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 郝洪軍 王璐 高楓 劉鳳君 袁云
特發(fā)性炎性肌肉?。╥diopathic inflammatory muscle disease,IIM)為一組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特征等不完全相同的異質(zhì)性疾病,其診斷主要依靠肌肉活檢。近年來針對血清肌炎抗體的研究逐漸增多,肌炎抗體分為肌炎特異性抗體(MSAs)和肌炎相關(guān)性抗體(MAAs)。不同肌炎抗體特別是MSAs與特殊的臨床綜合征及病理改變相關(guān),已有學者提出可將肌炎抗體作為IIM的分類標準之一并用于指導治療。目前國內(nèi)對肌炎抗體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應(yīng)用免疫印跡法檢測患者血清肌炎抗體,旨在探討其在肌病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意義。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0-01-2012-04在作者實驗室進行血清肌炎抗體檢測且同時行肌肉活檢的患者101例,其中女62例,男39例,年齡11~78歲,平均(42±15)歲。
1.2 方法
1.2.1 血清肌炎抗體檢測:采用免疫印跡法檢測患者血清中 7 種 MSAs(分別為抗 Mi-2、Jo-1、SRP、PL-7、PL-12、EJ、OJ抗體)和4種 MAAs(分別為抗 Ku、Pm/scl-75、Pm/scl-100、Ro-52)共11種肌炎自身抗體(檢測試劑盒由北京歐盟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提供)。具體操作步驟如下:(1)試劑準備:稀釋緩沖液(1∶10)、酶結(jié)合物(1∶10)和待測血清樣本(1∶51),在反應(yīng)槽中各加入1.5mL緩沖液,室溫封閉膜條15min,吸干備用。(2)樣品孵育:將稀釋后的血清標本1.5mL加入反應(yīng)槽中,置搖床上室溫振蕩溫育30min,以1.5mL的緩沖液洗滌3次,每次5min。(3)酶結(jié)合物孵育:加入1.5mL酶結(jié)合物置搖床上室溫溫育30min,洗滌3次,每次5min。(4)包被底物:加入底物顯色液置搖床上室溫溫育10min,用蒸餾水浸洗并吸干,與參照膜條對比讀取結(jié)果。每個試劑盒帶有一張標準陽性對照條帶,每一張膜條均帶有質(zhì)控條帶,不再設(shè)計對照。將檢測結(jié)果顯示為“++”、“+++”者定為陽性、“+”者定為可疑。
1.2.2 肌肉活檢:(1)組織學、酶組織化學染色:對101例患者肌肉標本進行常規(guī)組織學染色,包括蘇木精-伊紅、改良Gomori三色、高碘酸Schiff反應(yīng)和油紅“O”脂肪染色,同時進行酶組織化學染色,包括三磷酸腺苷酶、還原型輔酶Ⅰ四氮唑還原酶、琥珀酸脫氫酶、細胞色素氧化酶和非特異酯酶染色。(2)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冷凍標本切片厚6 μm,采用Envision兩步法進行免疫組化染色。第一抗體分別為鼠抗人CD8、CD20、CD68和MHC-1單克隆抗體(DAKO公司)。使用Envision和DAB試劑盒進行第二抗體的結(jié)合和顯色反應(yīng)(DAKO公司)。選取確診的炎性肌肉病和正常的肌肉標本分別作為陽性和陰性對照。陽性判斷:CD68染色:細胞質(zhì)出現(xiàn)棕黃色顆粒者為陽性細胞;CD20、CD8和 MHC-I染色:細胞膜出現(xiàn)棕黃色顆粒者為陽性細胞。
2.1 肌肉活檢結(jié)果 101例患者經(jīng)肌肉活檢確診,包括多發(fā)性肌炎27例(26.7%),皮肌炎2例(2.0%),免疫性壞死性肌病21例(20.8%),肌營養(yǎng)不良15例(14.9%),神經(jīng)源性骨骼肌損害8例(8.9%),非特異性改變16例(15.8%),其他肌病12例(11.9%,包括代謝性肌病、管聚集肌病、中央核肌病、肌原纖維肌病等)。
2.2 不同類型肌肉病患者中各種抗體的陽性情況具體結(jié)果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肌肉病患者中各種抗體的陽性情況(例)
表2 各類抗體在不同類型肌肉病患者中出現(xiàn)的情況(例)
2.3 肌炎抗體在炎性肌病診斷中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根據(jù)2004年歐洲神經(jīng)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國肌肉研究協(xié)作組的分類標準,將101患者分為炎性肌肉病(包括多發(fā)性肌炎、皮肌炎、免疫性壞死性肌病)和非炎性肌肉病兩組,前者共50例,后者共51例。50例炎性肌肉病患者中肌炎特異性抗體陽性者13例(26.0%),肌炎相關(guān)性抗體陽性者22例(44.0%)。51例非炎性肌肉病患者中肌炎特異性抗體陽性者1例(2.0%),肌炎相關(guān)性抗體陽性者8例(15.7%)。故肌炎特異性抗體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26.0%和98.0%,肌炎相關(guān)性抗體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56.0%和84.3%。
2.4 各種抗體在不同類型肌肉病中的出現(xiàn)情況101例患者中抗體陽性者共35例,各種抗體在不同類型肌肉病中的分布結(jié)果見表2。
