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譯學(xué)之道,存乎于心——以翻譯家楊必和張培基為例

      2013-08-15 00:53:20劉慶玲莫運夏
      關(guān)鍵詞:張老名利場譯者

      劉慶玲,莫運夏

      (桂林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廣西 桂林 541004)

      一、引言

      翻譯是一種富于創(chuàng)造性、高度復(fù)雜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它要求譯者有極高的語言資質(zhì)和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shù)思維,準(zhǔn)確地理解原作。在老一輩的翻譯家中,有來自“五四”時期西南聯(lián)大的錢鐘書、王佐良、許淵沖和許國璋;有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年代翻譯莎士比亞名作的朱生豪;有翻譯《紅樓夢》的楊憲益和戴乃迭。這些大家在各種資源都遠(yuǎn)不及今天的年代,卻能奉獻(xiàn)出膾炙人口、優(yōu)雅沖淡的譯文,是源于他們嚴(yán)肅地對待翻譯這門學(xué)問。正如傅雷所說:“一個成功的譯者除鉆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視……譯事雖近舌人,要以藝術(shù)修養(yǎng)為根本:無敏感之心靈,無熱烈之同情,無適當(dāng)之鑒賞能力,無相當(dāng)之社會經(jīng)驗,無充分之常識(所謂雜學(xué)),勢難徹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領(lǐng)悟?!盵1]翻譯能力的高低是一個人語言造詣和學(xué)識水平的綜合體現(xiàn),而此種能力的獲得,不外乎平時的潛心研修。

      二、譯文之質(zhì),源于譯者源語和譯入語之精湛

      翻譯能力的獲得須經(jīng)歷長期的自覺訓(xùn)練過程,須有翻譯實踐的自覺意識,同時,要練就翻譯者的素質(zhì),即職業(yè)道德、語言資質(zhì)、文學(xué)修養(yǎng)、藝術(shù)感悟和知識面等,即“譯學(xué)之道,存乎于心”。

      譯者不僅要有駕馭源語和譯入語詞匯、語法和語義的能力,還要有用字、詞、句和語言篇章等具體的語言要素來實現(xiàn)對兩種語言在特殊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的能力。僅此還不夠,譯者更應(yīng)有語言視野,要能把握語言與個人的內(nèi)外部因素,不僅要弄清作者在源語中是如何傳達(dá)思維和情緒的,更要明白應(yīng)如何使自己的譯本傳神地表達(dá)原作者的隱含信息。19世紀(jì)英國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威廉·麥克皮斯·薩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的代表作《名利場》[2]是一部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杰作。薩克雷所要揭示的真相就是19世紀(jì)英國中上層社會人們的驕橫貪婪和趨炎附勢,原文語言輕松幽默,筆觸辛辣,寓諷刺于幽默之中,將英國19世紀(jì)貴族的驕奢淫逸、資本家的滿身銅臭、鄉(xiāng)紳和紈绔子弟的流氓無賴以及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私自利刻畫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要把這樣一部文學(xué)名著的藝術(shù)意境展示在漢語讀者面前,譯者沒有高超的英、漢兩種語言的造詣,沒有嚴(yán)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恐怕是難以企及的。20世紀(jì)50年代以來,繼楊必之后,國內(nèi)已有諸多學(xué)者(如彭長江、榮如德、謝玲等)對《名利場》進(jìn)行翻譯,但楊必女士的譯本語言流暢、地道,再現(xiàn)原作生動、幽默的語言風(fēng)格,是其他譯本難以企及的[3]。思果先生認(rèn)為“楊必女士譯的薩克雷的《名利場》是真正難得看到的佳譯。我不知道有誰能有這么好的中文把一本外國小說譯得這樣可以愉快一讀的。這本譯作讀來就像讀《紅樓夢》《兒女英雄傳》等中國小說一樣舒服,完全沒有念不下去,詰屈聱牙的地方——當(dāng)然也不是中國小說,是另一種味道的小說”[4];其后不少學(xué)者也都稱贊楊必的譯文“流蕩著一種少見的靈氣……讀來那么自如,那么靈巧,那么暢達(dá),而又那么貼切,仿佛是另一位精通中文的薩克雷寫出的《名利場》”[5]。

