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京市大學生對基督宗教態(tài)度的調(diào)查報告

      2013-12-04 03:16:20孫尚揚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4期
      關鍵詞:基督徒基督教會

      孫尚揚, 李 丁

      (1. 北京大學 哲學系, 北京 100871; 2. 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與人口學院, 北京 100872)

      一、 引 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與社會生態(tài)的復蘇,各種傳統(tǒng)宗教在中國都出現(xiàn)了或多或少的復興。其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督宗教在中國的迅速傳播與發(fā)展由于各種原因最引人注目。而揆諸中國基督宗教之歷史發(fā)展過程,可以說,影響基督宗教在中國之傳播與發(fā)展態(tài)勢的因素并不是單一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政教關系。然而,政教關系既是自變量,亦是因變量。20世紀20年代由上海和北京兩大城市的大學生發(fā)起的非基督教運動與非宗教運動,就曾深刻地影響了民國政府對基督宗教的政策和舉措,從而對基督宗教在中國的命運產(chǎn)生了深遠而又長久的影響。將近一個世紀之后,在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基督宗教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語境中,作為中國首善之地的北京市的大學生對基督宗教的態(tài)度便因大學生與基督宗教之間復雜的歷史關系而頗具調(diào)查和研究之價值。這是因為,盡管學術界對態(tài)度與行為之間的復雜關系莫衷一是,*如美國學者劉易斯·艾肯所著《態(tài)度與行為:理論、測量與研究》(何清華、雷霖、陳浪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年)與英國學者喬納森·波特、瑪格麗特·維斯雷爾所著《話語和社會心理學——超越態(tài)度與行為》(肖文明、吳新利、張擘譯,方文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就對態(tài)度與行為之間的關系持迥異其趣的看法。似乎仍可假定,“穩(wěn)定的態(tài)度、重要的態(tài)度、容易提取的態(tài)度、由直接經(jīng)驗形成的態(tài)度、人們很確定的態(tài)度、在認知與情感上有很高一致性的態(tài)度,是最能預測行為的態(tài)度?!?[美]泰勒、佩普勞、希爾斯:《社會心理學》,謝曉非、謝冬梅、張怡寧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71頁。換言之,態(tài)度對行為的重要影響及其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還有大學生對宗教的態(tài)度在中國的巨大示范性,決定了關注基督宗教在中國之發(fā)展態(tài)勢的各方人士,不能不關注一下作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特殊群體的北京市大學生對基督宗教的態(tài)度。有鑒于此,我們在2011年4月至6月間就此問題在北京市做了一次抽樣調(diào)查。*關于具體的抽樣方法,我們已經(jīng)另文說明,詳見孫尚揚、李?。骸秶鴮W熱、意義的匱乏與大學生對宗教的興趣取向:一項基于北京市的調(diào)查與分析》,載《國學與西學》,2011年第1期,第53-68頁。

      我們此次調(diào)查的理論旨趣不只是檢驗貝格爾提出的去世俗化理論的第二個例外論(全球性的精英亞文化仍然是世俗化的),[注]Peter L. Berger ed.,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 Resurgent Religion and World Politic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p.12.而更多地是為了通過對上述態(tài)度的調(diào)查回答以下問題:在中國這樣非西方的語境中,人為造成的世俗化在社會管制較為寬松、社會生態(tài)快速復蘇的情勢下,在當今大學生群體里,是否已經(jīng)遇到了限制其無限擴張的去世俗化勢力?在無神論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面對各種思潮和宗教的挑戰(zhàn)的情勢中,當宗教市場上出現(xiàn)求過于供的短缺經(jīng)濟態(tài)勢[注]Fenggang Yang, “Religion in China under Communism: A Shortage Economy Explanation”, Journal of Church and State, 2010,52(1),pp.3-31.或意義的稀缺[注][美]布萊恩·特納、克里斯·瑞杰克:《社會與文化——稀缺和團結(jié)的原則》,吳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6頁。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尋求“人生的意義為何”等終極問題之答案的大學生群體是否還會延續(xù)歷史的成例(即對基督宗教冷漠、拒斥乃至仇恨),抑或轉(zhuǎn)向其他態(tài)度選項(如寬容、被吸引、感興趣乃至信仰)?大學生中基督徒的信仰狀況如何?其中的信徒比例是否高于全國的平均比例?哪些因素導致了這個群體的態(tài)度轉(zhuǎn)向?這種轉(zhuǎn)向預示著什么?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探究,我們還想回答以下事關中國未來走向的問題:在當今的中國,大學究竟只是社會結(jié)構及其心智結(jié)構再生產(chǎn)的機制[注][法]布爾迪厄:《國家精英》,楊亞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8頁。,還是公共領域的一個關鍵的參與者,從而逐漸變成知識與意義多元化的場域[注][英]杰勒德·德蘭迪:《知識社會中的大學》,黃建如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1頁。?

      二、 樣本基本情況

      本次調(diào)查共涉及北京市的13所高校,發(fā)放了2000份問卷,實際回收問卷1876份,各個學校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數(shù)和設計問卷數(shù)如表 1。

      表1 所調(diào)查學校的實際調(diào)查人數(shù)

      注:問卷調(diào)查階段發(fā)現(xiàn),中央民族大學在摸底階段漏了一棟宿舍樓,故執(zhí)行時多發(fā)放了4份問卷。

      數(shù)據(jù)來源:“The Attitu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eijing toward Christianity” 2011年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以下簡稱“ABTC2011年調(diào)查數(shù)據(jù)”)。

      除國際關系學院與北京師范大學外,其他各個學校的回收率都控制在90%以上,其中國際關系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的樣本數(shù)在執(zhí)行過程中根據(jù)現(xiàn)場核實的宿舍數(shù)進行了細微調(diào)整,故比例相差較大。

      各個學校受訪學生的年級與性別構成情況如下表:

      表2 受訪大學生的年級與性別情況

      注:有2人所在年級填寫不清楚,另有2人性別填寫不明確。

      數(shù)據(jù)來源:ABTC2011年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下文的數(shù)據(jù)除非另外注明出處,皆同此來源。

      各校受訪學生的城鄉(xiāng)來源情況如表3??梢钥吹剑w上而言,北京市高校學生主要來自城市,來自農(nóng)村與鄉(xiāng)鎮(zhèn)的學生僅占三成左右。

      表3 受訪大學生的城鄉(xiāng)來源情況

      受訪學生的專業(yè)分布情況如表4,理工科、法律、經(jīng)濟、管理學學生合起來占高校大學生的多數(shù)。

      表4 受訪大學生的專業(yè)情況

      三、 北京市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狀況

      本調(diào)查中我們試圖通過了解大學生們對超自然力量、靈魂的有無、算命、風水、占卜、星座、命運等的認知,以及對自己生活和學習壓力的感知、對未來就業(yè)及生活前景是否擔憂、在學校的人際關系情況、對個人能否把握自己命運的認知、是否經(jīng)常思索人生意義等問題,以期了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現(xiàn)狀。并借以探究,面對處于求過于供的短缺經(jīng)濟態(tài)勢的宗教市場,尋求“人生的意義為何”等終極問題的大學生選擇何種精神或靈性生活,基督宗教是否以及如何成為部分大學生感興趣乃至信仰的對象。

