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瑤族向越南遷徙的最早批次—— 《周玄柜信歌》之考證

      2013-12-19 13:06:41莫金山
      廣西民族研究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瑤民交趾安南

      莫金山

      瑤族是一個國際性的民族,遷徙游耕是瑤族文化特點之一?,F(xiàn)今越南瑤族有48萬人,分布地域較廣,主要分布在沿越中、越老邊界一直延伸到北部沿海的一些省份。越南瑤族是明代以來從中國兩廣和貴州、云南遷入,大多數(shù)是從陸地邊境遷入,少數(shù)是乘船過海進入越南的?,幾暹w徙有這樣的習(xí)慣,先頭搬遷到某地的人,在新居之地感到環(huán)境適合生存發(fā)展,便寫信托人帶回給原居住地的親友,內(nèi)容主要是訴說遷徙過程中的路線、見聞和經(jīng)歷,告訴親人自己的遷徙去向及生活情況,讓他們按信中的路線搬遷來相聚共居,因這種書信多用七言民歌體來書寫,故稱“信歌”。

      “信歌”是瑤族 (主要是山子瑤)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是封建時代瑤族遷徙游耕、交通信息不便的文化反映。山子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主要生活在中國的云南、廣西及越南、老撾等國?,F(xiàn)今中國境內(nèi)的山子瑤約20萬人。有人稱之為“過山瑤”,也有稱為“藍靛瑤”。他們自稱為“金門”、“山子”。

      “信歌”是瑤族珍貴的民族文獻,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瑤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時,瑤族“信歌”就列為收集的內(nèi)容。延至20世紀80年代,經(jīng)多位學(xué)者深入桂滇瑤寨收集,共收集到信歌40首,收入《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第七冊,1986年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周玄柜信歌》便是其中之一。此信歌是瑤族學(xué)者盤善榮、鄧文通、鄧朝東等三人于1982年11月11日在廣西凌云縣邏樓公社新爛村收得。全文700句,每句七言,共4900字。如此巨作,在中國古詩史上也是無與倫比的“宏章巨詞”。

      然而,此詩文字雖很長,但寫作水平并不高,不押韻,沒有多少詩味,而且錯別字甚多,言辭隱晦,有不少地方還是用漢語記瑤音,難以解讀。就整篇而言,盡管記敘內(nèi)容豐富,但是語言貧乏,結(jié)構(gòu)松散,廢話連篇,東拉西扯,不得要領(lǐng)。如關(guān)于此次遷移的路途、時間、地點,以及收信人是誰,寫此信的目的等問題,作者概無明言,給讀者留下很大的疑團,影響了人們對此信價值的認定。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對它的史料價值和意義,不甚了解。

      一、《周玄柜信歌》內(nèi)容年代之考證

      周玄柜在其“信歌”中并沒有寫明此信寫作的具體年代,只提到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己丑、甲午、丙申等十幾個天干地支的紀年。然而, “六十甲子輪流轉(zhuǎn)”,沒有確定的年代,這些紀年無法幫助我們“對號入座”,無法為我們找到歷史的正確年代,這是人們對《周玄柜信歌》價值失察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破譯這個歷史謎團呢?

      首先,找準重要歷史事件作為突破點。人們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往往是從時間、地點、人物著手,進而討論事件的過程、結(jié)果及其意義。時間、地點與人物成為人們認識歷史的三要素。這三者又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他們可以互相推導(dǎo)。此信沒有年代,我們可以從人物和歷史事件入手,再結(jié)合《中國歷史年代表》,對照明朝的天干地支的紀年,就可以準確推導(dǎo)此信的內(nèi)容及其寫作的大概時間。

      其次,要找到《周玄柜信歌》內(nèi)容的年代,首先必須對明朝與安南關(guān)系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歷史上,中國與越南一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越南古稱安南,也稱交州、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后晉時,交趾唐林州人吳權(quán)自立為王,這是安南獨立的濫觴。元末戰(zhàn)亂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離。洪武年間,安南成為明朝的屬國,處于半獨立狀態(tài)。明朝永樂年間,安南陳氏政權(quán)發(fā)生陳氏與胡氏的內(nèi)訌,胡一元、胡漢蒼篡位。明廷支持陳天平,攻打胡氏父子,引發(fā)了明朝與安南之間綿延長達30年的戰(zhàn)爭。

