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椿
(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1920年1月,陳獨秀被北京大學解聘而南下上海,標志著“新青年”群體的瓦解,也就意味著以《新青年》為核心的“五四”運動知識分子群體分裂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別。分裂后的知識分子中具有相同政治理念的人組成相對獨立的組織開始活躍在政治舞臺,他們創(chuàng)立刊物發(fā)表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理念,企圖用“輿論干政”的方式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因為,文人的陣地就是報刊,武器就是文章,彈藥就是思想。報刊不僅是文人理想安身之處,實現價值之所,更是報國濟困行動之地。這些刊物是有共同政治、文化理念的知識分子小團體籌資創(chuàng)辦的低成本政治、社會、文化、文學等評論性刊物,他們一般輪流擔任主筆和編輯,參加者自稱“同人”或“同仁”,我們稱這種刊物為“同人報刊”[1]。“同人報刊”的特點是財務獨立與言論自由,由同人輪流擔任編輯,刊物不受政府、黨派和其他利益團體影響和控制??锇l(fā)行數量和范圍不大,但是作者和讀者群體相對固定。從傳播學意義而言,社會政治環(huán)境和刊物氣質成就“同人報刊”這種出版、編輯方式,造就刊物特有的政治、社會影響。本文討論的《努力》周報就是以胡適為核心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群體創(chuàng)辦的政論性“同人刊物”。
“五四”運動后,作為自由主義者的胡適本來立誓20年“不談政治”,以超脫的姿態(tài)關注現實社會。但是,黑暗的政治現實,專制的政府貪腐與無能,國家的貧弱和人民的困苦無不煎熬著書齋里的胡適和同人們的心靈。傳統(tǒng)中國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胡適和同人們行動起來介入現實政治,將改良社會的政治理想付諸行動。
1921年初,北京發(fā)生國立學校的學潮,教職工和學生為爭取權益而罷課罷教,學生和教師抗爭的結果卻是被軍警鎮(zhèn)壓。學潮事件成為胡適及其同仁們拋棄“不談政治”的誓言介入政治、社會現實的發(fā)端。8月1日,《晨報》發(fā)表了由胡適、高一涵、李大釗、蔣夢麟、陶孟和、王文伯和張慰慈等7位聯合署名的《爭自由的宣言》,向社會宣示自己對現實政治的態(tài)度:“我們本不愿意談實際的政治,但是(實際)政治卻沒有一時一刻不來妨害我們……我們相信人類自由的歷史(表明)沒有一國不是人民費去一滴一滴的血汗換得來的,(如果)沒有肯為自由而戰(zhàn)的人民,(就)絕不會有真正的自由出現;這幾年來軍閥政黨膽敢這樣橫行,便是國民缺乏自由思想,自由評判的真精神的表現”[2]。
1921年5月21日下午,胡適與丁文江、蔣夢麟、王文伯等人在胡適家聚會,討論組織有關政治社團以及創(chuàng)辦刊物的具體事宜,“我們四人討論組織一個小會的事。我擬了一個組織大綱,大家都表示同意……”[3](P62)他們決定以6月1日作為組織成立日期,胡適為組織起名“努力”,稱為“努力會”。而刊物“周報的籌備遠在半年之前,胡適是最早倡議的人。他向來主張:‘我們在職業(yè)而不靠政治吃飯的朋友應該組織一個小團體,研究政治,討論政治,作為公開的批評政治或提倡政治革新的準備”[3](P62)。這個微型秘密政治團體的成員最少的時候才四五個人[4](P87),他們以后就成為《努力》周報的主要成員。
“努力社”在現代中國的歷史長河里幾乎無人知曉,但是《努力》周報卻是“五四”以后思想、文化、新聞史研究的起點之一。
1922年5月7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首次創(chuàng)辦的政治平臺——《努力》周報出版發(fā)行,原來的秘密組織“努力會”也順理成章地轉型為刊物編輯部——“努力周刊社”。該社規(guī)定“本會的性質為秘密的”,成員必須“有正當的職業(yè)或有職業(yè)的能力”,“有忠實可靠的人格”,新成員要經過二名老會員介紹外,還要由“會員審查會”審查合格才有資格入會?!杜Α分軋蟮倪\營經費來源于會員每月工資的5%。“周報只印1張,紙費印費都不多,稿費當然是沒有的。所以我們的二個月捐款已夠用了,已夠使這個小刊物獨立了”[4](P87)。
