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叢輝,王 彪
(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 西語學(xué)院,哈爾濱150025)
納撒尼爾·韋斯特(Nathanael West 1903-1940)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重要作家之一。美國二三十年代是美國文學(xué)的黃金時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尤金·奧尼爾等一批文學(xué)巨匠發(fā)表的作品給美國文學(xué)帶來了真正的繁榮。韋斯特是“迷惘的一代”作家中最后一個天才。他的創(chuàng)作并不追求表面的真實,而是以夸張的手法曲折地表現(xiàn)事物荒誕的本質(zhì),因此筆下的人物多是漫畫式的。代表作《寂寞芳心小姐》[1]是20世紀30年代社會和文化思潮的產(chǎn)物。美國30年代的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人們失業(yè)困苦,彷徨無措,無法解決自身的生存問題,更對社會和政府失去信任,只好采取逃避態(tài)度對待殘酷的生活。此時,美國大眾文化中的一些產(chǎn)業(yè)應(yīng)運而生,廉價小說、色情畫報成為人們精神慰藉的食糧?!都拍夹男〗恪繁闶窃谶@樣一個特殊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的故事。
小說主人公“寂寞芳心小姐”是位男士,因主持同名專欄而得此芳名。報紙開設(shè)“寂寞芳心小姐”專欄,原本不過是主編們騙取讀者信任賺錢的幌子,但孤苦無靠、絕望至極的讀者卻把專欄以及“寂寞芳心小姐”當(dāng)作成知心朋友,在給欄目的信中訴說著深埋在心底的尷尬和苦惱。這些人是當(dāng)時美國社會大眾的縮影。他們每個人經(jīng)歷苦難,在絕望邊緣掙扎,這些苦難雖然產(chǎn)生于大蕭條時期,但也同時具有普遍意義,因為讀者來信提出的問題大都涉及人類的終極情感。本文將小說放在存在主義文學(xué)的視角下,解析在特殊時期的存在主題。
存在主義理論關(guān)注人物的生存處境,面臨處境時表現(xiàn)出的精神實質(zhì),痛苦、焦慮,被遺棄感,主觀世界的孤獨感。小說用數(shù)篇讀者來信串聯(lián)成整個故事。這些署名“厭倦一切的人”、“絕望的人”、“寬肩膀”等讀者在各自生活中經(jīng)歷著難以名狀的痛楚。他們無人傾訴,卻愿意向不相識的“寂寞芳心小姐”打開心扉,尋求幫助。他們的悲慘經(jīng)歷讓人同情:沒有鼻子的女孩苦惱于沒有男朋友而想要自殺;備受變態(tài)丈夫折磨險些喪命的主婦不知該何去何從;拖著病腿整日工作的瘸子卻一無所獲……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迷茫,勾勒出大蕭條背景下到處是痛苦呻吟的社會現(xiàn)實。報社中“寂寞芳心小姐”專欄是以老板施拉克為代表的冷血商人的賺錢工具,“寂寞芳心小姐”只是用來招攬讀者的噱頭。人們向“寂寞芳心小姐”吐露心聲,卻很難聯(lián)想到本尊是位年輕的男士。這里的反差讓人感受到了虛假。更難以想象的是,現(xiàn)代版基督“寂寞芳心小姐”自己也是深陷苦海的可憐人,整日閱讀這些在他看來“內(nèi)容大同小異,是同一把心形菜刀在痛苦的面團上刻印出來的”求助信件[2]90,他認為基督是所有問題的答案,但他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他不想使自己惡心,就得離基督這玩意遠遠的?!保?]93可憐的是他永遠逃不出這個悖論,他需要靠這個“答案”活下去。他不得不強迫自己接近矛盾,與他融為一體,使自己成為所有這些傷心的人的現(xiàn)世救世主,殊不知就這樣把自己推上了不歸途,一場“命中注定”的意外使他最終成為以身殉道的基督?!凹拍夹男〗恪贝砹诵叛龅奶搨魏蛙浫酰瑹o法拯救自己又何談?wù)绕渌馐芸嚯y的人?韋斯特表達了他對于信仰的質(zhì)疑,戳穿了蕭條時期人們最后的幻想。韋斯特沒有給主人公“寂寞芳心小姐”起名字,使得他和那些來信傾訴痛苦的讀者一樣,成為蕭條時期美國千萬民眾的縮影。
