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不像散文那樣飽含情感、引人入勝,也沒有小說那樣情節(jié)曲折、扣人心弦,也沒有記敘文那樣活潑有趣、形象感人,因此,說明文的教學單調、乏味一直困擾著廣大教師。在公開課教學中,很少有教師選擇說明文進行教學。平時,學生也不愛閱讀說明文。他們常常手捧名著讀得津津有味,就是不對說明文產生興趣。其實說明文的知識性、科學性、生活適用性都較強,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教師更應該教好這類文章。經過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運用非連續(xù)性文本,可以有效推進說明文的閱讀。
所謂“非連續(xù)性文本”是相對于敘事性強的“連續(xù)性文本”而言的閱讀材料,它基本是由數(shù)據(jù)表格、圖解文字、圖表和曲線圖等組成,具有直觀、簡明、醒目、概括性強與易于比較等特點。
語文新課標在第三學段的目標與內容部分指出: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要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所滲透、有所訓練、有所運用。下面說說如何運用非連續(xù)性文本推進說明文的閱讀。
一、寫清單,熟悉說明方法
清單是記載有關項目的明細單,特點是簡明,易于識記。在第三學段里,學生學習說明文不再是只停留在把握要點上了,他們還需要了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條分縷析,課文中哪句話運用什么說明方法學生都清楚,但是拓展閱讀,除了列數(shù)字,學生就是說不上文章里面運用什么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另外,學完文本,很多教師都設計課堂小練筆??墒?,學生學寫說明文,也只會運用列數(shù)字的方法。例如:我的鉛筆盒長21厘米,寬6厘米,高2厘米。蓋子上畫著漂亮的圖案(接著簡單寫圖案內容)……里面分兩層,第一層裝……第二層裝……寫其他的物品也是類似的模式。為什么學生對“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情有獨鐘呢?原來學生從小就開始接觸數(shù)字,數(shù)字早已經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中了,而其他說明方法學生剛剛接觸,如果沒有常常再現(xiàn),他們是記不住的。由于對說明方法不熟悉,所以他們就不會在拓展閱讀和習作練習中運用了。
要改變這一現(xiàn)象,就必須讓學生熟記常見的說明方法。要達成熟記,就必須不斷再現(xiàn),這靠教師的提醒非常不現(xiàn)實。因此,一個好辦法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把說明方法寫成“清單”(如圖1),張貼于醒目處,這樣簡明而易見。經常識記,就能爛熟于心,熟就能生巧,就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了。
寫清單,簡單易行,可以有效幫助識記,可以運用于識記一些簡單的知識點、要點。比如,說明文的特點、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等。這些說明文的常識學生熟悉了,就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閱讀說明文了。
二、擬提綱,把握說明要點
新課標指出:閱讀說明文,要抓住要點。抓住要點的形式有很多,可以讓學生在課本里畫出來,可以讓學生自由說出來,還可以讓學生記錄下來。筆者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寫下,形成提綱。學生在寫要點的時候要經過思考,要自己組織語言,對語言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很有幫助。同時,教師可通過提綱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一目了然,便于及時進行點撥,因材施教。
提綱,就是概括地敘述綱目、要點的文字。讓學生在閱讀說明文時擬寫提綱,就是要讓他們把文章中說明什么內容用簡單的詞語、短語、短句寫下來。比如,《松鼠》一課,可讓學生找到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松鼠的。一開始,學生就會列出一堆內容(如圖2):
由于學生的感受能力不強,他們發(fā)現(xiàn)的內容肯定不全面。這時候,教師別著急給出正確的答案讓學生對照修改,可以鼓勵學生再次閱讀,使用不同顏色的筆做補充。如《松鼠》一課再次閱讀后,學生就會做如下補充(如圖3)。
從圖3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提取信息的時候不但會遺漏,還可能出現(xiàn)無序的思維狀態(tài)。這不利于學生下一步對松鼠的外形、活動、行為特征以及生活習性這些方面的概括和梳理。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先排序,直接在自己列舉的這些內容前面標上序號,然后再引導學生歸納這些內容分別是從什么方面來介紹的(如圖4):
這樣通過編擬提綱、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學生就能真正地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我梳理、自我完善,從而訓練學生完整、有序的思維。幾次這樣的訓練,學生在說明文閱讀中的提取信息、梳理信息的能力定然得到提升。
三、做圖解,理清說明條理
圖解就是利用圖來解釋或分析。在內容較為復雜、難于理解的情況下運用圖解,比教師解釋說明更有效。
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太陽》一文中,說明太陽和氣候關系的第五自然段,結構嚴謹,條理清楚,邏輯性強,是一個梳理句群關系、把握段落教學的有力訓練點。但是,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透過這些說明文字直接理解意思是比較困難的。如果不理解意思,就難以讓學生體會到段落里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性、作者表達的條理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讀這段話并畫圖,圖文對照,理解意思;接著進行段落教學,讓學生圖文對照(如圖5)思考:如果調換句子順序可不可以,為什么?學生看著圖,即可明白:原來這些說明是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不能隨意調換順序的,這就是邏輯。因此,在表達的時候,自己也要注意先后順序,要有條理性。
