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超, 周傳利, 柯增光, 袁昌振, 王德春
脊膜瘤是一種較常見的椎管內硬膜下髓外腫瘤,好發(fā)于女性,發(fā)病率僅次于椎管內神經(jīng)鞘瘤而居第2位[1]。我科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94例椎管內脊膜瘤患者,均經(jīng)手術切除及術后病理證實,術后效果良好,現(xiàn)就其臨床特點及診療策略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94例,男15例,女79例,男女比例1∶5.27;年齡16 ~82 歲,平均年齡(56.1±13.6)歲,其中18歲以下2例,18~65歲65例,65歲以上27例;病程10天 ~30年,平均(1.61±3.52)年;癥狀:局部及根性疼痛32例,感覺障礙71例,運動障礙73例,大小便異常13例,1例無明顯癥狀,為體檢時發(fā)現(xiàn)腫瘤。
1.2 影像學資料 94例術前均行X線及MRI檢查,其中48例行增強MRI檢查;術前X線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MRI檢查中均發(fā)現(xiàn)有椎管內占位性病變,且均為單發(fā),占位在T1加權像上呈等T1信號,在T2加權相上呈等T2或長T2信號,脊髓或神經(jīng)有不同程度受壓,部分可見脊膜尾征;48例增強MRI檢查均清楚顯示腫瘤的邊界、脊髓受壓程度及腫瘤組織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并可見絕大多數(shù)腫瘤均勻強化。
1.3 治療方法 94例均采取后路手術治療,對于T12/L1節(jié)段以上的患者,術中應用體感誘發(fā)電位行脊髓監(jiān)護。手術操作:取俯臥位,以術前X線定位的椎體為中點,行后正中切口切開,顯露腫瘤所在節(jié)段的后緣椎板,同時顯露上下相鄰節(jié)段的部分椎板;90例行腫瘤節(jié)段全椎板切除,4例行半椎板切除;細絲線懸吊硬膜后縱行切開硬膜,在放大鏡下以神經(jīng)剝離子探查腫瘤組織,逐步分離腫瘤組織的邊界,并顯露腫瘤的基底部,如腫瘤組織與硬膜粘連嚴重,可考慮切除部分硬膜,腫瘤組織較大時可以絲線懸吊腫瘤組織,并完整或分塊切除,位于脊髓前方或側前方的腫瘤不勉強行完整切除,以免造成脊髓的過度牽拉損傷,如腫瘤組織與脊髓或神經(jīng)粘連嚴重,應以保護脊髓或神經(jīng)為主,可行大部腫瘤組織切除,腫瘤組織切除后送病理檢查。
2.1 腫瘤位置 術中見腫瘤位于頸段14例,頸胸段2例,胸段68例,胸腰段5例,腰段5例。其中位于椎管內前方(包括側前方)11例,右側(包括右后側)38例,左側(包括左后側)26例,正后方19例。見表1。
表1 椎管內腫瘤位置分布(n)
2.2 手術情況 術中見腫瘤均為單發(fā),其中93例腫瘤全切除,1例因腫瘤位于脊髓前方且與脊髓粘連嚴重行大部分切除。完全切除的患者中3例術后原位復發(fā),均再行手術完整切除;大部腫瘤切除的1例術后2次原位復發(fā),均因腫瘤組織與脊髓粘連嚴重未能完全切除。
2.3 病理分型 術后病理示:腦(脊)膜內皮型28例,沙礫體型32例,纖維型10例,混合型19例,血管母細胞型1例,血管瘤型1例,透明細胞型1例,不典型脊膜瘤2例。
2.4 術后療效及隨訪結果 術后隨訪2~10年,隨訪率100%。術后第3月、6月、12月各隨訪1次,其后每年隨訪1次。隨訪結果示,有疼痛癥狀的32例患者疼痛均消失。感覺障礙的71例中69例癥狀明顯緩解,麻木感緩解>70%,生活可自理;1例麻木感緩解50%,1例麻木感緩解<20%。伴有運動障礙的73例中71例可自行下地活動,2例患者下肢無力癥狀無明顯好轉,仍不能自行下地活動。伴二便功能異常的13例患者中11例可自行控制大小便,1例偶有小便失禁,1例術后二便異常無明顯恢復。綜合統(tǒng)計示94例患者中89例恢復良好,2例效果一般,3例效果不佳,手術效果優(yōu)良率為94.7%。
脊膜瘤起源于蛛網(wǎng)膜內皮細胞或硬脊膜的纖維細胞,是一種良性脊髓腫瘤。椎管內脊膜瘤約占整個椎管腫瘤的10% ~45%,發(fā)病率僅次于神經(jīng)鞘瘤,1982年中國12個醫(yī)療單位統(tǒng)計的2 665例椎管腫瘤中脊膜瘤占14.06%。北醫(yī)三院統(tǒng)計的660例椎管內腫瘤中脊膜瘤178例,占26.3%[2]。我院2002年至2010年共收治椎管內腫瘤407例,其中脊膜瘤94例,占23.1%,與上述報道相近。本病多發(fā)于女性,相關文獻中報道的男女比例從1∶2~1∶10不等,本組為1∶5.27,盡管如此,目前仍未發(fā)現(xiàn)脊膜瘤的發(fā)生率與性激素有關。美國洛杉磯地區(qū)的一項脊膜瘤女性患者的調查發(fā)現(xiàn),脊膜瘤與絕經(jīng)后婦女明顯椎體骨質疏松癥有絕對關系,同時他們在對81例脊膜瘤患者與155例隨機抽樣的婦女作病因調查中提出4種因素可能是高危因素:(1)正在進行的雌激素替代治療;(2)口服避孕藥服用史;(3)既往運動參與史;(4)絕經(jīng)前狀況。此外,吸煙及大劑量放射檢查史,也是導致脊膜瘤的高危因素[3]。
