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口語交際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學說普通話,能說一段意思完整連貫的話?!币虼?,教師加強低年級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對造就未來需要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具有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我根據(jù)農村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chuàng)建了生動、具體、新穎活潑的語言環(huán)境,挖掘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在情境中進行說話訓練。
一、從圖畫入手
外國一位教育家說過:“圖畫是鼓勵學生說話的一種最強有力的興奮劑?!边@句話很有道理。低年級的感知是直觀的,因此我用圖畫展現(xiàn)形象,把學生引入情境,激發(fā)興趣,從而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說話。
我利用課本插圖或教學掛圖,為學生創(chuàng)設說話的情境,還讓學生動手畫圖,然后把畫面的內容口述出來。如有一次我布置學生畫自己喜歡的畫,畫好之后想一想:我畫的是什么?我為什么要畫它?
上課了,每個學生面前都放著自己畫好的畫,有飛機、手槍、房屋、娃娃、衣服、鞋子、花籃等,真是各式各樣,豐富多彩,使人仿佛走進了畫的世界。豐富的想象,使他們說起話來格外生動有趣。他們拿著自己的畫,依次走向講臺,展示自己的畫,同時把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有的說:“我畫的是衣服,我長大了要當服裝設計師,為大家設計出更多更美的服裝,把這個世界裝扮得更美麗?!庇械恼f:“我畫的是青蛙。我喜歡青蛙,它能捉害蟲,是莊稼的好朋友,也是人類的好朋友?!庇械恼f:“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jié),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在賞月,我和哥哥也在看月亮。天上的月亮真圓,樓下有幾個小孩在草地上玩。”……一些性格內向,平時不太愛說話的小朋友也勇敢地走向講臺。在說話的過程中,教師還提醒學生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畫面,然后有條理地口述。
學生既當小畫家,又當小作家,既動腦、動手,又能動口,各種感官一起參與,效果很好。
二、從游戲入手
低年級學生喜歡玩游戲,愛玩是他們的天性。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有趣的活動,如老鷹抓小雞、丟手絹、警察抓小偷等。有時我還讓學生做選圖說話的游戲。這形式符合學生喜歡新奇的心理特點,既有利于訓練和發(fā)展口頭表達能力,又有利于發(fā)揮想象力。方法是:老師出示一些景物、人物以及物品的單幅圖片,讓學生擺好后說一段話。
如有一次,一個學生選出烏云、雨、傘、一位少先隊員、一位老大爺五幅圖片,接著,他將烏云、雨貼在上面,下面貼上一位老大爺,在離老大爺不遠的地方貼一位少先隊員和傘。圖貼好后,他說了這樣一段話:一天上午,天空忽然烏云密布,下起大雨來,一位老大爺在雨中艱難地行走著。一位少先隊員撐著雨傘,背著書包,急忙跑過來,邊跑邊說:“老大爺,讓我送你回家吧,小心路滑!”老大爺感激地說:“謝謝你,好孩子!”
從課堂效果來看,語言實踐再現(xiàn)了生活情境,孩子們在觀察和游戲中,不但陶冶了情操,而且激發(fā)了表達的欲望,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正如倪海曙老先生所說:“學習真正成了一種智力活動和精神活動,成了一種藝術的享受,成了一種創(chuàng)造?!?/p>
三、從實物入手
低年級的小朋友活潑可愛,他們的家里有他們喜歡的玩具,讓他們感知自己喜愛的東西,能激發(fā)他們觀察情境、描述情境的熱情。
在說話課中,我讓學生自己準備實物,有可愛的不倒翁、漂亮的布娃娃、彈琴的小熊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玩具擺在桌子上,他們的臉上露出愉快的神情,這說明刺激物已把學生引入情境。接著,我要求他們仔細觀察,按物品的形狀、特點、作用逐個說。一位學生說:“我有一匹小白馬,它是爸爸幫我買的儲蓄罐,它全身長著雪白的毛,有一對出奇大的眼睛,睫毛特別長,脖子上掛著銅鈴鐺。它那結實的馬背上還背著紅色的鞍子。它后蹄踏地,前蹄騰空而起,仰天嘶鳴。我喜歡這匹白馬。”這樣不斷訓練,學生說的話不僅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言之有理。
四、從表演入手
孩子生性好動,樂于表演,以表演的形式進入情境也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如在上《吹泡泡》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吹肥皂泡,接著要求學生用“拿”、“蘸”、“吹”、“飄”等幾個動詞,完整而連貫地說出吹肥皂泡的過程。然后,我要求學生細致地觀察肥皂泡的形狀、大小、數(shù)量和顏色,說出自己吹出了什么樣的肥皂泡。學生興趣盎然,發(fā)言熱烈。最后,我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要求學生說出看著這些美麗的肥皂泡想到了什么。學生的思路打開了,把話說“活”了,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既促進了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發(fā)展,又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