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轔
(云南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近代云南的電訊包括有線電報、電話、無線電通訊三個方面。之前學者的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完整性,主要側重于電訊與近代云南地緣政治、軍事國防關系的研究,對電訊與云南近代化、城市化的聯系研究較少。有史料顯示,有線通訊技術不僅是云南近代化的起點,而且與云南的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相呼應;而無線通訊則在抗戰(zhàn)期間得到較快發(fā)展,主要應用在軍事領域中,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較弱。
云南僻處邊陲,境內主要經濟區(qū)和中心城市被高山、河流、峽谷分割,人口密集的壩子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各高原盆地之間,在近代交通通訊工具出現之前,它主要依靠馬幫驛路、傳統(tǒng)商道維持著內部和外部的人員、物資、金融及信息聯系。這種聯系方式對于克服來自自然、地理、民族、文化、政治的內部障礙是有效的,除少數時期因戰(zhàn)爭、瘟疫、地震、山洪等造成交通通訊暫時中斷以外,大部分時期這種傳統(tǒng)、緩慢、脆弱的聯系是持續(xù)且穩(wěn)定的。這對于云南保持與川藏黔桂和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間的交往有著重要作用,也鞏固了云南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外部關系,尤其是這些國家與中國封建王朝的藩屬關系。
1882年,中法關系因越南問題而日趨緊張,為適應西南邊疆的軍事需要,清廷決定把廣州的電報線路接至廣西的中越邊境地區(qū)。1883年,在張樹聲、盛宣懷主持之下,鋪設完成廣州—梧州—南寧—龍州電報線路。該線全長2 000余里,沿西江、潯江、郁江、左江而橫貫兩粵,對中法戰(zhàn)爭中清廷的用兵布置起到了重要作用。李鴻章曾評論道:“朝廷縱發(fā)指示,皆得相機立應,無少隔閡……中國自古用兵,未有如此神速者。”[1]中法戰(zhàn)爭后又相繼架設了梧州—桂林線和南寧—剝隘線。云南省在中法戰(zhàn)爭前尚無電報敷設,云貴總督岑毓英鑒于他在戰(zhàn)爭中親臨前線指揮時對電報作用的切身體會,中法戰(zhàn)事甫經結束,便上疏請求架設電線入云南。1885年7月,清廷上諭:“岑毓英奏:‘云南文報,由蒙自至廣西南寧,驛遞遲滯,請飭籌設電線’等語,滇省程途遙遠,文報稽遲,嗣后邊防、商務,均關緊要,自應安設電線,以期迅速?!保?]1884年的中法戰(zhàn)爭讓有線電報這一近代通訊工具進入云南官紳的視野,盡管初衷僅限于軍事、政治、邊防,但隨后電報在外交、商務、金融、工業(yè)上的廣泛運用卻說明有線通訊技術是云南近代化的起點。
1886年12月,清廷在蒙自建立云南最早的官電局,隨后又在開化、廣南、宣威等地設立官電局。1887年2月1日,清廷在云南府設立云貴電報總局,附設電報學堂以培訓專業(yè)人才。至1908年,全省有官電局27處(含貴州省威寧、畢節(jié)2處),1911年增加到31處。線路方面:1886年由廣西百色接線,經剝隘、廣南、開化、蒙自依次架線而聯昆明,并設電報總局總辦管理局務,是年12月26日開局通報。同時設立省際與國際間的通報線路:東路干線由昆明經宣威、畢節(jié),然后分兩路東至貴陽,北至瀘州,于1887年3月通報;西路干線由昆明經大理至騰越,于1888年9月通報;1890年3月由蒙自分設線路經蠻耗至河口,與越南老街接線通報;1898年正月,由騰越展設線路經蠻允與緬甸八莫接線通報;1897年3月,由通海增設經元江、他郎、普洱至思茅線路并分別通報。據民國30年代的調查,云南大部分州縣設立有線電報的時間在1886至1920年之間。