      楊必女士翻譯令人欽佩的一大原因是她對英語的精通及對漢語高超的駕馭能力,同樣的句子可能有很多種翻譯,而楊必卻總能找出最恰當(dāng)、最傳神的譯句,如在小說第50章開頭有這么一句話:

      The Muse,whoever she be,who presides over this Comic History must now descend from the genteel heights in which she has been soaring and have the goodness to drop down upon the lowly roof of John Sedley at Brompton,and describe what events are taking place there.

      原文句子結(jié)構(gòu)十分嚴(yán)謹(jǐn),“枝叉蔓生,呈樹狀結(jié)構(gòu),分叉處有介詞、關(guān)系代詞連接”[6],是英語句子的典型特征,我們看楊必是怎樣賦予原著再生的:

      我寫這篇滑稽的故事,不管是掌管哪一司文學(xué)藝術(shù)的女神在監(jiān)督指揮——反正不管她是誰,現(xiàn)在必須離開高雅尊貴的環(huán)境,轉(zhuǎn)到白朗普敦約翰·賽特笠的家里,描寫描寫窮人小戶過日子的情形了。

      原文顯性形態(tài)標(biāo)記較多且十分明顯,用whoever,who,in which及and等顯性標(biāo)記組成了一個復(fù)雜的長句,原文的邏輯關(guān)系十分明顯,但漢語多為意合句,不需要太多的顯性標(biāo)記。楊必女士根據(jù)譯入語意合的特點,將英語長句從句進(jìn)行拆分,巧妙地用一連串的小句擺脫了原文語法結(jié)構(gòu)的累贅,同時,用“窮人小戶”、“過日子”等中國百姓俗語,給譯文以漢語語境的基調(diào),折射出譯者自身的藝術(shù)境界。

      孫致禮(1992)曾將楊絳與楊必等譯家歸為“神似”派,并稱其“初涉譯壇的時候,是以楊必翻譯的《名利場》為楷模的”[7]。楊譯本《名利場》中“神似”之處比比皆是,請看下面一例:

      He saw a slave before him in that simple yielding faithful creature,and his soul within him thrilled secretly somehow at the knowledge of his power.He would be generous-minded,Sultan as he was,and raise up this kneeling Esther and make a queen of her:besides,her sadness and beauty touched him as much as her submission,and so he cheered her,and raised her up and forgave her,so to speak.

      都賓先生充當(dāng)了高傲的喬治與善良的愛米莉亞的牽線人,原文將喬治的高傲與愛米的卑微描繪得淋漓盡致,譯者在翻譯時,若能將二者的心理狀態(tài)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其譯文就成功了一半。楊必利用她深厚的譯入語文化知識,把源語中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翻譯得惟妙惟肖:

      面前這天真馴良的小東西就是他忠心的奴隸,他嘗到自己的天威,暗暗的驚喜。他自己雖然是大皇帝,可是慷慨大度,準(zhǔn)備把跪在地上的以斯帖扶起來,封他做皇后。愛米的順從使他感動,她的美貌和苦痛,更使他生了憐惜。他安慰她,簡直像是在抬舉她,赦她的罪過。

      “Sultan”若直譯應(yīng)譯為“蘇丹王”,但蘇丹是古代部分伊斯蘭教國家(如阿曼、文萊等)君主的稱謂,其原意為“力量”或“權(quán)柄”,引申為“君主”或“統(tǒng)治者”;“Esther”在漢語中很難找到對應(yīng)的文化意象,楊必女士通過標(biāo)注讓讀者了解到該人物意象出自《舊約·以斯帖記》,是波斯王亞哈隨魯廢掉王后之后娶的猶太女奴;Esther在西方是以女奴出身的,薩克雷引用Sultan與Esther就是要體現(xiàn)二者的地位懸殊又關(guān)聯(lián)一起,楊必譯文用“大皇帝”、“天威”、“以斯帖”、“奴隸”,讀者對喬治與愛米的地位一目了然。從中可見楊必深知薩克雷的用意,對源語深厚的文化底蘊理解透徹。