2.5 抗體陰性者情況 抗體陰性者共66例,包括多發(fā)性肌炎12例,免疫性壞死性肌病12例,肌營養(yǎng)不良12例,非特異性改變15例,神經(jīng)源性骨骼肌損害5例,其他肌病10例。
IIM是臨床表現(xiàn)為亞急性或慢性、少數(shù)急性發(fā)病的對稱性近端肢體力弱,可伴肌肉疼痛及肌肉萎縮,血清肌酶升高,肌電圖呈肌源性改變的一組肌肉疾?。?]。2004年歐洲神經(jīng)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國肌肉研究協(xié)作組依據(jù)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指標(肌酶和肌炎抗體)、組織病理學特點、發(fā)病機制將IIM分為5類,包括多發(fā)性肌炎、皮肌炎、包涵體肌炎、免疫介導的壞死性肌病和非特異性肌炎,其確診主要依賴肌肉活檢[2]。由于不同類型的肌炎患者之間以及肌炎與其他類型的肌肉病(如成年發(fā)病的肢帶型肌營養(yǎng)不良患者)具有相似的臨床表現(xiàn),且已有研究報道免疫性壞死性肌病與肌營養(yǎng)不良患者具有相似的病理改變,因此部分患者容易被誤診。近年來隨著對血清肌炎抗體研究的逐漸增多,血清肌炎抗體分為MSAs(包括抗合成酶抗體、抗SRP抗體、抗 Mi-2抗體)和 MAAs(包括抗 Ro-2抗體、抗 Ku抗體、抗 Pm/scl-75抗體、抗 Pm/scl-100抗體[3]。本研究對101例患者同時行血清肌炎抗體和肌活檢檢查,結(jié)果顯示在炎性肌肉病的診斷中MSAs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26.0%和98.0%,MAAs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56.0%和84.3%。這與國外文獻報道結(jié)果基本一致[4]。在炎性肌肉病的診斷中MSAs的特異性較高,且不同的肌炎抗體特別是MSAs與特殊的臨床綜合征及病理改變相結(jié)合,對疾病的診斷有較高價值。在炎性肌肉病診斷方面MSAs比MAAs具有更高的臨床價值,但是其陽性率較低,MAAs的敏感性較高,有助于鑒別診斷。文獻報道最常見的肌炎特異性抗體為抗合成酶抗體,臨床表現(xiàn)主要與抗合成酶抗體綜合征相關(guān),以關(guān)節(jié)炎、“技工手”、間質(zhì)性肺病最多見,但是此類抗體陽性患者肌肉病變常較輕且較少有皮膚損害[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抗Jo-1抗體陽性患者占所有抗體陽性患者的比例為5.7%,但本研究中2例抗Jo-1抗體陽性者均為炎性肌肉病患者,考慮與就診于作者醫(yī)院并行肌肉活檢的患者多以肌肉病變?yōu)橹髑液喜⑵渌Y(jié)締組織病者較少相關(guān),亦有可能與遺傳因素相關(guān)。Mi-2抗原為可溶性核抗原的一種[6]。文獻報道抗Mi-2抗體為皮肌炎的特異性抗體,與皮疹及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相關(guān),預后差。但近來發(fā)現(xiàn)抗Mi-2抗體陽性患者合并惡性腫瘤及間質(zhì)性肺病較少,預后相對較好,除見于皮肌炎患者外,尚可見于少數(shù)多發(fā)性肌炎或包涵體肌炎患者。本研究中抗Mi-2抗體陽性患者占所有抗體陽性患者的2.9%。由于本研究的患者年齡較大、皮肌炎患者比例較少、以皮損就診并行肌肉活檢者較少,故有關(guān)抗Mi-2抗體陽性的確切比例尚存在爭議。
信號識別顆粒是一種廣泛存在于細胞質(zhì)的蛋白核酸復合體,參與蛋白在胞漿中合成和轉(zhuǎn)移過程??筍RP抗體為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肌炎抗體,有報道此抗體陽性的患者病情多較嚴重,肌酸激酶升高明顯,病情進展快,對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反應(yīng)差,常合并心臟病,而間質(zhì)性肺病、雷諾現(xiàn)象、技工手的出現(xiàn)率低,死亡率高[4]。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抗SRP抗體陽性患者占所有抗體陽性患者的比例為31.4%。在本研究的101例患者中,抗SRP抗體陽性者共11例,其中有7例為免疫性壞死性肌病患者,其余3例為多發(fā)性肌炎,1例為肌營養(yǎng)不良。近來發(fā)現(xiàn)部分抗SRP抗體陽性的免疫性壞死性肌病患者進展緩慢,合并心臟病變者較少,對治療的反應(yīng)尚可[7],該組部分患者經(jīng)免疫抑制治療后抗體轉(zhuǎn)陰,癥狀好轉(zhuǎn),由于部分免疫性壞死性肌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和病理改變與成人發(fā)病的肢帶型肌營養(yǎng)不良相似,故抗SRP抗體的檢測在兩種肌肉病的鑒別中具有重要作用[8]。該組有1例血清抗SRP抗體陽性患者,肌活檢診斷為肌營養(yǎng)不良,此患者是同時存在肌營養(yǎng)不良和免疫性壞死性肌病合并抗SRP抗體陽性,還是抗SRP抗體亦可出現(xiàn)在肌營養(yǎng)不良患者中,需進一步觀察,如可對該患者使用激素治療并觀察其療效。
