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編/胡凌虹
老房子承載著歷史與文脈,是民族的寶貝,社會各界也一直探索著保護老房子的方式和途徑。日前,上海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chǎn)保護基金會和上海石庫門問題研究中心三家學術機構共同舉辦了“老房子保護和收藏論壇”。本次論壇是老房子保護和收藏界的一次盛會,也是建筑界和收藏界的首次跨度合作。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老房子收藏家,以及熱衷于參與老房子收藏的各界人士共約250位濟濟一堂,就樹立保護老房子文化歷史遺產(chǎn)的理念,如何推動機構和私人收藏家開展搶救性的收藏保護工作,如何吸收和借鑒國內(nèi)外收藏家在保護老房子方面的成功經(jīng)驗等一些重要話題,展開深入的研討。
老房子保護的現(xiàn)狀與再生之路(阮儀三,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在保護我們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遺產(chǎn)各方面,我們很多收藏家在收藏古董,現(xiàn)在也收藏老房子,他們其實不光是收藏老房子,也是保護祖國優(yōu)秀的城市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與傳統(tǒng),這是作為中國人應該出的一份力。
那么,當前古民居和老房子保護與收藏面臨的狀況是怎么樣的呢?
第一,古民居、古村落不斷地消失。2000年的報告顯示,自然村的總數(shù)是363萬個,到2010年銳減到271萬個?,F(xiàn)在每天失掉100個左右。第二,古村落、古民居保存得好的只是少數(shù),根據(jù)國家的統(tǒng)計,總共不足3000個。我們有一個數(shù)字,中國傳統(tǒng)村落,經(jīng)過國家統(tǒng)計,按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共同制定的標準評選下來,一共是1563個,和剛才271萬個相比,是零頭的零頭。日本有多少?日本老百姓自發(fā)要留起來的就是164萬個。第三,相當多的民間力量在從事老房子的保護和收藏。比如成龍,他目前已經(jīng)收藏18幢徽派古建筑,現(xiàn)在要捐獻給新加坡。我們說這個事情做得又對又不對。對的是把它很好地收藏下來,不對的就是應該留在中國。還有趙文龍、翁林芳、黃修志等等,很多的老房子收藏家都熱心于中國歷史古建筑,并且把古建筑用收藏古董的方式收藏起來。
歐洲人在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認識上要比我們中國人早得多,1840年法國就成立了歷史建筑保護局,1907年制定了《歷史建筑保護法》,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文物保護法》,沒有歷史建筑保護法。文物和建筑有很大區(qū)別的,因為文物可以收藏,可以保管,而歷史建筑是暴露在風雨之間,保護方法不一樣。1964年威尼斯出來了一個《威尼斯憲章》,那就是世界文物遺產(chǎn)保護的準則,這個準則我歸納起來有五個性的要求,第一個是真實性;第二個是整體性,除了房子以外還要保護周圍的環(huán)境;第三個是可塑性、可讀性,這個歷史是可以讀取的,我叫整舊如古,就是原來的狀態(tài)、歷史的狀態(tài)要研究、要仔細的想想;第四個是永續(xù)性,你的方法可以讓它長遠地留存下來,老房子要有老人,他是原住民,他才有生活方式,他的祠堂是他在那里祭拜,不是你在那里祭拜。留存里面具體的內(nèi)容,才能使這個建筑物的歷史文化永續(xù)留存下去;第五是獨特性,我們的古民居是獨特的,江西民居和滬浙民居肯定不一樣,贛南與贛北的也不一樣,各有自己的特點。
老房子的價值何在?中國的建筑具有獨特的建筑風貌和藝術特色,它是獨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跟全世界其他的國家不一樣。我們的老房子是中國的,但可惜的是,現(xiàn)在我們的新城市不是老房子的樣子。從中國民居來講,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我們有一套郵票,56個民族,56個不同的民居形式。保護老房子就是保護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底。過去建筑的氛圍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了古代親情的、睦鄰相處的空間形態(tài)的關系,所以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思考,我們保護老房子就是保護這個味道,保護這個氣氛,保護那種根深蒂固的中華民族的文化。