一般而言,在通商口岸昆明、蒙自、騰越、思茅、河口設立電報和郵局的時間都較早,等級也比較高。有些州縣雖有電報線路經過,但沒有電報局不能拍發(fā)電報,如晉寧、嵩明、祥云,民眾只有前往昆明、下關的電報局收發(fā)電報。而在滇越鐵路和個碧石鐵路經過的地區(qū),不僅有地方政府的公用電報局和線路,而且鐵路公司、錫礦公司、電燈公司都有自己的專線。如滇越鐵路架設2條單鐵線,昆明、碧色寨、阿迷、河口、芷村等較大車站和總公司、車務段、機務段、工務段駐地均有電報室,全線安裝電報機45臺。個碧石鐵路沿線除2條鐵路專用電報電話線之外,在個舊的大公司也設有專線與蒙自、臨安、碧色寨、馬拉格礦山的有關單位通電報電話。云南各地上報郵電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云南各地上報郵電情況一覽表[3]
有線電報對于鞏固邊防、振興商務、統(tǒng)一行政、繁榮文化有特殊意義,在近代鐵路、公路不能實現全境覆蓋的情況下,電報的政府背景、公益性質、社會公信力都是其他通訊工具無法比擬的,加上即時、快捷、全天候等優(yōu)勢,一經推出便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電報網絡聯接全省各主要農業(yè)中心、流通中心、行政軍事中心和礦業(yè)中心,“不惟傳達軍情極為便捷,而紳商信息藉電線而報,亦有天涯近若咫尺之便”[3]。這在云南各地方上報的郵電資料中都有詳細記載。如阿迷,“自郵電通后對于傳達消息,公私頗感便利,較之從前之夫局驛站僅能供給少數人之用者相去天淵矣”;如華寧,“自是中外消息靈通,瞬息可傳千里,較驛站之傳達,極為敏捷”;如通海,“電報局成立后,舉凡軍情商市以及其他緊急要務,傳達消息頗稱便利”;又如蒙自,“滇川線、滇粵線、中法線相繼開通。自是商情邊務以及中外大事,消息靈通,于地方裨益非少”[3]。
一般而言,在近代中國,一個地區(qū)的近代化往往和對外開放程度、交通通訊發(fā)達程度、城市化進程、工業(yè)化進程成正相關。其近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區(qū),要么是通商口岸和區(qū)域經濟中心,要么有鐵路公路經過,要么有郵政電訊網絡覆蓋。由于舊中國在經濟技術上的全面落后,其工業(yè)化、城市化、近代化對帝國主義的資本、技術、市場有嚴重的依賴,近代化往往和殖民化相伴相隨,近代化的動力既有帝國主義殖民動機的助推,又有政府和民間自強動機的發(fā)軔。在云南這樣“遠處西南,交通梗阻,消息不靈,以至民智閉塞,工商不興”的邊疆省份,有線和無線通訊技術對于克服來自自然、地理、民族、文化、政治等內部障礙較之驛站、步哨、馬幫、民信局等傳統(tǒng)工具更為有效和迅捷,其與郵政、鐵路、公路相配合聯結成的信息網絡不僅對于云南內部統(tǒng)一市場的形成、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治理、溝通云南與外部世界的聯系都至關重要,而且與海關、郵政、鐵路不同,電訊從一開始,其主導權就掌握在中國人手里。
清末民初,云南省形成了以昆明和蒙自為中心的電報網絡:“(1)以省城為中心者:甲,自省城南經澄江、通海、元江、他郎至普洱,更過思茅沿瀾滄江而入緬甸線;乙,自省城西經安寧、楚雄、大理、保山至騰沖而西入緬甸線;丙,自省城東經楊林、馬龍、曲靖、宣威西至貴州之威寧線。(2)以蒙自為中心者:甲,由蒙自東經文山廣南沿右江而至廣西之百色線;乙,由蒙自沿滇越鐵道南下至河口而入法領安南線;丙,由蒙自西經建水于通海與省城思茅線接續(xù)線。(3)此外則沿滇越鐵道有法人設置之自省城至安南之線?!保?]在昆明和蒙自兩個省級中心之下,還有區(qū)域級中心大理(下關)、騰越(騰沖)。大理是滇西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云南提督駐大理以控邊隅?!按罄黼妶缶?,電線三路,一通省垣,一通麗江,一通騰沖?!保?]1895年,在云南游歷考察的法國亨利·奧爾良親王在下關發(fā)現:“緬甸大道上新安了通往八莫的電報線,電桿一根接一根,依稀可見未來的發(fā)展。”