      首先來看北京市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狀況。

      1. 生活滿意度與命運控制度

      生活滿意度是反映個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滿足程度的重要指標,生活滿意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個體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和反應,可能影響到個體向宗教尋求滿足的動力與傾向。問卷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與命運控制度的整體分布類似,60%的人生活滿意度及命運控制度都在7分及以上,表示生活不太滿意或者命運控制度很低(低于4分)的人都在5%以內(nèi)。生活滿意度與命運控制度兩者之間的相關度一般(R=0.3733),不過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兩者的相關程度變化較少,這說明生活滿意度確實與個體對于自身命運和生活的控制度有一定關系。

      表5 生活滿意度與命運控制度

      綜合性的分析表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學習成績排名較好、家庭和睦、在學校朋友較多的學生生活滿意度較高。相反,當前生活和學習壓力較大的學生生活的滿意度較低。與此同時,在對自身命運的控制度上,成績越好、朋友越多、對人生意義思考較頻繁,或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較大功效的學生感覺對命運的控制度較高;感到生活和學習壓力較大而相信命運的人自我感覺對于命運的控制度較低。

      2. 壓力感與人際支持

      在壓力感與意義感方面,四成學生感覺到因生活、學習、未來發(fā)展、社會位置而有著較大壓力或困惑,三成學生對自己活著的意義表示迷茫。不過,從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與朋友情況來看,多數(shù)大學生都有較多的朋友,僅有小部分人認為自己在學校沒有幾個好朋友、人際關系狀況很糟糕或者必須依靠虛擬的網(wǎng)絡交往來給自己支持。

      綜合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家庭較為貧困、缺少朋友、因為學習之外的原因獲得過獎勵、經(jīng)常思考人生意義與目的的學生感到學習與生活壓力較大,而家庭和睦、成績較好的學生壓力感較小。

      表6 壓力感與人際支持狀況

      注:第一行數(shù)據(jù)為未加權百分比,第二行數(shù)據(jù)為加權百分比。

      大學階段是人生觀與價值觀定型的重要時期,也是對人生進行定位和反思的重要時期。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北京市大學生對于人生意義及目標的思考非常頻繁。四成人經(jīng)常思考這些問題,僅有不到5%的人極少思考這些問題。綜合分析表明,相對于人文學科的學生,理工科及社會科學的學生對人生意義與目的的思考不那么頻繁。此外,成績較好、生活滿意度較高、入黨或者相信基督宗教、感覺到生活壓力較大的學生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對人生意義的反思更為頻繁。

      表7 對于人生意義與目的的思考頻率

      3. 抗壓支持的精神來源

      面對挫折、壓力和疑問,大學生能夠求助的資源主要有哪些呢?問卷結(jié)果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很少成為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化解意義危機的資源。從大家的回答選項來看,即便實際上所用內(nèi)容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上所學的內(nèi)容具有一致性,大學生也不會將功勞記在這些課程上。在針對“我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我有幫助”這一問題的回答中也只有16.4%的受訪者表示贊成或非常贊成。從表8可以看到,將近2/3的人在遇到挫折時會選擇非馬克思主義的人生哲學以及科學世界觀,還有10%左右的學生選擇宗教,宗教比思想政治課上學到的知識更受青睞。當前,思想政治課是高校學生的必修課,并且所占學時不少,學生對這一課程的收獲評價不高,容易造成各種心理和意義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市場短缺”局面,可能為其他思想與意義體系(如宗教思想)在學生中的傳播和發(fā)展提供了契機。

      表8 幫助擺脫危機的精神支持來源

      4. 周邊的宗教氛圍與宗教供給

      在上述意義供給市場狀況下,大學校園的宗教氛圍與供給情況如何呢?問卷結(jié)果顯示,9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周邊存在宗教信徒,其中半數(shù)大學生報告他們身邊有基督徒(含天主教徒、新教徒、東正教徒),并且半數(shù)以上在校園遇到過基督徒對其進行傳教(C6題[注]問卷C6題:您是否在校園里遇到過基督徒向您傳教?復測百分比為46.2%)。相比于其他宗教,基督宗教在傳教方面最為積極。此外,7%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宿舍中至少有1個基督徒。這意味著北京市高校的宗教可及性,特別是基督宗教的可及性是非常高的。

      表9 周邊的宗教徒分布情況

      注:兩題均為多選題,縱向百分比之和并不等于100%。

      從家庭的宗教氛圍或環(huán)境來看,大學生的父母中有明確的宗教信仰的比較少,其中信佛教的最多,且母親信佛的比例是父親信佛的比例的將近兩倍。而在基督宗教環(huán)境方面,母親信新教的比例將近3%,相當于父親信仰新教的兩倍。有意思的是,七八成大學生傾向于認為父母“不信”任何宗教信仰,這可能與大學生關于“信”某種宗教的定義有很大關系,值得繼續(xù)研究。在大學生看來,信某種宗教可能不僅指心理上的相信,還包括一系列的宗教行為與實踐。

      表10 父母的宗教信仰情況

      5. 對超自然現(xiàn)象的相信與認同

      首先,我們來看大學生對于超自然現(xiàn)象的主觀認同情況。從下表可以看到,四成以上的人認為存在著超自然的力量、人有靈魂。但是明確相信算命、風水等預測命運的具體術數(shù),以及認同星座、血型、命運決定論的人在15%以下;三成到四成的大學生面對這些與超自然及命運相關的表述無法做出明確的贊同和否定,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況。

      表11 對于超自然事物的態(tài)度

      注:第一行數(shù)據(jù)為未加權百分比,第二行數(shù)據(jù)為加權百分比。

      6. 敬拜神靈與供奉宗教物品

      在宗教實踐方面,問卷結(jié)果分析表明,有72.4%的大學生過去一年中在某些場合敬拜過神靈。從敬拜神靈的場所區(qū)分來看,51%的大學生在宗教場所敬拜過神靈,45.5%是在墓地或祠堂,24.7%的大學生在家里敬拜過神靈。而在收藏或供奉宗教物品方面,半數(shù)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擁有某些宗教物件,如超過23%的大學生有佛教塑像如觀音菩薩像,而擁有基督宗教物品的學生也達到將近10%,這一比例僅小于佛教塑像及毛主席像的普遍性。

      表12 宗教物品的擁有情況

      那么,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大學生是否敬拜神靈或者擁有宗教信物呢?我們考察了幾組變量的影響。從表13中可以看到,在其他情況相同的背景下,女生敬拜過神靈的比例更高,男生敬拜神靈的發(fā)生比只及女生中敬拜神靈的發(fā)生比的2/3左右。

      表13 logit模型:是否拜神與是否擁有宗教物品的影響因素

      注:控制了年級。

      **p<0.01,*p<0.05,#p<0.1

      另外,越是相信一切是由命運安排的學生拜神及擁有宗教信物的比例越高,拜神正是希望神靈能夠保佑自己;而月消費水平越高的學生過去一年拜過神的比例及擁有宗教信物的比例越高。因為有相當部分的學生是在宗教場所拜神的,而隨著市場化的滲透,宗教場所往往與旅游、商業(yè)化有著一定的關系。月消費水平較高的學生更有可能到過這些宗教場所、購買過宗教物件。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對當前學習和生活感到壓力較大的學生更有可能在過去一年中拜過神,但不一定更多地擁有宗教信物;父母中有基督徒的學生更有可能擁有宗教信物,但不見得更有可能參加過拜神(系數(shù)不顯著);農(nóng)村的學生更有可能敬拜過神靈,但在擁有宗教信物方面與城市的學生差異不大(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地級市、縣級城市、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分別取值5至1);被基督徒傳過教的及感覺自己對命運控制度較高的人擁有宗教信物的可能性更小。

