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端
比利時王國位于歐洲西北部,國土面積30528 平方公里,人口約為1100 多萬。這個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的國家既是歐盟總部所在地,又高居歐洲人均財富榜首,①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1/19/c_114424752.htm.但是它卻有著極其復雜的語言環(huán)境和語言政策。比利時主要有弗拉芒和瓦隆兩大民族,弗拉芒族聚居在與荷蘭毗鄰的比利時北部,講荷蘭語(也稱弗拉芒語);瓦隆族分布在與法國接壤的比利時南部,講法語;東南部邊境地區(qū)有極少數操德語的日耳曼族。比利時在1830年獨立時,法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由于政治、地理及宗教原因,荷蘭語和德語也先后成為比利時的官方語言。目前全國約有55%的人口講荷蘭語,44%的人講法語,1%的人講德語,三種語言保持相對獨立性,每種語言在劃定的區(qū)域內作為母語使用。首都布魯塞爾為法語和荷語雙語區(qū),布魯塞爾的路標、商店甚至廣告都同時使用法文和荷文。
母語的差異和語區(qū)的劃分,對比利時的政治、文化教育乃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比利時各大政黨內部都分為法語、荷語兩部分,兩部分在對外政策方面基本一致,但在涉及民族語言等國內政策方面則常常意見不同,甚至針鋒相對。比利時國王、政府首腦在公開場合發(fā)表講話時,要遵循兩種語言對等的原則,分別用法語和荷語輪流陳詞。在文化教育方面,比利時不設全國統(tǒng)一的文化部和教育部,而是按語言區(qū)分設法語教育部、荷語教育部和德語教育部,分管各自區(qū)域內的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事務。外國要同比利時簽訂文化教育協(xié)定,必須同上述三個部門分別簽署。在日常生活中,不同語區(qū)民眾雖使用各自母語,但是孩子們從小就接受雙語甚至是三語教育。小學階段,校方要求中、高年級學生選擇學習其母語以外的另一種官方語言。進入中學后,除第一外語以外,還要學習第二外語,而母語外的官方語言往往是首選,其他如英語、拉丁語等也在選擇之列。多語環(huán)境造就了比利時人與生俱來的語言天賦和對外來語言寬容接納的心態(tài),這為漢語在比利時的廣泛推廣提供了廣闊的土壤。
比利時最早的漢語教學可以追溯到16世紀比利時王國未獨立以前,這時期正是西方漢學發(fā)展中的“傳教士漢學”階段。當時的魯汶天主教大學(1425年成立)即已開始教授東方語言,漢語學習者和傳授者主要是傳教士。17世紀,比利時出現(xiàn)了兩位著名的來華傳教士:柏應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和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他們都畢業(yè)于魯汶大學,不僅深諳中國文化,能熟練運用漢語傳教布道、著書立說,而且他們也向對中國感興趣的歐洲學者和傳教士教授漢語、傳播和介紹中國文化。19世紀末,在比利時王室的支持下,比利時企業(yè)開始在中國謀求發(fā)展。比利時議會議員中有人提議在比利時的大學開設亞洲語言課程。在該提議的推動下,1900年比利時國立根特大學開始教授漢語課程。20世紀50年代,根特大學成立“亞洲、東歐、非洲語言和歷史高等學院”,學院下設漢語部,進行漢語教學與文化研究。70年代末,魯汶大學①1968年,魯汶大學因國內語言矛盾,分化為荷語魯汶大學(K.U.Leuven)和法語魯汶大學(U.C.Leuven),以下所指皆為“荷語魯汶大學”。文哲學院東方系漢學專業(yè)(也稱漢學系)正式成立。此時,中國已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對外交流逐漸恢復,中國政府在魯汶大學漢學系成立之初即派遣北京語言學院的專業(yè)漢語教師參與教學,此后中比間各種語言文化交流日益廣泛,比利時的漢語教學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期。除魯汶大學、根特大學外,開設漢語課程、從事漢學研究的大學、學院及各類研究中心逐漸增多。中國國家漢辦成立后,開始不間斷地向開設漢語課的比利時高校派遣國家公派漢語教師,支持和協(xié)助比利時的漢語教學。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和國力的增強,中比合作不斷深入,比利時的漢語推廣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據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教育處的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12年上半年,包括荷語區(qū)和法語區(qū)在內,比利時共有各類漢語教學機構66 家,漢語教師161人,學生3000人以上。目前,比利時漢語教學機構可概括為五類:華人民間中文學校、比利時成人夜校、比利時高等學校、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參與漢語OLC 項目的比利時法語區(qū)中小學校。五種教學機構無論是在教學體制、管理體制還是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長。