      對于楊必如何用功學(xué)語文的,從現(xiàn)有的文獻(xiàn)中,我們找不到太多的資料,但從她熱愛中國古典作品這一事實卻可推斷,其早年一定在語文學(xué)習(xí)上下了狠功。楊必自小接受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父親楊蔭杭的影響下,楊必及姐姐楊絳從小就接觸了不少中國古典文學(xué)著作。楊必特別喜愛閱讀《紅樓夢》等中國名著,這使得楊必的中文功底十分扎實,加上她在語言學(xué)習(xí)上的天賦,才造就了她的出色才華。據(jù)楊絳回憶,早在童年時代,楊必就已經(jīng)迷上了《紅樓夢》。學(xué)生則說她“上課講著講著就引申到《紅樓夢》和《儒林外史》上”,“常贊嘆《西游記》的想象力豐富”。大家記得,“她前前后后看了三十多遍《紅樓夢》,有時《名利場》翻不下去,她就會看《紅樓夢》,說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fā)?!盵8]唐朝詩人盧延讓《苦吟》詩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從中道出作詩煉句之苦,翻譯何嘗不是如此?楊必譯文的“神似”,體現(xiàn)在其對譯文用詞的精細(xì),考慮到很多因素,“翻譯時既要研究詞義和語境,也要考慮譯入語語義結(jié)構(gòu),三者互為參照、互相制約”[9],楊必在詞匯翻譯方面充分照顧到了這三個方面。又如:

      Emmy’s mind somehow misgave her about her friend.Rebecca's wit,spirits,and accomplishments troubled her with a rueful disquiet.

      不知怎么,愛米覺得信不過自己的朋友。她瞧著利蓓加多才多藝,興致又高,口角又俏皮,心里七上八下,悶悶不樂。

      根據(jù)牛津高階英漢雙語詞典[10],“wit”若按照字面意思,為“措辭巧妙的能力、風(fēng)趣”等,而楊必譯為“多才多藝”,二者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但考慮原文語境及薩克雷對利蓓加的形象描述,用“多才多藝”更能表達(dá)原文意思。再看“spirits”,用復(fù)數(shù)形式,看似簡單的一個詞,實是作者心思縝密的體現(xiàn),按照字典解釋,“spirit”即“a person’s state of mind”,意即“情緒”和“心境”,若“情緒”之意,譯為“情緒高漲”,也不失為一種好的譯法,但較之“興致”,其卻少了點自然的韻味,根據(jù)小說人物,“興致”更貼切。楊必將“accomplishment”譯為“口角又俏皮”而非常見的“阿諛奉承”,同樣也是體現(xiàn)了其對人物心理的充分把握?!皉ueful”和“disquiet”,意為“悲傷的,懊悔的”和“不安,憂慮”,楊必分別用“悶悶不樂”、“悲傷的,懊悔的”和“七上八下”,符合譯入語的語言表達(dá)習(xí)慣,從中可以看出楊必對語境與譯入語的充分考量。再看一例:

      By the pale night-lamp he could see her sweet,pale face— the purple eyelids were fringed and closed,and one round arm,smooth and white,lay outside of the coverlet.Good God!how pure she was;how gentle,how tender,and how friendless!and he,how selfish,brutal,and black with crime!

