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劉曉麗,張 玥,2,韓宗璽,邵昱昊,劉勝旺,2,孔憲剛*
(1.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獸醫(yī)生物技術(shù)國家重點實驗室/禽傳染病研究室,黑龍江哈爾濱150001;2.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鴨坦布蘇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蚊媒病毒類恩塔亞病毒群的坦布蘇病毒[1-3]。DTMUV為單股正鏈RNA,有囊膜,病毒粒子50nm,不具有凝集雞、鴨、鵝、鴿等動物紅細胞的特性[4]。DTMUV病發(fā)病率高,可達100%,死亡率約25%~15%,甚至高達50%以上[5]。病鴨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共濟失調(diào)甚至雙腿癱瘓等[6]。剖檢病變?yōu)槁殉渤溲?、出血,卵泡破裂、退化和變形,肝臟、脾臟腫大出血[7]。DTMUV病危害嚴重,給我國養(yǎng)鴨業(yè)造成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
本研究將Du/CH/LSD/110128株在鴨胚纖維細胞(DEF)中連續(xù)傳12代,得到一株穩(wěn)定的細胞適應(yīng)毒,在此基礎(chǔ)之上進行該細胞適應(yīng)毒編碼區(qū)基因序列的測定及序列比對,分析DTMUV在DEF中的適應(yīng)性以及適應(yīng)細胞后的變異情況。
1.1 病毒株及實驗動物 Du/CH/LSD/110128由本實驗室分離鑒定;10日齡SPF鴨胚由本研究所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2 主要實驗材料及試劑 E.coli感受態(tài)細胞TG1及DEF由本研究室制備;pMD18-T、PrimeScriptROne Step RT-PCR Kit試劑盒和總RNA提取試劑RNAiso Plus均購自TaKaRa公司;Gel Extraction Kit購自O(shè)mega公司。
1.3 病毒在DEF中的適應(yīng) 將Du/CH/LSD/110128株鴨胚尿囊液,接種于新制備的DEF單層細胞中,于37℃5%CO2條件感作1h,加入細胞維持液于37℃ 5%CO2培養(yǎng)7d,每天觀察CPE,連續(xù)傳至12代,取每代病毒液,以常規(guī)方法檢測其TCID50,并按Reed-Muench方法計算TCID50[1]。
1.4 病毒RNA提取 參照文獻[8]方法,F(xiàn)10代病毒液反復(fù)凍融3次后,提取RNA,于-70℃?zhèn)溆谩?/p>
1.5 全基因組擴增 參照已發(fā)表序列GenBank(KC136210)引物,RT-PCR擴增編碼區(qū)基因,PCR產(chǎn)物回收、克隆至pMD18-T載體中,重組質(zhì)粒由北京六合華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測序。
1.6 序列分析 測得序列剪輯、拼接完成后,將F10序列與參考序列進行序列比對分析,分析其遺傳變異性。參考病毒株分別是分離于中國的DTMUV(JQ920420、JX273153、JF459991、JF270480、KC136210)、雞源DTMUV(JQ627862)、鴿源DTMUV(JQ920425)、鵝源DTMUV(JQ920424)以及黃病毒屬巴格扎病毒(BAGV)(NC_012534)、恩他耶病毒(NTYV)(NC_018705)、西尼羅病毒(WNV)(NC_009942)、日本腦炎病毒(JEV)(NC_001437)、登革熱病毒(DENV1)(NC_001477)、 DENV2(NC_001474)、DENV3(NC_001475)、 DENV4(NC_002640)、 黃 熱病毒(YFV)(NC_002031)。
2.1 病毒在細胞中的適應(yīng) 將Du/CH/LSD/110128在DEF中連續(xù)傳代培養(yǎng),F(xiàn)2代病毒為101.6TCID50/0.1m L,F(xiàn)6代病毒為101.7TCID50/0.1m L,自F8代起,DTMUV在DEF中的病毒滴度達到一個穩(wěn)定的水平,并且F10代病毒滴度為104.4TCID50/0.1m L左右(圖1)。細胞接種F10病毒后72h出現(xiàn)明顯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細胞皺縮、變圓最終死亡脫落(圖2)。
