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電視劇《水滸》主題歌唱的這句詞,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這里的“出手”作行動解。而“甩手”常指把事情或別人扔下不管,老舍在《駱駝祥子》里寫有“?。∫院蟪鋈?,言語一聲!別這么大咧咧的甩手一走!”之語,里面的“甩手”就是這個意思。
前不久,在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中,一位黨員干部在學習討論會上講,密切聯(lián)系群眾,真把群眾放在心上,切實為群眾謀利益,黨員干部必須在矛盾和問題面前,做到“出手”莫“甩手”,絕不當“甩手大爺”、“甩手掌柜”。聽后,筆者深以為然。
“出手”與“甩手”,看似只一字之差,實則含義大不同。對于黨員干部而言,面對事關群眾利益的矛盾和問題,“出手”還是“甩手”,往往表明其黨性修養(yǎng)的高下和工作作風的優(yōu)劣。那些樂于“出手”的黨員干部,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敢抓善管,克難攻堅,無不體現(xiàn)出勇于擔當?shù)母呱衅犯窈驼孀嵏傻墓ぷ髯黠L。那些習慣于“甩手”的黨員干部,或奉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為官哲學,自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多干事,生怕?lián)熑?,滿足于看攤守業(yè),混天度日,碰到棘手的矛盾、難解的問題便騰挪躲閃,無不暴露出不愿擔當?shù)淖运狡犯窈筒涣脊ぷ髯黠L。
當前,圍繞群眾利益的諸多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多有挑戰(zhàn)和考驗,解決好這些矛盾和問題,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群眾利益。黨員干部作為為群眾謀利益的人,應本著對群眾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以己饑己溺的感同身受,化解矛盾,正視問題,樂于“出手”,勇于“出手”,大膽“出手”,善于“出手”,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難題面前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在風險面前敢于作為、敢于承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群眾謀好利益;才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帶領廣大群眾闊步前進;才能在群眾心目中樹立起可信、可親、可敬的美好形象。而黨員干部一遇到這樣的矛盾或那樣的問題,就怕?lián)L險,怕負責任,當“彎彎繞”總繞著走,或玩“踢皮球”踢來踢去,“甩手”旁觀,其結果只會損害黨員干部應有的良好形象,冷了群眾的心,傷了群眾的情,失了群眾的信任與支持,使干群關系遭到不應有的破壞。
黨員干部“出手”不“甩手”,既是職責所系,更是群眾所盼。而黨員干部都能做到這一點,從客觀方面講,要建立健全黨員干部考核評價激勵機制,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從而讓那些愿“出手”、能“出手”、會“出手”的人受重用、得提拔,讓那些愛“甩手”、總“甩手”、善“甩手”的人受懲處、騰位子。同時要加大對黨員干部宗旨觀、權力觀和政績觀的教育力度,使其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以做到在其位、謀其政、司其職、負其責,多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從主觀方面說,黨員干部應自覺提升黨性修養(yǎng)水平,把群眾冷暖記心頭,將群眾利益掛心間,切實和群眾心貼心、情相連。有了這樣的情懷和追求,黨員干部“出手”不“甩手”,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責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