      永樂四年 (1406年)1月,明朝派張輔首次出征安南,明軍出師僅一年,就大獲全勝,消滅了胡氏政權(quán)。6月1日,明成祖詔告天下,改安南為交趾布政使司,設(shè)置17府,分設(shè)官吏,正式把安南變成了明朝的一個行政區(qū)。張輔班師回京。明軍走后僅兩個月,即八月,安南就反叛,簡定帝擁立所謂陳氏后人陳季擴為“大越皇帝”,改元“重光”。永樂七年 (1409年)2月,明廷再度啟用張輔督師,領(lǐng)兵20萬,協(xié)同沐晟第二次出征安南。陳季擴臣服求封,明成祖授陳季擴為交趾布政使。陳季擴的本意是求封為安南國王而不是布政使,因此這個封賞不能令他滿意,遂繼續(xù)興兵作亂。公元1411年,明成祖命張輔第三次征安南,活捉陳季擴,全部平定安南。1416年,明成祖遷都北京,明朝的經(jīng)營重點逐漸北移,交趾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dān)。

      明朝占領(lǐng)安南后,經(jīng)營不善,所用非人,吏治敗壞,對安南人苛刻盤剝,激起安南人的反抗。豪紳黎利于1418年發(fā)動藍山起義,自稱平定王,號召安南人反明獨立,展開了十年抗明戰(zhàn)爭。明宣德二年 (1427年),黎利的軍隊在“支棱之戰(zhàn)”打敗明軍,殺死明軍統(tǒng)帥柳升,明朝與黎利議和。此時,明朝國力漸衰,明宣宗厭戰(zhàn),于是決計罷兵,命令明軍八萬余人撤離交州北返,罷交趾布政使司。明英宗正統(tǒng)二年 (1437年),明朝正式冊封黎利為安南國王,越南重獲獨立。這就是明朝與安南之間綿延30年的戰(zhàn)爭的概況。

      在對明朝與越南關(guān)系背景有所了解之后,我們可以來討論此詩的內(nèi)容年代了。閱讀全詩,我們可以拿如下幾個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來討論。

      周玄柜說“國亂反朝造此章,散諭九州眾親讀”,其意說此信是安南國動亂興兵反抗明朝時所寫的。這是周玄柜給讀者留下的寫作背景。那么,有什么戰(zhàn)亂呢?

      1.“聽聞保樂翁云亂,翁云保樂反朝廷?!比姸嗵幪岬健氨贰边@個地名。保樂,即今越南高平省保樂縣,與中國廣西那坡縣相鄰。同時,信歌還提到翁度、翁交和“翁云”等人物。特別是翁云,涉用最多。例如,“保樂妖兵再追來,到處人家搜燒完”,“家資敗了為翁云,是為翁云占國里”,“官曉管人四方飛,官曉便是翁云飛”。這些人物完全是杜撰么?不是。在越南歷史上,曾有一個被越南歷史學(xué)家公認的短暫王朝——后陳朝 (1407—1413年),這是由簡定帝和陳季擴等陳朝后裔建立的抗明政權(quán)。據(jù)越南人潘佩珠著述的《后陳逸史》記述:簡定帝和陳季擴建立的反吳(明)政權(quán)之后,豪杰群起響應(yīng)。當時,翁識聚集翁崗、翁堅、翁擴等49人結(jié)盟起兵反吳 (明)復(fù)國。翁云本來是一個冶工,被翁熾俘擄后,加入翁熾的反明隊伍,曾是一個“管人”的官員。此書雖是小說,但潘佩珠在書中說得明白,他將從故老口中聽來的故事運用到書中—— “故氓遺老,樂向予談數(shù)百年前事。蓋從土字野史傳來者,予今述之”,所記看來有一定的史實。翁真、翁熾、翁擴歷史上確有其人,翁真原名阮景真,翁熾原名阮熾,翁擴就是陳季擴。由此看來,越南歷史上也許確有翁云其人,他的軍隊曾占據(jù)越北地區(qū),為安南復(fù)國作出很大貢獻。他在保樂反明也應(yīng)屬實事,并非完全是“小說家言”。

      2.“動 (聽)到朝廷徒跤 (徒,徙也。跤,是‘交趾’的合字——引者注)上,成千成萬上來驚。賴得朝廷爭得穩(wěn),殺得妖皇見太平。去拿 (來)無贏自敗退,到處人人心里慌?!边@“朝廷”應(yīng)指明朝。這“妖皇”顯然指后陳朝簡定。1408年 (戊子年)明軍來攻打安南,明軍出師順利,一舉打敗安南的軍隊,殺敗后陳簡定帝的軍隊,安南求和,明軍退出安南。但是,明軍剛退走,安南的軍隊又反明,社會動亂,人心驚慌。

