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太倉市新區(qū)中學 江蘇太倉 215400)
新時期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無疑是中國教育的一場深刻變革。本次課程改革,最集中地表現(xiàn)為課堂教學的改革,培養(yǎng)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具體目標之一,而合作學習也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成為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運用得當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在體育課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和培養(yǎng)團隊精神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每個人的身高體型、運動能力等多方面的差異,會因為學習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給體育教學帶來各種各樣的不便,而通過對班級學生的分組,可以有效地消除這些差異帶來的教學困難。
(1)合作學習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有利于消除學生體質(zhì)、運動能力差異,有利于消除自卑感,增強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2)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有效地激發(fā)了那些因運動能力差,怕遭人嘲笑不敢活動的“陪練”的同學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積極參加練習,同時也能激發(fā)他們的競爭欲望,逐步樹立自信心,以后更加積極的參加身體練習,敢于去展示自己,敢于去參加同學之間的競爭。分組以后,技術(shù)水平、運動能力較好的同學在學習中通過組員間的互幫互學來提高學習質(zhì)量,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從而共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樂趣。
(3)合作學習促進組內(nèi)成員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在分組教學中,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爭、比賽是經(jīng)常性的。學生參加小組之間的對抗時首先想到的是集體的勝負,這時他們會以集體的利益為重,用集體的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與集體融為一體,能夠更好的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為自己的小組出謀劃策,吶喊助威,貢獻自己的力量。會主動的幫助自己小組里的每一位成員,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使他們個人逐漸融入到集體的榮辱之中,逐漸的養(yǎng)成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3.1.1 注重分組的互補性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jù)學生身體素質(zhì)優(yōu)劣情況和對體育動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調(diào)節(jié)各小組人員的組合,使各小組都適當安排一部分好的學生和稍差的學生。在學習中通過組員間的互幫互學來提高學習質(zhì)量,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采用男女混合編組。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一般不進行混合編組,特別是高年級幾乎都是男、女分組上課。但實踐證明,對有些教學內(nèi)容適當進行男女混合編組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促進男女生正常交往,營造團結(jié)、和諧的氣氛,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3.1.2 分組講究“志同道合”
在教學中,改變過去一般按學生身高分組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讓關(guān)系良好興趣一致的學生結(jié)合在一起,營造一種愉快、和諧、團結(jié)互助的課堂氣氛,增強小組的凝聚力和奮斗目標,有利于學習和體育競賽的順利進行。興趣是影響教學效果諸因素中作用極明顯的心理因素。由于關(guān)系好、興趣一致的學生,往往對同一教材、同一內(nèi)容產(chǎn)生同樣的興趣,其教學效果必然高效。由于小群體學生都是喜愛某一項運動而自愿參與學習的,學習動機肯定積極。這樣的組織安排,不僅使學生會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學任務,也能使學生盡情運動、享受,心境會格外開朗。
3.2.1 促進合作的穩(wěn)步發(fā)展建立多種的評價機制
我們給每個小組制作好各組的隊標,營造一種精神家園,各小組的成績進行每周的通報并予以獎勵讓小組之間的競爭看得見,營造良好的氛圍。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jié)合。小組間合作得好,給與加分獎勵。在日常的合作學習中,經(jīng)常性地進行小組競賽,有助于小組合作更好得開展。小組中的成員在學習中,只要表現(xiàn)好、有進步,全組便可得到老師的加分,反之,則全組扣分。對于個人及小組的評價多為發(fā)展力評價,即進步的多少進行評價。
3.2.2 細化要求,推動小組合作有序形成
細化要求杜絕表面看似熱鬧,實際沒有達到合作目的的局面。教師要在小組合作前明確提出要求,并且要細化要求,不可過寬過泛。
小組合作并不是“放羊式”地無的放矢,要分步提出要求,比如在這次的分組活動中練習“前滾翻”,首先小組長要讓本組的學生知道動作的要點,找出幾個做的標準的,再讓這些同學有針對性地幫助別幾個別做的不夠好的同學。最后我讓他們分組進行展示,并讓每個小組長談一談各組展示的情況。找出本組和其他組的距離。這些都是在小組長的帶領(lǐng)下進行合作學習的,老師平常就要做好正確引導,讓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一種習慣,有序形成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方式。
總之,合作學習能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和基本活動能力,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能力。只有正確的“合”才能有效的“作”,最終才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對課堂教學而言,有利于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實效。
[1]何敏學.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劉嘉.淺談創(chuàng)新教育與中學體育教育改革[J].體育教學,2003,(1).
[3]鐘偉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保護[J].中國學校體育,2005(1).
[4]李瑞澤.如何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J].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3(6).
[5]王福春.體育教師怎樣應對新課程[J].教育周刊,2005(2).
[6]李麗云.快樂體育與學校體育[J].浙江體育科學,1997(5).
[7]孟文娣.初探體育教學領(lǐng)域的潛課程[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