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瑜 代燕 曲竹麗 趙華強
在頜面部外傷中,顴骨復合體骨折較多見,約占面部損傷的19%~40%[1]。顴骨為連接上頜骨與腦顱骨之間的主要支柱,近似四邊形,與上頜骨、額骨、蝶骨和顳骨相連接。顴骨骨折嚴重影響患者的面部外形和功能。顴骨骨折后的固定部位和放置鈦板的數(shù)目仍存在爭議。
本實驗旨在通過三維有限元模型,模擬一點(顴牙槽嵴)鈦板內(nèi)固定、三點(顴牙槽嵴、顴額縫、眶下緣)鈦板內(nèi)固定,并進行生物力學分析,為單純顴骨骨折固定方式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jù);模擬顴牙槽嵴一點固定方式下鈦板固定與可吸收板固定,進行生物力學分析,為單純顴骨骨折固定材料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jù)。
鈦板、鈦釘(慈溪市慈北口腔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可吸收接骨板(日本Gunze公司)。
電子計算機(英特爾奔騰雙核處理器2.8G CPU,Windows XP 系統(tǒng));Sensation 16層螺旋 CT(德國SIEMENS公司),掃描層厚0.75 mm。
Mimics軟件(比利時 Materialise公司);MSC.Marc有限元軟件(美國MSC公司);UGNX6.0軟件。
將顴上頜骨原始CT圖像以Dicom 3.0格式導入Mimics軟件中,通過三維重建,生成顴上頜骨的三維模型。遵循封閉和單獨個體的原則,由mask創(chuàng)建顴骨模型后,利用Mimics對該模型進行簡單的修改和優(yōu)化。
根據(jù)研究需要,應用UGNX6.0等軟件將已構(gòu)建好的內(nèi)固定系統(tǒng)三維模型裝配到顴上頜骨模型上(左側(cè)),固定方式有三種:顴牙槽嵴一點L型鈦板內(nèi)固定、三點鈦板內(nèi)固定(顴牙槽嵴處采用左側(cè)L型鈦板,顴額縫處采用四孔鈦板,眶下緣處采用四孔微型鈦板)和顴牙槽嵴一點可吸收板固定。利用Mimics、MSC.Marc等軟件對顴骨、內(nèi)固定系統(tǒng)的表面模型進行網(wǎng)格劃分及處理,同時考慮皮質(zhì)骨、松質(zhì)骨、鈦板和可吸收板各材料的彈性模量和泊松比(表1)。
表1 模型各部位的彈性模量與泊松比[2-3]Table 1 Modulus of elasticity and Poisson ratio of different parts
最終生成具有材料屬性的顴骨骨折堅強內(nèi)固定三維有限元模型(圖1-3)。一點鈦板固定三維有限元模型由21339個節(jié)點和85720個單元組成;三點鈦板固定三維有限元模型由28613個節(jié)點和113655個單元組成;一點可吸收板固定三維有限元模型由32837個節(jié)點和129206個單元組成。模型材料的力學特性為均質(zhì)、連續(xù)和各向同性,各單元有足夠的穩(wěn)定性。
圖1 一點L形鈦板固定三維有限元模型Fig.1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one point L-type titanium plate fixation
圖2 三點鈦板固定三維有限元模型Fig.2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ree points titanium plate fixation
圖3 一點可吸收板固定三維有限元模型Fig.3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one point absorbable plate fixation
1.4.1 工況設定
1.4.2 邊界條件
設定坐標系:水平自右向左為X軸正向,水平自后向前為Y軸正向,垂直自下向上為Z軸正向。對咬肌附著骨面進行約束,在X、Y、Z軸三個方向上的位移均設為0(剛性約束)。
1.4.3 載荷設定
咬肌淺層起自上頜骨顴突和顴弓下緣的前2/3,根據(jù)實際解剖位置,在模型上確定咬肌附著的節(jié)點位置。具體形式為將肌力設定為集中力的形式,分解為X、Y、Z軸向力。肌力大小與肌肉的橫截面積有關(guān),根據(jù)公式 Mir=Xmi×K×EMGmi[4-5],得到各個肌力的最大值。加載力值為正常咀嚼活動時使用的力量,約為最大肌力的一半。
選用已建立的一點鈦板單純顴骨骨折內(nèi)固定系統(tǒng)三維有限元模型和一點可吸收板內(nèi)固定系統(tǒng)三維有限元模型,在MSC.Marc軟件中進行力學分析。約束條件、加載方式同1.4部分。
當骨折斷端相對位移不超過0.15 mm時,才可能保證骨折愈合[6]。在比較不同固定方式時,選取左側(cè)顴骨下端與上頜骨連接處、左側(cè)眶下緣和左側(cè)眶外側(cè)緣3個標志點的總位移最大值,作為衡量位移的主要指標。
von Mises應力是一種基于剪切應變能力的等效應力,可以體現(xiàn)鈦板在受力時發(fā)生的形變。在比較不同固定方式和不同咬狀態(tài)時,選取von Mises等效應力作為衡量應力水平的主要指標。
一點顴牙槽嵴固定時,剪切向位移距離最大為0.121 mm(LMOL);三點板固定時,剪切向位移距離最大為 0.061 mm(ICP)。
圖4 一點L形鈦板固定時的應力分布(ICP)Fig.4 Stress distribution of one point L-type titanium plate fixation
圖5 三點鈦板固定時的應力分布(ICP)Fig.5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ree points titanium plate fixation
一點鈦板固定的位移結(jié)果同2.2;一點可吸收板的剪切向最大位移距離0.0926 mm(LMOL)。
一點顴牙槽嵴鈦板固定的應力分布結(jié)果同2.3(圖6);一點可吸收板固定時,鈦板上最大應力位于上緣鈦板中部,分別為 23.51 MPa(INC),93.97 MPa(ICP),56.69 MPa(LMOL)和 60.56 MPa(RMOL)。
圖6 一點可吸收板固定時的應力分布(ICP)Fig.6 Stress distribution of one point absorbable plate fixation
顴骨骨折治療成功的標準包括準確的骨折復位和可靠的內(nèi)固定。在顴骨骨折復位后實施堅強內(nèi)固定治療的必要性已經(jīng)得到公認,但是固定的部位及數(shù)量一直存在爭議,從復位后一點固定到三點固定均有報道。Eisele等[7]認為一點固定就足以獲得穩(wěn)定的固位。Rinehart等[8]在8例離體標本上人為制作單純顴骨骨折模型,觀察發(fā)現(xiàn)顴骨骨折一點固定并不能獲得穩(wěn)定的固位效果,但是顴額縫和顴上頜縫兩點固定,固定效果可靠。徐兵等[9]認為顴牙槽嵴、眶下緣和顴額縫三點小鈦板固定,可從垂直向、水平向、斜向三個方向上抵消影響骨質(zhì)在解剖位置上愈合可能產(chǎn)生的作用力,從而使被固定的骨折塊在原來的解剖部位達到一期愈合。
