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教人變!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學理、新的方法,來改造學生經(jīng)驗?!碧招兄壬倪@幾句話言簡意賅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的,教育的對象是廣大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學生能擁有自己獨特、真實、豐滿的生命歷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尊重生命成長、關(guān)注生命動態(tài)、提升生命價值、引領(lǐng)每個學生唱響生命之歌。
一、 教育是對生命的理解與關(guān)愛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表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又親自到朋友家里,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表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里,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鐘表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表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yǎng)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p>
也許,每個成年人都會倍加愛護自己嶄新的金表,可是“破壞大王”卻將新表拆了個七零八落。愛表心切的母親自然毫不猶豫地對自己的孩子大打出手,哪里還會想到孩子為什么要拆表。而陶行知先生卻能夠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孩子這樣做的內(nèi)在誘因,從“犯錯誤”的孩子身上找出其優(yōu)點和閃光點,變破壞為創(chuàng)造。在陶行知先生的耐心陪伴和引導下,這個孩子了解了鐘表的一系列知識,“破壞大王”正向著“愛迪生”走去。這不正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對生命的理解與關(guān)愛嗎?
兒童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他們天真、活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幻想,他們常常認為在成年人看來都無法解決的復雜問題,自己可能予以解決??墒?,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常常忘記學生還是個孩子,也不去了解他們,不了解他們的智力發(fā)展、他們的興趣愛好、他們的思維傾向,只是在孩子犯錯誤之際嚴加批評,橫加指責。這種極度缺乏理解的批評,無情地刪減了教師對學生的關(guān)愛,扼殺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些情況:學生舉手起來不是回答教師的問題,而是報告某個同學犯了錯;大家都在研討一個與課文有關(guān)的問題,卻有一個學生響亮地說出另外一個問題;教師教得津津有味,孩子玩得興致勃勃……面對自己精心準備的課遭到“破壞”,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wù),有的教師大發(fā)雷霆,當即嚴肅地命令學生認真聽課;有的教師課后還要嚴懲“破壞分子”。其實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上課“打小報告”正是孩子們正義和善良的體現(xiàn);說出一個與老師的問題風馬牛不相及的答案,正是孩子們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表現(xiàn)。如果我們成年人能夠用七歲兒童的雙眼看一看世界和自己,我們就會在最誠實的游戲中看到許多嚴肅的事物、現(xiàn)象和事情。走入兒童的精神世界,我們就不難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教育兒童首先要理解兒童、關(guān)愛兒童,要用我們的理解叩開他們智慧的大門,用我們的關(guān)愛開啟他們創(chuàng)造的天地。
二、 教育是對生命的尊重與激活
1938年的夏天,在武漢難童保育院內(nèi),一群小朋友在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的指揮下歡快地唱著歌兒。負責指揮的小男孩身形瘦小,穿著又長又大的破衣服,滿頭長著瘌痢,還流著臭烘烘的膿血,但他的指揮卻十分協(xié)調(diào)、有力。這一幕吸引了正在此院參觀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音樂家任光。當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的音樂天賦后,陶行知拉著小男孩的手,記下了他的名字——陳貽鑫,并激動地對任光說:“這孩子真是一個音樂天才,我們要搶救人才幼苗!”
回到育才學校后,陶行知先生馬上想起了那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于是連續(xù)向武漢難童保育院寫了兩封信,表示愿意接收他來育才學習,而且不需要任何手續(xù)。當陳貽鑫來到育才學校時,因剛生一場大病,所以更瘦,頭上的瘡還在流著膿血,只剩下幾根頭發(fā),身上又臟又臭。陶先生一把抱住了這個苦命的孩子,心疼地連聲說:“來了就好,來了就好!”第二天,陶行知先生登門拜訪了著名將領(lǐng)馮玉祥,請他找個好醫(yī)生。為了配合治療,陶先生還通過朋友到美國買回了昂貴的特效藥,給他服用。兩個月后,陳貽鑫頭上的瘡疤好了,長出了濃濃的黑發(fā)。新中國誕生后,陳貽鑫擔任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的教授,成了中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
生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格是平等的,沒有高尚卑微之別。每個生命都有他存在的價值,每個生命都有他獨特的潛質(zhì)。陶行知先生有力地踐行著這一人生真諦、教育真理。陳貽鑫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陳貽鑫是個滿頭膿瘡、其貌不揚的孤兒,可陶行知先生卻能蹲下身子,平視眼前這個“草根化”的生命。他剝?nèi)バ≠O鑫又臟又臭的外殼,用自己的尊重和關(guān)愛釋放出“草根”的活力,激發(fā)出“草根”的潛力,最終引領(lǐng)陳貽鑫走入高雅的音樂殿堂,成為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陳貽鑫是幸運的!