      四、 北京市大學生的基督信仰與實踐

      在簡單描述北京市大學生的精神面貌之后,這一節(jié)我們將主要描述和探索北京市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的態(tài)度及基督徒的宗教實踐。首先,我們來看受訪的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的信仰情況,有多大比例的學生相信基督宗教,有多少加入了基督宗教,他們的信仰實踐情況如何。

      1. 對宗教的多元認同與興趣

      我國奉行宗教自由以及宗教不得干預教育的政策,而學校中灌輸?shù)氖巧鐣髁x的科學教育,那么長期身處校園的大學生對于世界幾大宗教的信仰情況如何呢?從表14可以看到,受訪學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學生比較相信或相信這些宗教。在科學世界觀占主導地位的當代中國語境中,大學生群體中仍然有如此大比例的學生對各類宗教表示相信,這說明宗教對部分大學生確有其吸引力。從表14同樣可以看到,相對于新教、天主教,大學生中對佛教、儒教和道教等中國宗教表示相信的更多。其中明確報告信佛教的占7%,明顯高于上海松江大學城的信佛學生比率(4.55%),但略低于2006年的全國平均水平(7.4%),與2008年的全國平均水平相同,略高于2010年的全國平均水平(5.7%);信仰新教的占2.9%,明顯低于上海松江大學城信仰新教的學生比率(4.89%),但高于2006、2008、2010年的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1.8%、2.1%、2.0%);信仰天主教的占1%,略高于上海松江大學城信仰天主教的學生比率(0.61%),明顯高于2006、2008、2010年的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0.3%、0.1%、0.2%);信仰伊斯蘭教的占2.1%,明顯高于上海松江大學城信仰伊斯蘭教的學生比率(0.79%),高于2006、2008年的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1.2%和 0.7%),但低于2010年的全國平均水平(2.4%)。[注]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課題組:《松江大學城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調(diào)查報告》,見金澤、邱永輝主編:《中國宗教報告(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271-272頁。這里的全國平均水平數(shù)據(jù)取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diào)查與數(shù)據(jù)中心搜集的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簡稱CGSS數(shù)據(jù)),見http://www.cssod.org/search.php?key=CGSS。

      表14 對各種宗教的相信程度

      注:加權百分比。

      不過,受訪大學生多數(shù)為雜糅性信仰者,有的受訪者甚至什么宗教都比較相信。從表15可以看到,對宗教有所相信的受訪大學生中,佛、道、儒等宗教是普遍被信仰的,單獨相信佛教、道教、儒教中某一種的合計占15.5%,還有15%的學生佛道儒兼修。單純相信新教的學生約占2.5%左右,這些大學生中表示參加過入教儀式的有21人,占全部受訪學生的1.12%。其他對新教有所相信的學生,對佛道儒甚至其他宗教也有所相信,合計比例占到了15.4%(7.1%+7.7%+0.6%)。

      表15 對各種宗教的相信

      在上述雜糅性信仰占主導的情況下,如果讓非教徒大學生們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某個宗教,可以看到,對基督宗教表示感興趣的學生的比例比較高,達到17.9%,僅僅低于佛教(32%)而高于道教(9.9%)、儒教(8%)等其他宗教。如果加上對各種宗教都感興趣的學生,這一比例還會更高。從這個意義上講,基督宗教在高校傳播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將近1/4非教徒學生對之非常感興趣。與此形成印證的是,有將近兩成的人表示如果機緣合適,愿意做一個基督徒,有25%的人表示自己并非絕對不會信仰基督宗教。

      表16 對各種宗教的興趣

      那么,哪些學生對基督宗教表示相信或感興趣呢?對此我們進行了綜合的分析,除在多元logit模型中納入了學校、年級、性別等控制變量外, 還考慮了受訪者本身的意義需求以及周邊的基督宗教環(huán)境與社會支持狀況。從表17的模型可以看到,女生中相信基督宗教的更多,并且15歲以前居住的城市越大,越有可能相信基督宗教。除此之外,在控制變量中,受訪者自身的成績與家庭的經(jīng)濟地位水平與其是否相信基督宗教沒有顯著的相關。

      從個體的意義需求來看,個體對于人生的意義反思越頻繁越有可能相信基督宗教;越感覺自己對于命運有把握,相信基督宗教的可能性就越小。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生活滿意度與對于基督宗教的信仰沒有關系。也就是說,對生活不滿意不一定信仰基督宗教,信仰基督宗教也不一定生活滿意度高,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

      而從周邊的基督宗教氛圍來看,父母、親朋中有基督徒的學生更有可能相信基督宗教。這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一方面周圍基督宗教文化和實踐的耳濡目染可能使一個人更傾向于相信基督宗教;另一方面,一個人相信基督宗教則更有可能與基督徒走到一起(尤其是那些可以選擇的后天朋友)。有意思的是,受訪大學生中將近半數(shù)被基督徒傳過教,但是這種傳教行為似乎對大學生對基督宗教的相信程度沒有正面影響。在受訪樣本中甚至表現(xiàn)為被傳過教的學生反而更不相信基督宗教(當然,由于統(tǒng)計檢驗不顯著,無法將這一結(jié)論推論到總體中)。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以被理解為傳教者在大學生中進行傳教時并沒有明確的指向性與甄別度,或者其傳教的方式不具備親和力或吸引力,被傳教的對象并不具有明顯的相信基督宗教的傾向。

      從個體能夠獲得的社會支持來看,大學里朋友的多少與是否相信基督宗教沒有關系,沒有朋友的人不一定更容易相信基督宗教。家庭不和睦的學生中也并非有更多人相信基督宗教。不過基督宗教確實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科學世界觀之間存在一定的對立。遇到困難主要求助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世界觀,或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自己比較有用的學生相信基督宗教的更少。反過來說,主觀宣稱自己相信基督宗教的學生認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或者相信馬克思主義哲學或科學世界觀的更少。

      在是否對基督宗教感興趣的模型中,各個自變量的影響類似,周邊基督宗教環(huán)境以及社會支持狀況的影響仍然明顯。但意義需求變量的作用有所減弱,對于人生意義的反思頻率、命運控制度等變量的作用在統(tǒng)計上都不顯著。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男生和女生對于基督宗教的興趣并無顯著差異,盡管女生更有可能信基督宗教。

      總體上而言,城市學生、女生對于基督宗教有著較好的想象和向往,周圍有基督徒的人更有可能認同或?qū)阶诮谈信d趣,越相信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世界觀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學生對基督宗教越排斥。

      表17 logit模型:是否相信基督宗教的影響因素

      注:控制了學校和年級。

      **p<0.01,*p<0.05,#p<0.1

      2. 對基督宗教的了解程度

      上述分析表明,雖然單純對基督宗教表示相信的學生不多,但對基督宗教有所相信或?qū)阶诮瘫硎咀罡信d趣的學生的比例并不低。上述表態(tài)僅僅是隨意的宣稱還是有著實際的認知與行動基礎呢?下面我們將從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的知識與宗教信仰行為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我們一方面請其自我評估對基督宗教的了解程度,之后,通過有關基督宗教歷史、教義與中國基督宗教現(xiàn)狀的問題測試其對基督宗教的了解程度。