脊膜瘤的發(fā)病較慢,癥狀通常為進行性加重[4]。本組中平均病程為(1.61 ±3.52)年。其主要癥狀為慢性進行性脊髓壓迫癥狀,早期時癥狀不明顯,也不具有特征性,多為相鄰部位的不適感,或非持續(xù)性輕微疼痛;隨著病程進展,主要癥狀為受壓平面以下一側或雙側肢體運動、感覺、反射、括約肌功能障礙,其中肢體麻木無力最多見,后期患者可能出現(xiàn)癱瘓等嚴重癥狀[5]。本組94例患者中感覺障礙71例,運動障礙73例,與文獻報道一致。
目前,椎管內脊膜瘤的診斷主要依靠MRI檢查或增強MRI檢查,其能明確椎管內脊膜瘤的部位、形態(tài)、大小、信號等腫瘤特征,有時可見脊膜尾征。近年來研究認為脊膜尾征雖非脊膜瘤特異性的征象,但卻高度提示脊膜瘤[6]。脊膜瘤的MRI信號變化與其他腫瘤不同,在T1加權像上呈等T1信號,在T2加權相上呈等T2或長T2信號,一般不伴有壞死囊變及椎間孔改變,因此MRI在腫瘤信號改變上有明顯特征性。脊膜瘤的邊緣一般較為光滑,內部信號較均勻;另外,增強MRI是診斷的另一手段,絕大多數(shù)脊膜瘤呈明顯均勻性強化表現(xiàn)。
脊膜瘤的確診依靠于術后病理檢查。組織學上,脊膜瘤的類型有(腦膜)內皮型、沙礫體型、纖維型、血管母細胞型、血管瘤型及混合型,另外還有極少見的透明細胞型[7]及惡性脊膜瘤。本組有1例透明細胞型脊膜瘤;其中(腦膜)內皮型、沙礫體型、纖維型最多見。脊膜瘤病理上最顯著的特征是腫瘤易發(fā)生鈣化,切片中大部分可見有鈣化灶。
手術切除是治療脊膜瘤的唯一有效方法,手術切除腫瘤可解除脊髓壓迫,恢復脊髓功能。手術方法多采用后正中入路,行全椎板或大部椎板切除。術中應在顯微鏡下仔細操作,小心分離腫瘤組織,對于頸胸段的脊膜瘤,術中只可牽拉腫瘤,不可牽拉或壓迫脊髓,對于不能完全切除的腫瘤,可行大部腫瘤切除以減壓。部分學者認為切除脊膜瘤時應同時切除部分硬脊膜,但也有研究顯示僅將附著點硬膜切除或僅燒灼處理對復發(fā)率的影響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全切和部分切除后的復發(fā)率有明顯差異(Solero,Neuro Surg,1989年)。本組1例行部分切除的患者術后兩次復發(fā)。此外,Saito等[8]提出了一個新的切除理論,即將硬膜的內層和外層分開,將硬膜內層與腫瘤組織一起切除來減少復發(fā)率。脊膜瘤手術切除后預后較好,復發(fā)較少,本組94例患者中復發(fā)4例,占4.3%。此外,脊膜瘤的復發(fā)以原位復發(fā)為主,本組4例復發(fā)均為原位復發(fā)。
椎管內脊膜瘤的臨床表現(xiàn)無特殊性,術前MRI檢查有較高診斷率,但最終確診仍依賴于術后的病理檢查;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術中操作應小心、熟練;術后臨床恢復較好,雖有復發(fā)傾向,但復發(fā)率較低。
[1] Kunert P,Dziedzic T,Matyja E,et al.Intradural chordoma mimicking a lateral sphenoid wing meningioma:a case report[J].Folia Neuropathol,2012,50(4):407-412.
[2] 謝京城,王振宇,馬長城,等.660例椎管內腫瘤的手術治療[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9,9(10):940-945.
[3] Wiemels J,Wrensch M,Claus EB.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 of meningioma[J].J Neurooncol,2010,99(3):307-314.
[4] Marosi C,Hassler M,Roessler K,et al.Meningioma[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08,67(2):153-171.
[5] 易燦,丁煥文,涂強,等.椎管內脊膜瘤的臨床診斷和手術治療[J].頸腰痛雜志,2011,32(2):131-134.
[6] 蒯新平,王勝裕,陶曉峰,等.脊膜瘤的MRI診斷及臨床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6):830-832.
[7] 李京臣,吳建粱,劉爽,等.椎管內透明細胞型脊膜瘤1例并文獻復習[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8,34(9):570-571.
[8] Saito T,Arizono T,Maeda T,et al.A novel technique for surgical resection of spinal meningioma[J].Spine,2001,26(16):1805-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