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第二軍醫(yī)大學長海醫(yī)院,上海 200433)
《難經》是繼《黃帝內經》之后的中醫(y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成書于《內經》之后,《傷寒雜病論》之前。體例以問答體裁,輯為八十一難。全書闡明《內經》要旨為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論特色,尤其在脈診方面具有重要貢獻。
《難經·一難》[1]曰:“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確立了診脈獨取寸口的意義。而最早提出寸口脈診臨床意義和原理的是《內經》。如《素問·經脈別論》曰:“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五藏別論》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币虼?,《難經》是在《內經》的基礎上,強調獨取寸口作為診脈的主要手段,并發(fā)展完善了這一手段的具體操作方法,強調了“獨取寸口”的意義,如原文說:“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薄峨y經》“獨取寸口脈”的觀點對后世寸口脈診的應用與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成為中醫(yī)臨床診脈的基本診法。張仲景深受其影響,十分重視寸口診法,其思想貫穿于《傷寒雜病論》全書,尤其是《辨脈法》、《平脈法》兩篇是傳承、發(fā)揮《難經》脈法的重要篇章。
三部九候雖最早見于《素問·三部九候論》,但《難經》將其確定為寸口診法,這是《難經》對脈診的重大貢獻之一?!峨y經》所述三部是指寸、關、尺三部,九候是指浮取、中取、沉取,共九候三部。其中,三部各主人體上部、中部、下部。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疾,即主上焦之病;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疾,即主中焦之病;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疾,即主下焦之病?!峨y經·十八難》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yǎng)者也。”這是運用五行相生規(guī)律,闡明兩手寸、關尺三部分候臟腑的定位及其原理(見表1)。
表1 寸關尺三部所主經脈
關于寸關尺三部中尺部脈,《難經·八難》闡述尺部可判斷體內元氣之盛衰。所謂元氣,《難經·八難》曰:“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薄峨y經·十四難》曰:“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氣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因此,尺部可認定為先天原氣反映之部位,先天之本生后天脾土,土生金,以五行相生之序,形成了人體左右手寸關尺三部所主之臟腑,此規(guī)律與中醫(yī)運氣學說中主氣的相生規(guī)律完全符合: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少陰君火,說明左右寸關尺三部臟腑分候與自然界陰陽五行生長規(guī)律相吻合。
《難經》全書中,貫穿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思想?!峨y經·七難》曰:“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睂Υ?,丁德用[2]認為:“夫三陰三陽之氣王,隨六甲以言之。此法是按黃帝《六節(jié)藏象論》云:天以六六之節(jié)成一歲,其自冬至之后得甲子,即是盛年初之氣分也……其陽明之至,浮大而短,為二之氣……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復得甲子,為三之氣……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復得甲子,為四之氣……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復得甲子,為五之氣……厥陰之至,沈短而敦,復得甲子,為終之氣……此三陰三陽之脈王,隨六甲之日數,故有此六脈之狀,是謂平脈也?!迸c自然界陰陽消長相應,將一年分為6個時段,各時段有當令的旺脈。在此,6個時段與中醫(yī)運氣學中六氣所主時節(jié)基本相符。六時旺脈,少陽、陽明、太陽、太陰、少陰、厥陰與經脈并無直接聯系。從脈象特點來看,冬至后第1個甲子周期陽氣尚微,故其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第2個甲子周期陽氣始盛,故其脈浮大而短;第3個甲子周期陽氣全盛,故其脈洪大而長;第4個甲子周期陰氣尚微,故其脈象緊細而長;第5個甲子周期陰漸盛,故其脈緊細而微;第6個甲子周期陰盛至極,故其脈沉短而盛,體現出1年6個時段、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guī)律。
表2 六氣與六時旺脈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說明診治疾病中辨脈之陰陽尤為重要?!峨y經》脈診始終以陰陽為綱,根據其脈位、脈象特點及指力的輕重論述脈的陰陽屬性。如《難經·二難》曰:“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根據寸口分布,論述了寸部為陽、尺部為陰,為臨床辨證疾病的陰陽屬性提供了依據?!峨y經·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痹氖紫日撌隽撕粑舷鲁鋈肱c五臟的關系,繼而論述了脈象浮沉的陰陽屬性。指出呼氣自內而出、由下達上,出于上焦陽分,心肺主之,故脈搏由內至外,浮者屬陽,以候心肺;吸氣自外而入,由上達下,納于下焦陰分,肝腎主之,故脈搏由外至內,沉者屬陰,以候肝腎,從而確定了浮沉為脈象陰陽的兩綱。《難經·五難》則以“菽”的重量作為切脈時的指力標準。先輕浮取,然后逐漸加重指力,通過體察皮毛、血脈、肌肉、筋、骨等不同層次的脈象變化,了解肺、心、脾、肝、腎之氣的盛衰,這也是《難經》根據脈象以定臟腑部位及陰陽屬性的方法之一。
《難經》中闡述了浮、沉、大、散、長、短、滑、澀、牢、濡、洪、緊、細、微、數、遲、緩、弦、伏、疾、實、結等22種脈象及解索、彈石、雀啄、屋漏等七絕脈的論述。脈象的論述始終以陰陽為綱,論述了各脈象與相兼脈的主病,此為后世脈象主病理論有著的重要意義。
總之,《難經》脈診理論上承《黃帝內經》,其理論對于中醫(yī)診斷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貢獻,特別是《難經》獨取寸口、三部九候及脈象主病等理論,一直指導著中醫(yī)臨床,但當今醫(yī)生偏重于脈象主病而忽略脈象理論的實際,使診脈趨于簡單化與程式化,因此必須重視中醫(yī)學中脈診理論的研究。
[1]元·滑壽.難經本義[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2:13-43.
[2]呂廣注.難經集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