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兵
[摘要]由于片面解讀課程標準,一些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出現了“一刀切”的狀況,不論什么課型、什么內容,都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按字面意義貫穿整個課堂。有的教師把課堂拋給了學生,讓他們完全自由地合作、交流和討論;還有的教師采用了超市式的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選擇性,從哪些材料中學習,學習什么,都由學生做主……由于過度宣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導致教師迷失了自己……
[關鍵詞]還是要“講” 合作時機 介入引導
一次,我去外地學習后回本校上了一節(jié)匯報課,模仿了那種“自主嘗試——小組交流——全班反饋”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們或講解、或辯論、或演示,小組展示完個人展示,各種方法應有盡有,孩子們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爭著表述自己的意見。
“誰來向大家介紹你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真能干!” 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一邊放手讓學生發(fā)揮,一邊反復用這樣的語言組織交流,用“你怎么想的?”“為什么?”引導發(fā)言的學生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總結的時候還說:“孩子們,你們真棒!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來計算。在今后的學習中,你喜歡哪一種就可以用哪一種方法來進行計算?!?/p>
可是,教學效果檢測時,很多學生由于受到了老師的夸獎,都選擇了自己的算法進行計算,而沒有接受別人的好方法,僅有一小部分的學生能掌握兩三種算法,最讓我汗顏的是個別學生仍然掰著手指去計算。課堂形式上的熱鬧,只是讓學生得到淺層次的興奮,而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也就是說交流在形式上是發(fā)生了,卻沒有引起學生實質性的思維碰撞。
于是,我就想: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講明白了,學生不見得聽明白,學生聽明白了也不見得就是學明白,所以那些以教師為中心的課要改。但是,像這樣“一刀切”的課也要不得。怎樣才能更好地優(yōu)化我們的課堂教學呢?
思考一:教師還是要“講”
首先,教師的講要能激起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中接受教學,使教學活動充滿吸引力。只要引導得法,越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問題,越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要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我們教學的起點,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一方面尊重了學生的智慧,使教學與學生現有的思維水平接軌,做到精講精練,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教師好高騖遠,犯拔苗助長的錯誤。
第三,要做到關注通法。關注一題多解是很必要的,能使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適合生生合作。但僅限于此是不夠的,還要關注通法。關注通法可以使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使教師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中給學生帶來最大限度的收獲。教師要多觀察、多總結,并引導學生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通法的利用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數學殿堂之門,拓寬道路,這樣的講使老師更加可親可敬。
第四,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說是教育與現代技術的親密配合。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通過情景畫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而且能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有趣,還可以增大容量、節(jié)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思考二:把握合作的時機
“肩并肩遠比面對面舒服”,因此,伙伴之間的溝通比師生之間的授受更容易達成。而且,學習合作的意義也遠大于現階段的合作學習。那么,怎么做到有效合作,避免我那節(jié)匯報課的尷尬呢?
合作不是人先天的本能,要依賴后天的養(yǎng)成。教師可以按“獨立思考——組內討論——組際交流——引導評價”的步驟引導學生學習合作的方法。下面,以一堂課的幾個環(huán)節(jié)為例進行說明:
1.復習。復習中的合作學習可以有效地創(chuàng)設氛圍。一方面通過討論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復習中去,喚醒舊知,完善原來的認知結構,為新知的學習做準備;另一方面也創(chuàng)設了一個較為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大大提高。
2.新授。合作交流是一種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和課內信息的溝通,有利于學生之間互幫互學,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新知教學中,適時引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師生、生生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啟發(fā),相互評議,可以達到訓練思維品質,發(fā)展學生智力的目地。
3.練習。精講多練是一種高效的教學形式?!岸嗑殹辈粌H指數量上的多,更是在質量上的要求。小組合作學習能加大學生的參與率,便于實施分層教學,從而保證練習的有效性。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來設計多層次的練習題,提高同伴間合作的效率。
4.評價。合理運用小組成員互評與自評,對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尤為有效。而正確的評價與被評價也正是學生將來走上社會所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之一。
思考三:教師的介入引導
如果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失去了教師對學生有價值的引導,剩下的往往是虛假的主體。沒有聚集的發(fā)散是沒有價值的,聚集的目的是為了發(fā)展。教師適時的介入引導,使學生不會停留在淺層次的表達與傾聽,他們通過比較,能夠培養(yǎng)優(yōu)化意識,并隨著思考的不斷深入,在熱烈的交流中知已知彼,讓智慧的火花不斷地閃現,碰撞。
把不停地重復“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真聰明!”等一些不能引導學生溝通的話改成:“誰聽懂了他的想法,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嗎?”“誰有不一樣的方法?”“和他的方法一樣的有哪些同學?”“與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嗎?”“沒有聽懂的同學還有嗎?”“那種方法更好?”。
當學生探索出多種方法時,要引導學生對多種算法進行梳理,使學生了解多種算法,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同時,還要利用與同伴比較異同的辦法引導學生相互溝通、理解,并培養(yǎng)優(yōu)化意識。
總之,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身份不會隨時代的進步而喪失,只是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修正自己的方法,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遼寧省遼陽市小北河鎮(zhèn)房身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