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y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孫婷 趙丹 吳加冰 曾亞洲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針對當前農產品流通的問題,明確強調了兩個重點:(1)加強農產品流通建設:加快完善覆蓋城鄉(xiāng)的農產品流通網絡;(2)創(chuàng)新農產品流通方式。但全國萵筍之鄉(xiāng)彭州市的物流環(huán)節(jié)卻出現諸多問題,故本文以彭州萵筍物流價值鏈為研究對象,研究其中間環(huán)節(jié)出現的問題,最終揭開價值增值的“黑箱”。
彭州市作為全國五大商品蔬菜生產基地、全國蔬菜產業(yè)十強縣(市)、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中國西部蔬菜之鄉(xiāng),是中國西部最大無公害蔬菜和綠色食品蔬菜生產銷售基地。2003年11月,全國萵筍之鄉(xiāng)——三界鎮(zhèn)生產的萵筍經中國綠色食品發(fā)展中心審核,認定為綠色食品,這使得彭州萵筍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其生產銷售逐步擴大。據調查,到2012年,綠葉類(萵筍占其總比例大約為60%)蔬菜產量達到彭州蔬菜總體產量的28%;其種植面積達到彭州總耕地面積的27%,而這些蔬菜現有的銷售渠道主要有:萵農、代購+超市(廣義);萵農、代購+龍頭企業(yè);萵農、代購+批發(fā)商三種形式。銷售渠道中,經過批發(fā)商將萵筍直銷省外是其主要渠道,占其總產量80%以上。而五級價值鏈又是批發(fā)商中的重要銷售渠道,年銷售萵筍數量占萵筍總量的60%以上。
從整個鏈條構成來看,生產環(huán)節(jié)(萵農采購萵筍苗、農藥、化肥、復合肥)、銷售環(huán)節(jié)包括對成品萵筍的代購(采購、冰塊、裝車)、批發(fā)(采購、運輸、進場、損耗)和零售(攤位、損耗、采購)環(huán)節(jié),在這一價值增值過程中,而物流則貫穿于整個價值鏈條中,把萵農、代購、總批發(fā)商、分級批發(fā)商、零售商五個利益主體聯系在一起。
而從價格分布來看,利益主體的價格增量及百分比:萵農價格為0.2496,占比12.46%;代購為0.0357,占比1.78%;總批發(fā)商為0.0409,占比2.04%;分級批發(fā)商為0.1503,占比7.50%;零售商為0.8208,占比41.34%。其中萵農帶來的價格增量百分比高,這是由于其基數低,而實際情況不盡然;代購因只作為輔助者幫助批發(fā)商收購、搬運、裝卸、運輸而使價格增量??;零售商價格增量最高,加價最大,成本最高,因此是物流價值鏈優(yōu)化的主要利益主體。另外,在物流價值鏈中,萵筍損耗占最終價格的12.79%,遠遠高于西方國家的3%~4%,這大大降低了價值鏈創(chuàng)造價值的效率。而從總體上看,物流價值鏈分布不均,價值增值效率不高。具體來看,萵農利潤、零售利潤、萵筍總損耗、分級批發(fā)商利潤占比最高,達到53%;物流占比約11.82%。
政府宏觀指導、萵農根據自身情況自由種植是彭州萵筍現行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分散、弱小的萵農便成為彭州萵筍的生產主體。通過網絡數據收集,將彭州萵筍(以小農戶為主體的種植基地)與基地式萵筍種植成本投入進行比較,得到其數據如表1。
表1 生產成本對比表
通過與我國基地式越冬萵筍種植(重慶市萬州區(qū))成本的比較,發(fā)現彭州萵筍每畝生產成本的投入遠遠高于基地式生產。為此,本團隊進一步深入走訪調查,得出彭州萵筍在生產環(huán)節(jié)中存在如下問題。
2.1.1 信息傳遞不對稱和信息缺乏及時性
現階段,萵農的生產計劃并非按照市場的需求,而是根據萵農之間的信息交流或以往的銷售經驗來開展的。同時,大多數萵農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為萵農之間的信息傳遞以及萵農與采購商之間的信息交流,這就導致了萵農對市場的銷售信息以及最新市場信息傳遞不對稱,缺乏及時性,最終導致銷售信息傳遞效率低下。
2.1.2 組織化程度低
由于彭州萵筍的種植戶為分散、弱小的農戶,他們自身有難以克服的困難,如:銷售觀念淡薄、營銷化組織低、合作化程度低等等,導致彭州萵筍的組織化低,生產成本高,從而使萵筍價值鏈處于一個被動的地位。
2.2.1 中間商多,價值鏈長
