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姣梅
(湖北經(jīng)濟學院 信息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從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誕生至今50多年過去了,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領域幾乎無所不在,計算機已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因使用計算機而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并由此形成了獨特的計算機文化。
計算機文化作為當今最具活力的一種嶄新文化形態(tài),加快了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其所產(chǎn)生的思想觀念、所帶來的物質基礎條件有利于人類社會的進步、發(fā)展。同時,計算機文化教育的普及也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幾乎所有的大學都開設了計算機基礎課程,但由于學生的層次參差不齊,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或多或少的使用計算機,因此很多教師和學校領導產(chǎn)生疑惑,計算機使用還要教和學嗎?所以很多學校也都試圖以取消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作為教學改革試點,我校的部分專業(yè)就進行了這樣的試點,但這種做法值得商榷。計算機技術發(fā)展迅速,一種操作系統(tǒng)或一種軟件應用的知識可以享用一生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又具有時限性。學生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跟上計算機發(fā)展的步伐。因此只有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使學生具備不斷擴充知識,緊跟計算機發(fā)展的自適應能力。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多教師提出將計算機基礎課改為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意義也在于此。
計算機文化代表一個新的時代文化,它已經(jīng)將一個人經(jīng)過文化教育后所具有的計算機使用能力,由傳統(tǒng)的學習具體軟件的操作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具有計算機運用能力。而這種能力可通過計算機文化的學習得到實現(xiàn)。它包括學習計算機操作的規(guī)律與技巧,掌握計算機使用過程中的計算機系統(tǒng)維護和簡單的故障判斷及維修,計算機應用水平的自適應和提高。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使用計算機,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內容,普及計算機文化,即教會學生計算機的行為方式以及使用原則,給學生一把萬能鑰匙,使學生能夠隨著計算機的發(fā)展使用技能也跟著進步。計算機本身很復雜,計算機的能力很強大,功能繁雜,但計算機的操作并不復雜。它的行為方式是人們依據(jù)一定的思路設計出來的。它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目前的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基本上是遵循著三個原則設計的:
指向、單擊:選中你所操作的目標(對象)。計算機中對象繁多,對誰發(fā)命令關鍵在選中了誰。雙擊:讓你選中的目標(對象)干活。拖曳:使目標(對象)移動。右擊:你不知針對某個選中的對象,你能做什么事,系統(tǒng)將列出關于該對象所能做的全部的操作(事情)。對象既可以是文件、圖標、邊框線也可以是空白處,即你在計算機上看到的任何東西。
整個的教學過程就是圍繞這點進行的。這里強調的是見和得,是指只有或只要見到你所需要操作的對象,你就(才)可以操作,操作即是“得”的問題。
為了解決“見”的問題,計算機給出了多個方案給你選擇。首先是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從“開始”開始,通過“開始”這個按鈕,你可以分門別類的找到你所需要的對象;此外,系統(tǒng)還給出了資源管理器,把所有的硬件及軟件分層次組織起來便于操作,而進入資源管理器的方法,多種多樣,我的電腦,我的文檔,任何一個文件夾窗口,只要打開文件夾即可。最后,系統(tǒng)還給出了查找功能,直接讓系統(tǒng)查找。
此外,得的問題,如何得到你算需要的操作?“得”不僅可以通過嘗試鼠標的五種操作而得到。系統(tǒng)還給出了三種有規(guī)律的方法:首先是菜單,其次是工具欄,最后,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過選中對象右擊得到。
所有的你能看見的都是對象,對你選中的任何對象你都可以嘗試五種鼠標操作,從而獲得你所需要的操作,達到你的目的。
控制面板上面集中了計算機軟硬件中可以改變計算機行為方式及操作特點的各種控制程序。
教給了學生上述知識以后,要重點教學生一個字——試,教學生謹記以上原則,大膽的去“試用”計算機,不要老師說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師教的只是少數(shù),更多的知識是在試中學來的。為了給學生的“試”起個頭,可以給學生一個詳細的關于操作系統(tǒng)操作部分的詳細指導書。之所以要詳細,一是因為操作系統(tǒng)本身在初次接觸的時候比較抽象,二是學生對上述計算機行為方式的理解需要一個反復強化的過程。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內容比較多。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習慣于課程的連續(xù)性、系統(tǒng)性,開始就上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難度較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且,因為一開始就給學生計算機很難的印象,很多學生會選擇消極放棄的學習態(tài)度。