      以上句子選自第29章,描述的是參加完舞會的喬治回到家,看到在舞會上被自己撂在一邊的愛米,頓時心生愧疚,薩克雷此處用了一連串的形容詞對浮華的喬治與善良的愛米進(jìn)行了對比,楊必是這樣譯的:

      在淡淡的燈光底下,他看見她蒼白美麗的臉龐兒,眼睛閉著,底下是濃濃的睫毛,眼圈兒有些兒發(fā)黑,一只圓潤白皙的手膀子撂在被面上。老天爺!她真是潔白無瑕的。她是多么的溫柔、脆弱,多么的孤苦伶仃,而自己自私自利,性情又暴戾,簡直是渾身污點。

      原文中有兩個“pale”,楊必分別譯為“淡淡的”和“蒼白的”,這樣的譯文與上下文相貼切?!癙urple”意為“紫色”,但楊必譯為“黑色”,雖則字面意思不相符,但卻有行得通之處,在漢語行文中“黑眼圈”是常見的說法,若為“紫眼圈”會引起漢語讀者的誤解,同時“黑”與前面“蒼白”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愛米凄涼的美麗。再看how后的一串形容詞,楊必將“pure”譯為“潔白無瑕”,將“selfish”譯為“自私自利”;將“gentle”及“tender”譯為“溫柔脆弱”,將“brutal”譯為“性情暴戾”,其對比性明確表達(dá)出來了,同時這種四字結(jié)構(gòu)亦符合漢語的表達(dá)習(xí)慣?!癴riendless”意為“without any friends”,即“沒有朋友的”,其帶有很強的貶義意味,而楊譯“孤苦伶仃”即表達(dá)了原詞的意思,也沖淡了“沒有朋友的”所包含的貶義色彩,還使得讀者對愛米多了一層憐憫,可謂一石三鳥。同樣楊必采用意譯將“black with crime”譯為“渾身污點”,讓讀者對愛米與喬治的形象一目了然。從以上形容詞的翻譯我們可以看出楊必在形容詞匯翻譯方面也達(dá)到了“神似”,也使得薩克雷的用心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對于楊必的翻譯功力,已有不少文章加以贊賞,人們可能會問,楊必如此輕車熟路地駕馭英漢兩種語言,大翻譯家傅雷也請楊必教傅聰英文,那楊必如此了得的英漢語駕馭能力是不是天生的呢?

      根據(jù)楊必及其他人的回憶,有文這樣記載她:”楊必中學(xué)畢業(yè)后,考入了震旦女子文理學(xué)院(現(xiàn)為復(fù)旦大學(xué)),管理這所學(xué)校的是一位中年英國修女,楊必畢業(yè)后一年隨她去了清華,并在清華當(dāng)了一年助教,然后回到震旦做英語老師,在教書課余時間,楊必還為國際勞工局做了兩三年的中譯英兼職譯員,其表現(xiàn)深得認(rèn)可?!盵11]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楊必女士沒有出國留過學(xué),但是她聰明用功,而且長期跟外國在華的修女學(xué)習(xí)外文,所以在語言方面造詣很高。

      由于楊必英年早逝,學(xué)界對其譯事著墨不多,對她是怎樣刻苦用功、磨練本領(lǐng)之事我們知之不多,但從其《名利場》譯本我們可以體味到楊必女士必用了大量時間博覽群書,潛心研修,其精湛的譯文是其持之以恒學(xué)習(xí)的結(jié)果。

      三、譯者的天資是譯者后天長期耕耘的結(jié)果

      如果說楊必英譯漢的語言功底是其潛心研修的結(jié)果,那我們再看看另一位翻譯大家——張培基先生,他爐火純青的漢譯英的翻譯功底是從何而來呢?是不是亦是作者潛心研修的結(jié)果呢?張老又有什么感人之處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呢?我們不妨看看他的《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是張培基先生半個世紀(jì)譯苑耕耘的經(jīng)驗及其一絲不茍的譯風(fēng)的見證?!队⒆g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二、三)的有限篇幅幾乎囊括了新文化運動以來有代表性的散文佳作,其中有李大釗、魯迅、郭沫若、胡適、朱自清、郁達(dá)夫、巴金、季羨林等人的佳作。張老在《前言》中說:“散文最真實、最誠篤,不雕飾、不做作,因而是一種最易令人感到親切的文體?!盵12]張老在翻譯他精挑細(xì)選的這些譯作時,特別著意其語篇神韻的再創(chuàng)造,他力求用自然流暢、準(zhǔn)確細(xì)致的語言保持原文的信息和功能,將原文的風(fēng)格和韻味重現(xiàn)在讀者面前,那張老是如何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韻味體現(xiàn)在英譯文中的呢?首先我們通過下面例子來看張老是如何處理譯文風(fēng)格的。

      雨聲漸漸的住了,窗簾后隱隱的透進(jìn)清光來。推開窗戶一看,呀!涼云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好似螢光千點,閃閃爍爍的動著?!鏇]想到苦雨孤燈之后,會有這么一幅清美的圖畫!