圖解讓學生更具體、更感性地理解語言,化單調的文字為學生喜愛的圖畫,為難解的內容搭臺階,降低學習難度,既能激發(fā)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興趣,也能幫助學生理清說明條理,推進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
四、列表格,對照說明異同
說明文根據(jù)說明對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根據(jù)說明語言不同,可以分成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不同類別的說明文有何異同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列表格,對照事物之間的異同。
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鯨》和《松鼠》兩課為例來說明。在《松鼠》一課的自學提示里提到:閱讀課文,想想課文在表達上與《鯨》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饿L》就是平實性說明文,《松鼠》是文藝性說明文,兩篇文章在表達上就有異同;要區(qū)分異同,列表格最為簡明。但是,《松鼠》一課自學提示里提到的“表達”對學生來說是抽象的,教師不能直接把任務拋給學生:請自由閱讀,列表格比較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異同。這樣的教學結果是不明顯的。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兩點不同之處。比如,有學生說:“《鯨》側重于介紹鯨魚的形體特點和生活習性,而《松鼠》寫得比較生動,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憋@然,學生的回答是比較無序的,這時候教師可以適時引導:“《鯨》側重于介紹形體特點和生活習性,這是說明的角度。那《松鼠》這篇課文的說明角度是什么呢?同樣的,《松鼠》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這是表達的方法,那《鯨》的表達方法呢?同學們要從相同的角度去做比較,這樣的比較才會更清晰?!比缓笾笇W生再列表格。這樣,學生才能列出比較有對比性的表格來,如圖6:
列表格的方法可以運用在比較不同類別的說明文中,也可以運用在相同類別的說明文,或同一篇說明文不同段落的寫法等,這對學生梳理說明文閱讀很有幫助。
五、制名片,轉化說明形式
各種各樣的名片中,學生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教師們常反映說明文教學單調,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如果能變換形式讓學生學習,學生就會覺得新鮮。同時,變換形式是對說明文本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不單能幫助學生梳理說明內容、發(fā)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把所學的說明文內容制作成名片,就是一種很好的變換形式學習的方法。
制名片一般用在事物性說明文的閱讀中。學生首次接觸時,教師要進行一定的指導,比如出示幾張名片,讓學生了解名片的基本形式;或者教師先展示自己的作品,示范引導,然后才讓學生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小組合作,也可以先獨立完成后再由其他同學補充,這樣就能越做越好。
例如,在《新型玻璃》一課教學之后,我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玻璃為它設計一張名片。為了讓學生有“法”可依,我先展示自己的設計作品(如圖7),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作熱情,潛移默化地教給方法;再讓孩子展開想象,大膽設計。等孩子設計完后,我引導學生互相比較、修改。為了加強表現(xiàn)效果,隨后,我要求學生讓名片圖文并茂;最后再評選“最具魅力的名片”。這樣一氣呵成,相信會給本課教學增添魅力,也會讓孩子們在今后對事物性說明文閱讀時,自然而然地要為說明的事物制作名片。
六、畫導圖,呈現(xiàn)閱讀成果
思維導圖是有效的思維模式,是應用于記憶、學習、思考等的思維“地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畫思維導圖(簡稱畫導圖)用在說明文的閱讀中,也能起到和“制名片”異曲同工的效果。但是,它能展現(xiàn)學生更多的閱讀信息,包括學生的理解、感受和創(chuàng)新思維,可以說是學生閱讀成果的呈現(xiàn)。目前,學生的閱讀似乎有“千人一面、萬人一心”的現(xiàn)象,“個性閱讀”漸漸缺失。要解決這種問題,引導學生畫導圖是一條好途徑。一讀一圖、一圖一解,學生自DXoJX53EmMP1b1NRIB4c+A==主學習、自主探究,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一覽無余,能“對癥下藥”,真是一舉兩得。
思維導圖的模式原來有比較固定的模式,比較復雜,考慮到小學生的心智成熟度,我們不必要求得那么規(guī)范,可以讓他們自由發(fā)揮,制作成活潑生動的導圖。比如,小樹枝丫狀(圖8)、扇骨分叉狀(圖9)、小路盤繞狀(圖10)等。對沒有接觸過思維導圖的學生,教師可以先提供模板(優(yōu)秀的學生作品),讓學生先學著畫,然后再鼓勵學生自由創(chuàng)新。
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說明的內容、角度、方法、順序或者語言特點以及學習收獲、創(chuàng)新等方面展開,發(fā)散思維,呈現(xiàn)學習所得。作圖后,教師要收齊學生的作品,認真分析,給予歸類,再分別針對各類學生設計新的教學方式。如果把畫導圖運用于學生的課外說明文閱讀中,還可以幫助教師檢查、評價和診斷學生閱讀情況,更有力地推進說明文閱讀教學。
以上筆者僅圍繞著“非連續(xù)性文本”的六種形式來介紹如何運用,其實“非連續(xù)性文本”的形式豐富多彩,我們還可以巧妙設計、靈活運用。比如,教給學生做統(tǒng)計、指導學生做規(guī)劃等。豐富多彩的閱讀形式,一定會讓學生愛上說明文,愿意主動探究說明文的。
運用非連續(xù)性文本,讓學生在讀讀做做、寫寫畫畫中閱讀,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這是推進說明文閱讀的有效途徑。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