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附中永豐學校(原北京市永豐中學)有位鄭曉利老師,40年來,他始終扎根于農村教育第一線,把自己的青春揮灑在海淀區(qū)(西北旺鎮(zhèn)六里屯村)山后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漫長的歲月中,有的人選擇了離開,而他選擇了堅守;更多人成就了自己,而他成就了更多人。鄭曉利,一位堅守希望、成就他人的教師,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好教師。
18歲那年,鄭曉利老師走上了工作崗位。初中畢業(yè)的他由于各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被留在母校北京永豐學校校辦廠當了工人,4年后學校領導選拔他為體育代課老師。鄭老師一進入學校就被安排帶高二年級,只有初中學歷的他深知自己專業(yè)知識不夠豐富,閑暇時就找來體育教材自學。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80年,學校派鄭老師參加北京教育學院成人體育班的脫產(chǎn)學習。在這半年里,鄭老師每天積極跟著恩師學習,風雨無阻。恩師是一位精益求精的人,每做一件事都力求完美、準確。這些無時無刻不深深地影響著鄭曉利老師。在這里,他學習并掌握了用循環(huán)練習法全面發(fā)展學生體能、提高運動能力的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習結束時,他的一節(jié)循環(huán)練習法研究課受到了恩師和其他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學成歸來的鄭曉利老師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緊張的教學工作中。
十年后,改革的春風吹進北京永豐中學。海淀區(qū)永豐鄉(xiāng)永豐屯村的一座大廟里,一隊青年男女正在熱火朝天地訓練。他們是永豐中學田徑隊的隊員,教練就是鄭曉利老師。正當鄭老師組織學生進行各種運動訓練時,流言鋪天蓋地而來。“不務正業(yè)?!?“這也能考出去?”永豐的老百姓這樣說?!按┠敲瓷?,亂搞什么!”別有用心的人說。一時的輿論與非議阻止不了他對學生繼續(xù)悉心的教導。時間證明了一切,鄭老師那顆對教育的堅守之心,使學校體育學科不斷向前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體育特長生。
幾年后,北京市永豐中學的發(fā)展遭遇了瓶頸。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執(zhí)行,本地生源大幅減少。成績稍微好點的學生都到城里念書,學校生源主要是外地進京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他們的學習基礎薄弱且習慣差,一時間永豐中學校風大變:打架、曠課、上網(wǎng)吧、搞對象……
面對這樣的局面,作為普通老師的鄭曉利果斷向校長提出了多種有效舉措來整頓校風:德育與智育并重。即把德育工作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班校會、早晚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利用班級量化和個人量化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舉止,量化考核結果最終用于學生操行等級評定;定期開展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從德智體美等方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對于違紀的學生,秉承不拋棄、不放棄原則,多鼓勵、少批評,因材施教,用愛心和耐心感化學生取得進步等。
鄭老師持之以恒的教育信念和獨特的人格魅力、踏實肯干的作風,贏得了老師們的認可。這一切也都被校領導看在眼里。不久,鄭老師被任命為德育主任。
鄭老師明知難為而為之,碰到再不懂事的孩子都要管,而且還要嚴管。成千上萬個日子,鄭老師接觸了形形色色行為偏激的學生,無論對方怎樣蠻橫,怎樣不服從管理,如何跟老師抬杠,鄭老師始終沒有放棄過教育和管理。
鄭主任上任半年,永豐中學校風大為好轉。原先的“淘氣包”成了他的小跟班。整潔文明的校園讓每個人都心情舒暢。鄭老師用一顆包容的心堅持守候在這片“鹽堿地”上,不拋棄不放棄,只為等待來年吐露的新芽。
年近六旬的鄭老師還是學校工會主席。學校有多少退休老師,誰身體不好,誰家有什么困難;學校有多少在職教師,誰要結婚,誰要生孩子,誰還沒有對象;老師的生日是哪天——這些都記在鄭主席的心里,他是全體教職工的貼心人。
一個十年又一個十年,翩翩少年成了花甲老翁。鄭老師在這38年里一直堅持著一線教學。無論在哪個崗位,鄭老師都默默奉獻。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者是推動民族發(fā)展的領路人。在教育這片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中,需要銳意改革的弄潮兒,也需要腳踏實地的踐行者,更需要像鄭老師這樣根植于此、情系于此、心注于此的守望者。
□ 編輯 吳君