如果政論性報刊沒有穩(wěn)定的作者群,那么就沒有自己的刊物風格和堅定的政治立場,也就意味著喪失新聞意義,失去生存空間。編輯與作者的教育背景和社會經歷決定了刊物的文化素質、理論視野、觀察視角和文字風格。報刊的特色決定了社會影響力并集聚著讀者群,塑造著他們的氣質、政治觀點。如果沒有目標讀者群,那么它就喪失作為新聞媒體的基本的生存發(fā)展的空間,而成為孤獨的“獨唱團”。編讀二者共同決定了報刊的氣質、社會定位和政治影響力。因此,有什么樣的編輯和作者,造就什么樣的刊物,也就吸引和培育出什么樣的讀者,最終就會在什么樣的程度上影響著社會。讀者群與作者群及報刊互動使報刊、作者和讀者三者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動和相互進步的關系,三者的合力決定了刊物的定位、視野、觀點和社會影響,甚至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刊物的命運。因此,研究報刊首先要從其作者群和讀者群開始。
《努力》周報的主筆以胡適和丁文江為主,其他主要作者有張慰慈、高一涵、陶孟和、任鴻雋、陳衡哲、朱經農、徐新六、沈性仁、蔣夢麟、蔡元培、王云五、王微、徐志摩、顧頡剛等14人。《努力》周報發(fā)表包括短評在內的文章共339篇,除65篇文章作者匿名外,上述諸人發(fā)表230篇,占文章總數的68%。
除了共同的政治理念和價值觀,我們還需要分析出《努力》周報同人聚合的具體因素。
上述16位主要作者中,除顧頡剛、王云五、沈性仁等3人外,其余都有留學經歷而且都獲得博士學位。其中10位主要作者情況見表1。回國后,他們幾乎都成為本專業(yè)領域的知名學者,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所以,胡適對他們進行了分工:“就《努力》論,關于政法之稿件有一涵、慰慈等擔任;經濟之稿,有振飛、唐有壬等擔任;文學之稿,有志摩、陳通伯等擔任(蘇菲過于矜持,不敢預計其必有稿來);其他社會科學,有兄、叔永、擎黃、孟和(孟和來滬,當可求其作文)和我(朱經農)擔任,讀書雜志有頡剛、劉叔雅等擔任”[5]。
表1 主要作者簡表
從表1看出:這10人中有5位任職于北京大學,占總數的50%??梢姳本┐髮W是作者們聚集在一起的重要因素。此外,其他個體作者是“努力同人”的認同者,如王星拱、潘大道、沈慰德、朱希祖、王世杰等人是大學教師,其中有人以后還走上政壇,如王世杰成為外交部長;也有在校的大學生如蕭一山、顧頡剛、譚明謙、胡思永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識結構使他們與胡適等人擁有相同的政治理念和價值判斷。個體作者盡管政治、社會以及學術觀點相異,甚至政治立場截然相反,比如蔣百里就推崇“聯省自治”,林長民推崇“國民外交”和憲政,鄧初民推崇馬列主義,余惟一、陳國榮和“一個鐵路學者”等作者的文章里,有的主張革命,有的主張改良,有的激進,有的平和,有的保守,但是分歧和爭論并不妨礙他們聚集在《努力》周報的周圍,因為他們的集合有共同的基礎,那就是為國家的富強而“努力”的心態(tài)。其實,這種現象恰好說明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群體初步形成的時期,主要特點就是組織的松散性和思想的分裂性,這也是政治群體與政黨的區(qū)別所在。
相同的職業(yè)、教育和學術背景以及工作處所都使他們可以相互熟識,更加便捷的交往和思想交流以組織成為政治團體。同時,他們以胡適為中心聚集而成團體,因此必然深深刻上其思想領袖胡適的烙印,如此決定了《努力》周報定位、主導思想、編輯方針和作者與讀者群體。
我們可以從表1分析作者年齡結構,胡適等作者出生在風云際會的19世紀末1880—1895年間,平均年齡35.5歲,年齡最大的是高一涵38歲,而最小的楊杏佛29歲。按照許紀霖的說法;他們屬于“五四”一代的知識分子,是中國第一代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正是他們構成了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核心。人生30歲—40歲年齡正是人生盛年,此時既擺脫了青澀和沖動,又保持了年輕的豪氣。他們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抗爭并開創(chuàng)了新文化時代,又以《新青年》為陣地向舊時代宣戰(zhàn)開啟了中國現代進程,現在他們?yōu)榱藝业那巴驹俅斡赂业卣境鰜戆l(fā)表自己的政治主張,實踐自己的社會改良主義理念。
