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是指適合兒童特點,供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如童話、寓言、兒童詩、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等等?,F(xiàn)行各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無一例外地均編排有相當數(shù)量的兒童文學作品,足見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重要。然而,縱觀當下兒童文學教學卻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一些課堂上,“兒童文學”已經被教成了“成人文學”,這從“教學目標繁亂”“教學流程繁多”“教學方法繁瑣”等方面可窺一斑。因為“三繁”,就使得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被動、被迫地賦予了不該承載的沉重而又艱巨的使命,致使學生不能自主、自由、自覺地閱讀、享受、欣賞,離兒童文學漸行漸遠,造成閱讀教學效益不高,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的整體、正常提升。
如何讓“兒童文學”擺脫“成人文學”的窘境,真正使其成為“兒童的‘文學’和‘兒童的’文學”(周作人語),讓學生喜聞樂見、津津樂道呢?我以為,當下的兒童文學課堂教學必須做到“刪繁就簡”,實現(xiàn)“三繁”向“三簡”的突破和跨越。
一、 教學目標:繁亂→簡明
一位教師為了執(zhí)教《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公開課,共列出了9個教學目標:1.能識會寫田字格內的9個生字,排印在兩條綠線內的3個生字只識不寫。2.理解由生字組成的8個詞語。3.理解課文內容,能夠有條理地講講這個故事。4.掌握故事的表達順序。5.能夠簡要口述駱駝的駝峰、腳掌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處。6.把握小駱駝、小紅馬、駱駝媽媽的性格特點。7.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8.能夠知道事物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要通過實踐加以檢驗。9.進行續(xù)寫練習:沙漠旅行結束了,小駱駝又見到了那匹小紅馬,他會怎么說,怎么做?在這位教師看來,這9個教學目標缺一不可。即便不全部寫出來,教學過程中也要一一落實,以免授人以柄。
必須承認,這位教師深入地鉆研了教材,認真、細致地考慮到了制定教學目標的方方面面,才制定出了如此具體、詳實的教學目標??梢哉f,每一條教學目標都可以找到制定的相關依據(jù)。如第4條,作為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應該從讀學寫,掌握故事一般的表達順序:起因→經過→結果;第5條,理解本篇課文的內容,必須知道駱駝的駝峰、腳掌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處。再如第9條目標,其制定依據(jù)為課后練習第4題。
遺憾的是,這位教師未能再作推敲,做到有所取舍,導致目標繁亂。怎么辦?建議將第2個目標與第1個目標合并,合并后的第1條目標是關于字詞的。將第4、5個目標刪去,因為它們包容于第3條。第6個目標也應該去掉,因為本篇課文是童話故事,應該重在引導學生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抓住“人物”的具體表現(xiàn),知曉寓于故事中的動物常識,感悟故事寓含的道理。至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完全沒有必要。第8個目標專門列出,就有“教化”之嫌,應刪去。須知,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形象”,而不是“思想”。至于第9個目標,宜將“進行續(xù)寫練習”改為“說說或寫寫”,這樣既能夠尊重學生的基礎、興趣、特長、意愿,又避免了拔高要求,增加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如此結合本篇課文童話故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善于取舍,制定出來的教學目標自然準確、簡明。有了準確、簡明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就可以保證重點,有的放矢,凸顯效果。
也許有人會說,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正常也就是2~3個,很少有超過4條的,你所舉出的案例不具代表性。但實際情況是,如此繁亂的教學目標,在某些課堂尤其是公開課、研究課、比武課上,幾乎隨處可見。執(zhí)教教師對“字詞句篇”“聽說讀寫”“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總是力圖全面關注,唯恐有所疏漏。聽課教師交流聽課心得,或是領導、專家進行評點時,某些“句式”也是屢見不鮮——“如果能夠注意滲透……教育,就……”“如果能注意加強……訓練,就……”“建議重視滲透(加強)……教育(訓練)”,等等。這足以說明,不少教師“教學目標要簡明”的意識,確實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 教學流程:繁多→簡潔
《師恩難忘》(蘇教版五年級上冊)中的田老師,給一年級學生上課時,教學流程非常清晰、簡潔,我們來看看課文中的句子:“他先把這首詩念一遍,又連起來講一遍,然后,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憋@然,田老師的教學流程就是三個步驟:念詩文→講意思→講故事。效果怎樣呢?課文中的相關詞句交代得明明白白:1.“我還記得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須知,“那年正月新春”“我”還“不滿6周歲”呀。2.“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fā)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5.“老師的教誨之恩,我終生難忘!”這啟迪我們,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不宜多,還是簡潔明快為好。
《螞蟻和蟈蟈》(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是一篇童話故事,其中有這樣兩個句子:“他們有的背,有的拉,個個滿頭大汗?!薄八麄兌愕酱髽涞紫鲁藳?,有的唱歌,有的睡覺,個個自由自在?!边@兩句話是分別寫螞蟻和蟈蟈夏天里的不同表現(xiàn)的。教學這兩句話,應該誘導兒童在反復朗讀中展開想象的翅膀、身臨其境,“看”到螞蟻、蟈蟈的動作、神態(tài),“聽”到他們各自的語言,“感受”人物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此教學,抽象的文字就變成了生動的畫面,簡單的語句就形成了連續(xù)的場景,學生就會走進課文所描繪的童話世界里,融入人物的靈魂深處,觸摸他們的情感,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這是多么神奇、美妙的境界!學生能夠在這樣的境界里學習、生活、享受,不正是我們語文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嗎?