      3.“運到二年甲午歲,二月朝廷再退回。保樂妖兵再追來,到處人家搜燒完?!?/p>

      “二月朝廷再退回來……自古朝廷死不盡,一朝天子一朝臣,三月朝廷跤便上?!?/p>

      其意是說,甲午年二月,明軍從越南打仗勝利后搬師回朝,三月明廷在交趾設(shè)置行政機構(gòu),以管轄其地,舊的統(tǒng)治機構(gòu)覆滅,新的統(tǒng)治機構(gòu)在交趾建立了?!睹鲗嶄洝ぬ趯嶄洝酚?,張輔首次成功征服越南,滅胡朝。永樂十三年 (1413年)農(nóng)歷二月回明朝京師,同年農(nóng)歷四月明成祖再命他“佩征夷將軍印,充總兵官鎮(zhèn)交趾”。周玄柜所言的時間、史事,與官書記錄大抵相同,僅有一點差異:官書記載明軍撤軍是永樂十三年 (1413年)癸巳年,周玄柜記載的是第二年甲午 (1414年),相差一年。這時間年月差誤不大,是官方所記時間與民間所記時間的差異。這是由于居住在鄉(xiāng)下山里的瑤民信息不靈所造成的小誤差,它不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認定。

      4.“算論甲午那年春,十月初一兵再上,朝廷再上到安邊。百隊連兵上不盡,上到安邊十萬嶺。四處嶺頭如花影,日月陣軍槍動天,崗道江邊打幾日,每日得頭回納宮。也是平平兩邊死,千河血流轉(zhuǎn)成堆。妖兵不得自返退,朝兵跟后到天州。轉(zhuǎn)到妖州翁云殿,翁云府里敗完成。”

      周玄柜生活在明朝軍隊與安南軍隊戰(zhàn)斗正酣的越南土地上,信歌又是讓眾人傳閱的公開信,為防直言賈禍,減少麻煩的發(fā)生,他對交戰(zhàn)的雙邊人事,概用隱語來表示。這“日月”、“陣軍”是隱語。“日月”是“明”,指明軍;這“陣軍”,則是后陳的軍隊。這兩支軍隊在“甲午 (1414年)春到十月開戰(zhàn)”。崗道江,即愛子江。

      《明史·張輔傳》記,明永樂“十一年冬,輔與沐晟會順州,戰(zhàn)愛子江……賊大敗。擒其帥五十六人。追至愛母江,盡降其眾……遂縛季擴及其孥送京師,賊平?!贝艘?,明軍直搗翁云府,活提重光帝陳季擴,安南全部平定?!靶鸥琛彼浀臅r間與歷史時間稍有出入,一個說是冬天,一個說是春天,但差別不大,也不影響我們對歷史事件的認定。

      5.“丙申 (1416年)其年不安樂,徙跤重稅兩頭收。日月出差來點戶 (意為明廷派官差來清點民戶),每日若天開票看,看票不是空得看,若錢分給合得開。開票使若錢行禮,若酒共 (供)雞給那 (他)吃。八 (明)差也下跤差上 (意為:明朝官差剛走人,交趾安南的官差又上來),每日當差不了時,何當頭人受苦過,日日家中不斷客……百姓錢財合大家,千般道理別閑使。不能(讓)外朝清理官 (明朝的官差),四兩悲圖打八兩。不度 (想不到)才熊在此難,朝里山人同一樣?!?/p>

      永樂五年 (1407年),明成祖廢安南國,改安南為“交趾布政使司”,把安南變?yōu)槊鞒囊粋€行政區(qū)。這個行政區(qū)要正常運轉(zhuǎn)和維持下去,就要向當?shù)氐睦习傩照魇铡盎始Z國稅”。但是,安南人并不臣服,明軍剛撤走,后陳的簡定帝即起兵反叛,立陳季擴為“大越皇帝”。這個政權(quán)從一開始就與明廷處于對立狀態(tài),它要存在下去,也要向老百姓征收賦稅。其后,安南人黎利起兵繼續(xù)反明,情形也是如此。因此,周玄柜等瑤民進入安南處于兩個官府統(tǒng)轄,繳納兩份賦稅的沉重壓迫的處境下,“國分兩皇不得安”。這樣的雙重賦稅局面,一直延續(xù)到明宣宗年間明軍撤出安南,讓安南復(fù)國之后才結(jié)束。自此之后,中國朝廷再也沒有在越南編戶齊民,征收賦稅的歷史了。

      周玄柜說,明廷在安南派官清點民戶,征收賦稅,有無依據(jù)呢?有。 《明史》卷154《黃福傳》記,黃福當時任交趾布政使司,是明朝在交趾的最高行政官員,他曾上奏朝廷“‘交趾賦稅繁重不一,請酌定,務(wù)從輕省’……皆報可。于是編氓籍,定賦稅……”具體情況如何,官書未能記載。周玄柜的“信歌”中說得很明白:明朝官差在交趾清點民戶,征收賦稅時還想方設(shè)法斂財,中飽私囊。當時各戶交多少收賦,并不公開。民戶要知道自己所交的數(shù)額與別人有何差別,還得給官差交錢才讓看明白。官差來收賦稅,老百姓還得殺雞設(shè)酒席招待,否則加稅。這樣的官差,剛送走一批,又有一批上來催要,“每日當差不了時,日日家中不斷客”,真的把老百姓坑苦了。周玄柜說“不度才熊在此難,朝里山人同一樣?!薄氩坏轿覀冞w徙到安南大地,受到的壓迫和剝削與廣西老家的瑤人同一樣。

