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寧
每節(jié)課都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同時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課堂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認知的培養(yǎng),還要使學生的情感、意志、行為得到整合發(fā)展。在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也正在這樣實踐著,在努力關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深遠,語言簡潔精煉,節(jié)奏韻律優(yōu)美,飽含了詩人的真情實感。在《雨霖鈴》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詞內容、體驗古詩詞中的生命情感,提高欣賞品味能力,筆者適時運用信息技術來促進學生對古詩詞中生命情感的體味。
學習柳永《雨霖鈴》,一開課,先用flash營造一個戀人惜別的情境,讓學生感受一下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離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境。借此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真切生動的人的生活,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有學生就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小虎隊演唱的《一路順風》,聯(lián)想自己送朋友時的心情、場景,進而更投入地理解詞人送別時的動作、心態(tài)。
多年來,我一直在考慮,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判我們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學作品。我覺得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在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你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個頻率在跳動,你是否被感動了。如果你感動了,你不妨用聲音把它表達出來。實際上,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妨用我們的聲音來表達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個時候,你將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你獲得了一種另辟蹊徑的愉悅和享受?;谶@種考慮,我才確定這堂課的主題:融造意境,聲情并茂地品讀《雨霖鈴》,用你的聲音來詮釋你所理解的《雨霖鈴》。綜合學生的意見,確定《雨霖鈴》的感情基調:悲戚低沉,同時選用相應的背景音樂來融造誦讀氛圍。
整個課堂仿佛沉浸在一種灰蒙蒙的離愁別緒中。學生紛紛用自己的語言詮釋所理解的《雨霖鈴》,讓我們分享幾位同學的詮釋片段:
學生甲:別離已腸斷,凄清的秋天來了,苦澀的風夾雜著無休止的疼,寫不盡的離別,劃不盡的憂傷,經(jīng)年灑不盡的雨,三更涼夢,是兒女情牽的夙愿,年年別緒,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掩不完的愁,一夜西風蕭瑟,一簾秋影,花香清欲寒,關山月,草木風,送別又一場紛紛。
學生乙:那腔訴不盡的幽怨,婉轉成千古不滅的離歌,淚漣漣,卻不見渺渺長空深羈絆,思年年,御濃妝春心如豆凌波仙,路阡阡,風濤闊芳草天涯采菱歌。時光太蒼白,抹不去淚的雨,無來無往交錯成流年,唱一曲姑蘇城外已夜半,寒山寺已入眠,最難過此去經(jīng)年復難堪,長亭外曉風殘,風華林立相思能漫卷,狼煙四染,離別時誰也無言,鐵蹄錚錚,踏碎了青石板,柔情脈脈,期盼著大漠的煙,不訴離言,墨色淺薄,和成琉璃雪。
學生丙:人生如夢,夢里不分西東,片刻春風得意,未知景物朦朧,前世我們以血封緘,今世如何再續(xù)前緣,冷釀張狂同共酌,離歌驚醒醉放浪,疏影華霜,淺吟跌宕,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fā)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隋堤柳,數(shù)到臨風第幾條,柳花撲雪飛難定,桃江臨江恨總多,銷盡的離魄,殆不盡風花,雪月流離,千里飛逝的煙波,墨如游龍錦如羽,曼珠沙華繁繞了整個春夏,氤氳著的暮靄沉沉,傾覆了大片楚天。
……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不斷地為學生飽含情感而富有文采的詮釋所感動。通過這個教學片段,我更深地體悟到“詩歌緣情而發(fā)”,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tài)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制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善于發(fā)現(xiàn)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絕大多數(shù)的詩人,都是在借詩抒情或借詩寄意的。而大多數(shù)詩詞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水平相差甚遠,制約著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因此,在今后的古詩詞教學中,我們不妨為學生多提供一些與詩詞有關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為學生學習詩詞作知識、情感的鋪墊,讓學生學會聲情并茂地品讀文學作品,聲情并茂地品讀生活。這樣,學生打破時空限制,把自己和詞人聯(lián)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很容易讓學生與詞人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我一直很欣賞一句話“不行春風,難得春雨”。詩的感情往往是含蓄深沉的,詩人不直接說出他內心的感受,乃是用“藉物寓意”的手法來表現(xiàn),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動用知識儲備、借助媒體輔助來揭開這層面紗,以呈現(xiàn)出詩的形象,才會上升為一種更有價值的情感,從而使凝固的課堂場景變成一幅幅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豐縣第一中學)
責編/齊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