      表18 對基督宗教的了解程度

      首先,從主觀的評定來看,受訪大學生普遍(近80%)表示對基督宗教的了解甚少;不過與此同時,六成左右的大學生表示有興趣了解基督宗教的知識(尤其是《圣經(jīng)》的知識)。最后,非常了解基督宗教但反感基督宗教的人僅占3%左右。

      除了讓受訪者自己評估自身的基督宗教知識外,我們還設置了4道題目來測量受訪者對于基督宗教的認識。從測試的結(jié)果來看,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的知識缺乏,表現(xiàn)為83%的人不知道耶穌在世上活了多少年,70%的學生不明確知道天主教與新教的關系,54%的大學生不確切知道利瑪竇為何人;僅僅有8.7%的大學生能夠全部正確回答上述三個關于基督宗教的知識性問題。

      大學生們對于基督宗教的了解和認知主要受什么因素影響呢?通過分析受訪學生對于“耶穌在世上活了多少年”、“天主教和新教的關系”與“利瑪竇是什么人”三道題的回答,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多元logit模型。

      表19 logit模型:基督宗教有關知識是否回答正確的影響因素

      注:模型控制了學校、年級和專業(yè),此處未列出系數(shù);限于篇幅,此處未列出各個系數(shù)的標準誤。

      **p<0.01,*p<0.05,#p<0.1

      從模型結(jié)果可以看到,不同的知識點的影響因素不同。首先來看共同點,控制基本變量后,基督宗教的知識多少主要受性別,是否被基督徒傳過教,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世界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與評價,以及對他人介紹、閱讀書籍和聆聽課程等傳播途徑的使用或利用等變量的影響。男生對于基督宗教知識的回答正確率高于女生,被基督徒傳過教的學生回答正確率更高,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世界觀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評價越高的學生回答的正確率越低,有他人介紹或自己閱讀書籍、聆聽課程的學生對基督宗教的知識的把握情況更好。這些變量對于三個知識題的正確回答都有顯著的影響。

      從各模型中有著顯著影響的系數(shù)的差異來看,成績好壞對認識天主教和新教的關系有一定促進作用,但對于認識耶穌和利瑪竇沒有顯著影響;對人生意義的反思頻率有利于掌握后兩種知識,但對于知道耶穌活了多少年似乎沒有明顯影響;黨員中知道耶穌活了多少年的更少,而相信基督宗教的人知道這一點的更多;此外,不同的信息獲取渠道對關于基督宗教的不同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著不同的影響:通過大眾文化和網(wǎng)絡了解基督宗教的學生能夠識別出利瑪竇身份的比例更高,而這并不能顯著提高他們對于耶穌在世的年數(shù)及天主教與新教的關系的了解;最后,對于基督宗教的相信與興趣同對于基督宗教知識的了解之間有著一定的關系,不過這并不能明顯改善學生對于天主教和新教的關系的認識,而且相信基督宗教的學生并非更有可能知道利瑪竇,而對基督宗教感興趣的人也并不見得更清楚耶穌在世上活了多少年。

      3. 了解基督宗教的主要途徑

      那么,大學生主要通過何種途徑了解基督宗教呢?調(diào)查顯示,六成大學生表示外來大眾文化是其了解基督宗教的重要途徑之一;其次是閱讀相關書籍,40%的大學生表示這是他們了解基督宗教的主要途徑之一;其他主要的途徑還包括網(wǎng)絡、師友的介紹、基督徒的傳授以及家人的介紹等等。有11%的大學生表示他們的外籍教師曾向他們介紹基督宗教相關知識(另外,將近1/4的大學生沒有接觸過外教)。有將近半數(shù)的學生在校園遇到過基督徒傳教,其中2/3表示無所謂,1/4表示反感,表示喜歡的只有4%。因此,當基督徒真正接近時,大學生的態(tài)度不算積極。

      表20 了解基督宗教的途徑

      4. 基督宗教聚會活動的參與

      前面的分析表明,基督宗教在校園的傳教活動比較頻繁,可及性較高,那么大學生是否實際參與到基督宗教的宗教活動如基督徒的聚會中去呢?問卷結(jié)果顯示,9.7%的學生表示過去一年中參加過基督教堂或教徒組織的聚會,這些參加過的人中,超過一半(54%)參與次數(shù)在2次及以上。

      表21 logit模型:是否參加過基督宗教聚會的影響因素

      注:**p<0.01,*p<0.05,#p<0.1

      那么,什么特征的學生更有可能參加過基督宗教聚會呢?除了對基督宗教表示相信的學生更有可能參加外,從上面的多元回歸模型也可以看到,周邊基督宗教環(huán)境越濃厚的學生最近一年來參加過基督宗教聚會的可能性更高。例如父母中有基督徒的學生參加過基督宗教聚會的發(fā)生比是那些父母都不是基督徒的學生的4.8(=exp(1.566))倍左右。從此處我們也可以看到,校園的傳教活動并非沒有用處,被基督徒傳過教的學生參加過基督宗教聚會的可能性更大,其參加過基督宗教聚會的發(fā)生比是那些未被傳過教的學生的1.57(=exp(0.451))倍左右。除了周邊的基督宗教環(huán)境外,個體的意義需求及周邊的社會及意義支持系統(tǒng)也存在一定的影響:生活滿意度高、相信命運的學生更有可能參加過基督宗教聚會,而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自己較有用處的學生參加過基督宗教聚會的可能性要小一些。此外,有意思的是,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受訪學生中黨員參加基督宗教聚會的可能性更高,只是在統(tǒng)計上不顯著,暫時無法推論到全體北京市大學生。黨員學生對于基督宗教聚會的參與動機和目的值得研究。

      因此,總體上而言,在北京市大學生中,確實有一部分學生對基督宗教有著一定的興趣,甚至愿意成為基督徒、參與基督宗教的聚會活動;但是多數(shù)學生要么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要么信仰非常繁雜多元,他們對于基督宗教知識并不了解,面對基督徒的傳教采取無所謂甚至抵制的態(tài)度。只有那些對人生意義的反思比較頻繁、周邊基督宗教氛圍比較濃厚、覺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沒那么有用或較少求助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科學世界觀、比較相信命運的人才更容易對基督宗教感興趣,或更有可能參與基督宗教聚會。

      五、 基督徒的信仰實踐

      這一節(jié)我們將專門分析宣稱自己是基督徒(包括新教徒、天主教徒、東正教徒)的大學生在宗教實踐方面的情況,包括教齡、宗教活動參與、宗教體驗、對于教會及宗教活動的評價等等。

      1. 教齡與入教

      本次調(diào)查我們訪問到52名自認的基督徒,約占全部1876名受訪者的2.78%。這些自認的基督徒中36人是新教徒,占基督徒的69%左右,12人是天主教徒(約占23%),有1人是東正教徒。這些基督徒中僅有30%受洗,其余并沒有參加入教儀式。受洗基督徒中女生的比例是男生的3倍。這些基督徒中教齡在3年及以下的占37%,教齡4~8年的占29%,教齡9年及以上的占33%。