      在此,周玄柜對明朝官差苛刻勒索盤剝的指責(zé),有無歷史依據(jù)呢?有?!睹鲗嶄洝ぬ趯嶄洝肪?15記載,永樂九年 (1411年)夏四月,交趾左參政劉本,向朝廷奏曰:“交趾僻居海隅,其民初附,未知朝廷禮教,冀寬以撫之,若驟拘,法度加以繁役,未有不激變者。……如將一切不急之務(wù),姑皆停止,仍降恩旨,安撫人心,庶幾蠻民絕賊之念。”這話等于承認明廷官員在交趾驟拘罪人,繁役不斷,急功近利,盤剝百姓,是交趾人民不斷起來反抗的直接原因。

      《明史·外國傳二·安南》說得更明白:永樂十一年 (1413年)“中官馬騏以采辦至,大索境內(nèi)珍寶,人情騷動,桀黠者鼓煽之,大軍甫還,卽并起為亂?!?/p>

      從周玄柜信中,我們可知,當時明朝官差是采用勒索雞肉酒食和成倍增加賦稅等手段來壓迫民眾,這是激發(fā)安南反抗的重要原因。從官史和民間材料的互證中,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識深化了。

      二、《周玄柜信歌》的內(nèi)容梗概

      周玄柜與大多數(shù)“過山瑤”一樣,托言自己祖先來自河南汝南(“太祖汝南是百姓”),是盤王的子孫(“尋根盤皇山里人”),經(jīng)浙江臨安府輾轉(zhuǎn)到廣西(“托生桃李臨安生”?!疤依睢?,是“我們瑤民”之意。臨安府,今杭州市)。來到廣西后,住泗城府—— “住在天朝泗城地”,(宋置泗城州,明設(shè)泗城府,故治在今廣西凌云縣治)。周玄柜的父親叫周經(jīng)綿。信歌說“顯父乾天是周姓”,“濺小 (我)便是經(jīng)綿子”)。其母叫李們花(“妣母坤地李們花”)。周玄柜共有兄妹四人,三男一女(“濺人生來三兄弟”,“提名玄柜是愚枝”,“母有四枝共孝兒”)。周玄柜在孩兒時,正是明朝洪武后期,在廣西泗城府居住,當時生活好,社會治安秩序也安定,惹官司糾紛少,所以孩兒時代的周玄柜是平安快樂的。信歌說“住在天朝泗城地,父母思全曾 (不)曉憂,如是天生聽天養(yǎng),萬事官司不動身,還若天朝好作樂,少時作樂任安閑”。然而,到了庚辰 (1400年)、辛巳(1401年)、壬午 (1402年)三年,泗城府天荒地旱,草木枯死,不能耕種,餓死人民。信歌寫道:“嘆苦庚辰辛巳歲,壬午巳年三歲悉。天旱三年不豐收,嶺頭茅草自枯了。卯時日照無云霧,曬到午時泥土干。高田畬地不得種,斬殺廣西國內(nèi)人。”

      對這場自然災(zāi)害,廣西田林縣 (與凌云縣相鄰)瑤族也有同樣記敘?!稄V西瑤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記,在明朝洪武年間的“寅、卯二年天下大旱災(zāi)”。對于這兩年的災(zāi)情,瑤族師公所用的經(jīng)書有如下描述:“寅卯二年天下旱,深山竹木盡焦枯,到處官倉無粒米,到處學(xué)堂無卷書。到處深坑無水踏,到處深塘無細魚,焦木將來吹出火,水底青苔吹出煙?!薄疤煜麓蠛等辏賯}無糧,百姓無米,人民慌亂,樹木出煙,格木 (一種矮小堅硬樹木——引者注)出火,瑤胞子孫,浮游過海”。[1]48,75

      這“寅、卯二年”,即是明朝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戊寅)和建文元年 (1399年,己卯),與周玄柜所記災(zāi)害發(fā)生的年歲相近,這說明周玄柜所敘并非誣謊。

      旱災(zāi)剛過,泗城府又發(fā)生地震。信歌說“辛巳 (1401年)那年天地動,五月初九卯時驚,百姓人民慌心碎,不知前面轉(zhuǎn)成何,四處青山斬了盡,無處安生各自飛?!边@場地震,不但瑤民受苦,就連當?shù)氐耐林撕蜕缴系那莴F也受苦了,四處逃散。可以說,天旱地震,種糧無收,生活困難和無地可種是周玄柜等人舉家遷移的主要原因。