      (冰心:《笑》)

      文章的風(fēng)格大致而言包括兩大方面,一是文體,一是原文人物的好壞,原文詞義的色彩等[13]74。張老所選文章大都為散文,而散文又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寫景散文和哲理散文,在這四類散文中,抒情和寫景散文較難翻譯,對該兩類散文的處理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譯者的翻譯功底。上述句子出自冰心的散文《笑》,眾所周知,冰心的散文以秀麗典雅、純真無邪著稱,《笑》是通過寫景來表達(dá)超現(xiàn)實的“愛”的,該篇散文的抒情及寫景特征都十分明顯,原文的風(fēng)格也就決定了譯文的風(fēng)格。在翻譯《笑》時,張老用優(yōu)美流暢的話語表達(dá)原文的意思,準(zhǔn)確把握原文中詞義色彩的褒貶,將原文的美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在譯文中:

      As the rain gradually ceased to patter,a glimmer of light began to filter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window curtain.I opened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Ah,the rain clouds had vanished and the remaining raindrops on the tree leaves glistened tremulously under the moonlight like myriads of fireflies.To think that there should appear before my eyes such a beautiful sight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on a lonely evening.

      原文句子透著靈性,張老的譯文就抓住了這一靈性。用“patter”來描繪雨停,用“filter”來描繪光透進(jìn)屋子,擬人化將雨與光都賦予了人的靈性?!皻埖巍敝幸粋€“殘”字讓原文多了一層悲涼的色彩,整個表達(dá)的是雨后清新、鉛華洗盡的韻味,若將其譯為“residuary”或“residual”,悲涼之意就會隱隱體現(xiàn)出來,而若用“remaining”,給讀者的感覺只是大自然雨后的狀態(tài),卻無悲涼之意。同樣,“苦雨孤燈”這一帶有貶義色彩的詞翻譯為“miserable rain on a lonely evening”,雖則“苦雨”與“孤燈”的意象沒有明確直譯出來,但通過“miserable”與“l(fā)onely”卻已將原文悲涼的意象表達(dá)出來。“螢光千點”譯為“myriads of fireflies”,而非常見的“thousands of fireflies”,這樣更切近原文要表達(dá)的風(fēng)格韻味,并對原文詞義色彩的褒貶進(jìn)行了恰當(dāng)?shù)奶幚恚沟糜⒄Z讀者仿若在讀流暢自然的原作。這樣的例子在其散文集翻譯中還有很多,本文不再贅述。

      張老除對原文與譯文風(fēng)格有很好的把握之外,其“神似”譯文更體現(xiàn)在其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句式的處理上,下面一則例子即是其對高超句式處理的體現(xiàn):

      所以每每在大雪中的黃昏里,圍著暖爐,圍著祖父,聽著祖父讀著詩篇,看著祖父讀著詩篇時微紅的嘴唇。

      (蕭紅《永遠(yuǎn)的憧憬和追求》)

      Often of a snowy evening,we children would hang about grandpa by a heating stove,listening to him reading poems aloud and meanwhile watching his busy ruddy lips.

