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 劉昱新 侯景秋 閆征斌 彭惠 常星
[摘要] 目的 對比正畸患者粘接自鎖托槽與傳統(tǒng)托槽后牙周指數和牙齦卟啉單胞菌的變化。方法 將正畸患者30例按托槽類型分為2組,每組15例。試驗組粘接Clippy自鎖托槽,對照組粘接O-PAK傳統(tǒng)直絲弓托槽。分別在矯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個月檢查牙周臨床指標(包括菌斑指數、牙齦指數、探診深度),同時采集齦下菌斑樣
本,利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樣本中牙齦卟啉單胞菌和總細菌的數量,計算出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構成比。結果 治療前試驗組與對照組牙周指數、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中,2組牙周指數、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均隨時間延長而升高(P<0.05);試驗組在粘接矯治器后第1、3個月,牙周指數、
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與傳統(tǒng)托槽對比,自鎖托槽更利于口腔衛(wèi)生維護,但仍會
對口腔衛(wèi)生造成不利影響。
[關鍵詞] 自鎖托槽; 傳統(tǒng)托槽; 牙周指數; 牙齦卟啉單胞菌; 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
[中圖分類號] R 783.1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7518/hxkq.2013.03.003
固定矯治器和矯治技術因具備高效、精準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錯畸形的臨床治療。然而固定矯治器結構較復雜,長期存在患者口腔內,很容易出現(xiàn)菌斑滯留,導致牙齦炎、牙周炎,嚴重者可導致矯治中斷。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
valis,P. gingivalis)是牙周致病菌之一,且與慢性牙周炎的關系最為密切[1]。自鎖托槽依賴滑蓋或彈簧夾
固定弓絲,無需結扎絲或橡皮圈結扎。這一特殊結扎結構是否更利于正畸患者的口腔衛(wèi)生維護,尚未
有統(tǒng)一定論。本實驗旨在檢測和分析粘接自鎖托槽與傳統(tǒng)托槽牙菌斑指數(plaque index,PLI)、牙齦指數(gingival index,GI)、探診深度(probing depth,PD)3項臨床牙周指數的變化,并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術對比兩種不同托槽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構成比,研究自鎖托槽是否更利于口腔衛(wèi)生維護。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的選擇
選取2011年7—10月就診于大慶油田總醫(yī)院口腔正畸科接受正畸治療的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1)牙列完整(含第二磨牙未萌者),下切牙區(qū)無明顯擁擠,均采用不拔牙矯治;2)正畸前接受口腔衛(wèi)生宣教,使用相同牙膏、牙刷,均采用改良Bass刷牙方法,能自行將菌斑量控制在PLI≤2范圍內,并有良好醫(yī)從性,能夠按時復診;3)粘接托槽的牙齒無白堊斑、齲齒及充填體;4)受試期間,患者口腔內除托槽、結扎絲、頰面管、弓絲,無其他正畸附件;5)無牙周病及口腔黏膜疾??;6)正畸治療前2周無抗生素使用史;7)無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8)患者同意參加試驗。將30例患者按固定矯治器(托槽均由
TOMY公司生產)類型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5例。試驗組:男8例,女7例,平均年齡15.8歲,粘接Clippy自鎖托槽;對照組:男6例,女9例,平均年齡14.5歲,粘接O-PAK傳統(tǒng)直絲弓托槽。
1.2 牙周臨床指標的檢測
選擇下頜2顆中切牙為受試牙,牙周檢查由同1名牙周醫(yī)生完成。在治療前、治療1個月、治療3個月后使用牙周探針檢測下頜2顆中切牙近中唇面、唇面、遠中唇面,計算2顆牙共6個位點的平均數作為該指標檢測結果。PLI采用Silness和L?e提出的診斷標準進行檢測,GI和PD根據《牙周病學》第2版介紹的方法進行檢測[2]。
1.3 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檢測方法
1.3.1 齦下菌斑采集 每次采樣均由同1名醫(yī)生完成。用無菌刮匙去除2顆受試牙的齦上菌斑,無菌棉球隔濕、干燥,在2顆受試牙牙周袋相對較深處分別插入2根30號標準化滅菌紙尖至牙周袋底,靜置10 s,紙尖取出后置于含有1 mL 0.9%生理鹽水的EP管內,-20 ℃凍存?zhèn)溆谩?/p>
1.3.2 標準菌株 采用P. gingivalis ATCC33277標準菌株(北京市口腔醫(yī)學研究所提供)。將菌株進行復蘇培養(yǎng),收集次代純種菌,置于1 mL 0.9%生理鹽水的EP管內,-20 ℃凍存?zhèn)溆谩?/p>
1.3.3 DNA提取 樣本及凍存標準菌株在室溫下解凍,25%Chelex-100與樣本液按體積比1∶3混合,提取細菌DNA,-20 ℃凍存?zhèn)溆谩?/p>
1.3.4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 根據P. gingivalis和大腸桿菌的16S rRNA基因特異保守區(qū)域設計引物(由