這不由讓我聯(lián)想到我們的教育。在急功近利的應(yīng)試教育機制下,家長和教師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鎖定在分數(shù)上,“考”成了教師的法寶,“分”成了學生的命根。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自然而然地被分成“好生”、“差生”兩大陣營,“生命的平等”成為一句空話。即便是在新一輪教育改革的今天,盡管我們用鉛字將生命的尊嚴寫進課標,可是分數(shù)的高低仍然是評判學生的一個重要依據(jù)。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他們都有自身的潛質(zhì)和價值,都有他們獨特的美。如果我們能拋去那些陳舊的觀念,靜下心來,平等地和他們交流,幫助他們剝?nèi)ド砩夏切┒嘤嗟氖`,定能將他們雕琢成最完美的器具。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上帝抑或是為他(她)打開一扇門,也可能是為他(她)推開一扇窗,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應(yīng)尊重他們的個性,正視他們的特質(zhì),引領(lǐng)他們通過這扇門或是那扇窗走向更廣闊、更美好的世界。
去年,我到一所農(nóng)村小學支教,遇到了這樣一個孩子A。他讀二年級了,但他腦海中的知識幾乎是零:他不認識拼音,不知道筆順,寫的字都是畫出來的“天書”。不光這樣,A的臉上每天都臟兮兮的,跟別人也不大多說話,經(jīng)常用搖頭、點頭作為回答。初步了解情況后,我的心里不無擔憂,擔心自己教不好這個“活寶”,擔心他影響班級的平均分。因此,我的內(nèi)心深處對A充滿了排斥,可教師的使命感和良知又告訴我要挽救他。我再次想到陶行知先生與陳貽鑫的故事,因此,我開始深入了解A。通過近一周的了解,我得知A的父母經(jīng)常不在家,他常年住在姑姑家;他沒上過幼兒園,一年級幾乎是混下來的,但他的智商絕對沒問題。掌握這些情況后,我就主動找A聊天。起初,他還是以點頭、搖頭作答,我也不逼迫他開口,而是用他接受的交談方式來表達我對他的尊重。上課時,我鼓勵A起來朗讀一些簡單的字詞。同學們聽到A滿口方言、磕磕絆絆的讀書聲都笑得前仰后合。而我當然站在A的一邊,不但指出了其他同學的錯誤,還號召大家一起把鼓勵送給他。課后,每當做游戲時,我總要把A帶在身邊。就這樣,一個月下來,A終于敢舉手發(fā)言了。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他的語文、數(shù)學都及格了,最重要的是他真正成了班級中的一員,能夠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快樂地與人玩耍、自信地與人交流。A的媽媽打電話告訴我,說孩子現(xiàn)在喜歡上學了,因為老師喜歡他。是的,也許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并沒有“尊重”這個詞匯,但孩子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與關(guān)愛。就是這份尊重,它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別人一樣;就是這份尊重,它能讓孩子看到生活的希望;也正是這份尊重,它能激發(fā)出孩子生命的潛能。
三、 教育是對生命的包容與塑造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班同學,當即阻止了他,并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此時王友已經(jīng)在門口等著挨訓了??梢灰娒妫招兄吞统鲆粔K糖果送給他,并說:“這是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里,說:“這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尊重我,我應(yīng)該獎勵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瞪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說:“我調(diào)查過了,你用泥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yīng)該獎勵你啊?!蓖跤迅袆訕O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因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果用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錯誤是我們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風景線,對于茁壯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說,犯錯誤更是家常便飯。面對犯錯的孩子,任何一個有良知的教師都不會對其放任自流,不過更多的教師只會把對孩子的關(guān)愛化作一聲聲嚴厲的批評,一次次沉重的責罰。在這樣的批評與責罰下,孩子的錯誤少了,可隨之減少的還有孩子的信心、個性……同樣是面對犯錯誤的孩子,陶行知先生帶來的不是批評,更不是責罰,而是四顆香甜的糖果。這四塊糖果不僅給犯錯誤的王友帶來了驚喜,更給他送來了寬容與愛護。在陶行知先生的真誠引導下,王友不但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優(yōu)點,而且深刻反省出自己的錯誤。正是這四塊糖果讓王友學會了寬容,懂得了謙讓,也找到了自信。