圖1 DTMUV在DEF中TCID50的變化曲線Fig.1The TCID50 changing curve of DTMUV passed in DEF
圖2 細胞病變Fig.2Cytopathic effect infected w ith DTMUV in DEF
2.2 編碼區(qū)基因擴增 病毒感染DEF后F10代細胞裂解液提取的RNA為模板,用10對引物進行一步法RT-PCR,分別擴增得到10個片段(圖3)。
2.3 序列分析
2.3.1核苷酸序列分析將測得的10個片段進行序列剪輯、拼接,參照文獻[9]對各個基因進行劃分,本實驗病毒株各個基因在基因組順序為5'-UTRC-Pr/M-E-NS1-NS2A-NS2B-NS3-NS4A-2K-NS4B-NS5-3'-UTR,其中C、PrM和E蛋白為結(jié)構(gòu)蛋白,其余為非結(jié)構(gòu)蛋白。有學者稱國際上對黃病毒屬成員的分類標準為NS5基因3'端長約1kb的區(qū)域中同種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大于84%[5]。本研究利用DNAStar軟件包中的MegA lign軟件的Clustal W Method進行F10代病毒的NS5基因與參考病毒株NS5基因的多序列比對,結(jié)果顯示F10代病毒與DTMUV同源性為98.4%~98.7%,但與鴿源DTMUV同源性較低,為87.8%,與Nataya病毒和Bagaza病毒同源性分別為74.2%和75.3%,而與其他黃病毒屬病毒同源性在65.7%以下(圖4)。
圖3 編碼區(qū)基因擴增Fig.3Amplification of encoding gene by RT-PCR
圖4 NS5基因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Fig.4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nucleic acid sequence of NS5gene
2.3.2推導氨基酸序列差異分析將Du/CH/LSD/110128細胞毒F10(KC800808)與親本病毒F0(KC136210)、 BYD1(JQ920420)、 雞 源 CK-SD-11(JQ627862)和鴿源DTMUV(JQ920425)進行推導氨基酸序列比較,顯示F10與F0存在10個推導氨基酸差異位點,其中3個差異位點存在于NS1蛋白、2個存在NS3蛋白,Pr蛋白、M蛋白、E蛋白、NS2A蛋白和NS5蛋白各存在1個差異位點,F(xiàn)10與BYD1存在14個差異位點,主要在E蛋白和NS3蛋白,與CK-SD-11存在21個差異點,主要在E和NS5蛋白,與鴿源DTMUV存在16個差異位點,主要在E和NS5蛋白(表1)。
表1 F10與參考病毒株氨基酸突變位點的比較Table 1Comparison of amino acid mutations in F10w ith reference strain
DTMUV在DEF中的病毒滴度隨著傳代次數(shù)的增加而升高,并在F8代達到穩(wěn)定水平,并且F10代病毒NS5基因序列分析結(jié)果顯示F10代病毒與DTMUV親本病毒以及DTMUV其他參考病毒株無較大的差異,這些結(jié)果表明DTMUV已經(jīng)適應(yīng)DEF。
本實驗測得DTMUV F10編碼區(qū)基因長10278nt,編碼一個大的多聚蛋白,由3425個氨基酸組成,這個大的多聚蛋白由3個結(jié)構(gòu)蛋白(衣殼蛋白C、前膜蛋白加工后的M蛋白和囊膜蛋白E)、7個非結(jié)構(gòu)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黃病毒屬NS1蛋白可能參與了病毒RNA的復(fù)制過程并與病變形成有關(guān)[10],NS3蛋白參與蛋白質(zhì)水解加工與病毒復(fù)制,與病毒致病性密切相關(guān)[11],NS5蛋白參與病毒基因組復(fù)制并在調(diào)控宿主抗病毒反應(yīng)中發(fā)揮關(guān)鍵作用[12]。