      英漢兩種語言有很大不同,英語重形合,主語在句子中占有重要比重,而漢語重意合,主語少受句法限制,用法相當(dāng)靈活廣泛。上述漢語句子體現(xiàn)這一明顯特征,是典型的“流水句”,“形散而神不散”,讀者無需關(guān)心主語“我們”,但英語就不同了。如果將其相應(yīng)地譯為一個一個的短句,那句子將非常笨拙,按照英語表達(dá)的習(xí)慣,漢語的“流水句”通常譯為英語的“并列句”或“主從句”[13]75。張老的英譯文通過三個并列的動名詞短句將原“流水句”翻譯為一個長并列句,非常貼切。該散文集中張老對句子恰當(dāng)?shù)奶幚碛泻芏?,正是這種句式處理技巧讓張老的譯文很好地保留了原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韻味,讓譯文有英語的韻味。張老譯文對散文韻味的保持除了體現(xiàn)在句式處理上,還體現(xiàn)在其詞語的處理技巧上。我們看下面兩則詞語處理方面的例子:

      船慢慢的向前駛著,沿途見了停著的好幾只灰色的白色的軍艦。不,那不是懸著我們國旗的,它們的旗幟是“紅日”,是“藍(lán)白紅”,是“紅藍(lán)條交叉著”的聯(lián)合旗,是有“星點紅條”的旗!

      (鄭振鐸《離別》)

      While the ship was steering ahead slowly,I saw on the way many warships in gray or white lying at anchor and fly flags other than our national ones.They were flying the red sun,the tricolour,the union jack or the stars and stripes.

      上述句子取自鄭振鐸的《離別》,其文抒發(fā)的是其即將去國的志士情懷。張老譯文出色之處是其對其顏色詞的翻譯,原文中的顏色詞都用引號標(biāo)注,可知其所要表達(dá)的不是單純的顏色,而是另有深意,考慮到上下文以及原作者的情懷,張老在其譯注中將其此譯法的原因一一標(biāo)注出來,此處單舉一例,張老取“星點紅條”的隱含意思“美國國旗”,并將其譯為“the stars and stripes”而不是“A-merican flag”,這種譯法與原作的意蘊想吻合,都是用隱含意思表達(dá)出作者的思想。

      下面例子則體現(xiàn)了張老“精挑細(xì)選”譯語以使譯文達(dá)到“神似”。

      每當(dāng)夏夜,我起床以后,立刻就聞到院子里那些高大的馬纓花樹散發(fā)出來的陣陣幽香,這些香氣破窗而入,我于此時神清氣爽,樂不可支,連手中那一枝笨拙的筆也仿佛生了花。

      (季羨林《黎明前的北京》)

      In summer,the moment I got out of bed before daybreak,I would smell the delicate fragrance of the giant silk trees coming from outside my window.Thereupon,I would feel refreshed and joyful,and the clumsy pen in my hand would seem to have become as agile as it could.

      此句中季羨林所表達(dá)的是對黎明前北京的喜愛,句句透著喜悅,字字透著靈性,若將“陣陣幽香”譯為“intermittent fragrance”,則原文那種輕快蕩然無存,張老取“delicate”一詞,仿佛這香氣是一位羞怯的姑娘,她是如此的嬌弱,每每路過,清新淡雅之氣撲鼻而來,可謂傳神?!皹凡豢芍А币饧葱老驳綐O點,常見譯法為“overjoyed”,但該詞略帶貶義,也難以將原文的輕快表達(dá)出來,而張老取一簡單的“joyful”無任何累贅之感,而原文意思亦表達(dá)出來了。再看“生了花”一詞,很難有貼切的譯文,張老在翻譯時考慮到了前后文,即前文的“笨拙的”與“生了花”實為反義,前文的“clumsy”與該處的“agile”相搭配再貼切不過了。

      張老的譯文在再現(xiàn)原作神韻的同時,毫無斧鑿之痕,正因為這樣,《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受到譯界的好評,有很大的讀者群,它不是教材,卻有不少人把它當(dāng)作教材使用,近年不少學(xué)生備考翻譯碩士研究生時,都以此為范本。張老的成就是他大半生耕耘的收獲,其精湛的譯文亦是其深思熟慮、潛心研修的結(jié)果。

