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語文課堂上,倡導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推崇個性化的閱讀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的教學行為卻常常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偏頗。怎樣才能把文本多元解讀真正落到實處,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呢?結合平時的教學,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淺見。
一、個性化解讀不能排斥教師的引導
有人認為,既然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過程就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過程,讀者就是作品的創(chuàng)造者,那么教師就不應參與學生的閱讀過程。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獨特的個性化理解和體驗。筆者曾見過這樣一個課例。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完后說說你都讀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學生自主閱讀,提出問題)
2.你都讀懂了什么內容?有哪些不懂的問題請?zhí)岢鰜?。(教師未作任何評價和引導)請同學們帶著不懂的問題再次讀課文,自主解決發(fā)現的問題。
3.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所解決的問題。
4.全班交流解決的問題。
在這一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任何引導,扮演的也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的角色。雖然教學過程中也體現了學生的個性特點,但學生由于受心智水平、認知能力、已有經驗的限制,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或者說是多元解讀,還僅僅停留在比較膚淺的感性層面上。學生觸不到文章的內涵,就很難把握文章的主旨,最終也難以挖掘出作者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個性化解讀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回答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當然他們對文字的解讀也有著他們自己的知識、經驗、情感色彩,這其中也包括他們不準確的理解。對于這些非標準答案,教師并不能輕易就予以否定,它們有時也是學生獨特的理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思考,保護他們個性言說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如教學《狼和鹿》一課,文末有這樣一句話:“而人們特意要保護的鹿,一旦在森林中過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卑淳渥拥睦斫?,“禍首”應該指的是鹿,但沒想到卻有學生說是人類。我知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產生的個人體驗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本著不要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勵的原則,我問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認為是人類呢?”這個學生回答:“凱巴伯森林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鹿群遭受饑餓和疾病的威脅,都是因為人類捕殺了狼,所以我認為人類才是真正的禍首?!倍嗝纯b密的思考,多么流暢的表達!聽了這個學生的回答,我的心中不禁發(fā)出這樣的贊嘆!雖然這不是正確的答案,但觀點是對的,是不能簡單地予以否定的。于是,我把問題拋給了學生:“他說的好像也很有道理,這里的‘禍首’究竟是鹿還是人類呢?你們再讀讀句子,同桌間也可以展開討論?!苯涍^一番交流,有的學生做出了這樣的結論:在這句話中指的是鹿,但就整篇課文而言,是人類。于是,我順勢引導學生說出人類的行為對狼、鹿、森林造成的影響。有了前一個學生的鋪墊,學生很快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不能人為地破壞自然界事物之間的聯系,要保護生態(tài)平衡。課文的主旨就在這樣的討論與交流中很自然地揭示了出來。
三、個性化解讀不能違背文本和社會的價值觀
當然,個性化解讀、多元解讀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愿意怎樣理解就怎樣理解。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和個性化的解讀,是不可以把文本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價值觀拋到腦后的。當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與文本和社會價值觀發(fā)生矛盾沖突時,作為教師應及時發(fā)揮引導作用,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如教學《狐貍和烏鴉》時,課堂上有學生做出了“我覺得狐貍很聰明”的個性化解讀,這其實已經背離了正確的價值觀。于是,我及時引導:“狐貍的肉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它有肉了,高興了,可烏鴉呢?”經過點撥,學生明白了狐貍的肉是用欺騙的方法得到的,是在損害別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這樣的“聰明”是要不得的,是不道德的。有了這樣的提醒,學生們就不會造成價值觀的混亂了。因此,我們對于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理解應該以不違背文本和社會的主導價值為前提,應該合情合理。我們要尊重學生,但絕對不能丟棄正確的價值引導而是非不分。
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新課程倡導個性化閱讀的初衷。但個性化不是民主化,也不是自由化,在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同時,教師正確的價值引導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雙方都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閱讀教學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