      表22 受訪基督徒是否受洗

      注:由于基督徒人數(shù)較少,本部分表格提供的數(shù)據(jù)為頻數(shù)。

      根據(jù)大學生受洗年限及家庭宗教背景可以大致估計出大學生基督徒中先賦基督徒與自致基督徒的比例。從入教時間來看,這些基督徒有一半是在16歲以前入的教,父母中有人是基督徒的學生中有1/3宣稱自己也是基督徒,而且36%的基督徒認為自己走上信仰的道路受父母的影響最大,42%的基督徒表示父母支持和贊同自己的信仰,父母反對的和還不知道自己的信仰的占20%左右。由此可見,家庭的基督宗教傳統(tǒng)對于個體有著重大的影響,是基督宗教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機制之一。

      如果根據(jù)入教的年限與目前所在的年級來推測,將近45%的基督徒應該是在上大學之后才加入的基督宗教。同齡群體也是基督宗教傳播的重要途徑,將近1/4的基督徒表示自己走上信仰之路受朋友和同學的影響最大,而30%的基督徒表示自己有使人歸信的經(jīng)歷。

      2. 教會的選擇

      教會組織是基督徒維系其信仰的可信性之結(jié)構基礎,隨著新教的發(fā)展,教會組織的構成也趨于多元化。從教會選擇來看,基督徒的教會忠誠度并不高,52個基督徒中,38%表示固定參加1個教會,30%表示沒有固定的團契,有17%左右同時參加2~3個教會組織的活動。

      表23 受訪基督徒日常宗教活動參與情況

      從參加的教會的類型來看,基督徒更喜歡家庭教會。全部基督徒中有1/4參加的是三自教會,半數(shù)參加的是家庭教會,其中參加未登記過的家庭教會的占40%左右。具體從新教徒來看,參加三自教會的比例將近30%,參加家庭教會的基督徒比例超過三自教會,達到了44%。還有部分基督徒三種教會都參加。

      表24 受訪基督徒所參與教會的類型

      問卷分析表明,參加非三自教會的教徒之所以不參加三自教會,主要是因為三自教會太遠或者不知道三自教會在什么地方(分別有超過兩成的此類基督徒如此認為)。不認同三自教會理念或者認為三自教會人太多無法充分互動的分別占那些不參加三自教會的基督徒的15%左右。相對于三自教會,家庭教會更受歡迎,新教徒中有75%以上表示比較喜歡或非常喜歡家庭教會。參加家庭教會的教徒表示,他們參加的教會38%是由三自教會的神職人員領導的,分別有超過23%和28%的大學生教徒表示他們的教會是由外籍人士或非三自教會的神職人員領導的。這些參加家庭教會的基督徒有七成表示喜歡教會生活中的贊美詩與圣樂,有38%表示喜歡團契帶來的歸屬感,另外有27%表示喜歡教會神職人員的講道。不過,參加家庭團契的基督徒中也有27%表示教會生活還存在一些不足,如人生意義的疑問得不到解決;此外有22%的人表示教會對于個人生活的干預太多,另有22%的人認為教會與政府的關系過于緊張。

      3. 宗教活動參與

      宗教活動是信仰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反映出教徒的虔誠程度,同時也使得宗教信仰具有了實際的社會表現(xiàn),成為宗教組織及社會文化生產(chǎn)的一部分?;阶诮逃兄煌淖诮袒顒有问剑榻?jīng)、禱告是最為日常的活動,除此之外,退休會與福音營也是重要的活動形式。問卷結(jié)果表明,86%的基督徒都參加過禱告活動,新教徒參加禱告活動的比例更高,并且有超過半數(shù)的新教徒參加過查經(jīng)活動。

      表25 受訪基督徒參與的宗教活動類型

      注:本題為多選題。

      從參與宗教活動的頻率來看,40%的基督徒每天都會讀經(jīng)或禱告(或者經(jīng)常讀經(jīng)或禱告),另外,大約有1/3的基督徒只有在遇到困難時才讀經(jīng)和禱告或者很少讀經(jīng)、禱告。這說明基督徒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常虔誠的,堅持每天讀經(jīng)和禱告,同時也有一部分表現(xiàn)得不那么虔誠。

      表26 受訪基督徒讀經(jīng)和禱告的頻率

      從聚會的頻率來看,超過半數(shù)的基督徒每月的聚會次數(shù)少于4次,也即1周少于1次,每周聚會至少1次的基督徒占1/3左右??梢娀酵骄蹠念l率還是相對比較高的。

      表27 受訪基督徒的聚會頻率

      奉獻是教徒表達崇敬和感恩的重要方式,也是基督宗教及其組織發(fā)展壯大的重要原因。大學生教徒的奉獻行為表現(xiàn)如何呢?問卷結(jié)果表明,將近一半的基督徒幾乎沒有給教會捐過獻金,不過也有超過10%的教徒每月的奉獻額度超過300元。從這一點來看,有部分教徒是相當虔誠和感恩的。這為教會組織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經(jīng)費支持,有利于教會組織的發(fā)展和壯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農(nóng)村及小城市出來的基督徒有過奉獻的比例更高。

      表28 受訪基督徒的奉獻情況

      除了捐錢外,貢獻自己的時間做同工或者參加教會的活動也是支持教會發(fā)展、表達虔誠的重要方式。分析表明,1/3的基督徒除了禮拜外,每周還能在教會侍奉2小時以上,新教徒中這一比例達到了27%。有少數(shù)教徒,一周有超過6個小時在教會。這些人可能就是基督宗教中的“鐵桿”骨干,為基督宗教活動的開展與發(fā)展提供了支持。分析表明,一些教齡特別長的人及剛剛?cè)虢滩痪玫娜嗣恐芊瞰I的時間比教齡居中的人更多。

      表29 受訪基督徒侍奉教會的時間

      注:有2人未回答該問題。

      除了上述活動外,向他人表明自己的信仰、宣傳基督宗教、使人歸信也是反映基督徒宗教信仰程度、促進基督宗教發(fā)展的重要方式。分析表明,問卷調(diào)查的基督徒中有86%的新教徒愿意向人表明自己的宗教信仰,75%的天主教徒有這樣的意愿。而且,那些對于人生意義思考越為頻繁的教徒越愿意將自己的信仰告訴他人。另外,有5名教徒(約占10%)有到外校或外地宣教的經(jīng)歷,有30%左右的基督徒使人歸信過。對比分析表明,受洗過的基督徒在傳教方面更為積極,有過使人歸信經(jīng)歷的更多。

      表30 受訪基督徒是否愿意向人表明自己的信仰

      4. 宗教虔誠

      上面我們從入教、教會的選擇以及教會活動的參與等方面對基督徒的信仰實踐進行了描述,它們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基督徒信仰的虔誠度。基督徒自身是怎樣評價自己的虔誠程度的呢?在調(diào)查中,我們詢問了基督徒是否遇到過如果堅持信仰就會失去人生機會的情況,面對這樣的抉擇問題教徒會如何選擇。此外,我們還詢問了基督徒會在多大程度上將信仰應用到生活當中。我們試圖以此來進一步衡量基督徒對于自己的信仰的虔誠度。

      調(diào)查結(jié)果分析發(fā)現(xiàn),有7名基督徒(含6個新教徒)曾經(jīng)在生活中遇到過如果堅持信仰就會失去人生機會的情況。6名新教徒中有4人堅持了信仰,有2人暫時屈從現(xiàn)實,并禱告求主饒恕。也就是說,面對現(xiàn)實的抉擇,多數(shù)基督徒堅持了自己的信仰。那么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對于信仰的應用情況如何呢?分析發(fā)現(xiàn),60%的基督徒表示他們將信仰運用到生活的每一個部分的程度達到70%及以上;而且這種應用程度似乎與基督徒自身的特征沒有明顯的關系。