[5]騰越是滇西門戶,1902年開埠通商,英國駐滇領事館就設于此地。史料稱:“騰越地處極邊,毗連英緬,國防外交關系極重,電報之設更不容緩。當局有鑒于此,乃由大理繼續(xù)展設電線,經永平永昌以達騰越?!保?]1889年,騰越電報局將電線鋪設至蠻允,與緬甸八莫接通。后又因商旅改道,乃遷蠻允局于小辛街,電線移經古里卡以達八莫,此為中緬接線,國際通信之始。八莫至昆明電報線,“全程約電桿八千棵”[7]。由于騰越是中緬貿易的重要口岸,其進出口量在云南僅次于蒙自,“且歐亞各國往來之電報,亦多由滇緬線經轉,則舊設之一線不敷轉遞之用,乃于民國四年(1915年)派云南電報線路總管丹麥人孟納爾添設雙線,自貴州之畢節(jié)以達騰越電局”[6]。事實上,1910年,云南東西兩路干線都已加掛為雙線,以提高電報傳遞效率。
1910年,云南官電局公布當年滇省與越、緬往來電報統(tǒng)計資料:騰沖至八莫電路,收來報609份,7 131字;去報320份,4 810字。河口至老街電路,收來報1 236份,18 848字;去報1 045份,16 673字[8]293。這與騰越、蒙自的進出口貿易規(guī)模成正相關。依靠騰越、蒙自兩個門戶,云南成為西南地區(qū)國際電報通信的重鎮(zhèn)。清朝年間,共架設單鐵線路3 500公里,用大地做回路,連接著28個縣鎮(zhèn),裝設莫爾斯電報機收發(fā)電報。據1908年統(tǒng)計,云南省25個局及貴州省威寧、畢節(jié)局共裝用莫爾斯電報機50部。1911年辛亥革命后,云貴兩省行政分開,奉云南軍政府令,“云貴電報總局”改為“云南電政總局”。至1913年,云南各路干線支線沿線所設的電報局總數共有36局,以昆明和蒙自為中心局,分西路、東路、南路三路干線。1907—1909年蒙自電報局國際電報業(yè)務交換量如表2所示。
表2 1907—1909年蒙自電報局國際電報業(yè) 務 交 換 量 一 覽 表[9]531
較之鐵路、公路、航空這樣大型的基礎設施,有線通訊具有起步快、投資少、見效快、易掌握的特點,云南在這一領域的優(yōu)先發(fā)展為其后續(xù)的城市化、工業(yè)化、近代化進程提供了信息支持。
1.有線通訊技術與云南區(qū)域市場的統(tǒng)一
有線電報的開通,是云南區(qū)域市場走向統(tǒng)一的重要技術基礎。有線電報盡管不能降低貨物運輸成本,但在互通有無、克服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平衡各地商品貨幣供求方面卻有革命性的進步。電報和郵政配合,對加速省內外資金流通,發(fā)展金融資本市場,調劑外匯、黃金、白銀等硬通貨具有不可撼動的優(yōu)勢。清末游歷云南的莫里遜(G.E.Morrison)曾言:“云南電報局主要為票號和官方利用。如我所說,經中國票號,可將數千兩銀子迅速電匯他處?!保?]436正是基于這一點,云南金融資本市場的統(tǒng)一快于商品流通市場,以此為標志,云南內部統(tǒng)一的區(qū)域市場在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前就已初步形成。
在通商口岸、工礦城市,電報對商戶的重要性無異于人的眼耳,是進行遠距離貿易的基本條件。近代云南進出口大宗商品如大錫、鴉片、生皮、生絲、藥材、洋紗、洋布、水火油等的貿易從談判、簽約到結算都離不開電報。個舊大錫為云南經濟命脈,通訊技術的進步對個舊的重要性遠甚于一般城市,香港、上海甚至倫敦的五金交易行情瞬間即可傳至個舊。地方史料稱:“個舊為云南礦業(yè)區(qū)域,人口繁多,商務發(fā)達,對于電報電話更為需要。自有電線以后,港滬之大錫行情,各地之商業(yè)消息、市面情況無不迅速靈通,實給一般商民以無窮之便利?!杏衅渌匾⒅畟鬟_,機密事件之遞送,其敏捷迅速靡不便利。電線之安置是不惟福國,亦且利民,對于個舊之礦業(yè)商業(yè)均有莫大之利也。”