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話,數(shù)學教師的應然追求

      2013-12-29 00:00:00馬貞
      教學與管理(小學版) 2013年10期

      自古希臘蘇格拉底開始,對話就一直成為人們探索與生成知識的重要方式。教學作為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其本質是以對話、交流與合作為基礎的知識建構活動。[1]狹義的對話僅僅發(fā)生在人與人之間,而廣義的對話還可以發(fā)生在師生與文本之間,文本即出現(xiàn)在師生視野中的文字、現(xiàn)象等,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實質上就是與文本背后的作者進行對話。[2]理想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對話的教學,理想的課堂更應該是一種對話的課堂。一個好的數(shù)學教師,除了課中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還應該延伸到課前與編者對話、與教材對話,以及課后的自我反思。

      一、 與編者對話,先讀厚再讀薄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jù),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老師的善于運用?!边@句話告訴我們,教材不是圣書,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資源。能否領會編者意圖,是衡量教師理解教材深淺的一個重要標志。對編者意圖領會得越深,越能發(fā)揮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

      我們知道:例題無非是個例子,但編者為什么這么安排以及在編排習題時有什么考量?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思想和智慧?如果說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一條明線的話,那么蘊含在教材中的思想就是一條暗線。在進入課堂之前,教師如果不能認真研究教材、讀厚教材,從一個編者的視角來審視教材,又怎能讀懂教材背后所蘊含的思想,從而實現(xiàn)從文本(厚)到思想(薄)的華麗轉身呢?

      《確定位置》在蘇教版好幾個年級的教材里都出現(xiàn)過,但六年級下冊《確定位置》與其他年級有什么不同?編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設計和編排的?如果不通讀教材,循著編者的思路來尋覓,先把教材讀“厚”,然后跳出教材,從教學的角度來審視,再把教材讀“薄”,若省去這樣一個與編者對話的過程,要教好這部分內容是很難想象的。一年級上冊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二年級上冊用“第幾排第幾個”的形式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用東、西、南、北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二年級下冊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方向,用方向詞描述行走路線;五年級下冊用“數(shù)對”確定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而六年級下冊則從方向、角度、距離三個要素來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通讀教材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知識是一脈相承、循序漸進的。“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學的起點在哪里?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什么?難點在哪兒?”作為一個數(shù)學教師,在走進課堂之前這些應了然于胸。

      二、 與教材對話,先進去再出來

      教學過程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在教材處理上,教師的任務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講得十分詳盡,學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對于教材,我們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所束縛,而應在深入鉆研的基礎上,帶著學生走進教材,學會查漏補缺,然后再跳出教材,學會合理整合,在使用時既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還是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確定位置》一課為例,二年級下冊我們在教學《確定位置》時確有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表述,為什么到了六年級,“東北方向也叫做北偏東,西北方向也叫做北偏西”教材要作這樣的特別說明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反復研讀教材,沒有答案;尋問同事,也沒有讓我信服的理由。百度搜素,終于找到了這樣一段文字,“人們知道輪船在海洋里航行,茫茫大海很難找到參照物,船長是以羅盤(指南針)來確定航行方向的,指南針的一端指向南、另一端指向北,先確定的是南北方向,這樣航行的方向就以南、北為標準,所以都表述成北偏東、北偏西、南偏東、南偏西?!苯滩南抻谄鶝]有說明,但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帶著學生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而應引領著學生讀懂“規(guī)定”背后的數(shù)學文化和社會學意義。

      六年級為什么還要學習《確定位置》?比之以前學習的《確定位置》,它又“新”在何處?一年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二年級用“第幾排第幾個”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用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方向詞描述行走路線;五年級用“數(shù)對”確定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從教學內容的表述看,教學要求從“相對位置→所在位置→確定位置”,隨著年級升高,所確定平面上的某一個點越來越準確。而本節(jié)課確定一個“點”的位置需具備三個要素——方向、角度、距離。它與前面的學習是一個怎樣的關系?對話教材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北偏東只是確定一個“面”,加上角度也只能確定一條“線”,只有加上距離才是那個獨一無二的“點”,教材是按照“面——線——點”這樣的邏輯順序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來編排的。

      三、 師生對話,先發(fā)散再引領

      師生對話需要的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師生間只有彼此平等,才有“說”和“聽”的可能,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下,才能“說自己的話”。真正的師生對話,蘊涵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相互傾聽和言說,它需要師生彼此敞開自己的世界,從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價值的分享。平等的師生關系,使課堂充滿“人情”味,師生之間不但有言語的溝通,還滲透著心靈的交融,彼此探討、交流、爭辯,課堂呈現(xiàn)一種和諧之美。

      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打電話》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師: 如果你是丁老師,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法?

