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聽寫,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日?;顒樱瑢τ谡Z文學習的幫助毋庸置疑,但它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方法陳舊、流程呆板、效果欠佳等等。筆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嘗試了“詞塊聽寫”,即按照一定的情境組詞成塊,根據(jù)教學需要進行多種方式的聽寫,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一、 如何在聽寫中組詞成塊
1.憑借“文本情境”組詞成塊
根據(jù)詞語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構(gòu)成的情境組詞成塊,可以根據(jù)文本教學的需要,將課文當中處于同一畫面的、有類似作用的詞語組詞成塊。
(1)概括文本主要內(nèi)容的詞塊。在《中彩那天》一課結(jié)束時,我讓學生聽了這樣一組詞:
拮據(jù) 夢寐以求 饋贈 神情嚴肅 興奮 迷惑不解 溫柔 淡淡的墨痕 特別高興 教誨
其實這10個詞語分別來自課文的十個自然段,每個詞語恰好是各個段落的中心詞,聽寫完畢,學生就可以根據(jù)這10個詞復述課文。
(2)描述同一畫面或同一事物的詞塊。在學習《鼎湖山聽泉》一課時我讓學生聽了這樣一組詞:
淙淙、清亮、時隱時現(xiàn)、不絕于耳、交錯流瀉、遮斷路面、清純悅耳、歡快活潑
引導學生是否能自己組詞成塊,學生能馬上自主地分成上下兩組:
淙淙、不絕于耳、清純悅耳、歡快活潑
清亮、時隱時現(xiàn)、交錯流瀉、遮斷路面
(3)體現(xiàn)同一作用的詞塊。在學習《尊嚴》一課的開始,我讓學生聽寫了這樣一組詞:
逃難 面呈菜色 疲憊不堪 狼吞虎咽 臉色蒼白 骨瘦如柴
聽寫完畢,我們就開始關(guān)注這組描寫逃難的人的詞語,請學生根據(jù)這組詞來談談這些逃難的人,課堂馬上就進入主題,有了對逃難人的理解,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哈默的尊嚴。
2.憑借“語意情境”組詞成塊
根據(jù)由詞語意義構(gòu)成的,或由構(gòu)成詞語的語素組合構(gòu)成的情境組詞成塊,也就是根據(jù)構(gòu)詞特征類似的詞語組詞成塊。
在教學《翠鳥》一課,聽寫“橄欖色 翠綠色 赤褐色 ”時,我讓學生開始回憶前一單元學習的類似顏色的詞語——青褐色 碧綠 嫩黃色 烏黑 雪白。
在上《桂林山水》一課時,引導學生這樣“配對”聽寫,師讀“波瀾壯闊”他們除了寫之外還要找“峰巒雄偉”,水平如鏡——紅葉似火,奇峰羅列——危峰兀立,形態(tài)萬千——色彩明麗、怪石嶙峋,綠樹紅花——竹筏小舟……
3.憑借“生活情境”組詞成塊
根據(jù)詞語意義在生活應用中構(gòu)成的情境組詞成塊,也就是在某個特定的場合這一組詞能同時出現(xiàn)。
在學完《生命 生命》一課后,我們聽寫了一組詞:
鼓動 躍動 欲望 沖破 堅硬 不屈 茁壯
沉穩(wěn) 震撼 糟蹋 短暫 有限 珍惜
聽寫完畢讓學生挑選其中的幾個詞語自己組詞成塊,但這幾個詞語必須同時出現(xiàn)在他寫的一段話中,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全部都寫。
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
飛蛾鼓動雙翅,那種求生的欲望一直在我眼前躍動,這一直讓我感到震撼。我想我也應該像那粒小小的種子一樣,沖破堅硬的外殼,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媽媽說過,我們不可以糟蹋生命,因為生命短暫,要在有限的日子里學會珍惜。
二、如何在聽寫中整合運用“詞塊”
1. 以“詞塊聽寫”檢查課前預習效果,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在新課開始前進行“詞塊聽寫”,它就可以作為檢測預習效果的一種手段。除了字詞方面的檢查,還可以通過讓學生根據(jù)“詞塊”回憶畫面,或者根據(jù)“詞塊”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來檢查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引導學生明確預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生字詞語,還要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大致內(nèi)容,理清課文思緒。只有對預習有了良好的檢測方式,學生的預習工作才能真正到位。尤其是略讀課文,因為要在一課時完成,所以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關(guān)注著課堂學習的效果。
如《爸爸的菜園》一課,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比較具體細致地布置了預習作業(yè)。于是新課的開始,我便開始聽寫,先聽寫一組詞:
堅毅 扛著鋤頭 挑起箢箕
寫完了這組詞你眼前出現(xiàn)了課文中的什么畫面?請你寫下來。
聽寫第二組詞:
抓起鐵锨 沖進 沒有氣餒 砌墻 一筐一筐 雙肩紅腫 磨起了泡
寫完了這組詞你眼前出現(xiàn)了課文中的什么畫面?請你寫下來。
聽寫第三組詞:
豌豆 貧瘠 信心十足 似信非信 香噴噴 疑惑不解 難為 榨干 四處拾糞 憋急 精心伺候 碧綠的翡翠
寫完了這組詞你眼前出現(xiàn)了課文中的什么畫面?請你寫下來。
把三個畫面連接起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
“堅毅 扛著鋤頭 挑起箢箕 ”是描述父親不辭勞苦地在山坡上開出菜園基地的畫面。而“ 抓起鐵锨 沖進 沒有氣餒 砌墻 一筐一筐 雙肩紅腫 磨起了泡 ”是寫暴雨過后,父親重新砌墻、挑土,不畏艱辛,第二次新辟菜園的畫面?!?豌豆 貧瘠 信心十足 似信非信 香噴噴 疑惑不解 難為 榨干 四處拾糞 憋急 精心伺候 碧綠的翡翠 ”則是寫為育肥土地,父親把勞動果實翻進土里,使土地肥沃,菜園里一片生機的畫面。在聽寫過程中,我逛了一圈,發(fā)現(xiàn)學生的預習效果還是不錯的,都概括得比較好,說明課文已經(jīng)比較熟悉了,于是調(diào)整了教學計劃,不再重復剛才的環(huán)節(jié),直接進入學生印象最深刻的畫面學習。課堂就顯得緊湊而不匆忙。課后批改聽寫時,發(fā)現(xiàn)預習充分的學生語言寫得很精致,而預習不夠充分的學生經(jīng)歷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后也大致概括了主要內(nèi)容,在“課后補充”中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 以“詞塊聽寫”檢查課堂學習效果,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課習慣