真實的苦難與虛幻的救世主形成強烈對比?!凹拍夹男〗恪毕氤蔀檎嬲幕酵?,清楚對宗教的狂熱可以使自己招架不住而病倒,他是自己和老板施拉克的犧牲品。他的精神困境代表了整個美國社會大眾的精神困境。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進一步影響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報紙上幫讀者答疑解惑的欄目就是大眾媒體的產(chǎn)物。為了保證報紙的讀者數(shù)量,老板施拉克讓“寂寞芳心小姐”用基督教義迷惑這些可憐人,對生活絕望而自殺的結(jié)果只能使欄目的讀者變少,這是這群唯利是圖的商人不愿看到的。因此,在施拉克的脅迫下,在自我麻痹下,“寂寞芳心小姐”不得不耐心地欺騙著這些求助的讀者,虛偽地鼓勵他們活下去,可內(nèi)心又不斷地掙扎,麻痹自己堅信選擇信仰基督也許是最好的拯救方式。在大蕭條時期的社會,人們對政府和社會失去信任,麻痹精神度日是許多人的生活方式,他們試圖用精神勝利法來拯救自己破爛不堪的生活現(xiàn)狀。韋斯特描寫道:寂寞芳心小姐“看見一個垂死的男人跌跌撞撞地走進一家放映《金發(fā)美人》的電影院。一個甲狀腺腫得非常厲害、衣衫襤褸的婦女從垃圾桶里找出一本愛情雜志,居然如獲至寶,神情非常激動?!保?]140于是他得出結(jié)論,人們的夢想一度很有力量,但如今已被電影、無線電廣播和報紙弄得幼稚可笑。他所從事的工作也是一樁惡劣的騙局,因為是他幫助虛構(gòu)出關(guān)于基督的夢想。這里韋斯特指出,追求物質(zhì)成功的美國夢在蕭條時期變得不堪一擊,人們只能靠大眾傳媒來滿足自己的精神生活。對于以“寂寞芳心小姐”為代表的底層人物來說,人生是痛苦的,他們所能做的“自由的選擇”,無非是對上帝的信仰,渴望能得到指引和救贖。
韋斯特著力描寫了“寂寞芳心小姐”精神分裂、脫離現(xiàn)實的疏離,他努力使自己的精神接近基督,最后落得生病臥床不起?!凹拍夹男〗恪笔悄翈煹膬鹤?,從小在教堂長大,對耶穌基督既敬仰又害怕。一方面他信仰基督,那是他過活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他害怕基督的力量?!皩λ麃碚f,基督是最自然不過的刺激品。他兩眼盯著掛在簽上的基督像,嘴里唱了起來:基督,基督,耶穌基督,基督,基督,耶穌基督。但一等那條蛇在他腦子里舒展身子,他就害怕起來,閉上了眼睛”[2]100。思想的自相矛盾使得他無法真正成為用基督教義去拯救人們心靈于苦難的圣人,也讓他失去歸屬感。以老板“木頭人兒”施拉克為代表的一類人,以一種冷漠、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來逃避痛苦;以女友蓓蒂為代表的一類人,可以對苦難的來信置之不理;而“寂寞芳心小姐”有感于讀者的苦難,想提供幫助卻不知所措。他的苦難是基督式的,不被理解的,因而他對世界秩序表現(xiàn)出極度不安和絕望。
關(guān)于個體與他人的關(guān)系,存在主義者們雖然各有觀點,但對這一命題卻有著共同的思考,即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對立和沖突的關(guān)系,他人“地獄般”的存在對自身是無形的禁錮。小說中幾個章節(jié)以“寂寞芳心小姐和某某”為標題,著力描寫“寂寞芳心小姐”和他人的交往。盡管這些場景都是漫畫式的粗線條展現(xiàn),讀者仍強烈感受到“寂寞芳心小姐”與他人交往關(guān)系中的不自在,“寂寞芳心小姐”的命運與這些“他人”密切相關(guān),這些人的存在對脆弱的“寂寞芳心小姐”來說,是無形的心理負擔(dān),致使他不停地在混亂的秩序中找尋秩序,定位自我,但最后的結(jié)果是深陷“地獄”漩渦之中無法抽身。
