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里,我最喜歡你。阿里。”這是網絡上曾廣為流傳的一句話。阿里,因為它的荒涼孤寂,人煙稀少,風光壯闊旖旎,還有豐富的野生動物,當然更有那極差的路況,成為很多人向往但卻心懷恐懼,痛苦而又樂此不彼,進而成為終身銘刻與感懷的旅行記憶。
本刊曾制作過多期關于阿里內容的專題,這次我們主要把目光主要放在了阿里的大北線上。傳統(tǒng)意義上講,阿里大北線西起阿里獅泉河鎮(zhèn),向東經革吉、改則、尼瑪,而后有三條線與青藏公路交會,分別到安多,也可經班戈到那曲或當雄。到當雄的這條線還可以途經圣湖納木錯返回拉薩,從而成為很多旅行者的選擇。
越來越多人走上世界屋脊的屋脊,走進大北線,這與最近幾年交通條件的改善有莫大關系,但大北線其神秘性和精彩度并未消退。我們將從野生動物、羌塘草原部落文化、旅行者等多個視角帶大家逐一了解阿里,了解阿里大北線。此外,需要說明的是,為方便讀者,我們在介紹大北線時,是以拉薩為起點而進行通盤考慮的。
阿里大北線上,最令人心動的莫過于野生動物。(攝影/柳葉刀)
阿里大北線,從獅泉河出發(fā),所行經的革吉、改則、尼瑪,以及那曲的班戈、當雄或安多等線,均屬于羌塘草原的南羌塘之地。羌塘草原,它北迄蒼茫的昆侖,南抵綿延的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東沿可可西里山脈,西止于國境線。這片土地,臥于世界屋脊之巔,海拔高,氧氣少,寒冷而干燥。然而,這些看似消極的因素,卻是大自然贈予這里所有生靈的禮物,這片土地還未被人類活動過多干擾。
如果你從未到過這片土地,那么請先閉上眼,想象這樣一幅畫面——從腳下伸展出去的草原,遼闊而荒涼。抬頭,蔚藍的天空中有幾多潔白的云朵。在不遠處,天與地連在了一起,丘坡和草原的顏色,隨著云朵和光的移動而變幻莫測。牛羊成群從你面前經過。而可能最令你心動的,會是那一群群游蕩在這片土地上的野生動物——藏羚羊、藏野驢、野牦牛、黑頸鶴等這些可愛的生靈。
羌塘自然保護區(qū)始建于1993年,2000年4月4日由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總面積達2980萬公頃,保護區(qū)主要保護對象是完整而獨特的高寒高原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種類較多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區(qū)中被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的有40余種。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簡稱WCS),成立于1895年,是致力于野生動物保護的非營利性國際保護組織,以先鋒型和研究型工作著名。該組織已持續(xù)十數年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及周邊區(qū)域開展工作,配合當地主管部門推動發(fā)展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綜合管理。其主要工作包括進行野生動物的監(jiān)測與研究,以了解羌塘野生動物種群的現(xiàn)狀和變化,為相關部門和其他研究機構提供野生動物數量和棲息地狀況的科學信息,通過試點保護工作的開展為制定野生動物管理策略提供建議,評估野生動物的生態(tài)服務功能,掌握和著力解決獸類(主要是熊和野牦牛)與當地人之間的沖突。
羌塘草原上的藏野驢群。(攝影/范久輝)
雪峰、濕地和成群的牛羊,構成了阿里和羌塘草原和諧的畫面。(攝影/柳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