      那么,他們將向何處遷移謀生呢?正在此時,有人傳話來:安南有好山好水和廣闊的山地有待開墾,官府租稅輕且少,河里有魚可捕捉。信歌說“得聞人傳逆語到,話是小朝 (安南)山水良。安南有山百五地,榮華地里好存親,皇稅輕輕招百姓,龍魚春水好連流”。這一切,讓苦難中的周玄柜一家人和村民歡欣鼓舞,心馳神往,大家互相招呼,湊集錢物,準備遷居。信歌說“得聞此言心歡喜,鄉(xiāng)老思良 (思量)人聽人。若苦有錢齊一意,行過路頭人招人”。全村60戶人,“齊齊游游入安南”。

      他們離開廣西的具體時間是明朝建文四年 (1402年)五月初一。信歌說“壬午 (1402年)那年冬春尾,五月初一出門飛。搬引妻兒出門去,拋了廣西轉(zhuǎn)而前”。他們是從廣西進入越南,具體路線我們推測是由凌云至百色,再由廣西的那坡縣或靖西縣進入越南境內(nèi)。

      進入越南后,他們來到宣光省。信歌說“轉(zhuǎn)到安南宣光地,眼看青山滿九州。鋪過嶺頭醉了眼,逍遙好地任連流?!毙馐∈窃侥蠔|北的一個省,在中越邊界附近,是越南北部的重鎮(zhèn),水陸交通樞紐。這里滿眼青山,土地遼闊,可見瑤民在此居住是有選擇性的。

      具體說,他們住在宣光省名叫“錫影”的地方。此地不僅山多地廣,官府人員不來嵇查,法不嚴責(zé),就連男女奸情也寬容。信歌說“嘆善安南本是好,桃李 (我們)忐忑不到官。奸情條事輕如紙,能比灘頭魚趕春,義重如山如江水,六十平頭思沾思。山水注來連流路,不查錫影自沾思?!庇谑?,60戶人就在“錫影”安居下來。

      第二年,他們就開耕生產(chǎn),糧食獲得豐收,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信歌說“癸未 (1403年)那年春種,甲申乙酉三年豐,父母種春養(yǎng)男女,從今不怕受寒饑?!钡?,好日子剛開頭,周玄柜的母親李們花便因病撒手而去,留下四個三至五歲的孩子和丈夫。信歌說“不知黃泉駕步到,推冬坤母拋浮春。拋去孝兒無期望,倚靠孤寒四五枝。一半三年半五歲,痛了乾天 (父親)日夜哀?!痹诖耍覀円灾苄袼奈鍤q來推斷,他出生年應(yīng)是1398年或1399年 (洪武三十一年,或建文元年),即他三四歲時隨父母和村民進入越南居住。

      不久,周父續(xù)弦,為四個孩子娶來一個繼母照看。信歌說“繼母來管你兄弟,日夜看兒免掛心”。于是,周家又有了生氣,風(fēng)調(diào)雨順,連續(xù)5年豐收,全家過上充實幸福安泰的生活。信歌說“甲申 (1404年)乙酉 (1405年)年上好,丙戌 (1406年)丁亥 (1407年)好春豐。豐歲五年人安泰,生財發(fā)財十路通?!迸c周玄柜一道遷來的60余戶人家,也有了好生活,大家一起過著富庶平安的生活,人丁興旺,一個村寨就像一條街,生意興隆,商品物件豐富齊全,村民歡歌笑語。信歌說“六十戶家共一巷,看上比能個街門。絲線緞綢綾羅布,米漿白鹽件件齊。男女安心生耍樂,出門招手叫歌聲?!?/p>

      然而,好景才過幾年,周父重病,用去不少銀錢來求神打卦,皆不奏效,一命歸天,撇下三個兒子和一個繼母。信歌說“己丑 (1409年)其年乾天 (父)病,求仙打卦不能天,燒香拜求不安穩(wěn),金銀買命不回愿,拋丟繼娘共寒子?!?/p>

      俗語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對周玄柜一家人而言就是如此。就在周父去世的那年六月,錫影地區(qū)發(fā)生鼠災(zāi)。信歌說“老鼠生滿深山里,咬害禾秧四處枯。六月咬秧至九月,到處鄉(xiāng)人淚水流?!?/p>

      鼠災(zāi)剛過,蟲災(zāi)又至——信歌說“壬辰 (1412年)那年螞蝗亂”,“飛過天堂遮了云,遮過日頭不見光,飛翳驚動勝雷聲”。這次蝗蟲災(zāi)吃盡了瑤民的莊稼,給瑤民帶來很大的損失。

