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超
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是指特應性個體接觸變應原后主要由IgE介導的介質(主要是組織胺)釋放,并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等參與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臨床可表現為陣發(fā)性的鼻癢、鼻塞及連續(xù)性噴嚏,大量水樣涕,嗅覺減退,鼻黏膜蒼白水腫,鼻甲呈息肉樣變,可伴有哮喘、蕁麻疹,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河南省鄭州博愛眼耳鼻喉醫(yī)院應用鼻用丙酸氟替卡松治療變應性鼻炎,取得了較好療效。本文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了觀察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2月到2012年3月在本院門診就診的78例變應性鼻炎患者納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癢、噴嚏、鼻塞、流涕、鼻黏膜水腫等癥狀,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2009,武夷山)[2]。所有患者治療開始前1周停用其他治療,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齡20~48歲,病程為1~12年,有家族史17例,并有支氣管哮喘6例。對照組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患者年齡為21~50歲,病程為1~11年,有家族史19例,并有支氣管哮喘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項目 治療組 對照組年齡(歲) 35.42±0.49 34.55±0.64病程(年) 4.55±0.75 5.02±0.13性別 男(例) 22 21女(例) 17 18有家族史(例) 17 6并支氣管哮喘(例) 19 8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予以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每日早晨使用1次,每側鼻孔1噴[3]。所有患者均排除丙酸氟替卡松禁忌癥。
對照組予以千柏鼻炎片口服,每次4片,3次/d。所有患者均排除千柏鼻炎片禁忌癥。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5d,15d后觀察兩組的療效和不良反應。
1.3 臨床癥狀評分及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關于變態(tài)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治療方案(2009,武夷山)[2]對4項主要癥狀(噴嚏,流涕,鼻塞,鼻癢)進行評分。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臨床癥狀評分評定療效:(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 %,顯效:≥ 66 %,有效:65 %~26 %,無效:≤2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均在SPSS17.0軟件上統(tǒng)計,其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臨床癥狀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均有好轉,評分較治療前下降(P<0.01),其中觀察組下降更為顯著,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2.2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例數為28例,有效例數為8例,總有效率為87.18%;而對照組顯效例數為19例,有效例數為12例,總有效率為64.10%。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9 12.36±2.14 3.45±1.56ab對照組 39 11.98±2.64 4.87±1.66a
表3 兩組變應性鼻炎患者療效對比(例(%))
2.3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觀察組共有3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其中2例表現為鼻出血,1例表現為頭痛,對照組共有2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其中1例表現為疲倦,1例表現為惡心。無需特殊處理,均在停藥后緩解。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變應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的一種疾病,也是常見的呼吸道變應性疾病,和哮喘密切相關,屬于I型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其治療方法包括避免接觸過敏原、藥物治療、特異性脫敏治療、局部神經切斷術治療等[4]。而藥物治療的原理主要是針對介質和細胞因子對終末器官的作用,或是減少炎性細胞在鼻黏膜組織內的聚集,因此鼻腔局部應用類固醇藥物,口服、局部應用抗組胺藥物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組胺僅對鼻部的一些速發(fā)癥狀有效,而局部應用類固醇藥物對鼻部的速發(fā)癥狀和遲發(fā)癥狀均有很好的療效[5]。
鼻用丙酸氟替卡松屬于新一代局部應用的類固醇藥物,是糖皮質激素受體的強效激動劑,具有強效的局部抗感染和抗過敏作用,能減少變態(tài)性鼻炎鼻黏膜中多種炎細胞的數量,有效抑制Th2型細胞因子(IL-4,IL-5)和GM-CSF等多種細胞因子的產生,它還可以對其他炎性介質的抑制如一氧化氮合酶產生,使鼻黏膜血管內皮細胞的一氧化氮合成減少,從而減輕一氧化氮引起的血管擴張和腺體高分泌效應[6]。鼻用丙酸氟替卡松用藥方便,療效確切,不良反應較輕微,停藥后皆可自動緩解。
本文研究發(fā)現,給予變應性鼻炎的患者丙酸氟替卡松每日鼻腔噴入治療,療效明顯,安全性好。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尚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及時控制病情發(fā)展,緩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鼻用丙酸氟替卡松治療變應性鼻炎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進一步研究應用。
[1] 馮雷.丙酸氟替卡松在過敏性鼻炎治療中的效果分析.藥物與臨床,2010,17(3):68.
[2]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鼻科組,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09年,武夷山).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44(12):977-978.
[3] 王秀梅.丙酸氟替卡松治療哮喘伴鼻炎的臨床研究.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32):166-167.
[4] 黃國華.復方熊膽通鼻劑壓縮霧化吸入聯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治療變應性鼻炎臨床觀察.河北醫(yī)藥,2010,32(12):1596-1597.
[5] 張華,陳璇,王慧嫵,等.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不同給藥方式治療季節(jié)性變應性鼻炎合并哮喘的臨床觀察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28(3):16-17.
[6] 周健,鄒嘉平,張磊.丙酸氟替卡松和依巴斯汀聯合治療持續(xù)性變應性鼻炎療效觀察.醫(yī)學臨床研究,2011,28(10):1976-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