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南有個少數民族叫侗族,侗族的建筑藝術高超精妙,風雨橋就是他們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鼓樓式的風雨橋建在較寬的河面上。在大橋長廊之上,橋亭檐角飛揚,十分美麗壯觀。橋身全用杉木橫穿直套,孔眼相接而不用鐵釘聯結,結構精密,別具一格。
風雨橋精密的結構讓我聯想到我們的教育。其實,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就應如這結構精密的風雨橋。
教師與學生的溝通
在我教的學生中,總有一些比較特殊。其實,特殊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耐心與恒心。
幾年前,我以副班主任的身份帶過一個班。學生小雨就是個特殊的學生。雖然他學習還不錯,但因為嚴重違紀,受到學校的嚴肅處理。那天,我好心勸他兩句,可他當著父母的面對我破口大罵。雖然我當時很生氣,但為了學生,我沒有計較,并采用冷處理的方式。后來,他父母多次跟我道歉,他本人也不止一次向我道歉。但有一天午餐時,小雨把阿超的本子扔到水桶里。沒人知道是為什么。見狀,我先默默地把阿超的本子撈出來,再去辦公室給阿超拿來一個新的作業(yè)本。午餐后,我把小雨請到我的辦公室。我沒有馬上批評他,而是先請他喝咖啡。于是,他很意外地望著我。我問他:“你氣消了?”他說:“嗯。”我再問:“你除了把小雨的本子扔到水桶里,還可以怎么做呢?”他低下頭。我依然沒有批評他,而是慢慢給他講道理。我想,這次他應該是聽進去了。此后,我再也沒有看到他大發(fā)雷霆,更沒有聽說他做了什么過分的事。畢業(yè)時,小雨和阿超已經成了好朋友。
是的,我要對可愛的學生說:沒有什么過不去的事。有問題找老師,咱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你在風雨橋的那一端,老師在風雨橋的這一端,走過這座風雨橋,我們心心相通。
教師與家長的溝通
家庭是我們的避風港,父母對孩子充滿無限的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溺愛子女,那么自然造成不良后果。
我班學生小豪的母親是位在讀博士生,平時下午放學后小豪就在學校的托管班寫作業(yè),到了晚上,母親才來接小豪。就這樣,母親覺得平日里對孩子有虧欠,就對孩子比較溺愛。
接班時,我就感覺小豪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僅跟不上班級的進度,更常常因為玩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忘了寫作業(yè)。對此,我沒有批評他,而是看著他補作業(yè)。另外,我發(fā)現小豪做事時總是動作很慢。針對他的慢,我仍然沒有批評,而是采用鼓勵的方式。只要他做事時動作快一些,我就表揚他。漸漸地,這個學生有了自信心。后來,我通過飛信與小豪的母親聯系。我每天都把布置的作業(yè)和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通過飛信告訴小豪的母親,這樣及時的溝通既有效地督促了學生,又使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與教師的用心。
是的,我要對繁忙的家長說:面對孩子,不能沒有微笑,就像心靈的花園里不能沒有陽光一樣。當您忙于自己的工作時,別忘了給自己的孩子留出時間,讓孩子在家庭溫暖陽光的照耀下健康成長。而孩子的老師會在風雨橋的這一端守候著您。
(作者單位:北京市西城區(qū)白云路小學)
(責任編輯:李星辰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