      天災(zāi)剛?cè)?,人禍又來。在鼠?zāi)、蝗災(zāi)之后,緊接著人禍來了。在天災(zāi)之時,交趾官府對“錫景”的瑤民不但不相救,還派一撥又一撥官差進入瑤寨,清點人數(shù),實行編戶齊民,征繳賦稅錢糧,攤派勞役,征瑤民去給官府種果、挖路。信歌說“交 (趾)差點家尋州縣,點尋深山山子人。乃取銀錢合開粟,枷擾深山使用銀。一差點了二差到,艮 (銀)錢使了到金釵,銀錢金釵使用盡,三求種果尋州門,種尋街六大路轉(zhuǎn),連累山人 (瑤族)苦種給,也若種果也挖路?!?/p>

      苛政還未了,更大的災(zāi)禍又降臨了——安南政權(quán)反抗明朝統(tǒng)治的戰(zhàn)火點燃了。信歌說“壬辰(1412年)六月聽心驚,聽聞保樂翁云亂,翁云保樂反朝廷。”

      這次“翁云之亂”對這60戶瑤民來說,是一件大事,所以信歌記敘較為具體,事情經(jīng)過大致如下:

      1412年 (壬辰年)6月,正當莊稼半熟之際,翁云進兵保樂,瑤民聽聞后直發(fā)愁(“一發(fā)不曾逢豐熟,國亂刀兵心里愁?!?這群軍兵四處殺人放火,逼得瑤民一部分人向海邊逃走,一部分人轉(zhuǎn)入深山。

      “翁云之亂”,軍兵殺人,從七月一直延續(xù)到八月?,幟駷樯统雎窊?dān)驚受怕,愁得酒茶不思,肉味不香。信歌說“桃李滿村齊含淚……思良 (思量)無路返天朝。閑有酒漿不思飯,肉味芳香吃不甜”。

      在甲午的前一年,即癸未年 (1413年),周玄柜結(jié)婚,此時的周玄柜已十五六歲了?,幾逶缁?,這個年紀結(jié)婚是常見的。結(jié)婚請酒席本是人生的喜慶大事,但由于兵荒馬亂,匪盜橫行,送嫁迎親的隊伍,走到半路,碰上兵匪,不但銀練金釵被搶,連衣褲都被剝光,只得用芭蕉葉遮體逃回,受盡了侮辱。信歌說“半又婚到行路上,逢若賊兵奪取銀,賊灼銀練金釵了,思 (撕)解衫衣灼想?!肼吠嘶厣罒o衣,半灼蕉葉來包體?!?/p>

      1414年2月,明軍撤出安南。安南人乘明軍撤出之機,又舉兵反明,到處殺人放火。這次后陳軍兵的來到,又是一番搶掠“滿倉黃金若 (他)燒盡,豬兒雞鴨盡完成。”瑤民“含淚空哭天羅地”,他們感覺在當?shù)卦僖沧〔幌氯チ耍谑?,這群瑤民便遷移到一個叫“安良”的地方居住,在此處瑤民稍得安樂,官府不來勒索。信歌說“賴得安良住安樂,哄取人銀不到官”。信歌多次提到“安良”,如“沾 (暫)賴安良亂住陽”。此“安良”在何處?《明實錄·太宗實錄》卷68記載:明朝滅了安南國后,設(shè)交趾布政使司,分設(shè)官吏,改置17府,當時設(shè)交州府“安良縣”。

      可是,在安良縣才住滿年,又聽說安南軍兵將至。此時,這群瑤民才感到遷入安南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慢 (悔)念前生錯腳步”,但是他們想回到明朝來也不可能了,“國敵反朝無路門,無路通流含淚住”,只得含淚在安南艱苦地生活下去,“每嶺深山趙 (照)營住,如同一世不生天。”然而,他們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并未減少,“千般萬念天朝地,閑若幾多是不愁”。在天朝里沒有兵匪之災(zāi),社會安定,無憂無慮。

      “運到哪年羊兒管,朝兵退落安人民。安得人民在四季,兩齊放意起春風(fēng)?!痹谥苄窨磥?,明軍進入安南是造成明朝與安南之間戰(zhàn)爭綿延的主要原因,只有明軍撤軍才能實現(xiàn)社會和平,兩國人民才得安穩(wěn)生活。

      婚后不久,周玄柜妻子連同剛滿周歲的兒子在戰(zhàn)亂中死了。信歌說“捉剃 (娣者,妻也)侄妹能斬蕉,一半灼妗曾滿歲”,“堂里老妻也死了”,“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寒(限)來時各自飛?!敝苄褡隽?0年的鰥夫。信歌說“人生一世三秋正,個生 (獨身)寒苦十冬秋”,“十稔 (年)千思在月夜”。

