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博
(西北大學 歷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9)
撫諭使是南宋時臨時設(shè)置的差遣,不常置,其職責主要是“慰安存問,采民之利病,條奏而罷行之”[1],此外,還有其他職掌“撫諭備受戰(zhàn)火、寇盜、突傷荼毒顛沛之苦的百姓”,“按察騷擾不廉官吏,聽民申訴事干州縣官衙冤屈”,“所至或許決獄”,“或臨邊撫諭前線軍馬,激勵士氣”[2]。但其職能并非在設(shè)立之初就包括這些方面,而是隨時間逐漸發(fā)展完善的。撫諭使設(shè)立于南宋建炎元年五月七日,“尚書右丞呂好問兼門下侍郎,為京師撫諭使”[3]。但此處呂好問兼京師撫諭使一事僅見于《宋會要輯稿》,并未見于在其他書,并且《宋會要輯稿》中關(guān)于此事的記載也僅此一句話,無從考證。
有詳細記載的撫諭使開始于路允迪、耿延禧,二人于建炎元年五月己亥受命為京師撫諭使副,根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記載,二人受命于五月戊戌(初九),而熊克的《中興小記》則記為五月己亥(初十),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分析,高宗于五月戊戌降旨,二人于五月己亥受命,因此記載上有差別。呂好問為京師撫諭使在建炎元年五月七日,而僅在兩日之后便降旨命路允迪、耿延禧為京師撫諭使副,不知是何原因。呂好問于建炎元年七月出知宣州,因為宰相李綱認為呂好問在金人圍城期間不能持節(jié),應(yīng)問罪。雖然高宗曾替呂好問解釋分辨,但呂好問仍自慚求去,故此處五月曾任京師撫諭使之事可能也因李綱反對或自己主動辭去。因此,對撫諭使的分析可以從路允迪、耿延禧開始。
路允迪以資政殿學士、提舉醴泉觀為京師撫諭使,耿延禧以龍圖閣學士、提舉南京鴻慶宮兼侍讀為京師撫諭副使,其最初職能僅僅是因為“金人退師”,“人情未安”,故撫諭“京城士庶”,“此置使初意也”[4]。
隨后在八月二十八日,詔“兩浙東西福建路,差兵部郎官江端友;荊湖南北廣南東西路,差殿中侍御史馬紳;淮南東西路、江南東西路,差監(jiān)察御史冠防;河東路,就差王□;河北路,就差馬忠;陜西路,就差錢蓋;四川,就差喻汝礪;京東西路、京西南北路,差吏部郎官黃次山”[5]。設(shè)立了八個撫諭使撫諭諸路,從地域范圍上看,撫諭使的管理范圍由京城擴大到南宋所有統(tǒng)治的地區(qū)。同時,其職能也有相應(yīng)擴大。撫諭使最初的職責是撫諭戰(zhàn)后京城士庶,八月二十八日詔書中“差官撫諭及體訪官吏廉謹勤恪、軍民利病以聞”,“分遣信使,具宣恩言,及官吏之勤惰廉污雜于并進,與兵民之利害疾苦壅于上聞”[6],其職能除去撫諭士庶之外,還包括了體訪“官吏之勤惰廉污”和“軍民之利害疾苦”。這其中包含兩個意思:一是撫諭使撫諭對象進一步擴大,將軍隊也涵蓋進去;二是撫諭使的職能范圍擴大,不僅僅是撫諭,還有察訪之意。因此,此時撫諭使這一差遣的職能開始確立。
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京西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李茂誠言,已降指揮,遣使逐路撫諭,欲就委點檢忠義巡社,以逐路三五處奉行優(yōu)劣者賞罰之,庶幾有以激勸”[7],撫諭使對軍隊的干預(yù)從基層的點檢忠義巡社的人選開始,撫諭使的職能的重心開始兼顧軍隊。
宋金在紹興和議之前,在川、陜地區(qū)進行了長期的戰(zhàn)爭,因此,南宋也向這一地區(qū)派遣了很多帶有軍事職責的撫諭使。之后,南宋北伐,金人南侵在兩淮爆發(fā)很多戰(zhàn)爭,因此兩淮地區(qū)也出現(xiàn)很多撫諭使。
“左迪功郎秘書正字楊晨……持詔書往四川撫諭”[8],楊晨持詔撫諭川陜,詔書內(nèi)容是關(guān)于保蜀圖秦的軍事計劃,和尚原為金人攻取和關(guān)師古的叛降使川陜形勢緊迫。楊晨所充的撫諭官更多的是承擔傳達軍事命令的職能,而非安撫百姓。紹興七年六月,“兵部尚書兼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往淮西撫諭諸軍”[9],此時直接稱撫諭諸軍,這一差遣的軍事色彩逐漸加重。
直到孝宗乾道元年,“知閤門事龍大淵差充兩淮撫諭軍馬”[10],其職責“措置屯田,督捕盜賊”。屯田是“當時解決戰(zhàn)守軍需糧秣的良策”[11],督捕盜賊更是軍事問題。同時,隆興時期張浚北伐失敗,大軍撤回,龍大淵此時撫諭兩淮,更是撫慰“王師之還”[11]。由此可見,撫諭使的軍事職責逐漸加重。
可以考證的兼撫諭使出使的有兩例,均在建炎二年。
其一是正月庚子,“主客員外郎謝亮為陜西撫諭使兼宣撫使,持詔書賜夏國主乾順”[12]。當時,王庶節(jié)制陜西六路軍馬,但六路統(tǒng)兵官不聽庶節(jié)制,因此王庶希望謝亮“能仗節(jié),督諸路協(xié)同義舉,漕臣應(yīng)給糧餉,爭先并進……全秦奠枕,徐圖恢復(fù)”[13],“仗節(jié)”即古代大臣出使,皇帝授予符節(jié),作為憑證及權(quán)力的象征。而此處撫諭使應(yīng)該沒有節(jié)制陜西六路軍馬的權(quán)力,因此此處“仗節(jié)”調(diào)動諸路兵馬屬于越權(quán)行為,是王庶希望依靠謝亮的使節(ji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并非撫諭使的職責。謝亮見到夏國主乾順時,“乾順已稱制,倨見之,亮留夏國幾月,乃與約和罷兵”[15],謝亮在西夏遭遇可以看出,夏人輕視南宋,對南宋使節(jié)的態(tài)度不好,同時也可以看出謝亮在南宋朝廷地位不高,也間接表明撫諭使這一差遣并不能很大地提升官員的地位。