由華人民間機構組織的中文學?;蛑形恼n,是比利時傳統(tǒng)的一類漢語教學機構。其生源主要來自華裔家庭子女。他們大多有一定的漢語基礎,會說簡單的漢語普通話或方言,其家庭生活中還保留著濃厚的中華文化氛圍。在比利時打拼的華人父母作為中文學校的主要推動力量,主動將孩子送到中文學校,除了期望孩子提高漢語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想讓孩子加深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不忘自己的“根”。大部分中文學校都為非營利性質,學校的運作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務院僑辦的支持、在比華僑組織的資助和學生的學費。中文學校的授課時間主要在周末或比利時中小學校沒課的星期三下午,周課時一般為三小時,根據學生的年齡分小學部和中學部,個別學校也設有成人班。各部內按學生人數和漢語水平分出不同的小班,所用教材主要為國務院僑辦贈送的《漢語》或《中文》,教師多為旅比華人。近年來,隨著“漢語熱”的不斷升溫,中文學校學生來源也有了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比利時當地中小學生報名學習漢語,一些中文學校中非華裔學生比例越來越高。同時,在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教育處的支持和協(xié)調下,各中文學校間的交流與往來也日益頻繁,每年都組織諸如漢字書法比賽、中文寫作比賽、漢語演講比賽、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等學生活動,還組織中文學校漢語教師參加漢語教學研討會,共同探討適于中文學校的有效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比利時成人夜校漢語班廣泛分布在荷語區(qū)和法語區(qū),由比利時教育部和各區(qū)政府共同組織管理,學習者是18 歲以上的成人,包括一部分非漢語專業(yè)的在校大學生,但總體上以社會人員為主,既有為工作需要而學習漢語的在職人員,也有不少因對中華文化感興趣或者想到中國旅行而堅持學習的中老年人。上課時間通常是下午或晚上。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教學體系和特定教材,其中不乏教師自己編寫的教學材料。教師以本土漢語教師為主導,也聘任當地有教學經驗的華人教師。教學層次包括零起點到中高級的各個級別。作為一個多語種國家,比利時的語言夜校數量很多,每家夜校涉及的語種也極其豐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語言夜校因形勢需要增設了漢語課,據使館教育處的統(tǒng)計,目前開設漢語課的成人夜校已達39 家,占據了比利時漢語教學機構的大半壁江山,成為比利時漢語推廣中不可或缺的一股新生力量。我們看到,中比兩國文化交流與經濟合作的日益增加,是夜校生源不斷增加的潛在推動力。
比利時共有四所高校開設了與漢語相關的課程,其中專業(yè)的漢語教學主要集中在比利時大學排名前兩位的魯汶大學和根特大學。另外兩所為布魯塞爾高等翻譯學院和達文西翻譯學院,它們于2005年合作設立了英語-漢語翻譯專業(yè),該專業(yè)只服務于翻譯需要,不是單純的漢語教學。魯汶大學和根特大學均設有漢學系,漢語教學歷史悠久,生源穩(wěn)定,承擔著培養(yǎng)漢語高級人才的重任。
魯汶大學漢學系正式成立于1979年,當年入學的一年級新生有30 多人,此后新生人數逐年增加,在1987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別出現(xiàn)了三次新生入學高潮,新生人數一度達到百人左右。1987年的高潮源自中比雙方高層互訪后比利時政府對漢語的重視和提倡,2005年和2006年的高潮則源自中國申奧成功后世界影響力的提升。2007年以來,該系每年新生入學人數保持在50—60人。漢學系設四個年級,一至三年級為漢語學士學位課程,四年級為碩士學位課程,學生需修滿規(guī)定的學分并完成學位論文方可得到畢業(yè)證。為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1995年起新生入學后可選擇“經濟組”或“文化組”,除漢語課程外,各組還要相應輔修經濟專業(yè)或文化專業(yè)的課程。三年級畢業(yè)后,學生有機會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到中國留學一年。留學歸來,有人選擇就業(yè),有人還會繼續(xù)攻讀研究生。