我們的優(yōu)秀建筑是同它的環(huán)境一同存在而呈現(xiàn)出它的優(yōu)秀遺產(chǎn)特質的。文物法中不可異地保護的道理也在這里。說到異地保護,我的看法是,要鼓勵當?shù)卣?、人民盡量在當?shù)亓舸胬戏孔?。之前被破壞了,現(xiàn)在修好了,就是天價之寶。收藏有道,留存老房子,不僅僅可以欣賞,還要作為今后建造新房子、新城市的借鑒,遷建的過程一方面是原樣修復,另一方面又是新的創(chuàng)建,需要科學規(guī)劃、設計、施工以及合理利用。保護收藏開發(fā)實踐當中,有幾個做法值得參考,第一就是登記列入的優(yōu)秀建筑要有保護傘,有免死牌;第二是適度的旅游開發(fā);第三是市場化的活態(tài)開發(fā),讓它活態(tài)起來,然后才能把它永久的保存。
對老房子來講,保護很不容易,修繕也需要很好的技術,不要去追求商業(yè)利益,感謝收藏家保護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相信有了國家的重視、地方的努力、群眾的支持,上下合力,保護、利用相結合,保護老房子再生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過去建筑的氛圍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了古代親情的、睦鄰相處的空間形態(tài)的關系,所以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思考,我們保護老房子就是保護這個味道,保護這個氣氛,保護那種根深蒂固的中華民族的文化。
收藏活動使很多老房子獲得新生命(伍江,同濟大學副校長)
在中國的城市文化遺產(chǎn)、建筑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不用諱言,今天我們也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挑戰(zhàn),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附帶著我們歷史文化信息的老房子正在一棟一棟的消失。
我覺得自從老房子進入了我們收藏家的目光以后,老房子的很多歷史文化價值,開始逐漸轉化為能夠顯見的價值。這毫無疑問,能夠推動全社會對于老房子價值的認識。事實上這些收藏活動也使得很多很多的老房子,在虎口下脫身,現(xiàn)在又開始獲得新的生命。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事業(yè),不僅需要我們的知識界、學術界去研究,也需要我們的市場,需要具有強烈文化意識的商業(yè)家、企業(yè)家、投資者,當然也包括各位收藏家朋友的關注、投入,這將會大大地推動中國的歷史文化事業(yè)的保護。在這里我也衷心呼吁各位收藏家朋友,能夠進一步把我們的收藏方法予以拓寬。從異地收藏更多地走向原地收藏,不僅收藏這些房子,更多的收藏這些房子所附加的歷史文化的信息,環(huán)境的信息。
“收藏”老房子要有底線(祝君波,上海新聞出版局副局長,上海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執(zhí)行副主任)
這個會議是華人中第一次用保護同時用收藏視角的主題來開,而且是一個跨界的會議。建筑界呼吁保護老房子已經(jīng)很多年了,收藏界一直在收國家文明的物證,收起來放到博物館、美術館、家里,但是我們這兩股力量合起來在一個跨界的會議上談,還是第一次。
我們實際上是有分歧的,但是今天無論誰的發(fā)言,都有一個共識,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要保護我們祖先留下的中華民族的物質遺產(chǎn)。保護得越徹底,越完美,我們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發(fā)言權、文化軟實力就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我們理想的保護、所倡導的保護是原地保護。我們這個會議是支持原地保護,理解異地保護,堅決反對拆光毀光。阮教授提倡的原地保護是上上策,異地保護是中策,因為收藏的概念一般是異地遷移的概念,這才叫收藏。實踐者是走在文件前面的,我原來以為搞異地遷移的人,是到那里把一些好房子拆了,但實際上他們拆的那些房子,主要是即將敗落的房子,如果再不實行遷移性搶救的話,就不復存在了。所以我們有時要把理想和現(xiàn)實結合起來,結合了就找到了自我解放、自我解脫、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條新路。雖然不能做到在原地那么的完美,但是至少還可以看到它的存在。
最后,談一下收藏的底線。第一,在遷移性保護里面盡可能做到原貌和原物恢復,不應移花接木,加油添醋,搞得面目全非;第二,適度使用,在使用中保護,不可過度商業(yè)化開發(fā);第三,為了有利于遷移性收藏和建筑保護性的發(fā)展,希望我們收藏家不要做倒賣,牟取暴利,因為一做倒賣,買來再賣的話,就沒有人支持你這個事業(yè)了。
老房子承載著城市的興衰變遷,是解讀城市歷史的密碼,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它們都是彌足珍貴的人文資源,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建筑學術價值。