[6]善于利用電報等現代通訊手段的商家也往往在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如昆明經營生皮出口的“永義昌”商號老板張子義不僅與電報局保持良好關系,還獨出心裁自編電碼本,把商業(yè)上的通用語詞,一句編定一個字,或幾字編為一個字,得到電報局同意,代收代發(fā),隨收隨發(fā),隨到隨發(fā),既保密又省費,信息常占優(yōu)先[10]。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以及20世紀20至30年代個碧石鐵路各段相繼通車讓滇中和滇東南擁有了快速軌道交通,鐵路和有線通訊技術相互推動、相互促進使云南和外部世界的交往水平、范圍、頻率上了一個大臺階,強化了昆明、蒙自、河口等通商口岸在區(qū)域經濟中的優(yōu)勢地位,也有力提升了鐵路和電訊覆蓋的城市在人員、貨物、服務、信息之間的聯系強度,為云南這樣一個山區(qū)省份實現統(tǒng)一的內部市場提供了技術支撐。云南有線電報覆蓋的地區(qū)范圍遠至滇緬、滇越、滇藏、滇川、滇黔、滇桂邊境,商情信息可以及時傳達,互通有無,調劑余缺。川康藏桂黔的農副土特產品如藥材、桐油、生皮等有一些都集中到昆明出口,而云南進口的洋紗、洋布、水火油等也覆蓋到上述地區(qū)。
2.有線通訊技術與云南的城市化
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化以人口指標來衡量,指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過程。近代云南的城市化有內因和外因兩重因素。外因是西方資本、技術、商品、文化、宗教的沖擊,近代工商業(yè)、銀行、教會、學校、醫(yī)院、郵政、電訊等不斷吸引農村人口就業(yè)、就醫(yī)、入學、消費,改變傳統(tǒng)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內因是地方政府和民間的自強運動也在從事有利于城市化的工作,如獎勵工商,興辦實業(yè),投資交通通訊基礎設施,發(fā)展自來水、電燈、人力車等公共服務,這些新興行業(yè)也需要農村勞動力的補充。設立電報局在當時和郵政局、銀行、學堂、醫(yī)院等一樣屬于洋務新政,豐富了城市的結構和職能,強化了城市內部和城市之間的電信流聯系,為工商業(yè)發(fā)展提供信息技術支持,間接改變了普通市民的時空觀、地理觀。清末民初,云南電報線路暢通,電報傳遞迅速,人稱:“國內電報日有三四來復之速率,國際電報有朝往夕還之效果”,這大大縮短了云南各地和云南與外部世界的空間距離。當然,由于費用高昂,當時電報的主要用戶為洋行、領事館、海關、大商號、教會、地方行政軍事機關,以官商電報為主,直接服務于普通民眾的較少。1921年,據Georges Cordier調查,昆明城中電報局的營業(yè)時間為早9點至晚9點,收費價格為:云南—云南,每字0.09元;云南—東京(河內),每字0.25元;云南—安南(越南中部),每字0.25元;云南—交趾支那(越南南部),每字0.25元;云南—新加坡(經過八莫線),每字大約1元;云南—吉隆坡,每字0.4元;云南—香港,每字0.18元;云南—上海,每字0.18元;云南—北京,每字0.18元;云南—歐洲(俄羅斯除外),每字大約1.5元[11]。當時,昆明城中一個普通工人每天工資約為0.4元,只相當于從云南拍電報到吉隆坡一個字的價格,這自然是普通民眾無法承擔的。但是,政府機關、外國領事館、工商業(yè)機構、海關、鐵路、銀行等對電報卻有著強烈的依賴,沒有電報甚至日常的行政、外事、商務、監(jiān)管、經營、匯兌都無法進行。如果這些機構陷入癱瘓,城市也將癱瘓。