許紀霖認為,因為他們以胡適為代表的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教育和知識背景,使得他們擁有適合新時代的專業(yè)技能而成為專業(yè)人才和自由職業(yè)者,比如教授、作家、編輯、技術專家、文化創(chuàng)作者、公務員等等。他們雖然初級教育在私塾誦讀“四書五經”,但卻是在新式學堂接受了中等教育,成年后又留學歐美和日本,這種獨特知識結構和人文教育使他們既有中國文化的功底,又有西方文化的認知,因此在政治理念、社會規(guī)范、道德范式和文化心態(tài)都是中西結合[6]。因此,他們在勇敢地拋棄、深刻地批判舊文化的同時,又具備了現代西方政治、文化價值判斷。他們的文化啟蒙和社會實踐深刻影響了中國現代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的發(fā)展,對中國的現代進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與刊物的定位和作者群相對應,讀者也須具備相當的教育程度、知識結構和寬裕的經濟收入。
首先,盡管當時中國的文盲率較高,他們缺乏獨立人格意識和公民概念。但是,自洋務運動、特別是晚清的政治變革以來,中國社會的新式學校和教育模式在全國有了很大的規(guī)模,受過西式教育并畢業(yè)的學生人數眾多。尤其是晚清的留學潮造就了新一代知識人群,他們具有相應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知識結構來理解、接受刊物的觀點,獨立思考現實社會,直到身體力行參與社會的改良。他們有的從讀者始,逐漸成為作者。比如傅斯年、張聞天等人就是經歷了從忠實的讀者到作者的過程。
其次,他們的教育程度使自己有較高的工作能力和技能,從而有經濟能力來購買《努力》周報類的精神產品?!杜Α分軋髢r格是“每號零售銅元兩枚,郵寄大洋二分,半年二十六號,大洋五角,全年五十二號,大洋一元”[7]。而1920—1926年間物價低廉,當時1元大洋就可以買大米18市斤;或豬肉7市斤,三口之家的一月生活之資3元足矣[8]??梢婇喿x《努力》周報的經濟代價相對生活費用并不低。那么,讀者群就主要是工作收入穩(wěn)定的中產之家了。因此,《努力》周報主要讀者有公司管理、企業(yè)技術人員、政府公務員、教師、自由專業(yè)職業(yè)者等中產人士。
另外,《努力》周報刊登的讀者來信中,非常明顯地顯現出教員和學生是主要讀者群,例如梅光迪、黃炎培、胡思永、曹誠英等師生的來信以及他們與《努力》周報的互動。著名美籍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在其回憶錄里寫到:從1923年到1927年間,她作為蘇州第二女子師范學校的初中生,在學校圖書館閱讀到胡適刊登在《新青年》、《努力》周報等刊物的文章后,吳健雄就對胡適這位長相雋秀、風度翩翩且道德文章俱佳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北大教授產生了真誠的欽佩和真摯向往[9]。由此可見,《努力》周報在大中學校圖書館的普及。
《努力》周報還發(fā)布特別啟事關照暑假里的學生讀者:“本校為便利各校暑假回家之學生起見,定暑假訂報刊特別辦法:自七月一日起,至九月十六日止,共十二個星期,計報十二份(自第五十九號至七十號)只收大洋兩角”[10]。
筆者認為,受過新式中等以上教育并且家境良好的中產知識階層是《努力》周報的主要讀者群。
中國刊物最早的雙向傳播開始于19世紀末由西人創(chuàng)辦的刊物,比如傳播西學的《格致新報》、《匯報》等。但是,這些刊物的重點在西方自然和社會知識的傳播而不涉及時政等爭論性內容,因此雙向交流也就僅僅局限于“問答”范圍,雙向實際是單向的“答”?,F代傳播學意義上的雙向交流的刊物開始于《新青年》的“通信”欄目。與《新青年》有承繼關聯的《努力》周報也繼續(xù)了這樣的欄目而發(fā)揚光大。如果說《新青年》時代刊物的目的在于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和與舊文化、舊思想的抗爭,刊物重點放在文化思想領域,那么《努力》周報時代的議題就更加嚴肅,更加廣泛和現實,交流雙方的地位也較《新青年》更加平等。因此,“討論”欄目就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雙向交流可以使刊物獲取現實社會的真實,使刊物更加貼近現實,更加實際,也具備更加廣闊的視野。