      六、 北京市大學生對基督宗教的態(tài)度

      上面我們已經(jīng)分析了北京市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的信仰與實踐活動。這一節(jié)我們將從北京市大學生對基督宗教的評價,如何認識基督宗教與中國社會文化的關系、基督宗教與科學的關系、基督宗教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的關系、基督宗教與中國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的關系,對基督宗教信徒在中國總?cè)丝谥械谋壤闹饔^估計,如何認識基督宗教發(fā)展的原因等7個方面來測量北京市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的態(tài)度。此外,我們還試圖探究北京市大學生對基督宗教的了解程度、本人的宗教背景、家庭的宗教背景等因素是否與大學生對基督宗教的態(tài)度相關、有何種相關。

      1. 對基督宗教的總體看法

      北京市大學生對基督宗教的總的態(tài)度如何呢?我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測量,一是基督宗教本身的好壞,另一個是個人對基督宗教的喜好程度。從下表可以看到,多數(shù)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的態(tài)度中等偏上(30%認為不好不壞,40%打分在6~7分),態(tài)度極端的大學生非常少。不到10%的學生打分在極端狀態(tài),其中認為基督宗教很好(打分在9~10分)的占7.8%。

      表31 對基督宗教的總體評價(好壞和喜好程度)

      注:10分表示非常好及非常喜歡,1分表示極壞與極不喜歡。

      從表31中右邊兩列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北京市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的喜好程度不如對基督宗教本身好壞的評價情況,2/3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對于基督宗教無所謂強烈喜好(打分4~6分),對基督宗教喜好在8~10分的學生約占10%左右,表示比較厭惡、打分在1~3分的也在10%左右。

      那么,什么樣的人對于基督宗教本身好壞的評價更高呢?綜合分析表明,城市學生或父母及親朋好友中有基督徒的學生對基督宗教的評價相對較高,而黨員、朋友較少的人,或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世界觀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自己有幫助的學生認為基督宗教比較壞的更多。

      表32 OLS模型:對基督宗教總體評價的多元分析

      續(xù)表32

      注:模型控制了學校、年級和專業(yè),系數(shù)未列出。

      **p<0.01,*p<0.05,#p<0.1

      同樣,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城市學生、父母與親朋好友中有基督徒或相信命運的人更喜歡基督宗教;而成績較好、在學校沒有什么朋友或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自己較有幫助的人喜歡基督宗教的比較少。

      總體而言,在對于基督宗教的評價與喜好上,家庭經(jīng)濟水平、和睦度、目前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都沒有顯著的作用。

      2. 基督宗教與中國的關系

      基督宗教作為代表西方文化的外來宗教,在北京市大學生心目中與中國及東西方文化、科學、民主等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從表33的結(jié)果可以看到,多數(shù)大學生不同意“基督宗教是與中國社會文化格格不入的‘洋教’”的說法(2/3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不贊同這種說法),1/3的人甚至認為“基督宗教已經(jīng)成為中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相對于“基督宗教是格格不入的‘洋教’”的觀點,大學生中贊同“基督宗教已經(jīng)成為中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的比例高很多。不過,極端贊成或反對上述觀點的人只占少部分。整體而言,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的態(tài)度整體上是正面的,且有部分堅定的擁護者,不過仍有一部分人認為基督宗教是外來的,甚至是海外對華滲透的工具。

      那么,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的態(tài)度受何種因素影響呢?我們首先想到了受訪者是否為宗教徒對此的影響。單變量的回歸顯示,自認為是基督徒的大學生更不認同“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這一說法??刂屏藢τ诨阶诮痰恼J識和相信后,是否為基督徒盡管還有正向的影響,但在統(tǒng)計上已經(jīng)不再顯著。也就是說,是否為基督徒,實質(zhì)性的影響在于他們對于基督宗教的認識與認同??刂七@些特征之后,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在對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的認識上并無顯著差異。而且在控制了周邊的宗教環(huán)境(親朋好友、父母中有基督徒)、性別、民族、黨員身份、經(jīng)濟水平之后,對于基督宗教的認識與相信與否對于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的態(tài)度的影響仍然顯著。在其他各方面的情況相同的情況下,相信基督宗教的人反對“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這一觀點的發(fā)生比(odd ratios)是不相信基督宗教的人的1.76倍。

      表33 基督宗教與中國的關系

      注:未加權百分比。

      模型結(jié)果表明,控制變量中的親朋好友中是否有基督徒、性別和民族屬性,也會影響到受訪者對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的認識。親朋好友中有基督徒的大學生以及漢族大學生較多的認同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之間的相容性。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男性大學生認為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相容的發(fā)生比僅為女性大學生的2/3,也就是說,女生更有可能接受基督宗教文化。

      表34 logit模型:反對“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觀點的影響因素

      注:絕對不贊同和不贊同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1,其他選項被合并編碼為0。指數(shù)化系數(shù)。

      ***p<0.0005,**p<0.01,*p<0.05

      如果以D4題(中國基督宗教已經(jīng)成為中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作為模型的因變量,所得的模型結(jié)果與表34類似。在未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是否為基督徒對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的認識有著顯著的影響。但在控制其他變量之后始終顯著的變量是對于基督宗教知識的了解程度及是否相信基督宗教。三道有關基督宗教知識的測試題全對的受訪者或者對基督宗教表示相信的受訪者有更大比例會認為基督宗教已經(jīng)是中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前提下,親朋好友中有基督徒的大學生也更容易認同這一觀點。

      在基督宗教與科學的關系方面,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只有極為少數(shù)的大學生認為“基督宗教是迷信,只會阻礙科學的發(fā)展”,這可能是因為西方科學技術比中國更為發(fā)達同時基督宗教更為普遍這一事實影響的緣故。多變量模型分析顯示,男性仍然比女性更難破除這一觀念;對于基督宗教的了解和認同有利于破除此種觀念;此外,身邊親友中有基督徒同樣有利于破除這一觀念。

      可能是由于中國的現(xiàn)代化是一種后發(fā)的、模仿西方的現(xiàn)代化,僅僅有2.5%的學生明確贊同“基督宗教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關系是水火不容的”,有77%以上的大學生明確反對這一觀點,有16%以上的大學生表示絕對不贊成上述觀點。也就是說,多數(shù)大學生認為基督宗教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之間存在著某種更“和諧”的關系。綜合分析表明,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情況下,男女生對基督宗教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關系的認識有所差異,女生的認識更為寬容,而男生更傾向于認為基督宗教與中國現(xiàn)代化之間的關系較為緊張。除此性別變量外,對于基督宗教本身的認識與態(tài)度、親朋好友中有基督徒等變量有利于受訪者看到基督宗教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正面關系。

      對于基督宗教的發(fā)展對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及民主化進程的影響,有將近10%的人對基督宗教的壯大對于國家穩(wěn)定的影響存在顧慮。多數(shù)人并不確認基督宗教對中國民主進程有確定的促進或阻止作用,認為基督宗教可以促進中國民主化進程的大學生僅占17.2%左右。 在這一問題上,大學生的態(tài)度主要受何種因素的影響呢?綜合性的多元分析表明,對于基督宗教的了解、相信、喜歡程度顯著地影響著受訪者的回答。更了解基督宗教、相信基督宗教、認為基督宗教本身較好、更喜歡基督宗教的人更不會贊成“基督宗教的發(fā)展不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這一觀點。

