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玉振
為了深入地了解網絡對高中生的負面影響,我們對三所高中展開調查。調查對象為隨機抽取的三校各50名學生和分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以及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調查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進行。
調查發(fā)現1.7%的學生由于受西方和非主流媒體的影響,政治觀點出現偏頗的苗頭,比如這些學生認為“三權分立”制度未必不能適用于中國,中國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是錯誤的,辛亥革命延緩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等一些荒謬的觀點。
訪談中還發(fā)現,1.3%的學生不相信主流門戶網站的信息,進行電腦技術的“翻墻”,沉迷于瀏覽境外一些所謂的“客觀、公正”的報道。當問道是否相信境外的政論類網站所發(fā)布的信息時,回答“是”的占l%。
近幾年來,網絡這個無形的推手讓一個個普通的人一躍成為“世界紅人”。從2005年大擺S型“芙蓉姐姐”到2010年靠糟踐自己出名的“風姐”無不是依靠網絡的強大力量,達到了出名的目的。在這些人的言談中,中華民族的禮義廉恥和傳統(tǒng)道德觀全被顛覆,這些人為了能出名,可謂是手段使盡,他們可以罵自己,罵別人,可以把自己最無恥的靈魂和行為放在網絡上“曬”。這股風也吹到了各高中。
被調查的三所高中,本學期有8名學生被退學,都是因為網絡而荒廢了學業(yè)??梢哉f,網絡成為了一些高中生荒廢其學業(yè)的“首要殺手”。當被問到“你們回到宿舍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時?”27%的學生回答很干脆,“開機??!”
高中生的人際交往應以可視性、親和性的方式為主,而網絡極大地改變了這種情感溝通方式。一些高中生每天坐在“冰冷”的電腦面前,沉迷于個人的小天地,自我封閉起來,不參加學校里的集體活動,很少與老師、同學交流。有的高中生沉迷于在虛擬的空間世界里面養(yǎng)花種草,談情說愛,甚至還有的在網絡上舉行了虛擬婚禮,生養(yǎng)了自己的孩子。
同時,隨著電腦的普及,宿舍舍友間因上網而產生的矛盾越來越多,有不少高中生在學校規(guī)定的休息時間繼續(xù)上網,影響了舍友的休息,由此帶來關系不和諧的情況逐年增多,甚至出現了個別暴力、流血事件,給高中的安全穩(wěn)定敲響了警鐘。在調查中發(fā)現,2010年10月,三校共發(fā)生學生打架事件12起,其中5起是因為同宿舍同學上網糾紛引起。
保持身心健康,是衡量高中生健康成長的主要標準之一。而網絡對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在身體上,一些高中生染上了“網絡毒癮”后,上網時是一條龍,下網后是一條蟲,長時間的吃不好,睡不好,造成身體的虛弱。在心理上,沉溺于網絡的一些高中生,不能實現其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不同的角色的轉換和行動的協(xié)調,造成角色錯位,心里失調。比如,一些沉溺于網戀、色情影頻和聊天的高中生,下網后很難擺脫虛擬世界中“浪漫”的、不文明的語言和畫面的糾纏,精神萎靡不振,甚至發(fā)生精神分裂的現象。
在網絡的諸多方式中,對高中生誘惑性最強的是游戲、QQ聊天、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這些方式自身的誘惑性迎合了高中生好奇心強的成長心理,為高中生“消除”現實中的空虛、無聊、痛苦提供了“廣闊”的渠道,麻醉了他們的精神,讓他們暫時感受到虛假的充實和快樂,致使他們對游戲、QQ聊天、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的依賴性愈來愈強,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
首先,重視程度不夠。由于上述三所高中在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不夠。某種程度上導致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不能準確地把握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
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不甚理想。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脫節(jié),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不少高中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不高,對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太滿意,沒能夠從思想政治課中充分吸取應有的“營養(yǎng)”,致使在面對網絡等誘惑時,由于缺乏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引導,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對這些誘惑不能很好地加以抵制。
再次,思政教師隊伍相對薄弱。面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困境,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存在著一些亟待改善的問題,存在業(yè)務能力相對偏弱、責任心還不夠強的問題。
三所高中的學生來源于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大都家庭條件比較地優(yōu)越。其父母不少是企業(yè)的老板和商業(yè)成功人士,這些學生自小生活在條件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嬌生慣養(yǎng),這就導致了他們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
陷入網絡困境的學生,一般缺乏對高中三年學習和生活的合理規(guī)劃,奮斗目標不明確,引起前進方向上的模糊或迷失,前進動力上的削減和喪失,表現為精神上的空虛、無限惆悵等,這為網絡世界的“乘虛而入”提供機會。其次,承受困難、挫折的能力偏弱。一些陷入網絡困境的學生,是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和挫折,比如失戀等,不是堅強地勇敢地去面對,而是“鉆入”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以暫時的虛假的成功和快樂來逃避現實中的困難和挫折,致使在網絡的泥潭中愈陷愈深。再加上這些學生的自我控制和調節(jié)能力較差。面對網絡的誘惑,他們不合理地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沉迷其中,雖知其害,卻無力自拔。
我們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和分析,基本上弄清了網絡對三所高中學生造成負面影響的表現和原因。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特提出以下對策:
網絡的出現和發(fā)展,是信息化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使學生不再是無條件、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成為教育環(huán)境的一部分。工作的重點要從有形的管理向無形的教育引導轉變,通過搭建一座有效的信息橋梁,在潛移默化中對高中生進行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愛國主義為重點、以道德建設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思想政治教育。
增強他們的自律能力和免疫力。首先是要著力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其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使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次要著力提高高中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三是要提高高中生遵守網絡游戲規(guī)則的法制意識,做遵紀守法的優(yōu)秀網民。
鑒于當代社會高度信息化的發(fā)展趨勢及高中生對信息的強烈要求,高中應根據實際建立自己的“校園信息網”。加強校園網管理,開展網絡道德教育。高中校園信息網必須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對形形色色的信息進行嚴格的“過濾”和“把關”,切實優(yōu)化網絡環(huán)境,防止各種不良信息進入校園。同時,深入開展高中生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學生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對待網絡信息,教育和引導其提高網絡信息的辨別力,樹立網絡空間的法制意識、責任意識、政治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
高中必須對思想政治教師進行培訓,普及并提高他們的信息網絡技術水平,使他們能夠利用網絡及時進行收集、處理和傳遞信息,掌握對信息的篩選、鑒別和使用的技巧和能力,使他們能與學生進行網上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和熱點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時解決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能及時向學校有關領導和職能部門反映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