從“五四“時期《新青年》“通信”欄目開始聽讀者說話,到《努力》周報的“討論”和“對于本報的批評”欄目發(fā)展為讓讀者說話,再到韜奮《生活》周刊的“讀者信箱”欄目與讀者談話,我們可以追尋出中國現代時事政論性刊物編讀互動實踐,從起始、發(fā)展到成熟完整過程的軌跡,也就是從“自說自話”到“聽讀者說話”最終“與讀者交流”的過程。《努力》周報是在中國新聞報刊發(fā)展過程中有起至關重要承前啟后的作用。
1922年5月14日,胡適為首的16位作者共同署名的政治宣言——《我們的政治主張》在《努力》周報第2期發(fā)表,他們在《我們的政治主張》附錄的“附自”里聲明:“一切贊成與反對的言論,我們都很歡迎,請寄到努力周報社,或寄給提議的人”。第3期發(fā)布了編輯部的《特別啟事》一文:“本社這幾天收到了無數關于‘我們的政治主張’的文章,本期不及發(fā)表了,下期另出增刊,專載這一類的討論”[11]。第4期則編輯為《我們的政治主張》的討論???,題目就是《關于我們的政治主張的討論》?!杜Α分軋笥?個版面,除第8版是“對于本報的批評”的固定欄目外,其余7版通篇都刊登有關《關于我們的政治主張》的讀者來信以及編輯部的回復,作者與讀者之間就文章的觀點和立場進行平等對話和交流。本期??部橇颂岢鲇写硇院推毡樾詥栴}的15位讀者來信,在來信中凡是署名“適”的編輯部回復就是胡適的親筆回復,而大部分來信都是由胡適主筆回復的。例如胡適這樣回復第9封讀者來信:“以上兩篇(讀者來信),何君勸我們組織一個會,(而)程君勸我們組織一個“好政府”黨。(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還不(可)能有簡單的主張。前面梅祖芬君的來稿,對于這個“好人”結合的問題,也有很好的觀察。他以平時的政黨不妨分(拆),而過渡時的政黨應該合(并),這個意思是很對的”[12]。最后胡適表明了這只是自己個人的意見,與其余15位作者無關:“這是我此時的意見(來)不及征求各位提議人的主張,也許他們未必都贊同此意(見)”[12]。顯然,胡適以刊物主筆和編輯的身份,認真嚴肅地就讀者來信的具體內容,與讀者討論現實政治問題。但是由于“同人刊物”的特殊編輯范式,同人們輪流擔任主筆和編輯,所以不同期數刊物的編輯風格和文風有較大差異,那么討論問題和回復讀者也就有強烈的個人因素。胡適編輯時間最長、發(fā)表文章最多、回復問題也最多,結果就是《努力》周報不可避免蒙上濃重的胡適個人色彩。
《努力》周報是民國初年期刊典型的樣式,共包含8個版面,刊物尺寸是四開報紙大小,版面模式為適合紙張大小設計為橫分四欄,這樣的版面設計適用文字豎排而顯得版面協調美觀?!斑@種期刊的編排形式短小精悍,輕便快捷,政治性、戰(zhàn)斗性強,頗具活力,因此被當時興起的許多進步報刊所采用”[13]。與《新青年》時代刊物主要刊登文學、思想和社會性文章相比,《努力》周報更加聚焦政治和社會事件,創(chuàng)刊伊始就開宗明義發(fā)表有關“直奉戰(zhàn)爭”評論文章,并且配合文章專版有關“軍事調查”和背景資料,以便讀者更加明了事件的來龍去脈。
刊物的頭版頭條的內容決定了刊物的宗旨和氣質,前六期的頭版頭條分別是:第1期是創(chuàng)刊的發(fā)刊詞——“努力歌”,第2期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宣言——“我們的政治主張”,第3期是社評“大家起來監(jiān)督財政”,第4期專刊“關于我們的政治主張的討論”,第5期是政治述評“政論家與政黨”,第6期是“特載”欄目“天津保定間的搗鬼”。這些文章體現了“努力同人”對時局的觀察和看法。但是,還不存在固定欄目來表達刊物的觀點,而頭版頭條固定欄目的作用就在于突出本刊物的觀點,指引讀者更加明晰編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可見《努力》周報的編輯方針也是逐漸成熟的。