本實驗發(fā)現(xiàn),顴牙槽嵴一點鈦板固定后,顴骨的最大位移是0.121 mm;顴牙槽嵴、顴額縫、眶下緣三點固定中,骨折斷端的最大位移僅為0.061 mm。說明兩種固定方式均可達到固位要求。顴骨骨折手術(shù)復位固定部位的選擇,應遵循安全可靠且創(chuàng)傷最小的原則,有待于在臨床中進一步探討。
隨著材料科學的發(fā)展,可吸收內(nèi)固定材料已逐漸應用于臨床??晌諆?nèi)固定材料均為高分子量聚合物,目前常用的有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等。這類材料可隨著骨折的愈合,在生物體內(nèi)自動降解吸收。Eppley等[10]的研究表明,可吸收固定系統(tǒng)在實驗模型上約1年后能夠完全被吸收。但是,可吸收板也有其缺點,如機械強度稍差,降解速度不理想,而且在材料的降解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異物反應。但Cohen等[11]認為這種反應輕微,多為一過性,無需特殊處理。
本實驗結(jié)果顯示,采用顴牙槽嵴一點可吸收板固定后,骨折斷端最大位移0.0926 mm,說明此種固定方式可滿足單純顴骨骨折固定強度的要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相信隨著材料技術(shù)的發(fā)展,機械強度適宜、降解速率理想、價格適中的可吸收內(nèi)固定材料將被會更多地應用于臨床。
綜上所述,顴牙槽嵴一點鈦板固定的穩(wěn)定性不如顴牙槽嵴、顴額縫、眶下緣三點固定。但是,一點固定法只需在口內(nèi)做切口,避免了頭皮半冠狀切口及眉弓切口引起的皮膚瘢痕等缺點。近年來,內(nèi)鏡技術(shù)已用于顴骨骨折的治療,而且粉碎性顴弓、顴骨骨折也可以在內(nèi)鏡下獲得有效的復位固定[12-13]。同時,隨著可吸收材料性能的不斷提高,內(nèi)鏡下結(jié)合可吸收板復位固定顴骨顴弓,將成為今后顴骨復合體骨折的常規(guī)治療手段。
[1]Vriens JP,van der Glas HW,Moos KF,et al.Infraorbital nerve functionfollowing treatment of orbitozygomatic complex fractures.A multitest approach[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8,27(1):27-32.
[2]楊壯群,虎小毅,王正輝,等.模擬下頜骨骨折內(nèi)固定以及骨折愈合進程的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4,2(1):56-59.
[3]Soballe K.Hydroxyapetite ceramic coating for bone implant fixation:mechanical and histological studies in dogs[J].Acta Orthop Scand Suppl,1993,255:1-58.
[4]Pruim GJ,de Jongh HJ,ten Bosch JJ.Forces acting on the mandible during bilateral static bite at different bite force levels[J].J Biomech,1980,13(9):755-763.
[5]Weijs WA,Hillen B.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ological cross-section of the human jaw muscles and their cross-sectional area in computer tomograms[J].Acta Anat(Basel),1984,118(3):129-138.
[6]Ikemura K,Kouno Y,Shibata H,et al.Biomechanical study on monocortical osteosynthesis for the fracture of the mandible[J].Int J Oral Surg,1984,13(4):307-312.
[7]Eisele DW,Duckert LG.Single-point stabilization of zygomatic fractures with theminicompression plate[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7,113(3):267-270.
[8]Rinehart GC,Marsh JL,Hemmer KM,et al.Internal fixation of malar fractures:an experimental biophysical study[J].Plast Reconstr Surg,1989,84(1):21-25.
[9]徐兵,史俊,唐友盛,等.小切口三維固定治療顴骨復合體骨折43例臨床評價[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4,2(3):199-201.
[10]Eppley BL,Sadove AM.A comparion of resorbable and metallic fixation in healing of calvarial bone grafts[J].Plast Reconstr Surg,1995,96(2):316-322.
[11]Cohen SR,Holmes RE,Amis P,et al.Tacks:a new technique for craniofacial fixation[J].J Craniofac Surg,2001,12(6):596-602.
[12]Lee CH,Lee C,Trabulsy PP,et al.A cadaveric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endoscopically assisted zygomatic fracture repair[J].Plast Reconstr Surg,1998,101(2):333-345.
[13]Krimmel M,Cornelius CP,Reinert S.Endoscopically assisted zygomatic fracture reduction and osteosynthese revisited[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2,31(5):484-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