“寂寞芳心小姐”的上司施拉克被韋斯特叫做“木頭人兒”,總是嘴上說得天花亂墜,臉上毫無表情。對待大眾的苦難,他一面用夸張、鼓動性的語言教化他人,一面又忙于及時行樂地混跡各色娛樂場所。為了保證報社的收入,他時常向“寂寞芳心小姐”灌輸如何欺騙讀者的伎倆。“寂寞芳心小姐”對施拉克無可奈何,他既無法像木頭人兒那樣超脫地對待讀者的來信,也不能真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過活,唯唯諾諾的虛偽經(jīng)常被施拉克嘲諷。另外,施拉克對基督、生活所表現(xiàn)出的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也讓“寂寞芳心小姐”難以接受但又無處回避;“施拉克用一大套言詞教會了他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方法——基督”[2]133,“寂寞芳心小姐”信仰的天平最終擺向了基督,并且在精神上皈依。
“寂寞芳心小姐”和瘸子道依爾夫婦之間關(guān)系的描寫是小說的關(guān)鍵,正是他們把原本是陌生人的“寂寞芳心小姐”送上了受難的十字架。瘸子作為欄目的忠實讀者,找到“寂寞芳心小姐”訴說自己雖努力生活卻仍一事無成的窘境。兩人先是無言地談話,然后“瘸子非常吃力地講起話來,寂寞芳心小姐卻一句也聽不懂。他仔細聽了一會兒,就明白道依爾并沒想要人聽懂。他只是把許多郁積在心中的話傾吐出來”[2]150。最后瘸子用事先寫好的長信來表達心中苦惱?!凹拍夹男〗恪迸c道依爾溝通的不暢以及先前與道依爾太太鬼使神差的見面都為他的死埋下了伏筆??蓱z的“寂寞芳心小姐”莫名其妙地被夾在瘸子和他太太之間,道依爾太太對丈夫的不滿,瘸子對社會的怨恨,全部戲劇性地集中轉(zhuǎn)嫁到了“寂寞芳心小姐”身上,他瞬間由替人排憂解難的“大師”變成了“混蛋”,千辛萬苦給自己找到了“存在的理由”,沒想到卻成了混亂的對立關(guān)系的犧牲品。
荒誕是存在主義理論探討的重要主題?!都拍夹男〗恪返膭?chuàng)作幾乎與大蕭條的深化同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美國經(jīng)濟開始復(fù)蘇并逐漸趨向繁榮。此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人們拋棄了信仰,發(fā)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的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享樂之風(fēng)盛行。精神生活愈發(fā)浮躁而粗鄙。政治極端腐敗。人們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精神上的“饑餓時代”。美國的大眾消費浪潮刺激了民眾的消費欲望,沖擊了傳統(tǒng)道德觀,隨后的1929至1933年間,美國經(jīng)濟經(jīng)歷了史無前例的大衰退,生產(chǎn)萎縮,失業(yè)人口急速增加,到處可見乞討的人們,美國的全民信仰——基督新教也遭遇了“蕭條”,“新教牧師往往把大蕭條當(dāng)作對罪(既有國家的罪,也有個人的罪)的懲罰而予以接受。很多布道者、教會雜志的編輯以及像羅杰·巴布森這樣虔誠的商人都承認,大蕭條的出現(xiàn)是因為人們舍棄了基督而去追求自私的目的”[3]33。小說中,韋斯特沒有對客觀世界進行直接而詳細的描寫,而是通過人物活動突現(xiàn)出社會環(huán)境的惡劣。作家用黑色幽默的諷刺手法刻畫客觀世界的荒謬,以此嘲諷陰暗慘淡的人生、社會,甚至宇宙。
小說中,韋斯特用夸張荒誕表現(xiàn)了宗教的異化。精神受到物質(zhì)奴役的社會中,宗教以及儀式都被物化,失去情感的寄托?!凹拍夹男〗恪睂谝宰诮烫摌?gòu)的基督來安撫生活中深陷困苦無助的讀者,宗教成為賺錢的工具。玩世不恭的施拉克認為美國有它自己的宗教,基督則是“寂寞芳心小姐”中的“寂寞芳心小姐”,在失去信仰、失去信心的時代,唯有虛構(gòu)的救世主是人們精神的歸宿。美國西部某教派在宗教儀式中使用加法計算機。教職人員認為數(shù)字構(gòu)成唯一的通用語言,他們選擇用山羊替死者靈魂的祈禱,并且在加法計算機上進行。嚴肅的宗教也被物化,更加渲染了荒誕性,引發(fā)讀者思考?;恼Q世界中的“寂寞芳心小姐”也變得歇斯底里,神經(jīng)恍惚。