北京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P. gingivalis上游引物序列:TGTAGATGACTGATGGTGAAAA-CC,下游引物序列:ACGTCATCCACACCTTCCTC,產物大小為198 bp。通用菌上游引物序列:AACGC-GAAGAACCTTACCA,下游引物序列:AAGGGTTG-CGCTCGTTGC,產物大小為151 bp。經序列分析及預實驗溶解曲線分析,引物具有良好特異性。
反應條件為:預變性95 ℃ 10 min,變性95 ℃ 15 s,退火/延伸60 ℃ 1 min,均進行40個循環(huán),并設置溶解曲線分析。分別將通用菌和P. gingivalis標準品DNA按10倍梯度稀釋作為模板,進行定量PCR,制作標準曲線。所有反應在ABI Prism 7300型熒光定量PCR儀(Applied Biosystems公司,美國)上進行,每個樣本檢測均重復3次,取其平均值,每次反應均設空白對照。
1.4 統(tǒng)計分析
使用SAS 9.13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P=0.05為檢驗標準?;颊叽魅氤C治器前測量的數據作為基線,對2組間患者在不同觀測點牙周臨床指標檢測結果和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進行統(tǒng)計學描述,并在同一組內比較各指標在不同觀測點的變化。組間不同觀測點PLI、GI、PD測量值及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的比較采用t檢驗分析;組內不同觀測點對比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牙周指數檢查結果
治療前2組患者口腔衛(wèi)生良好,下切牙唇側頸緣無明顯菌斑,牙齦健康,牙周探診深度均小于2.0 mm,2組PLI、GI、PD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1)。治療1、3個月,尤其第3個月,大部分受試者下切牙唇側頸緣均可見少量菌斑,牙齦略有紅腫,探診未見明顯出血,PD略有增加,但基本在正常范圍(小于等于3.0 mm)。試驗組牙周指數低于對照組(P<
0.05);組內不同時間點對比,牙周指數逐漸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 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檢測結果
將牙齦卟啉單胞菌和通用菌標準品的DNA按照10倍梯度稀釋后,作為模板,進行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并繪制標準曲線(圖1、2)。根據標準曲線,對樣本進行定量檢測并計算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
治療前、治療1個月、治療3個月試驗組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分別為0.000 1%±0.000 2%、0.005 0%±0.013 7%、0.170 8%±0.616 8%;對照組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分別為0.000 1%±0.000 1%、0.067 6%±0.249 5%、0.336 8%±0.694 3%。治療前,2組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
療1、3個月,組間對比,試驗組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低于對照組(P<0.05);組內不同時間點對比,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逐漸升高(P<0.05)。
3 討論
自鎖托槽自發(fā)明以來,一直在不斷改進發(fā)展,近些年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該托槽具有可減少椅旁操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低摩擦、牙齒移動速度快、患者疼痛感低、利于牙周組織改建、減少復診次數、縮短總療程[3]等特點。該托槽的自鎖結
構是否利于口腔衛(wèi)生維護,在正畸界眾說紛紜。正畸患者粘接托槽后,口腔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進而口腔菌群平衡發(fā)生改變??谇粌榷酁閰捬蹙蚣嫘詤捬蹙捎闷胀ㄅ囵B(yǎng)法檢測,對培養(yǎng)條件要求高,耗時費力,敏感性和準確性較低。靈敏的PCR技術已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口腔醫(yī)學研究領域。有研究[4]表明牙齦卟啉單胞菌對青春期齦炎的致病作用與其在齦下菌斑中的含量有關。然而目前現(xiàn)有的取樣技術使菌斑取樣難以做到絕對標準化,因此,混合菌斑中某一細菌的相對數量比絕對數量更重要,可以利用定量PCR方法計算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從而比較不同菌斑樣本中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數量[5]。
本實驗選取正畸治療中較易發(fā)生牙齦炎的下頜中切牙作為觀察對象。粘接固定矯治器的患者,PLI、GI及牙齦卟啉單胞菌檢出率在粘接托槽后的3個月里逐漸升高達到頂點,隨后開始下降[6-7],牙齦卟啉單胞菌與GI具有正相關關系[8]。本實驗選取未粘接托槽