在一節(jié)課即將要結(jié)束時,聽寫就可以作為檢測學生聽課效果的一種手段。往往在這個時候,可以用合適的導語重新回憶課堂,可以變換各種不同的聽寫方法來檢測學生對于字詞的理解程度,對課堂重點內(nèi)容的把握程度。這樣不僅可以了解學生這堂課的學習效果,也可對這堂課做一簡單小結(jié)。
在教學《尊嚴》這一課時,離下課還有五分鐘左右,開始聽寫——
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爾遜)小鎮(zhèn)上來了一群(逃難)的人。課文中有這樣兩個詞來形容這群人——(面呈菜色),(疲憊不堪)。當(善良而樸實)的沃爾遜人,家家燒火做飯,(款待)他們時,他們甚至連一句感謝的話也顧不上說,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只有一個人例外,這是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他先問杰克遜大叔有活兒要做嗎,當杰克遜大叔否定了之后,這個年輕人的目光(頓時灰暗)了,他的喉結(jié)(上下動了動),依然要求杰克遜大叔先給他活做,在他的執(zhí)意要求下,杰克遜大叔讓小伙子為他(捶捶背),直到杰克遜大叔感到十分(愜意)時,年輕人才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這篇文章讓我們記住了杰克遜大叔對女兒說得一句話,請你默寫下來——別看他現(xiàn)在什么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請你寫出這堂課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詞或者一句話,并且用一句話說說深刻的原因。
短短的幾分鐘聽寫,很好地總結(jié)了本堂課的學習,同時讓學生重新回味了描寫年輕人外貌、動作和語言的句子。也許是這些句子和詞語在暗示著學生們,最后一題他們都是從哈默的言行來分析哈默的尊嚴。也有些人記錄了課堂上同學的精彩回答,也有些理解不到位的同學,課后批改時我耐心地聽他講完了理由,和他一起探討,這樣的補習針對性強而且非常有效。
3. 以“詞塊聽寫”檢查綜合復習效果,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復習習慣
在復習階段,聽寫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把聽寫詞語和文章重點聯(lián)系起來,那么對教師來說,復習也許會省力很多,對學生來說也許會更有趣味,更有挑戰(zhàn)性。從課題回顧入手,把重點段的詞語重新整理一下,用合適的導語串起來,既回顧了課文,又復習了詞語,還了解了學生對于課文的熟悉程度以及復習情況。
在復習階段的一次聽寫:
《灰雀》一課中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公園,公園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只灰雀,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只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zhuǎn))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列寧每次走到白樺樹下,都要停下來,(仰望)這三只歡快的灰雀,還經(jīng)常給它們帶來(面包渣)和(谷粒)。一天,列寧發(fā)現(xiàn)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詢問了小男孩之后,(自言自語)非常惋惜,第二天,(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男孩(低著頭)站在一邊,列寧沒再問那個男孩,因為他已經(jīng)知道,男孩是(誠實)的。
灰雀總算是找到了,那么讓我們跟隨一群孩子去放一放《風箏》吧。聽說童年的時候,孩子們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精心)地做著風箏,心中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放風箏的時候,只見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風箏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從早晨玩到下午,我們還是(歇不下來),但當線(嘣地)斷了。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依然沒有蹤影,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稀:髞砦覀冇窒蛑謇锏模ㄋシ浚┡苋?,繼續(xù)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追完了風箏,讓我靜下心來欣賞一場《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訴大家,(冬天快要來了)。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灰雀》中重新回憶了那三只灰雀,重新體會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風箏》中重新體驗了孩子們作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時的不同心情,《秋天的雨》中重新欣賞了有關(guān)秋天的雨的一首詩,這首詩從三個方面來描述了那場打開秋天大門的雨。這些都是各課的重點,在復習階段采用這樣的“詞塊”出現(xiàn)方式,不僅可以重新復習詞語,而且重新復習了課文內(nèi)容。當復習不充分的同學暫時忘記時,可以讓其他同學說出來,就當是又一次的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