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從第7期開始出現了在《努力》周報中,經常占據整個頭版的新聞評論性欄目——“這一周”?!斑@一周”欄目以編者話的形式,述評一周大事,發(fā)表對重大政治、社會事件報道和評論文章,這些事件包括當時發(fā)生的幾乎全部重要政治社會事件。這些事件關系到政治制度、國家統(tǒng)一、公民社會、經濟發(fā)展、文化建設和民族和諧等大是大非問題?!杜Α分軋缶o緊圍繞這些議題發(fā)表時評,議題包括聯省自治、國會、內閣、制憲、羅案、孫中山與陳炯明之爭等事件?!芭ν恕狈浅V匾曔@個刊物的重點欄目,胡適到濟南講學來不及趕回北京,就在濟南寫好文章寄回周報發(fā)表。因此,本文有必要對“這一周”欄目做全面而系統(tǒng)的分析,以此來厘清《努力》周報的思想脈絡。
表2 “這一周”欄目時評所涉人物
表3 “這一周”欄目時評所涉時事
《努力》周報共有58期“這一周”欄目,發(fā)表時評126篇。其中胡適的稿件71篇,高一涵的35篇,張慰慈的3篇,丁文江的1篇,任叔永的1篇,他們的稿件占稿件總數88%。就具體文章內容而言,政治類稿件為104篇,教育類為8篇,文化為3篇、軍事為2篇,人物6篇,其他類3篇。
“這一周”欄目中提到的人物,有孫中山、張作霖、吳佩孚、曹錕等叱咤風云的人物。在風云際會的20世紀初始,他們直接影響中國政治、社會和思想進程,主導了這個國家的政治、社會、外交政策,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首先,就傳播學意義而言,“這一周”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聞和政論性期刊欄目的新形式。自《努力》周報“這一周”欄目后,1925年《生活》周刊創(chuàng)刊時就開設“此一周”欄日,1932年胡適創(chuàng)立《獨立評論》再論政治,而“這一星期”欄目也繼承發(fā)揚了“這一周”的風格。1937年胡愈之創(chuàng)刊、僅僅發(fā)行了7期的《月報》,也設有長達6頁的類似欄目——“這一月”。將近百年過去了,這種版面設計和欄目在當代刊物中已成為必設欄目。
其次,《努力》周報的的政治觀點和新聞實踐充分展現在“這一周”欄目?!杜Α分軋蟮?期“這一周”欄目的開篇時評就表明了其政治觀點——漸進式的改良主義。胡適回應革命的問題,即中國社會是否需要革命、應該如何革命、革命與改良的關系時,他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我們并不菲薄你們的理想主張,你們也不必菲薄我們的最低限度的主張。如果我們的最低限度做不到時,你們的理想主張業(yè)決不能實現。”“可改良的,不妨先從改良下手,一點一滴的改良他。太壞了不能改良的,或是惡勢力偏不容這種一點一滴的改良的,就有取革命手段的必要了?!盵14]《努力》周報沒有強烈的反對革命運動,但是對時髦的詞匯——“革命”,總是保持高度警惕。同樣在“這一周”欄目首篇時評里,胡適苦口婆心地告誡大家:如果改良之路不通,那革命之路更加不通,因為改良的阻力小于革命,遑論革命成功。歷史中的法國革命和俄國革命也沒有解決實際社會政治問題,所以要真正的實現社會變革應該走改良之路,從容易處改,從小處改,以小帶大,以量變?yōu)橘|變達到目的[14]。這篇文章開宗明義的昭示了《努力》周報的政治觀點和辦刊目的——政治改良之路。
“這一周”欄目充分展現出《努力》周報的“少數人的責任”與“忠誠的反對派”意味,體現出“今日的需要決不在政黨的政論家,而在獨立的政論家”式的精英主義政治特色,事實上他們追求的也是實現精英政治——“好人政府”。
但是,該周報期數越往后,時評內容越短,甚至有的文章名為時評,實際內容卻是言之無物。本來《努力》周刊的目的在于評論和干預風云跌宕的中國政治和社會動蕩問題,但是有期竟然將“北京的教育”納入自己的討論主題而大談特談,這種無足輕重的??棺x者非常失望而禁不住不由的埋怨:“努力周報是輿論的先驅,何以至今沒有具體的表示?我們讀報的人有點忍不住了。所以大膽把這個人的意見發(fā)表出來,供大家的討論”[15]。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這一周”欄目時評文章受到利益團體和政治勢力越來越強烈的攻擊和指責??陀^原因在于由于胡適的生病而導致文章質量下降和編輯能力下降,刊物文章不免發(fā)生草草了事的現象,這種現象正是政論性刊物的大忌,結果就是刊物無力對抗以至喪失號召力和感染力。