其二是魏行可,“魏行可,建州建安人。建炎二年,以太學生應(yīng)募奉使,補右奉議郎,假朝奉大夫、尚書禮部侍郎,充河北金人軍前通問使,仍命兼河北、京畿撫諭使?!盵16]十一月乙未,“太學生建安魏行可應(yīng)詔使絕域……仍命行可兼河北京畿撫諭”[17],魏行可的經(jīng)歷與謝亮相似,金人對魏行可也不重視,“金人知其布衣借官,待之甚薄,因留不遣云”[18],魏行可由太學生一躍而成右奉議郎,假朝奉大夫、尚書禮部侍郎。右奉議郎為正八品,屬于朝官,右代表無出身;朝奉大夫為從六品,禮部侍郎元豐改制前是從三品?!督ㄑ滓詠硐的暌洝肪?61載:“丁丑,篙門請,自今北使在廷,非侍從而嘗借官出使,免起居。如見充接伴,即依所借官敘位。從之?!薄澳纤吻彩?,正使最低規(guī)格應(yīng)為侍從,即四品以上。而低于此規(guī)格的人,如中書舍人,起居郎,起居舍人之類必定要假官”[19]。魏行可以右奉議郎借官成為朝奉大夫、尚書禮部侍郎,以滿足出使金國的條件。由此可見,魏行可因出使需要,借官以提高地位,使魏行可有出使資格,加撫諭使或是錦上添花,沒有實際意義。
綜合謝亮、魏行可的事跡,二人都以極低的階官兼撫諭使,可看出撫諭使在外交上的用處不大,僅為出使之人增重地位而已。
撫諭使除在軍事、外交上的職能外,在司法、監(jiān)察上也發(fā)揮一定作用。
建炎元年十一月己丑,“詔:雜犯死罪有疑及情理可憫者,撫諭官同提刑司酌情減降,先斷后聞”[20],建炎元年八月時,高宗才派出八位撫諭使,而這里十一月的詔書正是為八月所派出的撫諭使規(guī)定其在司法上的職能和權(quán)力。
“高宗南渡,劇賊王在據(jù)岐山,潭帥征兵戍岳,運將二千人先至岳。賊平,改臨江新淦丞。縣新被兵,令不能支,沿江撫諭使張匯劾罷之,以運攝縣事?!盵21]沿江撫諭使張匯彈劾新淦縣令,認為其在戰(zhàn)后不能勝任縣令??梢姄嶂I使擁有一定的彈劾縣級官吏的權(quán)力,有些類似于監(jiān)司的作用。
當然,撫諭使最基本的職能依然是撫諭百姓官吏,即安撫百姓并傳達皇上詔書,大部分撫諭使的職能依然是這樣,上面所列的是在基本職能之外延伸出的職能。
宋代官、職、差遣分離,撫諭使只是一個臨時差遣,官員兼撫諭使時必定有其階官和職事官,授予撫諭使時是否對其階官和職事官有要求,需要對所有撫諭使任職情況進行統(tǒng)計。
路允迪 資政殿學士、提舉醴泉觀(丁未,守吏部尚書)
耿延禧 龍圖閣學士、提舉南京鴻慶宮兼侍讀
江端友 兵部員外郎
馬 紳 殿中侍御史
冠 防 監(jiān)察御史
黃次山 吏部郎官
喻汝礪 尚書祠部員外郎
謝 亮 主客員外郎
魏行可 右奉議郎、假朝奉大夫、尚書禮部侍郎
張 守 殿中侍御史、試起居郎、權(quán)直學士院
方 聞 尚書駕部員外郎
李正民 中書舍人
馮康國 兵部員外郎、宣撫處置使司主管機宜文字
李 愿 駕部員外郎
周隨亨 禮部郎中
任直清 樞密院計議官
馮 楫 左朝散郎、權(quán)樞密院計議官
楊 晨 都督府干辦公事
劉子羽 權(quán)都督府參議軍事
熊彥詩 都督府主管機宜文字
蓋 諒 司農(nóng)寺丞、都督府主管機宜文字
呂 祉 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
范直方 尚書左司員外郎
陳成之 內(nèi)侍
龍大淵 知閤門事
以上所列是除龍大淵外,均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記載的撫諭使,從這些人所擔任的寄祿官、職、差遣來看,這些人的品級不高,大部分是尚書省六部的郎官。其中,陳成之是內(nèi)侍,并未單獨出任撫諭使,而是和彰武軍承宣使、知金州郭浩一起撫諭,“南宋時期,權(quán)相迭出,皇權(quán)衰落,宦官監(jiān)軍、管軍的情形,也就稀見了?!盵22]張其凡先生認為南宋宦官勢力隨皇權(quán)一起衰落,很少由宦官監(jiān)軍、管軍,可見陳成之出任撫諭使也僅是掛名,真正的撫諭使是郭浩,因此宦官出任撫諭使也很罕見,即使任撫諭使也沒有實際權(quán)力。
在龍大淵為撫諭軍馬時,御史王十朋曾向皇帝上奏,認為不應(yīng)遣龍大淵撫諭軍馬,“自古遣使,或廵行天下,或撫諭軍民,皆于士大夫中遴選人才,如漢之八使用張綱等,唐之十一使用庾何等是也。太上皇建炎、紹興間亦嘗遣使撫諭矣,或用臺察,或用郎官,出于遴選,時號得人。今大淵雖為潛藩舊臣,議者謂非出于朝廷遴選之公銜,命撫師有輕國體?!盵23]從王十朋的奏議中可看出,撫諭使從士大夫中遴選,高宗時多用郎官或御史。
根據(jù)王十朋的說法,以上所列撫諭使中,魏行可、楊晨曾在任撫諭使之前破格提升官階,應(yīng)該是臨時需要而故意為之?!督ㄑ滓詠硐的暌洝分休d:“左廸功郎、秘書省正字楊晨特改京官,晨為都督府干辦公事,持詔書往四川撫諭?!钡瞎蔀閺木牌罚瑢儆谶x人階,而為撫諭四川需要破例改京官。魏行可由太學生一躍而成右奉議郎,假朝奉大夫、尚書禮部侍郎。