      生:除了第一種(丁老師一個一個通知),其他(丁老師先通知一個人,然后“擊鼓傳花”往下通知)都可以,這樣可以幫老師省錢。

      師(笑):這樣錢是省了,可時間有沒有省下來呢?

      生:沒有,這幾種方法都是15分鐘。

      師:那有沒有所需時間更少的方法呢?(小組討論)

      生1:分組可以節(jié)省時間,我先通知2個組長,然后組長通知其他人。

      生2:分兩組要8分鐘,通知組長2分鐘,然后第一組通知6個人,第二組通知6個人,還有1個人丁老師通知。

      生3:我分3個組,通知組長3分鐘,然后組長再分別通知4個人,這樣要7分鐘。

      生4:我也分3個組,但只要6分鐘,通知組長要3分鐘,然后第一組通知5個人,第二組通知4個人,第三組通知3個人,這樣只要6分鐘。

      生5:還可以分4個組,時間會更少一點,但到底幾分鐘,我也說不大清楚。

      師:這個問題好像說不清。華羅庚爺爺教給我們一個好方法,想知道嗎?當我們遇到較難的或較復雜的問題時,要勇于“知難而退”,“退”就是換一種思路,“退”就是退到問題的原點,這是我們思考問題常用的一種方法。那么,這一題問題的原點在哪兒呢?

      課堂上,我們常常聽到教師連珠炮似的提問,學生簡單機械地唱答“是”或“不是”,這一問一答看似熱鬧,但教師缺乏對學生的有效引領,學生也缺乏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矛盾的激化,這種“打乒乓式”的一唱一合,掩蓋著的是課堂的單調和學生思維的惰性,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被動式互動。

      本課中的對話,較好地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和導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思和想,教師適時地拋出問題,“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法?”“時間有沒有省下來呢?”“有沒有想過時間更少的可能呢?”“問題的原點在哪兒呢?”一個個有趣的問題牽引著學生,學生欲罷不能。在沿著“梯子”拾級而上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地解疑→生疑→再解疑→再生疑,在螺旋上升的過程中享受著對話的樂趣和思想的力量。說不清是教師啟發(fā)了學生,還是學生啟發(fā)了教師,在茶館式的“聊天”中,學生感到特別放松、特別自由、特別活躍,但思維活而不亂,教師的問題一引,學生的思維馬上聚焦到一個“點”上,這種問題驅動式的對話,有溫度、有深度。

      四、 生生對話,先碰撞再發(fā)現(xiàn)

      克林伯格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對話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對話還意味著探究,對話不只是形式,對話也不只是一種擺設,課堂上,除了師生對話,還包括生生對話,對話讓封閉的學習走向開放,枯燥的課堂走向活潑。課堂上,既要大膽亮出自己的觀點,又要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自己的評價。

      對話的過程,就是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也是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相互理解和欣賞的過程。生生之間相互啟發(fā),進而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使學習變得生動和有趣,從而達到共享數(shù)學世界的精彩與美妙。

      全國知名特級教師徐斌執(zhí)教《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一課,當中有這么一段對話:

      (原題大意:一個長方形操場,長50米,寬40米。擴建時,長增加8米,寬減少8米。)

      師:不計算先猜一猜,操場的面積變了沒有?為什么?

      生1:沒有變。因為長增加8米,寬減少8米,相互抵消了。

      師:同意嗎?(大約有80%左右的學生舉手)

      生2:我認為變了。因為原來長方形的長和寬不相等。

      生3:我認為變大了。因為長比寬長。

      生4:我覺得應該是變小了。長比寬長說明減少的面積比增加的面積大。

      生5:我怎么越聽越糊涂,一會兒增加一會兒又減少,弄不清楚!

      師:是啊,我也是越聽越糊涂,請同學們在紙上先畫一畫,再算一算。

      生:(如圖1)原來面積:50×40=2000(平方米)

      現(xiàn)在面積:(50+8)×(40-8)=1856(平方米)

      答:現(xiàn)在面積比原來減少了。

      師:如果長減少8米,寬增加8米。面積與原來比有什么變化?