老房子的保護和收藏需群策群力(宋妍,上海文聯(lián)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上海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副主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優(yōu)秀的歷史建筑是文化遺產(chǎn)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老房子承載著城市的興衰變遷,是解讀城市歷史的密碼,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它們都是彌足珍貴的人文資源,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建筑學術價值。然而由于自然災害、舊城改造、過度開發(fā),以及人們認識上的一些問題,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老房子,今天不復存在,許多能夠見證歷史、再現(xiàn)歷史的老房子,由于缺乏應有的保護,后人只能通過照片和舊時的記憶來尋找它們的痕跡。
越來越多具有傳統(tǒng)文化和獨特風貌的老房子,逐漸被同質化的城市建筑所取代。千人一面的高樓大廈,使得豐富多彩的城市建筑群面臨著特色危機。忽略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破壞城市文化空間,最終會導致歷史文脈的割裂,乃至城市記憶的消失。老房子的保護和收藏,具有傳承和復興民族文化的深遠意義。這條道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不懈的群策群力,共同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海內(nèi)外華人當中出現(xiàn)了許多保護和收藏古建民居的事例,對城市建設和民居保護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為了進一步樹立保護老房子文化歷史遺產(chǎn)的理念,擴大老房子研究和保護的作用和影響,希望論壇喚起社會各界對老房子保護和收藏的了解和關注,呼吁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民族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行列,為我們的文化建設和發(fā)展做出當代人應有的貢獻。
沒有對歷史的尊重就沒有收藏 (陳丹燕,作家)
在1993年、1994年時,我開始寫《上海的風花雪夜》,那個時候去了武康路,那里有一幢房子非常漂亮。那個房子有一個小的圓圓的陽臺,靠近武康路的人行道,那個陽臺被常春藤環(huán)繞著,非常的漂亮。在那里長大的人都把那個陽臺叫羅密歐的陽臺。我寫在了書里,書出版了之后,一天出版社找到我,說收到一封讀者來信,說這個房子的陽臺要被改掉了。這位讀者希望報社能夠出面干涉,他說了一句非常動人的話,他說這個房子賣給了一個臺灣人,變成私產(chǎn)了,他有權處理這個房子的一切,但是這個房子在武康路上形成的景觀,是我們武康路的居民包括湖南街道的居民共同的景觀,所以它是共同的城市遺產(chǎn),我們應該關注。
當時我是人大代表,我就寫了一封信給徐匯區(qū)的房地局,說不知道能不能請房地局出面保護。上海經(jīng)濟重新起飛,老房子的價值被大家認識到,然而有錢人開始買上海各個街區(qū)的這些漂亮的老房子時,希望不要忘記,這個房子可能是你的財產(chǎn),但是這個房子之所以值錢,是因為它在這個街區(qū),它有這個文化,它被上海市民愛護,所以它才值錢。我記得后來徐匯區(qū)的房地局局長來拜訪我,他說,我跟你的想法是一樣的,我們來試試看,能不能把這個景觀留下來。后來,這個陽臺保護下來,但之后房子主人在陽臺的外面造了電網(wǎng),他還是怕像羅密歐這樣浪漫的賊到他家里偷東西。這個景觀其實是被破壞了。
接下來,我想講第二個故事,我寫《外灘影像與傳奇》時,開始訪問黃浦江的建筑,我去了浦發(fā)銀行,浦發(fā)銀行從前是匯豐銀行。在改造大樓的過程當中浦發(fā)銀行發(fā)現(xiàn),門廳里面有壁畫,是匯豐銀行時代的壁畫,浦發(fā)銀行做了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就是讓這個壁畫重見天日,但是他把壁畫當中鑲嵌的匯豐銀行原來的標志全部都鏟除,在原地安上浦發(fā)銀行的標志。從中可以看出來的是,我們很難尊重歷史,特別是對個人歷史的尊重,對本地歷史的尊重,好像我們可以隨便地改變它,抹掉它,隨意加上我們這個時代可以加上的東西。浦發(fā)銀行會認為,我租了這個建筑50年,我就可以把我的LOGO放在上面,而且浦發(fā)銀行是不允許任何來參觀的人在他的門廳里面留影。其實這是整個城市共同的遺產(chǎn)。你雖然擁有它,但是你還需要尊重歷史,為大家、為這個城市保護它,愛惜它。