      由此,我們可以斷定,此信歌是周玄柜25、26歲時的作品,寫作的時間大約在1424、1425年。

      這就是周玄柜遷徙安南后對泗城府家鄉(xiāng)瑤族兄弟姐妹的情況匯報。他希望這封信歌“送達三天通四處,放落洞庭四海知,送過田州泗城地,渝滿廣西省里知。”同時他希望此信歌起到“征婚廣告”的作用,通過對苦難經(jīng)歷的自述,引得女性的同情憐愛,為他征友續(xù)弦。這是他創(chuàng)作此“宏章巨詞”的精神動力,也是此信沒有明確收信人的原因所在。

      三、《周玄柜信歌》的特點和價值

      如前所言,瑤族“信歌”共40首,其中有關(guān)越南的信歌有:《一本交趾信批筆》、《書旨交趾行土》、《跤信歌》、《交趾曲》、《交趾歌信》、《交趾歌》、《交趾信》、《交趾曲》、《馮朝易家信》和《周玄柜信歌》,共10首。與之相比,《周玄柜信歌》具有三個特點:

      其一,它具體敘述了瑤族在越南的苦難生活情形。其他信歌也有訴苦的成份,但內(nèi)容大多數(shù)談?wù)撨w入越南的好處和幸福生活,他們寫下的遷徙過程中的地名標志,都是在招呼人們前去相聚,共同邁向美好的明天。然而,此信不同,它從頭到尾都向人們大訴其苦,深悔誤入越南,歌頌“天朝”的平安穩(wěn)定生活,內(nèi)容具體細致。這是此信與其他信歌內(nèi)容不同之處。

      其二,它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明朝與安南關(guān)系的重大變化。其他信歌多談?wù)撨w到越南的生活狀況,涉及到越南政治局面和社會狀況的不多。而此信不同,周玄柜生活在越南歷史上由安南國—亡國—再復(fù)國的重大變換時期。從明朝來說,則是明朝勢力在安南由盛到衰,由勝到敗的轉(zhuǎn)變。周玄柜通過自己的雙眼觀察,記錄了處于變化中的明朝與安南關(guān)系,記錄了安南社會情況和人民生活狀況。潘佩珠在《后陳逸史》最后一節(jié)中感慨說:“獨惜今我國史于重光帝事,所載甚略。當時同義諸人,僅阮景真即翁真,阮熾即翁熾與鄧悉、鄧容二父子,其它皆湮沒無聞。”這篇“信歌”的發(fā)現(xiàn),給世人了解那段歷史提供難得的材料。

      其三,它為我們了解瑤族向越南的遷徙提供了典型實例。關(guān)于瑤族何時向越南遷移,中越學(xué)者曾對此作過研討:據(jù)奉恒高主編的《瑤族通史》介紹,越南學(xué)者陳國旺、閉日等認為在宋、元時期;廣西民族大學(xué)范宏貴教授則認為在明朝永樂四年 (1406年),根據(jù)是:他于1981年7月在廣西荔浦縣興坪公社八魯大隊鄧永樂家中搜集到的盤瑤“鄧氏家譜”記載:“前朝永樂年間,安南外國鬼子大反時,兵省遠調(diào)不及。本省各憲 (縣)速查瑤山,久聆瑤民果敢盡忠,鄰省近省近府耕山,瑤民調(diào)之征剿,如省府州縣各山坐山過山瑤民必多廣眾。時值永樂四年,吾太祖奉調(diào),大憲(縣)給諭下札,委太祖統(tǒng)帶瑤丁會同營協(xié)兵征剿,而安南鬼子賊匪大敢死之多矣。各憲 (縣)各營均稱瑤民得力,盡以兵銀重賞。因此前在之山場窄小人眾,安棲不下,訪擇各山分居?!保?]但是,這條材料僅說明鄧氏從軍征討安南,卻沒有論及鄧氏瑤族是否在安南留下居住,最關(guān)鍵問題族譜省略不談,況且“鄧氏家譜”的真實性也沒有得到證實。所以,《瑤族通史》認為,以上各家之說“僅屬推測”。此書認為“瑤族自發(fā)向海外遷徙,約起于明中葉,明末清初加快了速度”[3]940-941,但是,文中也未能列出任何一條史料來證明自已的立論,在我們看來,這同樣是“僅屬推測”。