此外,“努力同人”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根本轉變。本來辦刊的目的在于“輿論干政”以實現改良之路,但是,現實迫使他們放棄了這種政治幻想。經歷了從信心滿滿到絕望的心路,就是對政局的失望,對政府的絕望,對現實中自己政治和社會地位的無奈。面對這種窘境,高一涵將自己的絕望心態(tài)表露無疑,他在“這一周”欄目的文章里說得很直接,在政治上對北京政府絕望;在體制上對國會和北附議員絕望;對當時的各個政治派系,無論他們是北洋的研究系、政學系、安福系、直隸系還是國民黨也都同樣的絕望[16]。讀者kc君在“這一周”欄目來稿中也評述到:“去年政變,努力周報曾有一種明確主張,貢獻于國人;可惜未能見諸實行,遭延因循,釀成今日這種局面?,F在北京政府陷入進退失據的地位,已經一個多月了。驚心動魄的外交和內亂,一步一步的緊逼上來”[16]??锏南嚓P各方人士——編輯、作者和讀者對現實政治都是絕望與無奈,那么刊物的最終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努力》周報談政治卻在現實政治面前“碰了壁”,而新聞實踐也被現實社會徹底粉碎。1923年6月曹錕賄選大總統(tǒng),標志著“好人政府”的實踐和理想的破滅,現實擊碎了胡適等“同人”的政治理想和改良社會的“努力”。此情此景胡適也無可奈何,其實胡適并不想停辦已經茍延殘喘的《努力》周報,但是此時“談政治”已經走投無路絕望到“向壁”的地步。如果繼續(xù)辦報,就會與他人相互攻擊,“則至多不過于全國惡罵之中,加上一罵,有何趣味?”繼續(xù)談政治和社會問題則更加被動,違心之言也聊無趣味,“—如全國會議,息兵,憲法之類,—則勢必引起外人的誤解,而為盜賊上條陳也不是我們愛干的事!”[17]至此,《努力》周報已經沒有任何維持的意義了,放棄并尋機另找他路成為比較現實可行的方法[17]。1923年10月4日,胡適離開杭州煙霞洞,結束修養(yǎng)生活回到上海。醫(yī)生規(guī)勸他暫時停止工作以靜養(yǎng),胡適于是請來任叔永夫婦、朱經農、徐新六商議有關《努力》周報事宜,對此大家一致的意見就是現實的選擇就是暫時???,結果他們決定以下條陳:
第一,暫時停辦《努力》周報,以后復刊后準備將刊物由周刊改為半月刊或月刊,以拉長出版周期,減少組稿和編輯壓力,穩(wěn)定刊物質量。
第二,將從政論刊物轉為文藝作品和思想刊物,但也不放棄政治。胡適恢復健康之后再復刊發(fā)行;暫時停刊期間繼續(xù)發(fā)行副刊《讀書雜志》[18]。
第三,因為身體原因,胡適暫時不回北京上課而繼續(xù)修養(yǎng)一年時間。在《努力》周報的即將??臅r候,郁悶的胡適打算邀請幾位“同人”共同發(fā)表最后的政治宣言,為永別的《努力》周刊唱上一首挽歌,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也不了了之。
1923年10月21日,《胡適啟事》在最后的《努力》周報——第75期發(fā)表,宣告《努力》周報的終結。此期中,胡適還發(fā)表《一年半的回顧》文章,回望自創(chuàng)刊1年半以來萬花筒般變幻的時局和破碎的政治圖景,他哀嘆的首先是對政治改革期待的絕望之情,其次是社會改良努力慘敗的無奈失落之意,當“我們談政治的人到此地步”[19],其結果肯定是“真可謂碰了壁了”。現實努力都付之東流,無奈失敗的理想,那么這一切的載體《努力》周報也就沒有了存在的理由。1年半前,意氣風發(fā)的胡適用白話詩《努力歌》為《努力》周報開了頭,現在,他也用作于1923年9月26日杭州的白話詩《煙霞洞雜詩》之一《梅花》,為《努力》周報??Y了尾。詩中胡適以秋天“憔悴的“”很難看”的梅花樹比喻《努力》周報的現狀和了結,“秋風里撐持著”的梅樹體現了“努力同人”的政治失落和對現實的無奈。但他又以來年冰雪怒放梅花期待《努力》周報的新生,隱喻著自己和“努力同人”不息的理想信念和堅持。
雖然《努力》周報僅僅刊發(fā)75期,但是它經歷20世紀初年那個政治混亂、社會雜亂和文化轉型的時代,真實記錄了涉及到當時幾乎所有的重大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如直奉戰(zhàn)爭、“好人政府”、“聯省自治”等,文化問題如玄學之爭等?!杜Α分軋髮⑦@些問題納入自己的視野,從自己的視角獨立的評判。這就足以讓它成為研究民國時代的政治、思想、文化以及新聞傳媒和報刊史極其重要的資料。