還有一個例子,現(xiàn)在的半島酒店的地方,上世紀五十年代曾經(jīng)是上海友誼商店,因為外灘要恢復原貌,所以友誼商店要被拆除造半島酒店。但是上海的歷史不是跳著走的,而是像流水一樣流過來的,我們不可以把流水的中間一段切斷,讓它直接跳過去。
所以現(xiàn)在說到保護老房子,沒有對個人歷史、地方歷史、個人感受和地方感受的尊重,就沒有對老房子的保護。老房子的增值跟一個傳統(tǒng)的古董增值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老房子和這個城市的歷史、這個城市的景觀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老房子不是一個個人的收藏,老房子是為整個城市做收藏。所以你還需要有社會責任感和一個收藏家應該有的道德感。所以我覺得老房子的收藏者應該有一點英雄主義。
石庫門的歷史回聲(陳燮君,上海博物館館長):
石庫門已經(jīng)成為上海的一道城市風景。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大約有石庫門房子20萬棟。盛行的石庫門在當時上海的民居當中占了3/4以上,所以今天要講上海的民居,我想石庫門恐怕是繞不過去的。
我們來考量石庫門,至少有幾個方面可以作為觀察點,這也是我們對石庫門的歷史回聲的一種打量。第一,要保護形態(tài),老房子的形態(tài)應該要落地,落地到像卸瓦、脫榫、整體下梁拔柱,這就是整體的保護形態(tài)。第二,保護老房子還要關系到景觀式的保護。老房子的收藏,哪怕是異地收藏,到了一定的規(guī)模以后,已經(jīng)自覺不自覺走上了為社會收藏的這條路。它一旦成為一個景觀,就為一個區(qū)域所共有,為一座城市所共有,為中華文化所共有。第三,老房子的保護是保護歷史,或者說是歷史性的保護。石庫門從建筑來講,當然包括建筑科技在內(nèi),但是同時體現(xiàn)了整個城市的一些價值層面、審美理念,包括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方面的綜合思考。另外,石庫門不僅反映了城市的生活空間,而且直接涉入了精神共建和文化空間,它結合了文化,同時又折射了經(jīng)濟、政治、社會演化等方面。石庫門已經(jīng)涵蓋了老房、往事、舊情、遺產(chǎn)和歷史。那么保護歷史也會保護文化,歷史和文化是緊密相連的。
上海歷史建筑保護的實踐和思考(王安石,上海優(yōu)秀歷史建筑保護專家)
我們上海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63處,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381處,另外上海市政府在1989年、1994年、1999年、2005年分別公布了四批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一共是632處,2138棟,總共面積有430萬平方米左右。另外上海還公布了歷史文化風貌區(qū)一共是44片,總面積是41平方公里。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在中心城區(qū),32個在郊區(qū)。我們上海的優(yōu)秀歷史建筑,從建筑功能來看,有官方建筑、商業(yè)建筑、娛樂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業(yè)建筑、產(chǎn)業(yè)建筑等等。我們房地局當時對第二批、第三批的優(yōu)秀歷史建筑做了一個普查,一般損壞和嚴重損壞的大概占到58%,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上海優(yōu)秀歷史建筑的保護任重而道遠。
如何走出修繕保護的誤區(qū)呢?一要處理好保護利用的關系,注意兼顧的原則,特殊的原則,適用的原則。二要堅持原真性,怎么樣修舊如舊,修舊如故,怎么樣真實地展現(xiàn)建筑的歷史原貌,尊重歷史的真實。我們上海一定要保留它的歷史文化積淀,只有這樣,上海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才是名不虛傳的。
沒有對個人歷史、地方歷史、個人感受和地方感受的尊重,就沒有對老房子的保護。老房子不是一個個人的收藏,老房子是為整個城市做收藏。老房子的收藏者應該有一點英雄主義。
老房子與當代藝術(王小慧,著名攝影藝術家、跨界藝術家)
為什么把老房子跟我聯(lián)系起來,其實就是因為我的在蘇州的藝術館。這個藝術館馬上要開幕了,整個過程非常糾結,大家都知道當代藝術是需要很大的空間的,因為我們要做裝置、做雕塑、做聲光電的東西,但老房子其實格局比較小,房間的柱子很多,開間不是很大,層高也不是很高,光線比較暗,所以就覺得有很多矛盾和沖突。怎么解決這些問題,既不要破壞古建筑,又要給它新的生命、新的功能,把過去的住宅變成一個公共空間,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
