于名著閱讀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我們再輔以閱讀方法的指導,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影視資源提高中學生閱讀的趣味性?,F(xiàn)在大多學生看電視的興致要高于讀書的興致。觀賞名著影視,雖不能等同于原著,但它具有高度濃縮性和立體感,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名著的內容。
現(xiàn)在,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銀幕,如 《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教師可以利用媒體的作用因勢利導,指導學生將閱讀原著與觀看影視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將原著與影視進行比較。教師還可組織影評征文、座談等活動,以鞏固其效果。這樣靈活生動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得到更多的啟迪。
名著閱讀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文學素養(yǎng),我們應指導學生將名著閱讀與日常的語文學習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不少便是名著節(jié)選,教學時,可以用課堂懸念法吊起學生閱讀的胃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講一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名著的精彩情節(jié),講到在精彩之處戛然而止,留出懸念,并留作一項作業(yè)由學生完成,便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如,講授《三國演義》節(jié)選時,也可以講一講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傳奇,講完前三擒,后面的留待學生自行閱知,還可邀請幾位同學給大家講述剩下的故事,從而激發(fā)大家閱讀探究的興趣。
利用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渴望。
教師可以定期舉辦名著故事演講大賽,讓學生從所閱讀的名著中選一個章節(jié),比一比誰講得精彩,教師對表現(xiàn)好的要給予鼓勵,使學生體驗到讀書的成就感,以此來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也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舉辦名著知識競賽,讓熱烈的賽場氣氛促使學生更加積極的閱讀名著。
定期的舉辦名著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們換個方式去“閱讀”。
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以一個更為立體、豐富、活潑、真實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名著。如《空城計》一幕中,怎樣更好地去表現(xiàn)諸葛亮和司馬懿當時應有的狀態(tài),在觀眾同學和演員同學共同的研究和琢磨中,不僅能讓大家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而且更能加深所有學生對原著的理解和感悟。
中學生的功課緊、任務重,閱讀長篇名著的時間比較有限,漫無目的的閱讀往往會事倍功半,教師的閱讀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并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名著的篇目。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為主,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不斷提高作品難度。
“凡事預則立”,計劃要具體、詳實,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計劃。教師要要求學生嚴格執(zhí)行計劃,不可一曝十寒。教師可將名著閱讀作為一項常規(guī)的家庭作業(yè),讓學生按計劃每天、每周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方便教師教師督促檢查。
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比較緊張,可以用來課外閱讀的時間很少,因此在利用好學校閱讀課的同時,更要想辦法利用好點滴時間,學會見縫插針,擠時間閱讀,比如每天的午飯、晚飯后的休息時間,晚上臨睡前的時間。雙休日、五一、國慶長假、寒暑假等是學生讀課外書的黃金時間,更應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好。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一定要做好批注、摘抄和讀書筆記,寫好讀后感,加深對名著的理解和體會。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生有這樣的體驗,書讀了很多,但是要引經據(jù)典時,卻要搜腸刮肚,主要原因是沒有做好讀書筆記。所以教師要在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上多下功夫,使學生養(yǎng)成讀書做筆記的好習慣。
另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以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的方法來閱讀名著。
首先采用略讀的形式,略讀前可先讓學生找一些有關作品的內容梗概、名家評點來讀讀,這樣學生便可先粗知大體內容。略讀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訓練學生的速度,要讓學生養(yǎng)成默讀的習慣,真正達到“閱讀一般現(xiàn)代文名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爭做到“一目十行”。
然后再具體指導學生細讀、精讀。細讀和精讀主要是對文學名著中一些重要的章節(jié)和片段所采取的閱讀方式,如《三國演義》、《紅樓夢》這些章回體小說,可適當選擇一些重要的章節(jié)指導學生細讀精讀,教師還可以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從而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文章并予以指導。
另外,我們還可指導學生嘗試運用“三遍閱讀法”。茅盾說:“讀名著起碼要讀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讀完,這好像在飛機上鳥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結構;第三遍,就要細細地一段段地讀,領會、運用,這時要注意到它的煉字煉句。”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原本就是一種個人行為,個性化是閱讀活動的應有之義。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尊重每個學生對名著的個人理解和感受,讓學生在親身的閱讀實踐中領會漢語言的規(guī)律,提高他們的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鑒賞能力。
中學生需要閱讀名著,閱讀本應該是件快樂的事,但在實踐中往往一不小心就把閱讀變成了學生的另一件學習任務和負擔。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體制本身的,有學校的,有教師的,也有學生本人的,還有家庭和社會的因素。如何將學生的閱讀快樂還給學生?這是一個值得教學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1]胡冬云.更新閱讀觀念,提高中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J].《中小學圖書情報界》,2005.(2).
[2]蔣蓉.加強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思考與建議[J].《當代教育論壇》,2005.(2).
[3]崔茂新.個性閱讀:代表一種文化力量[N].《中國教育報》,2006.6.8,第5版.
[4]李浩.學生課外閱讀動機及教師指導對策探析.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6).
[5]李曉文.學生自我發(fā)展之心理學探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彭振杰.《擴大閱讀視野提高閱讀質量——中學生閱讀狀況的調查報告》[J].載《作文報高考版》,2005.(3).
[7]謝慧英.語文教育的癥結主要在閱讀[J].《中學語文教學》,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