      我們所要指出的是,范教授所說明朝永樂四年瑤族開始向越南遷徙,這個結(jié)論大抵是正確的,與我們對《周玄柜信歌》考證結(jié)論相近。《明史·外國傳二·安南》記載:明永樂七年,簡定、鄧悉、阮帥等謀亂,“定乃僭大號,紀元興慶,國曰大越。(明成祖得)敗書聞,益發(fā)南畿、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廣西軍四萬七千人,從英國公張輔征之。”這里,有從廣西征兵赴安南作戰(zhàn)的記載,所以荔浦鄧氏從軍出征是有可能的。只是《周玄柜信歌》比《鄧氏族譜》更具有公開性和可信性,它所記錄的瑤族向越南遷徙,事件更清楚,人數(shù)也較多 (60戶)。退一步而言,即使《鄧氏族譜》所記屬實,荔浦瑤族鄧氏遷入越南是在明朝永樂四年 (1406年),也比周玄柜等人于明朝建文四年 (1402年)入越晚了4年。周玄柜等人的遷徙,比人們常引用的后黎時代 (16世紀)瑤族首領(lǐng)盤得務(wù)率300名瑤人,坐7只大船從廣東經(jīng)海南到越南下龍灣居住的歷史,更是早了一二百年。

      如前所言,周玄柜此信歌是“國亂反朝造此章”,即在安南反抗明朝的年代里寫下的。從我們所述的“明與安南關(guān)系”以及“信歌”所述的情形看,這場戰(zhàn)爭具有長期性、反復(fù)性和殘酷性的特點。我們將這場戰(zhàn)爭的特點放到其后的明朝、清朝與安南 (越南)關(guān)系中來考察,是找不到這樣的戰(zhàn)爭場面的。此后兩國的關(guān)系基本是和平的宗藩關(guān)系,雙方雖然有過摩擦,但大部分時間相安無事,再沒有發(fā)生大戰(zhàn)。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十月,清軍萬余人在孫士毅的率領(lǐng)下,占領(lǐng)了升龍 (今越南河內(nèi)市),但后來越南西山朝皇帝阮惠率軍反擊,清軍大敗退回。這場“清越戰(zhàn)爭”是清朝與安南最大的戰(zhàn)爭,但前后不過半年,不具有長期性、反復(fù)性的特點。由于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在己酉年,因而又被稱為“己酉戰(zhàn)爭”,與周玄柜所說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在甲午、丙申等年,時間完全不相符。至于1883年爆發(fā)的“中法戰(zhàn)爭”,雖也在中越邊境開戰(zhàn),但戰(zhàn)爭的對象、目的和進程,與“信歌”所述完全不同。我們用“排除法”也可以反證《周玄柜信歌》只能寫于明朝與安南戰(zhàn)爭時期。

      那么,此信歌是否為后人“托古偽作”呢?一般說來,作偽總有其目的性和功利性。此信歌不寫明遷徙路途、時間、地點和收信人,不是炫耀遷到越南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向家鄉(xiāng)的眾鄉(xiāng)親“訴苦”,大倒苦水,后悔誤入越南。再說,如是后人偽作,也應(yīng)是文章高手來作才不易識破,但此文的行文水平實在難以恭維,文中又多用隱語或民族語言,難以讀懂,看不出作偽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其中在越南生活的一些細節(jié),不是本人的真實經(jīng)歷是難以杜撰和偽造的。

      總之,從我們的考證來看,“信歌”所記的歷史事件與《明史》、《明實錄》和瑤族文獻的記載基本相符,地名相符,人物活動相符,我們進而可以推論此文是明代永樂年間周玄柜在越南生活的真實作品,周玄柜等60戶是中國瑤族遷入越南最早的且規(guī)模較大的批次。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編輯組.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第五冊[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6.

      [2]范宏貴.瑤族從中國遷入越南淺談[J].廣西民族研究,1986(4).

      [3]奉恒高.瑤族通史:下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瑤民交趾安南
      明清時期桂北瑤民起義與朝廷治邊策略的調(diào)整*
      論宣德“棄置交趾” 中明朝的政策變化及影響
      傳說中的交趾國
      試論北宋、西夏和交趾的聯(lián)動關(guān)系
      西夏學(xué)(2018年1期)2018-04-29 09:07:24
      瑤民脫貧致富的領(lǐng)頭羊
      源流(2018年11期)2018-03-13 12:32:02
      那年冬天,那個少年
      《老山界》中“山腳訪瑤家”信息挖掘
      安南屬明時期官員考述
      瑤民起義與《藤峽善后議》
      文史春秋(2012年10期)2012-04-29 00:44:03
      安南黎氏佐領(lǐng)編設(shè)始末考
      瑞金市| 修水县| 定西市| 二连浩特市| 塔河县| 阿拉尔市| 宁都县| 合山市| 蒙城县| 印江| 高青县| 福建省| 新泰市| 个旧市| 黔西县| 晋宁县| 南皮县| 滁州市| 广汉市| 平利县| 江永县| 阜南县| 武山县| 扎赉特旗| 忻州市| 抚远县| 吉林市| 张家界市| 临潭县| 武义县| 潍坊市| 苏尼特左旗| 额尔古纳市| 五常市| 肥城市| 闻喜县| 晋中市| 宁城县| 尉犁县| 连云港市| 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