由此可知,擔任撫諭使需要一定的品階要求,但一旦候選人的官階不夠時,也會有靈活的辦法,臨時破格越轉(zhuǎn)官階,以滿足要求。
撫諭使是一個職能多樣的臨時差遣,以撫諭為基本職能,延伸出很多其他職能。撫諭使并沒有很大的實權(quán),很多時候只是傳達命令、反映下情、安撫民眾的臨時差遣。撫諭使對人選有一定要求,但可根據(jù)需要靈活破格越轉(zhuǎn)候選人的官階,以滿足充任撫諭使的資格。
[1](元)脫脫.宋史·職官志.卷一百六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7.3966.
[2]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7.463.
[3](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42 之69[M].北京:中華書局,1957.3270.
[4](元)脫脫.宋史·職官志.卷一百六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7.3966.
[5](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42 之69[M].北京:中華書局,1957.3270.
[6](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42 之69、70[M].北京:中華書局,1957.3270.
[7](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42 之70[M].北京:中華書局,1957.3270.
[8](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一紹興四年十月壬辰[M].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9](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十一紹興七年六月戊申[M].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10](元)脫脫.宋史·職官志.卷一百六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7.3966.
[11]杭宏秋.南宋江淮屯田史略[J].古今農(nóng)業(yè),1999,(01):30.
[12](明)楊士奇.黃淮.歷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四十五[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本1986 年.
[13](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二建炎二年正月庚子[M].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14](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六建炎二年六月[M].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15]同上.
[16](元)脫脫.宋史·魏行可傳.卷四百四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7.13224.
[17](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八建炎二年十一月乙未[M].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18](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八建炎二年十一月戊戌[M].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19]李輝.宋金交聘制度研究[D].上海:復(fù)旦大學,2005.
[20](元)脫脫.宋史·高宗一.卷二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7.450.
[21](元)脫脫.宋史·張運傳.卷四百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7.12219-12220.
[22]張其凡.宋代宦官對軍隊的監(jiān)督與指揮概述[J].中州學刊,1992,(2):123.
[23](明)楊士奇.黃淮.歷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四十五[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本198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