前、粘接1個月、粘接3個月3個時間點,對2組不同托槽的牙周指數及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進行研究。組間對比結果顯示:未粘接托槽前,2組患者牙周指數及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第1、3個月試驗組牙周指數及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低于對照組;組內不同時間點對比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第1、3個月的牙周指數及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均高于基線,呈持續(xù)上升狀態(tài)。在各牙周指數中,PD是衡量牙周健康的重要指標。本實驗在1、3個月,試驗組PD低于對照組,雖有統(tǒng)計學差異,但差異不顯著,并且該30例患者下頜中切牙唇側的PD大致均在健康范圍內(小于等于3 mm),僅有2例患者PD略大于3 mm,此時PD的升高應該是由于牙齦輕度腫脹造成假性牙周袋所致,并非附著喪失造成的牙周袋加深。Ristic等[6]指出PD指數在粘接托槽后的6個月里持續(xù)上升。筆者推測,如果本實驗延長觀察時間,PD值可能會有更顯著變化。本試驗研究表明粘接自鎖托槽比傳統(tǒng)托槽牙周指數和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均低,更利于患者口腔衛(wèi)生的維護。但試驗組中各項牙周指數及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仍較基線升高,并隨時間推移升高顯著,提示自鎖托槽雖比傳統(tǒng)托槽利于口腔衛(wèi)生,但粘接該托槽后對患者口腔衛(wèi)生仍有不利影響。
本實驗選擇由同一廠家生產的2種托槽,2種托槽底板面積雖不完全一致,但僅相差2.5%,降低了因托槽大小相差較多出現(xiàn)的誤差,并盡量減小因材料、制作工藝等差別較大帶來的誤差;由同1名醫(yī)生進行指數檢測及菌斑采集;要求受試患者具有良好醫(yī)從性,使用同一品牌牙膏、牙刷,均采用改良Bass刷牙方法,基本能自行將菌斑控制在PLI≤2范圍內。研究結果表明:自鎖托槽較傳統(tǒng)托槽更容易清潔,更利于口腔衛(wèi)生的維護。然而粘接自鎖托槽后,無論是牙周指數還是牙齦卟啉單胞菌構成比都較粘接托槽前持續(xù)升高。這也說明即便選擇粘接較利于口腔衛(wèi)生的托槽,患者仍需具有良好醫(yī)從性,提高口腔衛(wèi)生保健能力,學會牙周保健措施,方可維持正畸治療過程中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環(huán)境,確保正畸治療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Socransky SS, Haffajee AD. The bacterial etiology of destructive
periodontal disease: Current concepts[J]. J Periodontol, 1992, 63
(4 Suppl):322-331.
[2] 曹采方. 牙周病學[M]. 2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4:87-90.
Cao Caifang. Periodontology[M].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87-90.
[3] 傅民魁. 口腔正畸??平坛蘙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7:
531.
Fu Minkui. Textbook of orthodontics[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7:531.
[4] 陳旭, 許學斌, 潘亞萍, 等. 青春期齦炎齦下菌斑中牙齦卟啉單
胞菌的檢測[J]. 上??谇会t(yī)學, 2005, 14(6):635-638.
Chen Xu, Xu Xuebin, Pan Yaping, et al. Detection of Porphyro-
monas gingivalis in the subgingival plaque of puberty gingivitis[J].
Shanghai J Stomatol, 2005, 14(6):635-638.
[5] Lyons SR, Griffen AL, Leys EJ.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for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and total bacteria[J]. J Clin Microbiol,
2000, 38(6):2362-2365.
[6] Ristic M, Vlahovic Svabic M, Sasic M, et al. Clinical and micro-
biological effects of fixed orthodontic appliances on periodontal
tissues in adolescents[J]. Orthod Craniofac Res, 2007, 10(4):187-
195.
[7] 肖水清, 張勇, 宋新宇, 等. 正畸治療中牙齦指數及齦溝液細菌
的變化研究[J]. 口腔正畸學, 2004, 11(4):164-168.
Xiao Shuiqing, Zhang Yong, Song Xinyu, et al. Study of the changes
of gingivitis index and bacteria in crevicular fluid during orthodon-
tic treatment[J]. Chin J Orthod, 2004, 11(4):164-168.
[8] 張荃, 楊秋波, 楊圣輝. 牙齦卟啉單胞菌與牙周病相關性的聚合
酶鏈反應研究[J]. 北京口腔醫(yī)學, 2005, 13(4):217-220.
Zhang Quan, Yang Qiubo, Yang Shenghui. Relation of Porphyro-
monas gingivalis to periodontal status assessed by PCR[J]. Beijing
J Stomatol, 2005, 13(4):217-220.
(本文采編 陳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