魯汶大學漢學系師資力量雄厚,目前有漢學教授三位,漢語教師六位(其中包括兩位國家公派漢語教師),還有博士生六位。漢學系的課程分為語言課和專業(yè)課,專業(yè)課由教授用母語教授中國歷史、哲學等課程;語言課分為“語法”和“技能”兩大部分,“語法”部分以精讀課為主,強調漢語知識的學習,“技能”部分包括口語課、聽力課、閱讀課等,側重對所學漢語知識的運用。漢學系的教學理念是知識與技能并重,注重對學生漢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語言教師在授課時基本使用漢語(只有一年級時本土教師偶爾使用母語進行必要的說明),除語法課使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實用漢語課本》和美國Cheng &Tsu Company 出版的《中文聽說讀寫》外,其他各門課程均無固定教材,任課教師選用鮮活的教學材料、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確保學生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比利時高校實行寬進嚴出的考試制度,由于沒有入學考試,漢學系一年級的考試淘汰率高達40%—50%,沒通過考試的學生可以選擇重讀一年,也可以先升入下一年級但同時要重修前一年的課程。高淘汰率保證了生源的高質量,同時也是督促學生努力學習的重要手段。
根特大學漢學系每年新生入學人數保持在20—30人,其在師資構成、學制設置、考試制度等方面同魯汶大學有很多相似之處。目前該系有三位漢學教授,多位本土兼職漢語教師、兩名中國國家公派漢語教師和十幾位博士生。不同的是,根特大學漢學系的漢語教學分為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兩個部分。在教學中,根特大學的本土教師往往使用母語,而魯汶大學漢學系更多地是用目的語進行教學,這種差異造成了魯汶大學學生的漢語聽說能力明顯優(yōu)于根特大學。相對于魯汶大學,根特大學的課程設置更傾向于文學、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開設了諸如東亞文化史、哲學史、中文佛經研究等課程,而現(xiàn)代漢語相關課程的比重則有所降低??梢哉f,根特大學的課程設置傾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yǎng),而魯汶大學則更傾向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魯汶大學漢學系的學生以良好的漢語交際能力聞名,該校學生多次在“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中獲獎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①魯汶大學漢學系學生在歷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總決賽中共獲得1個特等獎、2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和1個三等獎。
根特大學漢學系沒有“經濟組”和“文化組”之分,學生可以輔修自己感興趣的任何學科的課程。從20世紀80年代起,該系開設了“中國學期”,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要到中國遼寧大學學習半年,所修學分作為學位學分的一部分,這樣極大增加了學生使用漢語、接觸中國文化的機會。根特大學還是中國國家漢辦舉辦的漢語水平考試在比利時的唯一考點。除HSK 外,他們也承辦了YCT(新中小學生漢語考試)和BCT(商務漢語考試),每年吸引來自歐洲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考生參加考試,2013年3月舉行的新HSK 考試,考生人數已超過百人。
兩所大學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遍布歐洲和中國各地,他們活躍在與漢語相關的各個領域中,包括銀行、跨國公司、政府機關、教育機構、使館或領事館。不過,仍有一些畢業(yè)生找不到合適的崗位,只好轉而從事其他與漢語無關的工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選擇漢語為專業(yè)的學生人數。2011年10月,比利時王儲菲利普率大型經貿代表團訪華,為深化中比在經濟領域的投資與合作邁出了重要一步。相信伴隨著兩國經貿往來的逐漸增多,將會創(chuàng)造出越來越多的與漢語相關的就業(yè)機會。
2005年3月,比利時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學院,截至2013年,共有四家孔子學院落戶于比利時的法語區(qū)與荷語區(qū),四所孔子學院的相繼成立,反映出漢語推廣在比利時的巨大潛力??鬃訉W院是中比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也是比利時人學習漢語言文化、了解中國歷史和發(fā)展現(xiàn)狀的重要平臺。
2005年由比中協(xié)會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聯(lián)合成立的布魯塞爾孔子學院,是比利時建院時間最長、教學規(guī)模最大的一家孔院。由于地處比利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屬法語荷語雙語區(qū),布魯塞爾孔子學院的生源較為復雜。為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學習者的需要,該院設有成人班和兒童班,以下午和晚上授課為主,同時也針對一些群體的特殊需求,開設一對一的私人課程。除漢語課外,學校還開設了中國書法、繪畫、歷史、哲學、氣功和太極拳等文化課程。人性化的課程設置和靈活的教學安排使該院每年學生人數保持在300名左右,并逐年穩(wěn)中有升。學生范圍從知識分子和中老年人逐步擴大到兒童、在校學生、軍人、政府工作人員、歐盟官員、各類跨國公司的管理人員等,呈現(xiàn)出年輕化、白領化、國際化(不同國籍的學生越來越多)的特點。