除電報外,有線通訊技術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電話,清末開始進入云南,初始在新軍督練公所和學務公所設置電話交換機以聯絡各標協各學校。1909年,云貴電報局總辦劉孝祚由上海訂購電話交換總機及電線配件。1910年,機料到滇,在電報局內設交換總機?!胺舱?、警署及商用電話皆于此時安設,皆由總機關交換并能與兩公所原安各電話通話。”[6]1929年,云南設立單獨的省電話局,直屬省政府,以整理省會電話并籌設全省各縣市村電話。1931年,省政府籌設全省長途電話,分為七區(qū):曲靖、昭通、建水、文山、楚雄、大理、昆明??紤]到業(yè)務量,省電話局在個舊和蒙自設立分局。與電報相比較,電話的普及程度、使用頻率和覆蓋范圍都不高。20世紀30年代,除昆明外,各地設有電話的有60處:東路曲靖、宣威、昭通等地共9處,南路阿迷、建水、蒙自、個舊、河口等地共28處,西路楚雄、大理、下關等地共13處,北路武定、元謀等地共10處[4]。史料記載:“當全省電話局初成立時,官商用戶可通者不及百號,自經整理日有增加,截至二十一年(1932年)止已達四百余號,而請求安設者尚時有其人。惟交換總機已無空號,供不逮求?!保?]在舊中國,除軍警特憲外,電話只能供少數官僚巨富特權階層使用,20世紀30年代云南全省僅400多用戶,不可能惠及普通民眾。全省電話局租費收入:1930年,7 117元;1931年,50 785元;1932年,65 102元[6]。但電話的使用對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增強城市內部的信息流是有利的,因為短距離通信,電話的成本和效率要優(yōu)于電報。
以后由于匪患和軍閥內戰(zhàn),桿線逐漸被破壞,電信日愈阻斷,隨修隨砍,無法維修,導致有線電報業(yè)務處于半癱瘓狀態(tài)。如通??h上報:“繼因偏地皆匪,電桿電線每多被匪砍斷竊去,重修殊非易易,遂無形取消?!钡岵剡吘车陌⒍找采蠄螅骸半妶笥诿駠辏?914年)曾設三等電報局,后電線電桿被匪毀,民國十三年(1924年)撤銷?!编徑闹械榍闆r也一樣,“電報民國九年(1920年)被匪毀”[3]。這對邊疆地區(qū)的省防國防和邊疆與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極為不利,降低了城市之間信息交流的強度,電報的流向流量各項指標如次數、時間、字數、金額大幅下降。而省際和國際電報則使用滇越火車郵件傳遞,以昆明局作為排單分發(fā)局,河口局作為電報收發(fā)局,具體方式為:去報由昆明報房抄寄河口局(經滇越鐵路)發(fā)往越南,再經英、俄、丹麥、挪威等國所辦的大東、大北電報公司的海底電纜,轉發(fā)香港、上海;來報也由這條路線返回到達河口局,由河口局抄寄昆明報房。昆明報房在每天傍晚滇越火車到昆明時,值午班和晚班的人員就作好準備,接收郵寄來的大量電報(當時稱為“排單”),迅速抄好,封送收報人。這樣的郵傳電報,由于抄寄等手續(xù)延誤,經常受到責難,但卻是順暢通達安全的[12]。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城市化對電訊技術的依賴,當東西兩路干線受到破壞以后,南路依賴鐵路和河口電報局保持了與外部世界的電訊聯系。1928年,龍云主政云南后,地方社會秩序漸趨穩(wěn)定,電報線路逐步得到修復,至1937年抗戰(zhàn)前夕,云南省電報線路全長4 810條公里,連接著35個局(處),較清末,線路增長37.4%,局(處)增加25%[8]193。龍云主政的十年,相對來說也是云南近代化、城市化發(fā)展較好的十年,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得到較快發(fā)展,為抗日戰(zhàn)爭中云南成為大西南的電訊交換中心打下了較好基礎。1942年,全省29個局尚有莫爾斯機46部。由于韋斯登快機傳遞電報的效率較人工機高,為適應抗戰(zhàn)需要,首先在電報量大的主要電路上裝設使用以替代莫爾斯機。至1942年,全省共有快機7部。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時全省有快機電路8條,裝設快機14部。此時,全省電報局發(fā)展到65個,裝有莫爾斯機118部。因莫爾斯機傳遞電報所用紙條進口困難,材料費支出大,抗戰(zhàn)勝利后開始推行音響機,至1948年,已改裝音響機電路16條[8]204-206??箲?zhàn)勝利后,云南電政管理局蕭揚勛局長稱:“抗戰(zhàn)期間,因配合軍事需要,積極趕設報話電信網;于今電信線路遍及兩省要沖(云南、貴州),機器設置無美不備?!保?3]可以說,云南的有線通訊技術網絡在抗戰(zhàn)中發(fā)揮了獨特的作用,為機關、工廠、學校內遷,為抗戰(zhàn)物資的生產、儲備、轉運,為抗戰(zhàn)命令、通告、信息的發(fā)布提供了技術支持,是名副其實的信息大動脈。