      (先猜一猜,再畫一畫、算一算。)

      生:(如圖2)原來面積:50×40=2000(平方米)

      現(xiàn)在面積:(50-8)×(40+8)=2016(平方米)

      答:現(xiàn)在面積比原來增加了。

      師:做完這兩題,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沒有傾聽的對話不是真正的對話。傾聽是一種真誠的學習,傾聽是一種相互的尊重,傾聽更是一種積極的賞識。課堂上,教師的難得糊涂讓學生一個個躍躍欲試,“變”“不變”“變大”“變小”“不知道”,誰也說服不了誰,怎么辦?畫呀!算呀!此時的畫和算是學生的一種內在需求,是學習的一種最高境界——自我驅動。

      優(yōu)秀的教師往往都比較“懶”,課堂上自己講得少,就像一位高明的太極推手,他們善于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同學的回答,盡可能把師生之間的問答變成同學之間的討論?!巴鈫??”“是啊,我也是越聽越糊涂”,學生的思維常因文字的抽象而停滯,圖形可以幫助我們把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學會用圖形思考、想象問題能使我們更好地感知數(shù)學、領悟數(shù)學。[3]“做完這兩題,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把小結和感悟留給學生,學生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探究者、發(fā)現(xiàn)者。

      五、 與自我對話,先實踐再反思

      并非有聲的都是對話,也并非無聲的都不是對話。學會對話,首先要學會與自己對話,用眼睛去對話,用思想去對話,用心靈去對話。對話應成為我們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對話應成為教育的一種行走方式,對話不限于課堂,也不限于師生,對話不限于課前,也不限于課后,實踐性反思就是一種自我對話。

      我在教學《三角形認識》時,課堂曾出現(xiàn)這樣一個錯誤:

      當一個三角形正放的時候,學生很容易畫出它的高,但是當三角形斜放的時候,學生往往出錯,當我把斜放的三角形高正確畫在黑板上時,好多學生很疑惑,這條高怎么斜著呀?

      “高為什么不能斜著?”經過一段時間思考,我悟出可能有以下原因:

      (1)首次感知的強化刺激。感知是思維活動的窗戶,是人們深入認識事物本質的開端。首次感知時,小學生第一次接觸新材料,對象進入大腦的信息是全新的,它不受前攝抑制的干擾,容易在大腦皮層刻下印記[4]。教材中讓學生量出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這里的“高”是生活中的高,是從上往下豎直的距離,接著讓學生結合圖形描述三角形的高。無論是人字梁的高還是三角形的高,提供給學生的表象都是片面的,即“底水平,高豎直”。

      (2)生活經驗的慣性思維。生活中,我們講:這座樓房有多高?一個人的身高是多少?這里的“高”往往都以地面作為參照,垂直于地面,這是學生關于“高”的生活經驗。而數(shù)學上所講的“三角形的高”,是指由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向它的對邊所作的垂直線段的長,這里的高是垂直于指定的邊(底),是以底邊為參照。如果三角形的底邊是水平的,那么他的高就是豎直的,如果三角形的底邊是“斜著的”,那么它的高也一定是“斜著的”。

      (3)以往學習的負效遷移。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就小學數(shù)學學習而言,遷移主要指先前學習的知識、技能對后來學習新的知識、技能所施加的影響。如學生對“互相垂直”的概念習慣于“豎著”理解(如圖4),作一條直線的垂線也習慣于向水平方向畫。當變化了直線的方向、位置,就會受標準方向的定勢影響,發(fā)生錯誤(如圖5、圖6),這對于在變化了的三角形中畫高,在心理層面產生了負效遷移。[5]

      這種直抵心底的對話讓我對教學心生敬畏,不是我們的學生不聰明,也不是我們的教師不盡力,反思性對話,讓我找到了學生出錯的深層次原因。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弊鳛橐粋€數(shù)學教師,如果能經常性地進行課后反思,我相信:他的課堂一定會少一些淺顯與浮躁,多一份寬容與理解。

      2011版課標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皩υ捊虒W”是一種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教師是學生成長的指導者、引路人,學生才是成長的主人,發(fā)展的主體。對話的課堂,教師的角色不再僅僅是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在教(教師或同伴),這種互動式的對話應成為我們每一個數(shù)學教師的應然追求。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柴楠.對話教學的內涵、特征及其意義.[J].甘肅高師學報,2008,13(6).

      [3] 馬貞.關注思維過程 加深策略理解.[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3(3).

      [4] 張興華.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shù)學教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5] 馬貞.打開學生思維的“心結”.[J].小學數(shù)學教師,2012(10).

      衢州市| 鹰潭市| 达日县| 双辽市| 广河县| 山阳县| 洪洞县| 英超| 开平市| 孙吴县| 南阳市| 芷江| 松原市| 横峰县| 布拖县| 巴彦淖尔市| 太仆寺旗| 栾城县| 黎川县| 夏邑县| 三原县| 当雄县| 温宿县| 万荣县| 泊头市| 将乐县| 东源县| 井陉县| 湘潭县| 长岭县| 甘洛县| 白玉县| 南阳市| 藁城市| 康保县| 山东省| 高碑店市| 宣恩县| 白城市| 平遥县| 桃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