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趨美向善、追求成功的天性。面對天真純潔的孩子,我們應(yīng)該用海一樣寬廣的胸懷去包容他們的錯誤,尊重他們的無知,激發(fā)他們趨美向善的渴望,引導他們反省出自身的錯誤,給他們改正的機會,而不是用像匕首一樣的語言剖開學生的尊嚴,挖掉學生的善良,割去學生的信心,讓他們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索性破罐子破摔。教師的教育機智就是要讓孩子在任何時候都不失掉希望和信心,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出完美的人生,就像“放牛班”的孩子能在馬修老師寬廣的懷抱中迎來美好的春天一樣。
能用一顆包容的心對待教學也同樣重要。每個班都有學困生,給學困生開小灶也是教師常常做的一件事。但很多教師都會抱怨給學困生補課收效甚微。我也會通過給學困生補功課來提高他們的成績,但我的做法與其他同事稍有不同。我會放一張凳子在我的凳子旁,等那個孩子來了,先讓他(她)坐在我的身旁,而后請他(她)把本子放在桌上,我們一起分析為什么會把字詞默寫錯了,或者為什么不會背課文,為什么不會寫這篇作文。等找到原因后,我就會為學生送去自己最誠摯的鼓勵和最殷切的期望,然后再心平氣和地教給學生方法,這樣學生都能輕輕松松地接受要學的知識。相反,有很多同事喜歡讓學生站在身旁,而后充滿怨氣地問:為什么默寫又錯那么多?為什么課文不會背?為什么作文又不會寫?更有甚者,還要加上一句:你怎么那么笨?一頓教訓過后,學生帶著負罪、自卑與恐懼的心理開始了學習。這樣的學習能收到多大的效果呢?這樣的學習會不會產(chǎn)生負面效應(yīng)?其實,學習就是一個從犯錯到糾錯,再到積累,最后內(nèi)化的過程,而教師就是要用自己寬廣的胸懷化作學生成長的沃土,真心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完善自我。對待學習如此,對待孩子們的成長也是如此。
四、 教育是對生命的鞭策與提升
陶行知的兒子曉光沒有正規(guī)學歷,1940年夏,朋友介紹他到成都一家無線電修造廠工作。進廠后,廠方要看他的學歷資格,他拿不出來。他出于無奈便寫信給育才學校副校長,請他寄一張曉莊學校的畢業(yè)證書來應(yīng)急。證明是寄來了,可沒等曉光交到廠里,父親的急電也到了。陶行知在信中嚴厲阻止曉光用此證明,并要他立即將證明寄回,接著又發(fā)來了一封快信,信上說:“我們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張……萬一工作、學習被取消,你還是回重慶來……總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絲毫的妥協(xié)。你若記住這七個字,終生受用無窮。望你必須努力朝這方面修養(yǎng),方是真學問”。信中還附著一張如實反映曉光學歷資格的證明信?!白非笳胬碜稣嫒恕边@七個字,體現(xiàn)了陶行知一生求真的精神,也成了曉光的座右銘。
教育兒童要愛護兒童,但關(guān)愛應(yīng)是有原則的。如果說無原則的母愛是溺愛,那么無原則的父愛、師愛亦然。開一張畢業(yè)證對于身為校長的陶行知易如反掌,但他卻用自己的舉動讓兒子領(lǐng)悟到了人生的真諦,鞭策兒子在人生的旅程中昂首奮進。
成人的發(fā)展離不開師長的正確引領(lǐng),兒童的成長更離不了教師的有力鞭策。教師應(yīng)是兒童生命歷程中一位嚴慈相濟的領(lǐng)跑者。B是我教過的一個聰明的淘氣包,他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再難的知識也是一學就會。但他做事總是不踏實,成績也不穩(wěn)定,家長對此很是擔心。通過一階段的接觸后,我明白了正是因為他的聰明為他贏得了較多的夸獎,而這些夸獎常常讓他驕傲自滿,阻礙了其前進的步伐。找到原因后,我常常找他談心,在肯定其優(yōu)點的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缺點。我還給他講一些名人虛心進步的故事或是偉人志向遠大的事跡。我還會和他一起討論我們班學生取得的進步,以此來鞭策他。其實,兒童都有這樣的特點:他們對自己認識不足,常常把對自己的評價建立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上,有時還會放大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
兒童是人,是蓬勃發(fā)展中的人,是茁壯成長中的人。兒童成長的途中既開滿了鮮花,也長滿了荊棘;既彌漫著誘惑,也充滿了挑戰(zhàn)。因此,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生活的磨練,更少不了師長的鞭策與指引。教育兒童就是要讓他們驕傲時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困惑時能找到前行的方向,退步時能獲得前進的動力。而教師就是引領(lǐng)孩子前行的那盞明燈,鞭策孩子前進的那根韁繩。教育就是要用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尊重、關(guān)愛、鞭策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教育就應(yīng)是對生命的鞭策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