1919年6月,云南電政管理局通過滇越鐵路從東方匯理銀行買來一套價值滇幣105 000元的火花式高周率長波無線電臺(包括動力設備、鐵塔天線及收發(fā)報機),隨即選派電政學校畢業(yè)的電報生15人前往越南河內學習技術,學期為一年半。電臺的機械設備及安裝工程,從1922年開始,歷時三年余竣工完成,于1925年8月移交政府。1923年,曾派往滇越鐵路火車站實習的4名學員也返回電臺(滇越鐵路車站電臺,是法方在我大電臺建成之先,借口需要成立一個“實驗電臺”自行建立在火車站內的)。于是,云南電政管理局聘請法籍工程師阿斯端和越南的機務、報務人員,加上云南電政學校的19名學員,開始辦理長波無線通信。1927年成立開化分臺。1928年,云南電政管理局拼裝出一部簡陋的50瓦短波機,開始與寧、滬、港、北平及河內等地通報。這樣,作為無線電通信手段的長波機,就逐漸被真空管式的短波收發(fā)報機所取代,短波機功率小、距離遠、效率高、輕便、裝設容易、信號好。據楊潤蒼回憶說:“每天早、午、晚與河內臺通報各一次,午夜二十三時與奉天臺通報一次。昆—河電路收發(fā)河內、海防、豐沙里、香港以及東南亞、英、美等國的國際來往電報,使用電報的顧客主要是東方匯理銀行和昆明的各家洋行、教會、教堂、傳教士以及幾家大商號等,他們的電報都屬于商務電報;昆—奉電路則是收發(fā)和經轉國內各地的官商電報;兩條電路的業(yè)務都不算多?!保?4]282-2831929年,昆明至香港無線直達報路開通,由于香港是云南最重要的出口轉運地和進口來源地,滇港間商業(yè)興旺,往來電報較多。20世紀30年代中期,云南電政管理局有收報機4部,發(fā)報機4部,同時與4個電臺收發(fā)。據1938年資料記載,昆明至河內電路,全年共收來報2 456份,34 383字;發(fā)去報2 447份,32 484字。昆明至香港電路,全年共收來報22 331份,340 900字;發(fā)去報8 013份,125 901字。以上兩條電路月平均收發(fā)國際電報2 940份[8]293。企業(yè)中的無線電臺,除了滇越鐵路、個舊煉錫公司擁有外,滇北礦務公司于1939年在落雪、湯丹各設小型無線電臺1部,與昆明、會澤定時聯絡,為銅礦區(qū)商用無線電專用通信網。
抗日戰(zhàn)爭中,大量機關、學校、工廠、銀行內遷云南,數十萬中國軍隊和數萬盟軍云集云南,加上怒江西岸的日本軍隊,云南的天空每天交織密布著強大的無線電信號,形成一個巨大無形的網,奠定了云南在西南通訊樞紐中的門戶地位。以駐滇盟軍為例,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在云南各地設立大批軍事、情報、運輸、文化、商業(yè)等機構,僅在昆明的美軍機構就有上百個,駐云南的美軍人員保持在兩萬多名,最多時達五萬人。1942年12月1日,美國駐昆明領事館升格為總領事館。這一時期的美軍機構主要有美軍中國戰(zhàn)區(qū)司令部、美國戰(zhàn)略情報局中國總局、美國空軍第14航空隊、美國陸軍供應處、美軍史迪威第5軍及部分海軍陸戰(zhàn)隊、美軍駐昆明憲兵總部及其他兵種勤雜人員等。其中,美國戰(zhàn)略情報局中國總局有工作人員700余人,下設8個辦公室、2個訓練學校、4個分部、4個情報站、19個情報分站分駐云南各地[14]88。此外,還有美國新聞處、美國紅十字會等組織積極參與到戰(zhàn)時工作中。英國在云南的軍事機構主要有英國軍事代表團和英國陸軍聯絡處駐滇辦事處。法國在云南的軍事機構主要有法國軍事代表團昆明分團,有工作人員77人,在河口、蒙自、勐臘、馬關等地設有辦事處,這些機構都擁有大量無線電臺。據滇緬公路運輸管理局局長譚沛英描述昆明:“這里,什么國家的人都有。美國人大部分是汽車推銷商和搞無線電的,這些搞無線電的人都屬于一支美國空軍部隊。”[15]實際上,幾乎所有的駐滇美軍機構都有龐大的無線電部門。戰(zhàn)后有人描述:“三年前美軍在昆明東莊附近架設了許多天線鐵塔,東一座西一座地散落在田野間?!保?6]盟軍和中國方面的無線電臺大量云集云南,軍事、政治、外交、商務、民間信息相互交織,信息交換的強度是空前的、技術是先進的、范圍是廣大的。從交通部“昆明國際無線電支臺業(yè)務量統(tǒng)計”可看出,1939—1941年,昆明與香港、河內保持著最為密切的國際無線電信息聯系(見表3)。3
