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田慶武
【摘 要】自顯性/隱性概念產(chǎn)生以來,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實驗和研究。筆者在對四十多年來顯性/隱性研究進行梳理的基礎(chǔ)上,從顯性/隱性注意、知識、學習和教學四方面入手,對其概念、特征和相關(guān)性等進行了比較和整理,為以后顯性/隱性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視角。
【關(guān)鍵詞】顯性 隱性 注意 知識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A. S. Reber進行了人工語法實驗,首次提出了隱性學習的概念。在此后四十多年中,國內(nèi)外學者們對顯性/隱性兩種認知方式進行了諸多研究,筆者在梳理后發(fā)現(xiàn),研究焦點多集中于顯性/隱性注意、知識、學習和教學四方面,本文針對四個研究焦點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整理和闡述。
一 顯性和隱性注意
注意是一個重要的心理現(xiàn)象,有著很長的研究歷史。國內(nèi)研究者史正永和陳開順(2007)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心理學定義:顯性注意是注意對象占用心理資源較多、處于焦點或顯性狀態(tài)的心理現(xiàn)象;隱性注意是注意對象占用心理資源較少、處于邊緣或隱性狀態(tài)的心理現(xiàn)象。
兩者的區(qū)別可從各自的特點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隱性/顯性注意可用于指不同刺激或活動得到的注意量的不同,也可指某個活動中不同組成部分獲得的不同注意量。在意圖方面,意圖包括自我意圖和他人強加的意圖,這是顯性注意具備隱性注意不具備的特性。此外,顯性與隱性注意存在轉(zhuǎn)化關(guān)系,一個刺激或活動受到的注意量會隨著時間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二 顯性和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是學習者有意識的知識,即學習者知其所知,如歷史知識、地理知識等,學習者知道自己所具備的相關(guān)知識。隱性知識是完全默會的知識,可被描述為學習者不知其所知。
綜合國內(nèi)外學者對顯性和隱性知識的分析,我們可將顯性和隱性知識的特征做如下總結(jié):顯性知識常涉及元語言知識,有可能用語言進行描述(Ellis,1993),知識的習得不受年齡或環(huán)境的制約,一般用口報告法進行測量。相比之下,隱性知識多為程式化知識,不能進行分析反省或是語言描述,這種知識的習得受到始學年齡的影響,多用即興語言輸出和理解性任務(wù)進行測量。
對于顯性和隱性知識能否相互轉(zhuǎn)化的問題,學術(shù)界存在四種接口假說。無接口說認為,顯性和隱性知識各自獨立,互不影響;強接口說和弱接口說的觀點相似,都認為兩個知識層面相互交叉,但弱接口說進一步說明顯性知識只有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向隱性知識轉(zhuǎn)化;交互論的觀點認為,顯性和隱性知識無法轉(zhuǎn)化但存在復(fù)雜多面的交互。
三 顯性和隱性學習
顯性和隱性學習是任何學習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顯性和隱性學習進行了定義。Reber(1976)認為,顯性學習是通過各種記憶術(shù)、啟發(fā)方式、策略而產(chǎn)生一個表征系統(tǒng)的更顯性的過程,隱性學習則是通過注意到頻率線索而理解結(jié)構(gòu)的過程。DeKeyser(2003)認為,顯性學習是意識到正在學什么的學習,隱性學習是未意識到正在學什么的學習。
從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對象三方面入手,我們可概括出顯性和隱性學習的如下特征。首先,顯性學習具有目的性和控制性,是有意識的、需意志力努力的學習,而隱性學習是自動的、無意識的學習。其次,顯性學習是易變的,容易受到年齡、智力和個性等變量的影響;隱性學習穩(wěn)定獨立,不易被外界因素影響。最后,顯性學習是淺層的、具體的,而隱性學習則是深層的、抽象的。
四 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
顯性教學是指以形式為主的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明確要注意的學習對象,如概念和結(jié)構(gòu)等內(nèi)容。隱性教學是指以意義為導(dǎo)向的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會明確學習對象,而是讓學習者在意義交流活動中無意識地學習到相關(guān)技能。
顯性和隱性教學作為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國內(nèi)近幾年對于顯性和隱性教學的實驗日益增多,多集中于語法、閱讀和聽力教學,對實際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諸多啟示。我們應(yīng)注意的是,教學的一個關(guān)鍵原則是“因材施教”,所以我們在研究顯性和隱性教學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學習者的自身情況,這樣才能綜合各種因素,進行全面分析。
五 結(jié)束語
顯性和隱性研究是二語習得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國內(nèi)外學者對于顯性和隱性四個角度的闡述各有特色,為二語學習和教學提供了科學依據(jù)和實踐指導(dǎo)。任何理論都有其側(cè)重點,教育工作者要兼容并蓄、取長補短,不斷深入二語習得研究。
參考文獻
[1]Bialystok, E. Representation and ways of knowing: Three 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In N. C. Ellis (ed.).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C].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4
[2]Ellis, R. The Structural Syllabu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TESOL Quarterly, 1993(27)
[3]Reber, A. S. Implicit Learning of Syntactic Language: The Role of Structional Se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1976(1)
[4]史正永、陳開順.隱性/顯性注意區(qū)分及語言學意義[J].外語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