為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設計方式,給學生布置具體的任務,巧妙地將學習的知識隱含在任務當中,一次涉及一點,多次遞進,重復加深印象。學生在不知不覺的研究探索中理解了計算機的一些基礎知識,然后再進行適當?shù)挠嬎銠C基礎知識的總結,學生不再覺得該內容與應用無關,反而會覺得豁然開朗。
例如:第一次課,教師可以就以學生自己對計算機的了解認識,將計算機的結構與人的結構進行比較:大腦—運算決策機構(CPU),五官四肢—外設(顯示器鍵盤),記憶能力——內存,書本——外存,人的學習能力——外存程序調入內存并運行,讓學生思考設計計算機應該具有什么結構。從而可以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本構造,熟悉計算機硬件的專業(yè)詞匯。然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配置一臺計算機。培養(yǎng)學生的成就感,使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不與實際脫節(jié)。并適當鼓勵學生針對不同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法(上網(wǎng)、去電腦城、請教高年級同學)去完成任務,并圍繞任務查閱資料。當然,在這一研究探索過程中,更要鼓勵互相合作,共同來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以此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相對獨立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嘗試探索,會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特別注意,以用為主,如果是學生無法理解的內容,這些內容就要堅決不講。如果只是機械照搬課本的內容而不顧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不但接受不了,還會挫傷其學習積極性。
在操作系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原則以后,可以通過office軟件的教學強化計算機的操作技能,并掌握常用軟件的使用方法。
從小學到大學,幾乎每個學齡階段都有相應的計算機課程。同其它學科相比,計算機學科存在著很大的特殊性,它不僅實踐性較強,而且知識點更新快。一節(jié)課內要使學生盡可能學到更多的知識,熟練操作,深刻理解,并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需要教師高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此外,還必須要求學生反復練習,體會通過某個操作所得的結果,尋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終達到能綜合運用的目的。教與學雙方都必須密切合作,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鑒于此,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和用任務驅動學的方法,案例教指教師精心備課,制作一系列案例,并將要掌握的知識點巧妙地融會于各個案例中,案例與案例之間從簡到繁層層遞進,每次課講解一個案例,先對知識點做簡要介紹,然后通過精心設計的隨堂案例來演示知識點,專注于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由于案例選擇的美觀實用,趣味性強,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的積極性,此外知識點被系統(tǒng)的有機的聯(lián)系在一起,學生更容易接受。兩節(jié)課講完,一個完整的案例做出來,學生容易記憶便于復習。然后,將該案例作為任務布置給學生,必要的地方給出批注作為提示,有樣板,有知識點,讓學生經(jīng)過努力最后享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無疑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word軟件的教學,我設計了三個案例,一個是詩詞欣賞,隱含的知識點為:字體、段落中的格式編排,左右邊距、段落、人工換行、選中、中英文輸入等內容。第二個是圖文編排,涉及的知識點為:樣式、格式刷、對象、邊框底紋、編號、項目符號字體段落之外的格式編排等;第三個案例是長文檔,包含目錄、頁眉頁腳、圖注、制表、域等。課堂組織為首先給學生看最終的樣子,然后,根據(jù)案例的需要講解知識點并演示,整個的案例講完,一篇漂亮實用的作品就做出來了,然后,用PPT把剛才的知識點總結一遍。趁著學生躍躍欲試時,將該案例作為作業(yè)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做成一模一樣。這樣,既可以保證知識點很好的被學生掌握,又可以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自主摸索,辨明自己的錯誤在何處,從而擴充知識。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接受知識。
多年來,我一直在在教學中采用了上述方法。實驗證明,用這種方法教學生,教學的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