      我們知道,張培基早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英文系,曾任《上海自由西報》英文記者、《中國評論周報》(英文)特約撰稿人,曾赴日本東京遠(yuǎn)東國際軍事法庭任英文翻譯,隨后赴美學(xué)習(xí),1949年于美國印地安納大學(xué)英國文學(xué)系肄業(yè)后回國。他歷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編輯、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北京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xué)教授,中國譯協(xié)第一、三屆理事,現(xiàn)任《英語世界》雜志顧問,盡管年事已高,依然筆耕不輟。他說:“要想提高翻譯質(zhì)量,首先要把語言學(xué)好。不僅是英文,中文也一樣重要?!边@話雖然質(zhì)樸,卻道出老一輩翻譯家的心聲,同時,也是老一輩翻譯家把翻譯作為畢生事業(yè)追求所要達(dá)到的境界。

      四、結(jié)束語

      從楊必女士和張培基先生的譯作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原文的潛心研修以及對譯文詞句的反復(fù)推敲,也能體會出他們對中英文兩種語言的熟練駕馭能力,正如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睆氖路g工作,要想有所作為,首先要做大量的知識積累工作和翻譯實踐,要有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消化吸收老一輩翻譯家積累的寶貴經(jīng)驗,努力提高雙語水平,培養(yǎng)駕馭雙語的能力。其次,對翻譯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嚴(yán)謹(jǐn)?shù)淖g風(fēng)和追求完美的品質(zhì),不能有任何急功近利之心。翻譯工作是件艱辛的工作,譯者不可有浮躁之心,要耐得住寂寞??傊脧V西師范大學(xué)資深學(xué)者、翻譯家柏敬澤教授的話,就是“譯學(xué)之道,存乎于心”,“Stay hungry,stay foolish”(Steve Jobs)(求知若饑,虛心若愚),方可達(dá)到令人仰望的高度。

      [1]傅雷.論文學(xué)翻譯書[C]//羅新璋.翻譯論文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2]William Thackeray.Vanity Fai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3][英]薩克雷.名利場[M].楊必,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7.

      [4]思果.名利場選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5]張云霞.淺談楊必譯《名利場》中的靈氣[J].內(nèi)蒙古電大學(xué)刊,2006(12):35.

      [6]方夢之.實用文本漢譯英[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

      [7]孫致禮.也談神似與形似[J].外國語,1992(1):45.

      [8]李乃清.楊必:令人扼腕的英才[J].南方人物周刊,2011(5).

      [9]劉士聰.翻譯導(dǎo)讀:詞義·語境·譯入語[J].中國翻譯,2008(6):71.

      [10][英]霍比恩.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K].6版.石孝殊,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

      [11]吳宜濤.論文學(xué)翻譯中譯者慣習(xí)調(diào)節(jié)下的翻譯規(guī)范——以楊必譯作《名利場》為例[J].雞西大學(xué)學(xué)報,2012(9):111.

      [12]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漢英對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3]李桂山.翻譯導(dǎo)讀:風(fēng)格·詞語·句子[J].中國翻譯,2008(6).

      猜你喜歡
      張老名利場譯者
      生態(tài)翻譯學(xué)視角下譯者的適應(yīng)與選擇
      名利場
      名利場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罵鴨記
      名利場
      “辦月刊,你們膽子很大啊”
      茶道(2017年7期)2017-11-07 12:13:24
      張耀光:不老的百歲翁
      心懷春天的夢想
      心理與健康(2016年5期)2016-05-30 10:48:04
      街拍這個名利場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2:38
      建始县| 平定县| 巴彦淖尔市| 阿克苏市| 柯坪县| 滨州市| 龙门县| 渑池县| 西藏| 新竹县| 湖北省| 左权县| 庐江县| 聊城市| 大厂| 壤塘县| 航空| 嵩明县| 秦安县| 花莲县| 彭水| 双城市| 美姑县| 佛教| 米脂县| 黄陵县| 建平县| 龙井市| 新郑市| 保靖县| 池州市| 唐山市| 新闻| 陕西省| 白朗县| 五指山市| 清新县| 平南县| 吉林省| 蒲江县| 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