F10的推導氨基酸序列與參考病毒株F0、BYD1、CK-SD-11和鴿源DTMUV的推導氨基酸序列進行比對,分析比對結(jié)果顯示F10代病毒與F0代病毒的10個氨基酸差異位點中5個位點的氨基酸發(fā)生了極性的改變:I147T、 W956C、A1086S、T2045I、S3416P,147位為Pr蛋白,956位和1086位在NS1蛋白,2045位在NS3蛋白,3416位在NS5蛋白,氨基酸的改變可能會導致蛋白質(zhì)三級結(jié)構(gòu)甚至功能的改變,參考黃病毒屬非結(jié)構(gòu)蛋白NS1、NS3、和NS5的功能[10-12],這些變化一方面將為研究病毒在細胞的適應(yīng)及增殖性能提供一定的分子學基礎(chǔ),另一方面可能也預(yù)示著Pr基因、NS1基因、NS3基因和NS5基因所編碼的蛋白在病毒適應(yīng)細胞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
另外分析推導氨基酸的比對結(jié)果表明F10代病毒存在5個特殊的推導氨基酸位點:I147T,V285A,R679Q,R1926K,T2045I,F(xiàn)10為細胞適應(yīng)毒,而其他4株病毒均為分離的野毒,這些氨基酸突變可能是病毒在適應(yīng)細胞過程中發(fā)生的一些關(guān)鍵的變化。
[1]Su Jing-liang,Li Shuang,Hu Xu-dong,et al.Duck egg-drop syndrome caused by BYD virus,a new Tembusu-related flavivirus[J].PLoSOne,2011,6(3):e18106.
[2]李玉峰,馬秀麗,于可響,等.一種從鴨新分離的黃病毒研究初報[J].畜牧獸醫(yī)學報,2011,6:885-891.
[3]Yan Pi-xi,Zhao You-shu,Zhang Xu,et al.An infectious disease of ducks caused by a new ly emerged Tembusu virus strain in mainland China[J].Virology,2011,417(1):1-8.
[4]馬秀麗,于可響,高鳳,等.鴨黃病毒BZ株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中國家禽,2011,33(21):12-14.
[5]朱麗萍,顏世敢.鴨坦布蘇病毒研究進展[J].中國預(yù)防獸醫(yī)學報,2012,34(1):79-82.
[6]Cao Zhen-zhen,Zhang Cun,Liu Yue-huan,et al.Tembusu virus in ducks,China[J].Emerg Infect Dis,2011,17(10):1873-1875.
[7]曹貞貞,張存,黃瑜,等.鴨出血性卵巢炎的初步研究[J].中國獸醫(yī)雜志,2010,46(12):3-6.
[8]Liu Sheng-wang,Han Zong-xi,Chen Jian-fei,et al.S1gene sequence heterogeneity of a pathogenic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strain and its embryo-passaged,attenuated derivatives[J].Avian Pathol,2007,36(3):231-234.
[9]Yun Tao,Ye Wei-cheng,Ni Zheng,et al.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flavivirus isolated from Pekin ducklings in China[J].VetM icrobiol,2012,157:311-319.
[10]周鵬程,陳建國,丁明孝.黃病毒科病毒編碼基因的非結(jié)構(gòu)蛋白及其功能[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1999,27(2):61-70.
[11]鄭杰,趙啟祖,趙耘,等.黃病毒NS2-3/NS3蛋白的結(jié)構(gòu)域功能[J].病毒學報,2007,23(3):235-239.
[12]周希珍,趙慧,高嵐,等.蟲媒病毒NS5蛋白的生物學功能研究進展[J].軍事醫(yī)學,2012,36(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