      表35 logit模型:反對“基督宗教的發(fā)展不利于中國的穩(wěn)定”觀點的影響因素

      注:指數(shù)化系數(shù)。

      ***p<0.0005,**p<0.01,*p<0.05

      3. 希望基督徒占中國總?cè)丝诘谋壤?/h3>

      基督徒在中國人口中的比例是政府相關部門及基督宗教團體特別關注的問題,它可以測量基督宗教在中國的發(fā)展速度與方向。基督徒的比例越高,說明改革開放后基督宗教的發(fā)展越迅速,滿足了更多人民群眾的宗教需要;在基督宗教團體看來需要大力保護和發(fā)展,在政府看來則應該注意恰當引導和管理。那么,北京市大學生認為基督宗教在中國人口中所占比例大概多大比較合適呢?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半數(shù)大學生希望中國的基督徒比例在3%以下,2/3希望在10%以下,有另外1/4表示并不關心這一比例,無論多大比例都無所謂。只有不到1%的學生認為全民信教比較好。因此,整體上而言,北京市大學生似乎并不愿意基督宗教在中國大規(guī)模發(fā)展,使中國變成基督宗教國家,僅有少數(shù)學生支持全面基督宗教化。

      表36 基督徒在中國的合適比例

      前面的分析表明,實際上基督徒占北京市大學生的比例并不算高。例如單純相信基督宗教的學生占受訪學生的2.5%左右,認定自己屬于基督徒的占2.78%左右,參加過入教儀式的更少,占受訪學生的1.3%左右。表示自己宿舍有基督徒的受訪者占7%左右,如果平均每個宿舍有3~4個人,則高校住宿生中基督徒的比例也會超過3%。還有,表示自己的父母中至少有1人是基督徒的學生占受訪學生的比例也僅為3.3%;過去一年參加過基督宗教組織的聚會的學生也僅占9.7%。放寬一點,僅相信基督宗教加上相信基督宗教同時還相信其他宗教的學生占18.3%左右;表示機緣合適愿意做基督徒的學生占20%左右,而表示自己并非絕不可能信仰基督宗教的學生占25%左右。相對于當前高校中比較普遍的傳教活動和較高的基督宗教可及性,高?,F(xiàn)有的基督徒比例并不太高,但考慮到學生對基督宗教的興趣與傾向以及高校的思想及宗教供給情況,基督宗教似乎還有增長的可能。但是,前面的分析表明,面對基督徒的傳教,大學生的回應積極性并不太高,被傳過教的大學生更傾向于認為基督宗教是國外勢力滲透的工具,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有可能因質(zhì)量的改善而更具吸引力,相信基督宗教在大學生中的增長會受到強有力的限制。

      4. 基督宗教發(fā)展的原因

      基督宗教的傳教和聚會活動正在逐步成為大學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頻繁的傳教活動使學生及老師主觀上感受到了基督宗教的“蓬勃發(fā)展”。那么,在北京市大學生看來,基督宗教在中國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從問卷調(diào)查的結(jié)果來看,大學生主要將基督宗教的發(fā)展歸結(jié)為:社會轉(zhuǎn)型發(fā)展帶來的精神空虛與焦慮所呈現(xiàn)的客觀環(huán)境、基督宗教的吸引力以及國外滲透和基督徒傳教的主動性,此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吸引力下降、基層控制不力、人民愚昧落后等也有一定的影響,但重要性不大。

      而且綜合分析表明,女生、因成績或其他原因獲得過獎勵的學生、認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自己較有作用的學生更傾向于認為基督宗教的發(fā)展是國外滲透的結(jié)果,而其他宗教環(huán)境、個體的意義需求以及周邊的社會支持環(huán)境變量都沒有顯著的影響。而親朋中有基督徒或者被基督徒傳過教的人更傾向于認為基督宗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是社會轉(zhuǎn)型帶來的精神空虛與焦慮造成的。

      表37 基督宗教在中國發(fā)展的原因

      注:本題為多選題。

      上述認識與學者們關于轉(zhuǎn)型時期中國基督宗教發(fā)展的原因和背景的認識是一致的。在當前的社會劇烈轉(zhuǎn)型時期,在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價值體系與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激烈的情況下,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大,如何在如此巨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重建穩(wěn)固的精神與價值體系、保持內(nèi)心世界的和諧與安寧,是很多個體都在努力尋求的。在正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堂逐漸被大學生所厭倦的大學校園中,各種亞文化逐漸發(fā)展和興起,宗教文化和活動也有發(fā)展之勢,其中又以基督宗教的傳教活動最為普遍和頻繁。這讓學者和學生都“警覺”起來,在反思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也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基督宗教及其發(fā)展。

      七、 宗教發(fā)展政策建議

      最后這一部分,我們將探究大學生對基督宗教在中國發(fā)展的具體建議的認可程度及其對基督宗教發(fā)展的政策建議,探究宗教自由觀念在大學生中的影響程度及大學生對既有的多種政教關系類型(如國教、神權政治、政教合一、政教分離)的認知與主觀選擇。大學生是未來國家與社會建設的主力軍,也是國家與社會教育的產(chǎn)物。摸清大學生對中國基督宗教未來發(fā)展的態(tài)度,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影響大學生對基督宗教態(tài)度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在未來的互動則更為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物質(zhì)生活水平極大提高,與此同時人們的精神需求水平也得到提高。宗教作為一種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事物在近年來也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如何應對這種發(fā)展是擺在政府以及全體民眾面前的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問題。從問卷調(diào)查的結(jié)果來看,將近四成的北京市大學生認為最終應該讓各種宗教自由競爭,反對對基督宗教的發(fā)展進行遏制或控制,認為可以借鑒港臺地區(qū)讓宗教自由競爭的經(jīng)驗,或者先扶持中國傳統(tǒng)宗教然后讓各個宗教自由競爭。與此同時,有1/5~1/4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對基督宗教保持警惕和控制,反對實行宗教自由競爭政策。此外,還有將近1/3的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持比較模棱兩可的中間態(tài)度。

      綜合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黨員及認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自己較有作用的大學生更傾向于認為需要對基督宗教在中國的發(fā)展保持警惕,并嚴格控制和遏制,不主張選擇宗教自由競爭政策;而城市長大的大學生以及親朋好友中有基督徒的大學生則主張宗教自由政策,不希望對基督宗教保持警惕和控制。此外,意義需求較大(表現(xiàn)為壓力較大、對于人生意義的反思頻率較高)的學生一方面支持宗教自由發(fā)展,同時傾向于主張在放松對基督宗教控制的同時扶持本土宗教發(fā)展??偲饋碚f,是否同意給予基督宗教自由發(fā)展的空間主要受學生的政治及文化傾向的影響。那些認為基督宗教是海外對華滲透工具、基督宗教發(fā)展不利于國家穩(wěn)定的學生更傾向于支持限制基督宗教的發(fā)展;而那些認為基督宗教發(fā)展可以促進中國民主化進程的學生更傾向于反對遏制基督宗教的發(fā)展。