表 交通部昆明國際無線電支臺業(yè)務量統(tǒng)計表[8]294單位:份
[1]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五四[M].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刻本.金陵書局.
[2] 德宗實錄·卷二二一[G]//云南省歷史研究所.《清實錄》有關云南史料匯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428.
[3] 云南通志館.云南通志館征集云南省各縣郵電資料[G].抄本.民國二十年至民國二十三年(1931—1934年).
[4] 李永清.云南人文地理·交通·郵電[M].石印本.民初.
[5] 亨利·奧爾良.云南游記——從東京灣到印度[M].龍云,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20.
[6] 云南通志館.云南通志館征集云南省各縣交通資料[G].抄本.民國二十年至民國二十三年(1931—1934年).
[7] 美特福夫人.中緬之交:第3集[G].伍況甫,譯//德宏州史志編委辦公室.德宏史志資料.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208.
[8] 云南省地方志編篡委員會.云南省志·卷三十五·郵電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9] 云南省蒙自縣志編委會.蒙自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0]王福明.近代云南區(qū)域市場研究(1875—1911)[G]//彭澤益.中國社會經濟變遷.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436.
[11]馬伯良.云南永義昌號[G]//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云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29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60.
[12]CORDIER G.Un VoyageàYunnansen:Guide[M].2nd Edition.Hanoi-Haiphong:Imprimeried’Extrême-Orient,1923:54.
[13]金碧電聲創(chuàng)刊號獻言[J].金碧電聲,1947(1).
[14]楊潤蒼.云南電信的發(fā)生和發(fā)展[G]//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云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37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15]趙從云.清末民國時期駐區(qū)軍事機構記略[G]//昆明市五華區(qū)文史資料委員會.五華文史資料:第7輯.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5:88.
[16]湯漢清,邵貴龍.駝峰(1942—2002)[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