列日孔子學院由列日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于2006年1月共同創(chuàng)建,這是比利時法語區(qū)唯一的一所孔院。列日大學是比利時最早成立的公立法語綜合性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兩所知名高校強強聯(lián)合,將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推廣活動輻射到整個比利時法語區(qū)。該院的漢語教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建院以來一直開辦的成人漢語班,第二部分是從2007年開始的中學漢語課堂,第三部分是從2008年開始的針對列日大學學生開設的漢語選修課。漢語教學之外,列日孔子學院還致力于中比商貿、文化交流推廣活動,組織、承辦了一系列同中國語言文化、經濟貿易相關的研討會、學術交流會、知名學者講座以及培訓課程,促進了中歐學術界及商界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2006年4月,魯汶工程大學與北京交通大學合作創(chuàng)辦了魯汶工程大學孔子課堂,2007年12月孔子課堂升級為孔子學院,2008年11月正式揭牌。魯汶工程大學孔子學院致力于漢語言文化推廣模式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定期面向大學師生及社區(qū)公眾播放中國電影,開設“品嘗中國”美食體驗課,組織“接觸中國”文化體驗活動,組建“跨文化團隊”,舉辦知名學者講座。該院非常重視與當地教學機構和民間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同荷語區(qū)中小學校共同開發(fā)、推廣適用于荷語區(qū)的中小學漢語教材,并為其免費提供中國文化課程;承擔“漢語橋”中學生夏令營比利時荷語區(qū)中學生行前培訓工作;配合當地中文教師協(xié)會技術指導和經濟支持。2009年10月魯汶工程大學孔子學院成功承辦了首屆歐洲地區(qū)孔子學院聯(lián)席會議,擴大了該院在比利時乃至歐洲的影響。這一年該院獲得了孔子學院總部授予的“優(yōu)秀孔子學院”的殊榮。
2011年,國家漢辦為支持比利時西弗蘭德大學開展?jié)h語教學,向該校派遣了一名國家公派漢語教師,幫助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漢語課程開設后,受到多方歡迎,第二年四月,西弗蘭德大學與浙江工商大學合作建立了孔子學院。該院設立在布魯日校區(qū),布魯日是比利時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比利時經濟最發(fā)達的西弗蘭德省的省會。孔子學院成立后,漢語教學更為系統(tǒng),目前按照學生水平開設了一年級班和二年級班兩個層次的漢語教學班,同時走進布魯日最好的高中圣路易中學開設了孔子課堂,各種文化介紹、中國講座等活動也陸續(xù)開展。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還剛剛起步,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將成為西弗蘭德人民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OLC 項目是比利時法語區(qū)語言文化開放項目的簡稱,其前身是母語語言文化項目。該項目是比利時1997年應歐盟委員會建議而設立的,最初旨在為移民子女提供母語和母語文化的教學。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OLC 課程逐漸開始向比利時學生開放,開設的學校覆蓋了從幼兒園到中小學的義務教育全階段。OLC 項目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文化,學會克服偏見、成見和種族主義,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的多元文化社會。目前法語區(qū)已經有240所學校加入了OLC 項目,約占法語區(qū)學??倲档氖种弧?011年初,中國駐比利時王國大使館教育處經過積極努力和探索接觸,與比利時瓦?。剪斎麪柭?lián)邦法語教育部簽署了雙邊語言文化項目備忘錄,并啟動了漢語OLC 項目,促成漢語成為該項目的第八種語言,使?jié)h語在比利時中小學以及幼兒園的推廣有了政策保障。
OLC 項目的語言和文化課程是一個非強制性的選修課,安排在每天上午或下午放學以后的課外時間。教育部對于學校開設哪些語言文化課程,沒有強制要求,學校根據家長和學生的意愿要求,自愿向法語區(qū)義務教育部申請,由中方提供教師,比方提供場地和必要教學設施。2012—2013年度,申請開設漢語和中國文化課程的學校已增加到18所,申請學校遍布法語區(qū)五省,國家漢辦派遣了五名漢語教師海外志愿者協(xié)助教學,開課覆蓋學生800 余人。漢語OLC 項目是中比雙方為增進彼此了解、促進文化交往做出的新嘗試,雖然這種合作形式只限于比利時法語區(qū),但是漢語和中國文化課能在比利時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及幼兒園中生根發(fā)芽,實屬不易??梢哉f,該項目為比利時的漢語推廣點燃了星星之火。