Wolfe等于1977年在多發(fā)性肌炎患者血清中發(fā)現(xiàn)抗Pm/scl-75抗體,具有抗原作用的蛋白成分主要為Pm/scl-75、Pm/scl-100。抗Pm/scl抗體最常見于多發(fā)性肌炎合并硬皮病患者,也可見于僅有多發(fā)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等其他結(jié)締組織病,抗Pm/scl抗體陽性患者多為慢性、呈相對良性病程,皮膚病變不明顯,對激素反應(yīng)相對較好[4]。亦有報道抗Pm/scl抗體陽性患者可以出現(xiàn)抗合成酶綜合征樣的表現(xiàn)[9]。本研究中抗 Pm/scl-75陽性患者占所有抗體陽性患者的比例為20.0%,除炎性肌肉病之外,亦見于肌營養(yǎng)不良及神經(jīng)源性骨骼肌損害患者,未見Pm/scl-100陽性者,考慮與影響自身抗體的免疫遺傳背景相關(guān)。
抗Ro-52抗體為肌炎相關(guān)性抗體,常與抗Jo-1抗體合并存在,亦可以和其他肌炎相關(guān)性或特異性抗體共同存在。合并抗Ro-52抗體陽性的患者肌炎常較嚴重,易惡化,且常合并關(guān)節(jié)炎及腫瘤,預后差。本研究中未發(fā)現(xiàn)抗 PL-7、PL-12、EJ、OJ抗體陽性及抗Pm/scl-100抗體陽性患者,考慮與上述抗體陽性率低及本研究的病例數(shù)較少相關(guān)。
肌炎抗體在特發(fā)性炎性肌肉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病因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且免疫印記法檢測血清肌炎抗體特異性較高,對臨床疑診炎性肌肉病的患者應(yīng)該進行肌炎抗體的檢測,進一步研究抗體與臨床表現(xiàn)之間的關(guān)系,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1]Dimachkie MM.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J].J Neuroimmunol,2011,231:32-42.
[2]Hoogendijk JE,Amato AA,Lecky BR,et al.119th ENMC international workshop:Trial design in adult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with the exception of inclusion body myositis,10-12October 2003,Naarden,The Netherlands[J].Neuromuscular Disord,2004,14:337-345.
[3]Mimori T,Imura Y,Nakashima R,et al.Autoantibodies in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an update on clin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J].Curr Opin Rheumatol,2007,19:523-529.
[4]Selva-O’Callaghan A,Labrador-Horrillo M,Solans-Laque R,et al.Myositis-specific and myositis-associated antibodies in a series of eighty-eight Mediterranea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J].Arthritis Rheum,2006,55:791-798.
[5]Vincze M,Molnár PA,Tumpek J,et al.An unusual association:anti-Jo1and anti-SRP antibodies in the serum of a patient with polymyositis[J].Clin Rheumatol,2010,29:811-814.
[6]Hengstman GJ,Vree Egberts WT,Seelig HP,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myositis and autoantibodies to different fragments of the Mi-2bantigen [J].Ann Rheum Dis,2006,65:242-245.
[7]王璐,張巍,郝洪軍,等.抗信號識別顆??贵w肌病八例臨床分析[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2,16:593-595.
[8]Kao AH,Lacomis D,Lucas M,et al.Anti-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auto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and patients without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 [J].Arthritis Rheum,2004,50:209-215.
[9]Mahler M,Raijmakers R.Novel aspects of autoantibodies to the PM/Scl complex:Clinical,genetic and diagnostic insights[J].Autoimmunity Reviews,2007,6:43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