《努力》周報是現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群體首次參政的實踐,開啟了知識分子群體形成并向政黨轉型的過程,對中國現代政治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杜Α分軋笫亲杂芍髁x知識分子群體作為中產階級的代表階層相對獨立地介入政治的開始,也是作為獨立的社會中間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的開始[20]。中國知識分子以“輿論干政”的方式,談論政治、改良社會的傳統(tǒng)從《努力》周報開始,此后他們從未喪失參政的意識而且始終堅守政治理想。因此,我們可以說《努力》周報在中國現代政治、文化和社會發(fā)展中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就思想發(fā)展史和新聞學意義而言,她繼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的傳統(tǒng),更重要的是開啟了《現代評論》、《獨立評論》等刊物新聞實踐的新模式。
胡適、丁文江等人在創(chuàng)辦《努力》周報伊始,就企圖保持獨立以捍衛(wèi)自由主義理念并付諸實踐。從《努力》周報可以看出,如果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保持了獨立人格,也就確保了自己理念、思想、文化觀念、價值判斷和言論自由以及獨立思考的原則,并成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
《努力》周報誕生在政治專制的中國,刊登的是西方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社會理想和制度內容。這種外來的政治社會產品在中國社會里當然是“不合時宜”的,但《努力》周報所體現出的那種“努力干”的理想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借鑒。
[1]徐東平.實用宣傳學辭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49.
[2]胡適等.爭自由的宣言[N].晨報,1920-08-01.
[3]胡適.1921日8月21日日記,胡適日記:上冊[M].中華書局,1985.62.
[4]胡適.丁文江傳[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87.
[5]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胡適來往書信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9.139.
[6]許紀霖.許紀霖自選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
[7]胡適.本社特別啟示[N].努力周報,1922-05-21(1).
[8]陳明遠:文化人與錢[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14.
[9]江才健.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吳健雄[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23.
[10]暑假訂報辦法[N].努力周報,1923-06-17.
[11]胡適.本社特別啟示[N].努力周報,1922-05-21(1).
[12]胡適.對讀者的回復第 9 則[N].努力周報,1922-05-29(1).
[13]宋應離主編.中國期刊發(fā)展史[M].洛陽: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108.
[14]胡適.這一周時評[N].努力周報,1922-06-18(l).
[15]KC.解決政局糾紛的一種辦法[N].努力周報,1923-07-22(1).
[16]高一涵.我們最后的希望[N].努力周報,1923-08-05(1).
[17]胡適.胡適之的來信[N].努力周報,1923-10-21.
[18]胡適.與一涵等四位的信[N].努力周報,1923-10-21.
[19]胡適.胡適啟事[N].努力周報,1923-10-21(l).
[20]閆潤魚.評〈努力〉在“歧路”上的搖擺[J].民國檔案,2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