現(xiàn)在大部分的改造都是修舊如舊。我們這個房子號稱是明代的,但是明代的東西都沒有了,只有一個門是明代的,很漂亮,后面有很多是清代的,更多的是現(xiàn)在的東西。政府給我的時候已經(jīng)修得太新了,還有很多東西不是原來的,不是原來的就不是真的古建筑了。我在歐洲呆了20多年,我覺得在歐洲很多的古建筑保護是有創(chuàng)新的,就是說在原來的基礎上,它有新的功能、新的利用。我們就不想全部都是修舊如舊地去做,我們做的是中西合璧的。但是我們做了一半時,就有人提意見、去匯報,說我們破壞古建筑。所以就有了三個多月的停工,不知道怎么做。最后我實在等不了了,只好妥協(xié)了。我特別感謝阮儀三教授的原因,是他在我最早的設計圖上親手寫了字,說這個方案非常好,沒有破壞古建筑,而且是非常有創(chuàng)新的一個方案,結果還是沒有在蘇州的當?shù)卣ㄟ^。我的方案就是房子前面加玻璃,無論風吹日曬玻璃都可以起保護作用,而且玻璃是透明的,可以看到里面,我們想不出有更好的辦法。我其實做的改動很小,第一個是中廳加了一個玻璃屋頂,第二個就是立面加一個玻璃,第三個就是想把花園也加一個玻璃。盧浮宮也是中間加了玻璃頂,我覺得加玻璃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既保護了,大家又可以看到,就可以現(xiàn)代化利用。樓梯也是另外專門做的鋼架,結構都沒有伸在建筑上,為的就是不破壞古建筑。二樓是將來做上善之道的上善宴的地方,將來就會裝很多的投影,可以身臨其境在一個地方吃飯。以后歡迎大家到我們的王小慧藝術館來。
我是臨時保管者,幾十幢房子,一幢也不屬于我。我只是有這個愛好,我感覺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要有擔當。
會老堂只屬于歷史(邢偉英,老房子藏家、會老堂堂主)
2003年,也就是10年之前,一次機緣,我在蘇州東山找到了我先生家的老宅會老堂。之后開始了漫長的修復老建筑的歷程。會老堂是有明確年代特征的建筑,我一直覺得這個宅子不能馬馬虎虎的修,所以去了蘇州市吳中區(qū)的文物館,找了文管局,選擇走一條非常規(guī)范的道路。文管局幫我找到了蘇州地區(qū)古建筑修復的專家,他們非常嚴格地來勘測、考察會老堂各個結構,做出了古建筑的修復方案。會老堂到現(xiàn)在為止一共修了5次,2次大修,3次小修。
在修復方案制定之后,每一次修復我都是要親歷親為參加。我記得第一個三年的修復工程當中,我那輛車三年就跑了12萬公里,來來回回跑上海和蘇州。同時修復過程中,會碰到很多的阻撓和打擊,因為是原地保護,我是外來人,這樣大動干戈,當?shù)乩习傩湛隙ú桓吲d。我一邊修復會老堂,沉迷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邊很無奈地跟這些老百姓斗智斗勇。2011年會老堂被評定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不僅是對會老堂這幢古建筑的肯定,也是對我這些年傾心付出的褒獎。
每個人都說你有一個500年的老宅,你已經(jīng)很幸運。這是我生活樂趣所在,它也影響了我生活的狀態(tài)。為之,我放棄了副行長的任命,而且三年之前提早辦了退休手續(xù)。我常常感恩,會老堂是我一生當中最奢侈、最豪華的禮物。在這里我認識了許許多多海內(nèi)外的朋友,他們到了會老堂,我覺得這是對中國文化、中國歷史的尊重。作為會老堂現(xiàn)在這段時間的守護者,我只是盡我自己的所能完成歷史賦予我的這段任務。我很愛蘇州、很愛會老堂,但是會老堂不屬于我,也不屬于別人,我想它只屬于歷史。
我們是老宅的臨時保管者(王衛(wèi),上海聞道書畫院名譽院長)
我來自于聞道園。聞道園在上海已經(jīng)14年了,我們從一塊平地開始做起來的。現(xiàn)在里面有建好的古建筑10多幢。我們整個園子占地是1000畝。聞道園收藏老宅的緣起跟其他的不太一樣,主要是自己喜歡,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是源自于對中華文化的喜歡。事實上我也很清楚,很多專家一直堅持古建筑在原地保護。當然原地保護是上上策,但如果在原地不能保護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異地保護的形式。這種形式實際上也是可行的。聞道園從一開始就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香港大公報有一句話,上海有一個王衛(wèi)專門大拆大建,還有一個標題說這些房子合法不合法。我們經(jīng)歷了從發(fā)展中規(guī)劃到規(guī)劃中發(fā)展的過程。 老宅改造,無論是做現(xiàn)代的結合,還是原汁原味地保存,各種改造的思路都可以嘗試。聞道園也是在探索中尋找一種改造的思路:傳統(tǒng)的續(xù)存,即設想百年前的老主人依然在此繁衍生活,設想他在當代生活狀態(tài)與模式下,會如何優(yōu)化與升級自己的住宅空間。
人家說王衛(wèi)你有聞道園,我說我是臨時保管者,幾十幢房子,一幢也不屬于我。我只是有這個愛好,我感覺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要有擔當。實際上我們都是臨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