據調查,若采用農超對接模式銷售萵筍,其總成本為2.32元/KG;而采用傳統(tǒng)的銷售渠道,其物流價值鏈的成本為3.88元/KG,其成本高出農超對接將近1倍。其主要原因是:在5級價值鏈模式中,萵筍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一共要經歷5個物流節(jié)點,這樣直接導致萵筍流通時間長,破環(huán)其新鮮度;同時,萵筍每經過一個節(jié)點,都將出現增值;除此之外,隨著價值鏈環(huán)節(jié)的增加,萵筍的其他輔助成本費用也會相應增加,如:各級批發(fā)商的運輸費、運輸和倉儲時導致的萵筍損耗、各級的攤位及人工費用等。
2.2.2 萵筍流通加工處理和包裝水平落后
據調查:彭州萵筍在以初級產品(絕大多數萵筍只是在采摘時進行了粗加工)銷售為主,運輸過程中也已冰塊保鮮為主,當萵筍在經過繁多環(huán)節(jié)的流通鏈條(無論在時間和流通效率上,還是在鮮銷形式上)都有相當大一部分損耗出現——其總體損耗高達到12%,最終導致萵筍成本的提高。
2.2.3 零售環(huán)節(jié)加價多
在五級物流價值鏈中,零售環(huán)節(jié)的價格增值達1.8元/KG,占彭州萵筍銷售價格的45%;而農超對接的價格增值為0.70元/KG,占彭州萵筍銷售價格的29%;這樣的差距導致超市萵筍的售價遠遠低于市場價格,探究其原因主要為:(1)萵筍零售點的分散性。彭州萵筍的“小生產大市場”導致其零售點繁多而分散,從而導致其零售成本的增加。(2)零售商萵筍銷售的批量小。據調查,90%以上的零售商每天銷售萵筍數量小于15KG,直接導致零售萵筍分攤的成本過高。(3)損耗率居高不下。在零售環(huán)節(jié),由于經過長時間的運輸,萵筍存在水分散失等問題,為保持其鮮度,零售商多會為萵筍進行再次加工。
由于彭州市的萵筍種植基本上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導致生產的各項成本都相對較高,加快彭州市萵筍由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向基地式生產轉移,使萵筍向規(guī)?;D移,有效地降低萵筍的生產成本。
農超對接不僅能夠減少中間成本,而且還能夠減少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幅度。據調查,彭州萵筍的流通需經過萵農、代理商、總批發(fā)商、分銷商和零售商幾個物流結點,從而導致萵筍的價值鏈過長,萵筍的價格高。同時調查數據顯示,當市面上萵筍的價格為4元/KG時,在超市其價格僅僅為3元/KG。所以加快發(fā)展農超對接,有利于減少彭州萵筍的流通環(huán)節(jié),從而降低其流通成本。
面對彭州萵筍信息傳遞不對稱與缺乏及時性等問題,加強信息系統(tǒng)建設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它可使彭州萵筍價值鏈更加穩(wěn)定,運作起來更具效率。其可通過:(1)加強信息系統(tǒng)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2)培養(yǎng)或吸收相關網絡人才對系統(tǒng)進行運作與維護等方法來對其進行建設。
面對銷售信息傳遞脫節(jié)等問題,加快向電子商務產業(yè)轉移是其關鍵。實現電子商務發(fā)展,特別是發(fā)展B2B農產品電子商務,能夠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降低成本,特別是零售成本,消除零售商面臨小市場高成本的問題。若存在一個商務平臺能使萵農有效地將銷售信息與目標客戶群進行溝通,接受其訂購信息,再通過信息流反饋給萵農,則可節(jié)省運輸時間,減少萵筍的損壞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時也可提高物流效率。
[1] 黃桂紅,饒志偉.基于供應鏈一體化的農產品物流整合探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1(2).
[2] 哈樂群.農產品物流增值環(huán)節(jié)的挖掘[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1).
[3] 李萬青.我國農產品物流的困境及產業(yè)化的路徑[J].生態(tài)經濟,2010(7).
[4] 黃祖輝,等.發(fā)達國家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變化及啟示[J].福建論壇,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