一位教師教學這部分內容,在引導學生憑借文字展開想象時,沒有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而在訓練學生學會運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說話上,卻下足了功夫。他設計了這樣三個環(huán)節(jié):1.模仿。想象其他螞蟻搬運糧食時的動作,用“他們有的( ),有的( ),個個忙得滿頭大汗”的句式說話;想象其他蟈蟈在大樹下乘涼的動作,用“他們有的( ),有的( ),個個自由自在”的句式說話。2.拓展。想象冬天里螞蟻安然過冬的情景、蟈蟈“再也神奇不起來了”的慘狀,都要用上“他們有的( ),有的( )……”的句式。3.延伸。聯(lián)系同學們平時學習、生活、娛樂的情景,用上“他們有的( ),有的( )……”句式說話。
應該說,該教師設計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扎實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說話。從學習語言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訓練無疑是扎實有效的。但從童話教學的角度來說,實在是主次不分,因小失大。尤其是“延伸”這一環(huán)節(jié),將學生推出了課文所展示的童話天地,沖淡了學生剛剛在心中建立起來的人物形象。課堂教學時間是個常數(shù),用在“學習語言”上的時間多了,用在“展開想象”上的時間必然減少。另外,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訓練的分量太重,不利于激發(fā)他們閱讀童話的興趣。基于以上幾點,我以為,二、三兩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省略,至少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毫不吝嗇地刪去。
三、 教學方法:繁瑣→簡便
很多時候,一些教師執(zhí)教公開課或研究課、示范課、比武課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對教材內容的把握、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重點的確定,而是教學方法的選擇。而選擇教學方法的標準不是能不能用、該不該用,是不是非用不可,而是能不能產生出奇、出彩、出色的“轟動效應”。吹拉彈唱,琴棋書畫,相聲小品采訪,盡最大的努力能用則用。尤其是當下,很多人對多媒體教學是情有獨鐘。為了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的效果,某些課堂幾乎演繹成了多媒體品牌、檔次的大較量,蛻變成制作多媒體教師技能、智慧的大比拼。據(jù)說,一位選手參加某一級別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大賽,執(zhí)教的課題是《月光曲》。備課的時候,其最為苦惱和揪心的是要不要播放樂曲,播放什么樂曲,什么時候播放,播放多長時間,播放樂曲時自己怎么辦,還要用哪些方法來吸引人的眼球等等。
還記得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教學《小稻秧脫險記》(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時的一個經典鏡頭:于老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后,學生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也希望自己能像于老師那樣讀得好。于老師請學生朗讀,并不時地表揚、鼓勵。而后,于老師說道:“讀到這里,我想,‘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一擁而上’肯定懂了。誰知道‘氣勢洶洶’是什么意思?”不少學生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于老師請幾位舉手的學生上了講臺,說:“這幾位同學都懂了,沒有懂的同學請看我們表演。”他讓那幾位學生當“雜草”,自己當“小稻秧”。那幾個學生一下子將于老師團團圍住,于老師驚恐地問道:“你們要干什么?”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快把營養(yǎng)交出來?!钡曇舨粔虼?。于老師小聲提醒道:“你們還沒有讀懂。要兇,聲音要大,把腰卡起來!”那幾位學生恍然大悟,連忙將雙手撐在腰間,放開喉嚨兇狠地吼道:“快把營養(yǎng)交出來!”于老師眨眼間被嚇壞了,細聲細氣地說道:“我們剛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營養(yǎng),怎么能交給你們呢?”那幾位學生不知所措,愣在那兒無言以對。于老師面向講臺下的學生:“他們應該干什么?”學生們高喊:“應該上前搶營養(yǎng)!”“快呀!”“上呀!”眨眼間,“雜草”們一擁而上,搶起了營養(yǎng)?!暗狙怼遍_始時還急得團團轉,不一會兒就無精打采地垂下了頭。講臺下的學生哈哈大笑。于老師問道:“雜草厲害不厲害?兇不兇?”學生們高呼:“厲害,兇!”于老師問道:“這就是——”學生們干脆、肯定、響亮地回答:“氣勢洶洶!”于老師緊接著問道:“雜草野蠻不野蠻?講理不講理?這就叫——”學生們很快回答:“野蠻!不講理!蠻不講理!”于老師又問道:“雜草讓小稻秧發(fā)言嗎?”學生們斬釘截鐵地答道:“不讓!”于老師最后問道:“這就叫——”回答的聲音幾乎震天響:“不由分說!”
全體學生參與活動的高漲熱情、師生之間敞亮對話的親密程度、教師游刃有余的點撥藝術告訴我們,于永正老師的教學確實精彩,令人欽慕不已,心馳神往。而他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就是“以演助讀”。我們應該從中獲取有益的啟示。
總之,兒童文學的教學應當擺脫紛繁復雜的負擔和糾纏,做到目標簡明、流程簡潔、方法簡便。只有這樣,兒童文學才有可能被教成兒童文學,不至于陷入成人文學的泥潭;教師的“教”才可以輕裝上陣,得心應手;學生的“學”才能夠輕松自如,盡情享受。既然如此,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