總體而言,比利時的漢語教學布局日趨合理,民間辦學與官方辦學互補,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存,涵蓋了從零起點到碩士、博士等漢語高級人才培養(yǎng)的各個層次的漢語教學。漢語推廣事業(yè)的穩(wěn)步推進得益于國家漢辦的大力支持和中國駐比使館教育處的不懈努力,也得益于中比漢語教學工作者的辛勤勞動。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未來的發(fā)展中,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需要我們積極應對。
首先是教材緊缺問題。近幾年,國家漢辦在教材的開發(fā)與編寫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海外缺少適用漢語教材的呼聲仍然不斷。很多現(xiàn)有教材的編寫者沒有海外教學經驗,所編教材主要針對來華留學生,話題選擇和練習設置都過于中國化和成人化。比利時有自己特殊的語言體系和文化背景,各大漢語教學機構定位不同,學習者的年齡、文化水平和學習目的也各有不同,所以急需滿足不同需求的本土化漢語教材。這樣的教材要在話題選擇、語法講解、練習編排上有明確的針對性,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同時也方便漢語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本土化教材的編寫應該由有經驗的比方教師和了解當地教學情況的中方專家及教師共同完成。國家漢辦和中國駐比使館應該積極為中比雙方漢語教師在合作編寫教材方面牽線搭橋,創(chuàng)造機會。
其次是師資本土化問題。師資建設也是影響比利時漢語推廣的重要方面。比利時漢語教師包括本土專業(yè)漢語教師、本土兼職漢語教師、國家公派漢語教師、漢語志愿者、旅比華人教師等多種成分,其中本土專業(yè)漢語教師和國家公派漢語教師多集中在各高?;蚩鬃訉W院,而比利時民間漢語教學機構的教師數量和質量仍存在很大問題。那些既懂漢語又了解中國文化的比方本土教師或既懂當地語言又有對外漢語教學經驗的華人教師真是少之又少。加強師資培訓工作,注重推動漢語教師本土化,建設以本土教師為主、以公派教師為輔的師資結構,應是今后比利時漢語推廣工作的一大任務。師資培訓要采取多種形式,除組織本土教師到中國進修學習或邀請專家學者來比授課外,還應注重本土漢語教師之間、中比漢語教師之間、各教學機構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比利時是個多語國家,各語種教學競爭激烈,每位學生都會用腳投票,因而過硬的師資是漢語得以長久立足的重要保障。
再次是教學瓶頸問題。除高校漢學系外,在比的其他漢語教學機構(包括孔子學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初級班人丁興旺、中高級班青黃不接的情況。這種瓶頸現(xiàn)象與學生每周學時較少、缺少漢語環(huán)境有直接關系。學時少,每周所學內容有限,課后又缺少必要的復習和鞏固,所以學生在學完初級課程進入中級階段后,明顯感覺學習吃力、后勁不足,甚至很多人不愿升入中級班,選擇繼續(xù)留在初級班學習。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如何做到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并重,是每位漢語教師面臨的巨大課題。很多學校也在積極探索和嘗試,比如重新為教學定位,將班型分為語言學習和文化體驗兩類,學員可以根據自身學能和學習目的來選擇班級。另外,在網絡極其發(fā)達的今天,以互聯(lián)網為媒介的網絡教學系統(tǒng)和遠程教學模式應該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在比的孔子學院要首當其沖,中比雙方攜手合作,整合教學資源,開發(fā)和建立網絡漢語學習平臺,將漢語課堂延伸到課外,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學習漢語、使用漢語的機會。
展望未來,機遇與挑戰(zhàn)同在,相信在兩國政府和雙方漢語教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比利時的漢語推廣事業(yè)將會越推越廣,越做越強。
巴得勝(1998)比利時的漢學機構,《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
吳 慧、程邦雄(2013)關于漢語國際推廣的幾點思考,《理論月刊》第1期。
許 琳(2007)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勢和任務,《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張德鑫(1982)比利時漢語教學瑣記,《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
章志誠(2003)歐洲華文教育的歷史與現(xiàn)狀,《八桂僑刊》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