他努力使自己與基督融為一體,自己能成為現(xiàn)世的救世主。他試圖把自己的專欄做成辛迪加,讓整個世界在他的布道下懂得什么是愛,他將會坐在“羔羊”的右手邊,感受人們對他的頂禮膜拜。他幻想自己是無所不能的魔術(shù)師,“率領(lǐng)觀眾們作禱告。但不管他如何努力,他的禱詞總是施拉克教的那幾句,他的聲音總像是售票員在報告站名”[2]100。韋斯特?zé)o情地嘲諷了當(dāng)時的宗教和教會。在“牙醫(yī)基督第一教會”,那里的上帝被當(dāng)作“防腐神”膜拜。教會的象征是新的三位一體:圣父、圣子和卷毛狐貍。
故事的敘述如同連環(huán)畫一樣,輕描淡寫中“寂寞芳心小姐”以及其他可憐人的故事躍然紙上,讓讀者印象深刻?!凹拍夹男〗恪笔巧虡I(yè)社會下基督的滑稽模仿者。一方面,閱讀讀者的來信,對他們的苦難感同身受,想去拯救,又無計可施;另一方面,他試圖讓自己變成石頭,假裝無動于衷,也屢屢遭受失敗。最后自己發(fā)燒在床,終于經(jīng)歷了一次宗教轉(zhuǎn)變,達到了與上帝的合一。但當(dāng)他在找到精神的出口、準備勇敢地幫助難友時,卻被手槍擊中,一命嗚呼。本來“寂寞芳心小姐”已經(jīng)和女友蓓蒂準備迎接他們孩子的降生,帶給他新生的希望和目標,可韋斯特巧妙運用了諷刺手法,“寂寞芳心小姐”經(jīng)歷磨練如此神圣地獲得精神上的提升,最后還是沒有逃脫替罪羊的命運,這更加突出表現(xiàn)了人們對改變當(dāng)時殘酷社會現(xiàn)狀的無能為力。另外,小說中向“寂寞芳心小姐”求助的信件中所講述的個人經(jīng)歷讓人悲痛憐憫之余,也顯得怪誕不經(jīng)。一個小男孩來信想要一把小提琴。實際上這封信是妹妹代他寫的。小男孩全身癱瘓。有一把玩具小提琴掛在胸前,他只能用嘴來模仿拉小提琴的聲音。另一個剛喪子的老太太來信,她70歲,靠賣鉛筆生活。老太太不穿襪子,兩只磨得血淋淋的光腳上穿著兩只沉重的靴子。一個沒有鼻子的女孩來信,她想像其他姑娘一樣有男朋友,可是臉中央的大洞讓自己和家人都很絕望,她詢問是否應(yīng)該結(jié)束生命。這些來信者的遭遇勾勒出底層人們慘淡的生存現(xiàn)狀。人類永遠陷入這一沒有任何希望、沒有任何結(jié)果、沒有任何意義的掙扎和困苦之中,不知光明何時到來。
20世紀30年代的經(jīng)濟大蕭條給美國社會帶來的沖擊巨大。人們質(zhì)疑一切,甚至自身的存在。韋斯特通過滑稽模仿人們熟悉的事物來凸顯其荒誕的本質(zhì),將大蕭條時期人們對充斥著物質(zhì)世界的暴力和不安,籠罩著精神世界的絕望和恐懼刻畫得淋漓盡致。從存在主義文學(xué)視角解讀《寂寞芳心小姐》,小說中悲觀的個人感受,對立的個體與他人以及無處不在的荒誕,印證了存在主義對世界的基本觀點。也正因為如此,《寂寞芳心小姐》和韋斯特在二戰(zhàn)后存在主義盛行之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1] 納撒尼爾·韋斯特.寂寞芳心小姐[M].施咸榮,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2011.
[2] 錢滿素.韋斯特小說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3] 狄克遜·韋克特.大蕭條時代:1929-1941[M].秦傳安,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4] Richard H Pells.激進的理想與美國之夢:大蕭條歲月中的文化和社會思想[M].盧允中,等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5] 劉崯.納撒尼爾·韋斯特和黑色幽默[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3.
[6] 易艷萍.韋斯特研究述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6(10):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