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平
《美國簡明史》封面
《美國簡明史》是新中國第一部國別史,三聯(lián)書店1953年11月出版,作者黃紹湘。近年,我在中國書店買到這本《美國簡明史》,封面還鈐“紙型樣本”印章。
據(jù)黃紹湘的兒子畢汝諧介紹,《美國簡明史》寫于1950年到1952年間,公開出版前曾先印出數(shù)量很少的“紙型樣本”,作為征求意見本在內(nèi)部審查,通過后再正式開印。負責審查“紙型樣本”的除出版界領導王子野、陳翰笙、葉籟士等人外,還有蘇聯(lián)專家葉菲莫夫。蘇聯(lián)人認為,只有他們才是社會主義國家,別的衛(wèi)星國都是人民民主國家。《美國簡明史》是人民民主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美國史的一個成果。當時,蘇聯(lián)專家意見一言九鼎,有此結(jié)論,此書的出版便暢通無阻了。畢汝諧還記得,出版社付的4000元稿費母親當即全部交了黨費。
黃老在我收藏的《美國簡明史》(紙型樣本)上簽名并題:姚小平同志:
你是一個有心人,難為你終覓得此書。
這是我的第一本美國史專著,它在60年前是我國的第一本國別史,傾注了我的理想和心血,也凝聚了你畢中杰伯伯的支持。
無論風云如何變幻,我的初衷不變!書此與你共勉。
97歲老人黃紹湘(右),2012年4月15日于北京興華公寓
黃老的大女兒說,題簽內(nèi)容是由她和妹妹根據(jù)母親的意見起草并書寫的。97歲的母親臥病在床,只題寫了“姚小平同志”和“黃紹湘”幾個字。
黃老曾任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理事長。據(jù)《光明日報》刊登的中國社會科學院57名學部委員和133名榮譽學部委員名單,黃老為榮譽學部委員之一。簡歷介紹說:“黃紹湘1915年5月出生,湖南臨澧人。學術(shù)專長為美國史,中國美國史研究奠基人之一。代表作《美國簡明史》《美國早期發(fā)展史》《美國通史簡編》《美國史綱》等。”
上世紀50年代中期,黃老與家父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共事,工作地點在北京“沙灘大院”。1954年5月,中宣部接收了原北京大學“沙灘大院”。1956年,機關用拆除“孑民堂”前院的大部分材料,在沙灘大院東北端,新灰樓后修建了并列的兩個頗為傳統(tǒng)的中式平房小院,我們家住東院,黃老家住西院,當時我只有五六歲。2003年10月23日,我為《人物》雜志撰寫美共中國局書記徐永煐事跡,登門拜訪久失聯(lián)系的畢中杰、黃紹湘夫婦。當時他們住紫竹院昌運宮,8層樓一套小三居舊房,房子沒廳,未做任何裝修,一水兒舊家具,堆滿資料書籍,顯得狹小簡樸。他們的兒女都不在身邊,只剩下空巢里兩位相互扶持的老人。黃老的耳朵基本失聰,我們之間交流常常是我把要問的內(nèi)容寫在紙上,她看后作答,由此我對她的經(jīng)歷也有了一定了解。
黃老祖籍湖南臨澧,1915年5月10日生于長沙,后隨父母遷居北京。她的父親黃右昌是我國著名法學家,曾任北大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曾在國民黨政府任立法委員,解放后為中央文史館館員。1934年秋,黃老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外語系二年級插班生,翌年秋轉(zhuǎn)入歷史系。在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她積極投身救亡宣傳,在公眾場合演講聲音嘹亮宏大,從不發(fā)怵,被同學稱為“小鋼炮”。1936年6月,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9年夏,她與同為地下黨員的畢中杰結(jié)為夫婦。1944年,中共南方局資助黃紹湘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主修美國史。黃老以優(yōu)異成績獲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專業(yè)碩士學位的同時,在徐永煐任書記的美共中國局領導下,積極從事革命工作。解放后,她曾在山東大學、人民出版社、中央政治研究室、北京大學等單位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后任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研究員兼研究生院教授。青年時代的她充滿理想,痛恨社會貧富不均與國民黨專制獨裁,而為共產(chǎn)黨在抗日救亡中的先鋒作用所吸引,感到共產(chǎn)黨講民主、平等,互相間團結(jié)友愛,充滿朝氣。黃老是戰(zhàn)士,也是學者。她相信馬克思主義,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自己的研究。在她看來,馬克思主義是剖析歷史的科學,而不是謀求個人升官發(fā)財?shù)那瞄T磚。在長期研究工作中,她心無旁騖,甘于寂寞,不唯上,不唯書,不追時髦,顯示了一位學者的品格和魅力。黃老長期沉潛于美國史研究,每天的工作計劃都安排得很滿,晚上常工作到十一二點。隨著昔日戰(zhàn)友陸續(xù)故去,她更感到時間的緊迫。她說:“我沒有權(quán)利浪費時間,每一分鐘我都要把它用的有意義?!?965年,黃老作過全部結(jié)腸瘤切除大手術(shù);1992年她雙耳失聰;腿部還患有骨刺增生和嚴重失眠癥。黃老喜歡與人交談,在與她講話時,我深深地感到,雙耳失聰嚴重影響了她與外界的交流,其痛苦可想而知。她瘦小羸弱的身體和說話時的堅定有力形成強烈對比。盡管我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她的堅韌和執(zhí)著卻感動著我,她是真正的“戰(zhàn)士”。她的女兒從海外給我打電話說:“我媽媽最欣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句話。她常說,人活著就是為了自己追求的那個理想。”2005年6月7日,《光明日報》刊出我寫的《理想之樹常青——記中國社科院美國史研究專家黃紹湘》一文,這一年恰值黃老九十高齡。
黃紹湘題簽
2007年11月11日,她的老伴畢中杰不幸因病去世。畢先生長期充當妻子的“拐棍”,負責家里諸多雜務及與外界的溝通聯(lián)系。黃老能專心于學術(shù)研究,離不開丈夫幾十年的默默奉獻和支持。2008年5月18日,黃老給我來信說:“我們的家庭遭到巨變,十分不幸。我于去年10月摔斷了右腿,急診住進協(xié)和醫(yī)院外科……畢中杰同志因患病已于去年11月11日病逝。我十分痛慟……”信中夾附李希凡在2008年第4期《傳記文學》上撰寫的《我認識的第一位地下黨員——憶畢中杰》。我看后才知道,和藹慈祥的畢老伯曾在國民黨黑暗統(tǒng)治下出生入死,臨危不亂,為新中國的建立默默奉獻力量。
《美國簡明史》從1953年出版至今已過去近60年,中國與世界都發(fā)生巨大變化。人類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依然閃爍著不滅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