      表38 中國宗教發(fā)展的政策建議

      注:第一行數(shù)據(jù)為未加權百分比,第二行數(shù)據(jù)為加權百分比。

      那么對于宗教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大學生到底是如何認識的呢?從表39可以看到,半數(shù)以上學生主張政教互不干涉,另外有超過1/3的學生主張政治和宗教協(xié)調(diào)合作,主張政治支配宗教或者宗教凌駕于政治之上的人較少。綜合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條件的情況下,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學生更傾向于主張政教互不干涉;而認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較有作用或認為基督宗教的發(fā)展不利于中國穩(wěn)定的學生則不太支持政治和宗教互不干涉。

      表39 理想的政教關系的預期

      八、 基本發(fā)現(xiàn)

      通過上文的分析和描述,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發(fā)現(xiàn):

      1. 多數(shù)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較高,有部分大學生感受到較大的學習和生活壓力,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于人生的意義有著非常頻繁的反思。這種精神和思想狀況為宗教在大學校園的發(fā)展提供了需求基礎。

      2. 相對于較好的人際關系,多數(shù)大學生對高校的思想政治課評價不高,只有少數(shù)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上學習的東西對自己有益。精神支持的缺乏是宗教傳播和發(fā)展的沃土。

      3. 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的父母及親朋好友中有基督徒,并且半數(shù)大學生在校園中遇到過基督徒向其傳教。基督宗教的傳教活動在各種宗教中是最為積極的,在多元競爭的宗教市場上,基督宗教在供給方面具有先發(fā)優(yōu)勢。

      4. 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相信存在神靈等超自然的事物,具有一定的靈性傾向,并且實際參與到敬拜神靈的活動當中。

      5. 有接近20%的受訪大學生對基督宗教表示感興趣,但其中多數(shù)人不僅對基督宗教感興趣,也對其他的宗教感興趣。單獨相信基督宗教的大學生所占比例并不高,初步估計不到3%。

      6. 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的了解并不多,缺乏關于基督宗教的常識,多數(shù)大學生對基督宗教所知甚少。對執(zhí)政黨及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傾向較為鮮明的大學生更缺乏關于基督宗教的常識。

      7. 從傳播途徑上看,不同的傳播渠道傳播效果不同。書籍、專門課程和他人的介紹對于把握多個方面的基督宗教常識都有幫助,而網(wǎng)絡和大眾文化僅僅對了解某些方面的基督宗教常識有所作用。

      8. 將近10%的大學生參加過基督宗教組織的聚會,并且校園的傳教活動對于教會活動的參與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不過,相當部分的大學生在面對基督徒的傳教時并不積極,并且容易形成“基督宗教是國外勢力對華滲透工具”的印象。也即是說,校園傳教活動對基督宗教本身具有“雙刃劍”的作用。

      9. 從調(diào)查訪問的52名基督徒的信仰實踐來看,不到1/3的基督徒接受過洗禮,他們半數(shù)是在進入大學之后才歸信的基督宗教。

      10. 在教會的選擇上,大學生基督徒參加家庭教會的更多,主要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三自教會的地址或者教堂太遠而造成的,此外家庭教會更強的歸屬感與神職人員更親近靈活的布道也是吸引教徒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與高質(zhì)量的靈性產(chǎn)品的供給短缺是部分大學生走向灰市甚至黑市的重要原因。[注]關于這一點,參見Fenggang Yang, Religion in China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pp.85-158.

      11. 在宗教活動參與與宗教虔誠方面,并非所有的基督徒都十分投入和虔誠。不過其中確實有10%~30%的基督徒頻繁地參與宗教活動,為教會奉獻時間和獻金,支持了基督教會的發(fā)展和壯大。

      12. 在對基督宗教的看法與態(tài)度上,多數(shù)大學生認為基督宗教無所謂好壞,對之也無所謂喜好。但這種態(tài)度受政治傾向的影響較大。

      13. 整體而言,大學生對于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的態(tài)度是正面的,且有部分堅定的擁護者,不過仍有一部分人認為基督宗教是外來的“洋教”,甚至是海外對華滲透的工具。

      14. 多數(shù)大學生并不支持基督宗教在中國太過發(fā)展。2/3的大學生希望基督徒占中國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下,有另外1/4表示并不關心這一比例,無論多大比例都無所謂。只有不到1%的大學生認為全民信教比較好。

      15. 對于基督宗教在中國發(fā)展的原因,大學生普遍將之歸結(jié)為社會轉(zhuǎn)型帶來的精神空虛與基督宗教的傳教的主動性與滲透性。

      16. 在宗教發(fā)展政策上,大致有兩成左右大學生主張控制基督宗教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有四成左右大學生主張實行宗教自由、任各種宗教自由競爭的政策。宗教政策傾向受大學生的政治身份與政治傾向影響非常大。鑒于主張實行宗教自由、任各種宗教自由競爭的政策的大學生是主張控制基督宗教發(fā)展的大學生的兩倍左右,這表明一些現(xiàn)代性觀念在當代大學生的心性結(jié)構中占主導地位。

      九、結(jié) 語

      我們的調(diào)查表明,北京市大學生中不信任何宗教的大學生占總體的48.4%,明顯低于2006、2008、2010年的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86.1%、89.5%、87.0%)[注]同前引CGSS數(shù)據(jù),http://www.cssod.org/search.php?key=CGSS。。這或許說明,當今中國的大學并不只是社會結(jié)構及其心智結(jié)構再生產(chǎn)的機制,而是逐漸變成了知識與意義多元化的場域。

      北京市大學生中基督徒的比例并不算高,將報告自己相信新教和天主教的大學生加在一起也不到3%,遠遠低于相信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等宗教的大學生所占的比例(45.8%)。這說明,本土傳統(tǒng)宗教文化的吸引力在大學生中仍然強大。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是,對基督宗教感興趣的大學生比例不低(17.9%),加之基督徒傳教熱情甚高,基督宗教在大學生中還有增長擴張的可能性,但這種增長不會有很大的幅度。這或許應該引起相關方面的關注。

      鑒于大學生大多勤于思考人生的意義等問題,而大學里又確實存在著意義的短缺現(xiàn)象,即很多大學生找不到令其滿意的對人生的意義為何等終極性問題的答案,因此,任何一種意義系統(tǒng),不論它是世俗的還是宗教性的,要想增加其在宗教市場上的份額,首先必須強化自身幫助信持者克服意義危機的能力,從而增強自身的說服力與吸引力。

      猜你喜歡
      基督徒基督教會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淺析米開朗琪羅《哀悼基督》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6
      為施政和立法之依據(jù):近代中國政府基督宗教調(diào)查研究
      近代史學刊(2018年2期)2018-11-16 09:19:32
      從基督紳士到職業(yè)俗人——美國高等教育的轉(zhuǎn)型與啟示
      圣誕的中國往事
      齊魯周刊(2016年44期)2016-12-26 20:15:50
      基督式懺悔
      文學港(2016年7期)2016-07-06 15:43:55
      女性基督徒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中世紀英國基督徒的借貸活動
      大英县| 钟祥市| 蓬安县| 陕西省| 平和县| 玛纳斯县| 汉源县| 深泽县| 札达县| 大冶市| 兴化市| 青海省| 蒲江县| 桐梓县| 扬中市| 改则县| 奉新县| 仪陇县| 泸西县| 万州区| 黄梅县| 洛川县| 辽宁省| 高雄县| 商水县| 巴林右旗| 恩施市| 耿马| 陆河县| 绥芬河市| 涟源市| 娱乐| 柳林县| 鸡西市| 岳阳市| 稻城县| 定日县| 阿合奇县| 偏关县| 前郭尔| 九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